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症状性穿透性主动脉溃疡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

来源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gcheng83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并探讨急性穿透性主动脉溃疡(PAU)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5月期间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的25例主动脉溃疡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8例患者急症入院,7例无症状患者临床检查中发现。

结果

18例急症患者均行腔内治疗,7例无症状者内科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预后良好,无死亡,手术患者随访期间主动脉增强CT提示溃疡隔绝完全且伴随主动脉溃疡的壁内血肿消失或明显减少,主动脉无明显扩张。

结论

急性症状性PAU患者入院需行主动脉增强CT扫描,据薄层横断面结果,明确PAU病变(粥样硬化性溃疡或溃疡样突起病灶),并将病变与主动脉分支假性动脉瘤区别,明确诊断后,建议积极行血管腔内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北京城区和农村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过敏特征及诱发因素的异同。方法通过随机整群抽样,在北京城区及农村确定研究需要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及社区,发放儿童哮喘与过敏性疾病调查初筛问卷,筛查可疑哮喘者进行现场调查,明确是否患有哮喘。对确诊哮喘的患儿进一步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哮喘发病情况、居住及环境因素、伴发过敏性疾病等,并对部分患儿行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所有数据采用Epi Info软件进行双录入,S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救治水平的提高,早产儿的神经系统远期预后成了影响早产儿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脑电图检查是一种无创、方便的脑功能监测手段,主要用于背景活动成熟度评价、发作识别和神经发育预测等。美国和法国临床电生理协会分别于2011年和2015年制定了相关指南,对早产儿脑电图监测的指征、时机和时限进行了推荐。然而,由于传统脑电图判读需要有一定技术和经验要求,临床医师难以短时间内掌握判读技巧,脑电图
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是一种以关节炎伴发热、皮疹和浆膜炎等全身表现为主要特征的自身炎症性疾病。由于其症状不典型、预后不佳,在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估方面存在极大挑战。生物标志物可以用来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预测疾病活动和转归。现主要从遗传学标志、血清学标志和细胞学标志3个方面对已有sJIA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结果及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目的探讨哮喘易感基因ORMDL3在婴幼儿喘息中的多态性,为早期诊断支气管哮喘(哮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50例喘息婴幼儿分为哮喘预测指数(API)阳性组(80例)和API阴性组(70例)。通过TaqMan探针法对ORMDL3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rs4794820、rs7216389基因型进行分析,比较上述2个位点的基因型在API阳性组和阴性组喘息患儿间的分布差异,并分析基因型分布与潮气
目的研究川崎病患儿血清脑利钠肽(BNP)、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患儿心功能的关系。方法以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在山东省威海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57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病例组,同期在儿保科60例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健康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病例组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和健康组儿童血清BNP、h-FABP水平,采用心脏彩超检查患儿的心功能指标,与健康组儿童
共同黏膜免疫系统是变态反应免疫解剖的重要基础,其作用不仅受遗传易感性调控,也受生命早期抗生素暴露的影响。生命早期暴露抗生素改变黏膜免疫防御,导致远期呼吸系统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风险已是不争的事实。就理解黏膜免疫和未来治疗的需要,全面研究作为一体化的黏膜免疫系统(一个系统一组病症)是非常必要的。现重点关注肺-肠跨界效应的最新研究。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尤其是有冠状动脉损害(CALs)患儿血浆羧化不全骨钙素水平的变化及羧化不全骨钙素在KD并CALs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至12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心血管与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36例KD患儿资料,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3±1.1)岁。根据患儿病程的不同,分为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根据超声心动图的结果,将KD患儿分为CALs组和无冠状动脉损害(NCALs)组
目的调查首发儿童青少年强迫症患者认知功能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ALFF)的特点,分析二者的关系。方法纳入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就诊的首次发病的24例儿童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与33例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儿童青少年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连线测验、符号编码、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简易视觉空间记忆测验修订版(BVMT-R)、范畴流畅、数字广度、迷宫测验、Stroop测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急性自限性系统性血管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最常见疾病。深入研究川崎病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改善该病的个体化治疗及预后。当前关于川崎病的研究,证实其发病易感性和临床症状与多基因位点相关,可能有多个信号通路的共同参与。现就川崎病发病的遗传及免疫机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