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塘月色》中感悟岁月静好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荷塘月色》为我国散文的重要代表作,现被收录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主要从《荷塘月色》中感悟歲月静好,具体感悟为:在不宁静中寻找安静;与妻儿同在快乐无比;从荷花中体悟高洁。
  关键词:荷塘月色;安静;高洁;荷花
  作者简介:高凌奇(1999.5-),女,汉族,浙江省嵊州市人,现为嵊州市马寅初中学高三(10)班学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02
  《荷塘月色》为朱自清1927年写作的一篇散文,最初发表于《小说月报》。《荷塘月色》自刊登发表以来便得到业界的极高赞誉,无疑为我国散文的重要代表作,现被收录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荷塘月色》从发表至今已满九十年,在这漫长的九十年中,无数专家、学者均对其进行讨论与研究。研究相关文献时不难发现,大家的研究角度各不相同,但笔者更愿意通过《荷塘月色》感悟岁月静好。
  一、在不宁静中寻找安静
  《荷塘月色》的首句话便提及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正因心里的不宁静,才促使朱自清老先生极度渴望寻找一片安静祥和之地。几番思量,他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他心中笃定,那里一定会是安静的。于是朱自清信步独自来到荷塘,这里“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果然没有让他失望。事实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情,心里也总会颇不宁静。每逢此时,更多人也更愿意选择一片宁静祥和之地,净化心灵。人世间是噪杂、多事的,身处这样一个人世间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不为之影响呢?所以,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的这一表现(寻找安静与祥和),无疑可引起无数世人的共鸣。说到这里,忽然想起日前关于终南山归隐人士的电视介绍。据悉,目前在终南山中归隐的人已达五千人之多,他们依据古人的生活方式进行生活。刚开始时觉得非常不可思议,现代人如何能够忍受得了寂寞归隐山林呢?但继续思考下去,又觉得这并不奇怪。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太大,选择归隐山林也许是对其生命进行洗涤的重要方式。与之相比,朱自清仅在不宁静中寻找几分宁静则更能让人理解。也许在不宁静中寻找宁静正为生活的本质意义所在吧!
  二、与妻儿同在快乐无比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两次提及妻子。第一次在开篇:“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样的场景相信大家都是极为熟悉的。对于现在的很多人而言,无论多么辛苦的工作,在外遇到多大挫折,一旦回家后便会变得心情愉悦。归其原因,无外乎妻子的陪伴和儿女的欢声笑语。作为一个男人,面对娇妻和幼儿谁又能不勇于担负起一份家庭的重任呢?第二次提及妻子在文末:“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朱自清特地在开篇和文末两次提及妻子,在笔者看来并不是毫无用意。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为向大家明示:人世间无论多么纷繁复杂,无论遇到何种困苦,但家人却始终会陪伴自己,家永远是自己最可靠的港湾。说到这里也许很多人都会有所共鸣。是啊,人生短短几十年,发生在个人身上的艰难困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学习、工作的主要目的无外乎为了家人。看到家人脸上绽放出的灿烂笑容,所有的疲惫与苦恼也许能一下子烟消云散。
  三、从荷花中体悟高洁
  《荷塘月色》中花费了大量笔墨着眼于荷花的描写。荷花在佛教中拥有极为深刻的寓意,“不染”、“清净”是佛语对荷花最为独特的描述。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描述似乎更为深入人心,让人们不自觉中便产生几分对荷花的独恋。荷花没有牡丹那样艳丽,没有琼花那样夺目,没有菊花那样冷傲,没有桃花那样绚烂,但它却可以在炎炎夏日中傲然绽放,展示其独特魅力。荷花生于淤泥之中,但却表现出与淤泥截然不同的特质。荷花身处淤泥,却依旧静静地绽放她的美丽,默默地传播她的芳香,与世无争。这不仅仅是荷花的孤傲,更离不开淤泥的无私奉献。是淤泥将自己的给养无私奉献给了荷花,才让荷花绽放的如此美丽。荷花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种朴实无华的精神,是一种傲然于世的精神。当前的社会物欲横流,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一系列不良思潮均不同程度上侵蚀着人们的思想,最终让很多人沦为金钱的奴隶。致使很多人丧失了自己的本性,放弃了最初的梦想,最终迷失自我。如果人能做到像荷花一样,那么他(她)活得一定会更加的洒脱,更加的自由。在中国当代,人们普遍缺乏的即是一种荷花精神,“不染”、“清净”,“出淤泥而不染”。人生短短两万多天,难道不应该活得像荷花一样吗?虽然生命短暂,但却有铮铮风骨。文章中写道:“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在写这段话时,一定是怀着无比愉快的心情,寥寥数语不仅将荷花描写的极为生动、美丽,更能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别样的岁月静好,让我们充分体验夜色下荷花的别样美丽。从《荷塘月色》中我们不仅可充分感受朱自清深厚的语言功底,其意境也是我们极难追求的。悠悠岁月,岁月静好!
