新型高速钢丝圈成型机床

来源 :制造技术与机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j120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钢丝圈成型精度以满足高速纺纱要求,首先分析了成型精度不高的原因,然后从自动化控制、简化机械结构、调节标准化、磨损补偿及设备柔性等方面入手,采用三维建模的方法对钢丝圈成型机进行了控制、传动及机械结构设计。采用PLC控制系统提高机床自动化程度,设计的模具座提高了设备柔性;采用主动放料方式防止扁丝拉长;通过测微头将调节量化、标准化,避免了“凭经验”造成的产品质量不统一问题;内螺纹连杆解决了成型刀具磨损无法补偿的问题;凸轮带动退料杆的退料方式可以提高模具稳定性。这些都有利于提高钢丝圈成型精度。
其他文献
自动化生产线在小批量、多品种航空结构件加工中具有显著优势,已成为未来小型航空结构件加工的趋势。首先对航空结构件自动化生产线的硬件构成、软件构成及结构件在自动化生产线内的加工过程进行了介绍,其次从设备的角度阐述了保障生产线顺利运行所需的4项关键技术,即自动加工技术、设备状态监控技术、刀具状态监控技术及离线测量技术,最后阐述了自动化生产线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航空结构件在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提供指导。
为了满足人们对动物长绒纤维舒适度的追求,同时适应当代保护野生动物的理念,文中对38.46 tex×2的100%粗纺羊绒纱线进行纱线结构改造,形成仿生型长绒羊绒纱线。并以改造前后的羊绒纱线为原料,结合针织工艺,在机号为7针/25.4 mm的Stoll双针床电脑横机上进行冬季保暖V领开衫的设计开发。在对羊绒成衣进行一系列特殊后处理后,最终获得具有长毛绒的仿生型羊绒针织开衫,其手感柔软滑糯,织物丰满不厚重。该仿生结构设计为冬季保暖服装的开发提供思路,符合现代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微细电火花放电状态的检测和放电间隙的准确控制是保证高质量、高效率加工的重要基础。基于极间阻抗变化特性,提出了新的检测方法,利用ADS8681和STM32设计了微细电火花放电状态检测系统。利用串口与电源控制模块通信,实现检测使能控制和检测状态反馈;极间电压信号通过SPI控制ADS8681采集,作为状态判断依据;DAC输出模块负责输出控制信号。经测试该系统能准确识别极间放电状态,并根据加工控制策略输出差分控制信号。
双偏心薄壁套零件的加工是机械加工较难处理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可以实现一定角度的旋转、轴方向的偏心移动和合理的薄壁定位夹紧的新型夹具体,从而使双偏心薄壁零件在车床加工得以顺利实现,加工质量、加工效率明显提高。
表面微织构在抗磨减阻、机械密封和改善接触面润滑状态等方面应用颇多,但采用传统的机械加工方法在高硬度、形状复杂的零件表面加工微织构是极其困难的。采用电火花加工技术在GCr15淬硬钢零件表层加工凹坑状微织构,首先在ANSYS平台上模拟微织构加工过程中温度场变化情况,并对织构的深径比进行预测,其次搭建实验平台进行操作加工,采用超景深显微镜对加工后织构形貌特征进行观察测量,对比仿真与实验结果两者误差小于10%,验证了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表面微织构加工工艺方法。
在电火花成型加工中以紫铜为电极加工不锈钢(1Cr11Ni2W2MoV)工件,为了缩短加工时间、提高工件表面质量,对加工过程中放电幅、休止幅和低压电流3个主要脉冲电源参数对工件表面粗糙度和加工时间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结合正交试验和田口算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初步确定这3个要素的影响程度,然后采用极差分析方法对正交结果进一步处理,得出各要素对试验的影响程度。发现极差分析结果与田口算法得出的结论一致,经过分析得出最优的参数组合。最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而确认了田口法适用于电火花成型加工。
针对目前航空发动机叶片铣削后产生变形导致数控阵列抛光前一致性差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形特征的叶片分组方法,拟提高同组叶片的加工一致性。首先对批次铣削叶片的弯扭变形范围与趋势进行分析,然后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分组所依据的指标,再结合后续抛光工艺要求确定分组的界限。最后,依据每组组内叶片的变形情况调整叶片的阵列加工刀轨完成多个叶片的同步数控阵列抛光。将该方法应用于批量叶片的分组,并对分组后的叶片进行阵列抛光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分组后,组内叶片在主要弯曲方向的变形差异可控制在0.02 mm以内,满足
自由曲面光学元件因其优越的光学性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当前已提出一些自由曲面光学元件气囊抛光进动运动控制方法。针对这些进动运动控制方法进行实验加工验证,首先介绍了较为主流的进动运动控制理论,并总结了实验加工操作方法,根据已有的进动运动控制方法计算出气囊抛光机器人两虚拟轴的转角,并将转角值输入到气囊抛光机床进行实验加工。最终加工的工件表面质量符合要求,证明了已有的自由曲面光学元件气囊抛光进动运动控制方法的正确性。
使用三爪卡盘车削十字轴、多通管接头等类型的零件时,每一端的车削都要设计相应工装,且需多次装夹,费时费力,加工精度也难以保证。设计了一款液压分度卡盘,一端加工完成后转轴可以分度转位进行下一端的加工。对卡盘体及液压系统的总体结构进行了设计,根据FANUC数控系统的控制流程完善了卡盘的PMC梯形图,实现了对卡盘动作的自动控制。
由于解析法求解接触线难以在三维软件中实现参数化,旋转类整体刀具螺旋槽三维建模时尚未利用磨削接触线。提出一种基于极限思想求解螺旋槽磨削接触线的几何方法,首先,阐述该方法的数学原理,然后,将基于极限思想推导的螺旋槽磨削曲面共轭条件与基于包络原理推导的曲面共轭条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形式完全一样,证明了几何法求解磨削接触线的可靠性,同时对新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进行说明,最后,通过四刃平头立铣刀三维实体建模的具体实例,论述螺旋槽磨削接触线的极限几何求解法在刀具三维建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