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我少年中国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479977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0年,是旧世纪的终结、新世纪的开始。清王朝挣扎着最后的岁月。破败不堪的残局下,也孕育着新的希望。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以慷慨昂扬的姿态。宣告着与“老大帝国”的决裂,呼唤着“少年中国”的兴起。
  
  梁启超在世纪之交的1900年发表《少年中国说》,对5000年文化进行反省和革新,对于摇摇欲坠、濒于死亡的“老大帝国”,梁启超大声疾呼:“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但另一方面,梁启超文中又提及秦皇汉武、康乾盛世,“他想追求少年中国,但对‘老大帝国’曾经的辉煌,他又是留恋的。这其实也暴露出梁启超对于过去充满了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梅家玲如是说。
  回到当时的历史,与文章中对“老大帝国”牵扯不清的情感关系相对应的,是梁启超在现实政治之中的犹豫与摇摆。
  1900年,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大清王朝已经256岁,蹒跚着走进它最后的岁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它丧失了自我改良的最后一次机会。这一年春天,山东、天津、北京爆发了大规模的义和团运动,清廷内部政见分歧,矛盾重重,不久,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大肆劫掠。义和团运动失败和《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为这场灾难赔付本息约九万万两白银。清朝政府也处于极度混乱状态。
  此时的梁启超,仍是“帝师”康有为之下的得力助手,其政治思想,还没有完全突破康有为框架,梁启超与康有为一样,他们的基本思路是反对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势力,借光绪的力量实现变法维新,所以他们一直没有放弃光绪复辟的可能。当清廷陷于内外交困时,梁启超曾试图说服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脱离清廷,自组政府,建立“自立国”,拥光绪复辟而未果,一年后,李鸿章去世,康、梁企望借助清政府内部的力量扭转局势的梦想,也更加遥不可及。
  在现实面前,一些新型知识分子,终于从对清朝的梦幻破灭中醒来,他们寄希望于一个新政权的诞生,康、梁的一部分追随者开始投入到孙中山的革命,而流亡日本的孙中山,屡次表达能与康有为等改良派形成一股联合起来的力量。1899年3月22日,康有为被日本礼送出境后,梁启超成为康梁派前线的领军人物。1899年秋,是孙中山与梁启超往来最为密切的时期,两人甚至还谈到合作后的组织形式,孙、梁的“亲密接触”在各自的阵营里都遇到持强烈反对意见的人,康有为闻之大怒,立即勒令梁启超赶赴檀香山,如果说,最初梁启超还在希望合作的孙中山与拒绝合作的康有为之间摇摆不定,甚至一定程度上倾向于合作的话,那么到了檀香山一段时间后,他却彻底站到了康有为一边。不但如此,梁启超还与孙中山在报纸上就保皇还是革命,展开了一段激烈的论战,这一段历史,也为梁启超日后留下“善变”、“保皇”的标签。
  “回到100多年前,梁启超是站在时代前沿里的,但并不是最前端的人,维新不是革命,还是体制内的一种改良,”梅家玲说,梁启超还没有“新”到选择用暴力革命的方式,追求他理想中的“少年中国”,“但他提出的对文化遗产的检讨的理念,对于青春、对于一个全新国家形态的憧憬和追求,感染并召唤了新一代的知识分子,直到现在,还有很大的影响力”。
  
  编辑 独 渚
其他文献
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本身就吸纳和包容了各种文化。她是东西交汇、南北贯通的一个水陆大码头,也是中西、新旧文化的大熔炉,所谓“海纳百川”是也。城市兼收并蓄、包罗万象、浓缩集中、不断交流碰撞与更新的特性,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为此,上海世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在我看来,它是人类的经验也是人类的诉求,更是一种通向未来的眼光。  和谐而温暖。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
期刊