  四、结语
  《荷塘月色》之所以成为散文中的重要代表作,被人们至今孜孜不倦地进行传诵,并不是毫无道理可言的。《荷塘月色》不仅给我们呈现出一幅美好的动态图,更让我们从中对人生有更多体悟。以上便是笔者阅读完《荷塘月色》后的几分感悟,虽然感悟不深,但却希望能对世人有所启发。《荷塘月色》是值得阅读的,但仅阅读却不感悟却无法真正体验文中真谛。所以,建议读者在阅读《荷塘月色》时,应多思多想,静静感悟岁月静好。
  参考文献:
  [1]侯银梅. 《荷塘月色》的修辞魅力[J]. 长城. 2011(08).
  [2]朱冬. 技工类院校《荷塘月色》教学的实践思考[J]. 青年文学家. 2013(32).
  [3]王义. 情感:我与《荷塘月色》的情感交流[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10).
  [4]肖玉华. 《荷塘月色》与江南士风——杨朴《美人幻梦的置换变形》与程世和《〈荷塘月色〉与中国文人的“江南情结”》读后[J]. 名作欣赏. 2007(03).
  [5]姜源傅. 回到“荷花”本身——论《荷塘月色》的审美意蕴兼与杨朴先生商榷[J]. 名作欣赏. 2005(19).
  [6]杨朴. 美人幻梦的置换变形——《荷塘月色》的精神分析[J]. 文学评论. 2004(02).
  [7]聂晓霞. 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J]. 时代文学(双月版). 2006(03).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燕子昂(2001-),女,汉族,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608班高中在读。  长日将尽,我打开许久未编辑的签名板,满怀期待地写下这么一句:人间有永远。不到五分钟内,就有三个人回复我:“人间没永远。”  速度之快,默契之合拍,语气之决绝,一时让我语无伦次。  如果诸位是杨绛先生的忠实拥护者,不能接受任何否定其言论的思想,那么我对于你这种虔诚跟随的态度致以崇高的敬意,然我们的谈话也
期刊
一个人,对自己预见的不久就到来的死亡是什么感觉?今天上午,我突然有点感同身受了。  高二寒假,被在红十字会工作的妈妈“招募”到她们单位做志愿者,就是帮助整理2014年以来近两年的申请救助的大病患者和贫困家庭的纸质资料,负责将这些弱势群体的基本资料录入信息系统,县级红十字会的信息平台刚刚建立并上线试运行,妈妈单位人手极少,又临近年关,大家手头工作都很忙,妈妈就整天在忙春节前的“送温暖”,基本不在办公
期刊
作者简介:王丹凝(2001.1-),女,河北省秦皇岛市人,河北正中实验中学学生。  她,是洛阳的女儿。  暮春的烟雨细细绵绵,姹紫嫣红的春光几近落幕。  她,手里提着一壶浊酒。  老屋前的玉兰花早就谢了,大朵大朵洁白的花朵只得记忆里流连。  郁郁葱葱的玉兰树,终究没有了盛放的逍遥。  “倒酒。”粗犷的声音打断了惜春的感伤。  她走近,在有两道细微裂纹的酒盏里添上满满的浊酒。  一不留神,酒已漫出了
期刊
目的:初步评价不同对比剂MRI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5个病例90个疑似小肝癌的病灶行MRI平扫及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对15个病例30个病灶行MRI平扫及Mn-DPDP增强
作为当代文学先锋作家三驾马车之一的格非,在2011年十年磨一剑完成了“江南三部曲”的创作,并且很快在2012年推出新作《隐身衣》,两个系列作品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创作时
摘 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汉语,已经形成了具有完整结构的汉语语言体系。在汉语言的基础上,我国又发展了对于我国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华汉语言文学。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生活,教育,医疗都离不开互联网。在互联网上,网络语言异军突起,这对于我国传统汉语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如何将网络源于汉语
目的:探索出在理论上足以杀灭肿瘤细胞而最大限度保存神经干再生能力的理化处理方法,为肿瘤侵犯神经干保存肢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2只大白鼠分四组,取大白鼠右腿坐骨神
该研究拟通过脑电双频谱指数、心率变异性和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分析,观察"Diprifusor"靶控输注用于国人全静脉麻醉诱导的临床效应.结论:1Diprifusor丙泊酚4μg/ml靶控输注伍用
摘 要:在叙事文学中,最本质的一种关系是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叙事视角的问题,并且西方的小说理论家认为这就是小说技巧的关键。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种讲述方式,每一种方式都会在读者那里有不同的阅读反映和情感效果,所以如何来讲述决定着这种效果能否实现以及好坏。所以,在叙事作品中尤其是小说中,叙事视角的选择就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个精心安排的视角往往会起到意象不到的结果。  关键词:叙事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02  中外文学作品中,有两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因为他们的“硬汉”形象,还因为他们着实令人心疼。一是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一是老舍《断魂枪》里的沙子龙。  一.相同点  首先,圣地亚哥与沙子龙同是“硬汉”。《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回忆自己年轻时的威风,在卡萨布兰卡的酒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