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库珍藏着一部国宝级文物一宋刻本《荀子》,约刻于南宋光宗绍熙年间,它的底本是淳熙八年(1181)台州唐仲友刻本。此本刊刻精美,字大如钱,墨光如漆,版式疏朗,还保留着北宋国子监刻书的敦厚古朴之气,它的纸据说用的是宋代的黄坛纸。睹之令人不觉书香扑鼻,掩卷遐想则不免思绪万千,仿佛身临两宋时期工匠雕版印刷书籍的历史场景中。    这部宋版书《荀子》,背后有一段曲折的流传经历,不妨娓娓道来,从
期刊
人类的历史经历了几百万年,而文明的历史从苏美尔人算起不过7000多年,但文明的火种在界各个角落点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各种血缘、肤色、种族的人们都在哲学、宗教、文化、艺术、风俗、政治、语言、科学、文字、技术等创造着各自美丽而沧桑的文明、史。历史上大体形成了:西方文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拉美文明、印度文明、非洲文明等几大主要文明。21世纪的今天,很多政客、学者、党派、族群甚至国家,在文明的
期刊
国学不是教我们知识,而是用思想改变我们的心灵,修炼我们的心性。从思想上来分别,无论是儒家的作为思想,还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乃至佛家的禅悟先觉,都对我们的人生与事业以启迪。在改造物质世界积累财富的同时必须要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是我们人生追求的大和谐。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则应遵循道释三家的核心思想,去创造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谐的三种境界。    首先要以儒家思想创造人与社会的和谐。儒家强调以
期刊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这首《赠汪伦》诗,因为编进了小学语文课本,在中国大地上,几乎无人不知,但是,要问一下,诗中的这位主人公,他的来龙去脉,他的履历行状,恐怕就鲜有人说得上来了,因为,汪伦是一个普通人。    关于汪伦其人,据《李白集校注》,另有《过汪氏别业二首》,据称也作《题泾川汪伦别业二章》,似可参证。然而,即使这首诗,也没有什么汪伦的细节介绍,只知这位汪伦可能很富有,也很好
期刊
如今的尘世太喧嚣,一直希望可以有一个安静的地方让心灵得以放松,比如在竹林的深处,有一间干净清爽的竹屋,坐在竹椅上品一杯香茗,闻着一股清新的竹香味,听着雨滴轻轻的滑落在竹叶上,洗去奔波的疲惫,让心灵有一个宁静的安歇之处。  竹林听雨需一份闲情,在名利纷争的俗世中,淡然自在的风风雨雨,正如苏东坡在《定风波》中所道:“莫听竹林打叶声,何妨吟唱且前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烟雨任平生。”  走出竹屋,拾阶
期刊
曾国藩的家书,涉及修身、教子、持家、处世、为政、冶军等内容,养生也是他颇加详论的。曾国藩的养生思想,来源于他所恪守的圣哲先贤的理论和典籍,也是他阅世日久,各种人事、物事经验的积累。  在给澄弟、沅弟的信中,曾国藩说道:我见家中后辈体皆虚弱,以养生六事勉励他们,“日饭后千步、将睡洗脚、胸无恼怒、静坐有常时、习射有常用、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养生需先养心主曾国藩提倡养生首先要养心。一是“慎独”,认
期刊
“不变随缘”是佛门中很经典的一句话,包含了佛家对于人生的态度和感情,是一种人生境界,虽随缘而现万有,但其本体不变。  水就具有“不变随缘”的品行。我们把水倒进杯子里,水就随了杯子的形状;把水倒进壶里,水就随了壶的形状……水本无形,但它能变化出千万种的形状,水的变化只在于你给了它一个什么样的“形”。这个“形”其实就是水因为环境、境遇、位置的不同而改变自身的形状,并融合其中,这就是一种顺应,是一种随缘
期刊
现在是企业家天下,但更需要“天下企业家”。什么是真正的“企业家”?众说纷纭。流行的观点是有实力的大企业老板就是企业家,能赚钱、能快速赚钱就是成功的企业家。旅美台湾学者王绍瑶先生却不这么认为,他引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福泽渝吉对“实业家”的定义,给出了他心中的“企业家”标准:一、有思想家的头脑;二、有回归社会的愿望和行动;三、具有中西文化底蕴的方法;四、四十五岁时身体健康,五十九岁时心理健康。  不讲社
期刊
人生一定要幸福,怎么才能做到幸福?第一个是“超越平常的心”来看世界,第二个是“用平常的心”来体会,第三个是“以欢喜的心”过生活,时时提醒自己要欢喜地过生活,第四个是“柔软的心”无挂碍。如此。你会更懂得爱,更知道如何去表达爱。    幸福的里程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大概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质跟欲望的满足。物质跟欲望得到满足是非常幸福的,可是这个幸福是非常短暂的,而且永远不会圆满的,是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