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时钟

来源 :人民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joy_flyi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的父亲病危,朋友从国外给我打来电话,让我帮他。
   我知道他的意思,即使以最快的速度,他也只能在四个小时后赶回来,而他的父亲,已经不可能再挺过四个小时。
   赶到医院时,见到朋友的父亲浑身插满管子,正急促地呼吸。床前,围满了悲伤的亲人。
   那时朋友的父亲狂躁不安,双眼紧闭着,双手胡乱地抓。我听到他含糊不清地叫着朋友的名字。
   每个人都在看我,目光中充满着无奈的期待。我走过去,轻轻抓起他的手,我说,“爸爸,是我,我回来了。”
   朋友的父亲立刻安静下来,面部表情也变得安详。但仅仅过了一会儿,他又一次变得狂躁,他松开我的手,继续胡乱地抓。
   我知道,我骗不了他。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自己的儿子。
   于是我告诉他,他的儿子现在还在国外,但四个小时后,肯定可以赶回来。我对朋友的父亲说,我保证。
   我看到他的亲人们惊恐的目光。
   但朋友的父亲却又一次安静下来,然后他的头,努力向一个方向歪着,一只手急切地举起。
   我注意到,那个方向的墙上,挂了一个时钟。
   我对朋友的父亲说,“现在是一点十分。五点十分时,你的儿子将会赶来。”
   朋友的父亲放下他的手,我看到他长舒了一口气,尽管他双眼紧闭,但我仿佛可以感觉到他期待的目光。
   每隔十分钟,我就会抓着他的手,跟他报一下时间。四个小时被每一个十分钟整齐地分割,有时候我感到他即将离去,但却总被一个个的十分钟唤回。
   朋友终于赶到了医院,他抓着父亲的手,他说,“爸爸,是我,我回来了。”
   我看到朋友的父亲从紧闭的双眼里流出两滴满足的眼泪,然后,静静地离去。
   朋友的父亲,为了等待他的儿子,为了听听他的儿子的声音,挺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也是最漫长的四个小时。每一名医生都说,不可思议。
   后来,我想,假如他的儿子在五小时后才能赶回,那么,他能否继续挺过一个小时?
   我想,会的。生命的最后一刻,亲情让他不忍离去。
   悠悠亲情,可以让生命的时钟放慢脚步。
  (徐 君摘自《新闻晚报》)
其他文献
性别是一种生存方式,是一个自我感觉,应该是可以选择、可以改变的。  佛罗里达州有一种鱼上午是雌性,下午是雄性,晚上又是雌性,但它绝不是我们生物课上学过的雌雄同体。性别差异的功能正在逐渐被生物技术的发展所抵消。  性别非男即女的概念正在逐渐消亡,虽然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我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每年有一二千人来找我要求做变性手术,使我不得不认真研究性别的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
期刊
尽管还怀揣着天之骄子的梦想,但“80后”的就业状况和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已经完全不同了。专家们认为,从“精英”到“普通劳动者”的定位改变,是“80后”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我对未来,尤其是毕业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感到迷惑和恐慌。”谈到就业,正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一年级的马小伟眼里充满了无奈。  回想起大四毕业的那段日子,马小伟丝毫没有出身名校的优越,“感觉特别怕”。   “那时候经常半夜3点都睡
期刊
一个人,一旦感悟了生命,一旦领悟了存在的美好与神圣,也就同时强烈地意识到生命的广泛异化。尼采正是这样一个人。  尼采,是一个真正思索生命的人,一个认真对待生活的人。如果尼采从一百年前的时代向我们走来,他的形象应该是一位微笑的让人感到亲切的哲人,他与现在的这个时代毫无隔阂感,千百双眼睛都会领略到他身上厚重的感染力,而无知的人都从他的亲切背后体会到恐惧,他们怀疑自己已被世界遗落在哪个角落。  尼采走到
期刊
楼下有个花店,一个老太太卖花。店的名字很奇怪,叫“花开花”。   老太太一年四季裹着披肩坐在花丛里织毛线,腿脚不大利索了,但身材娇小,慈眉善目,年轻时也是个美人。替她进货的年轻男子叫她姑妈,挺拔开朗,说说笑笑的,开了辆很帅的吉普车——大概也是为了隔三差五来看看她,捎点零食及日用的东西。  常见她收到世界各地的明信片,但没见她有什么别的亲人。  不知为什么,这老太太常让我想起林徽因、杜拉斯什么的,想
期刊
当音乐拨动心灵的琴弦,任何一种感动都会如潮水般涌来。这样的感动,这片只有音乐带来的宁静渗透了内心深处的每一个角落,一股不知名的温暖便会不由地袭上心头。纵使你在风暴来临之前,在孤独之中或是失意之后,这股温暖总是深深地安慰了你的心。这便是轻音乐,这便是轻音乐的魅力。  它——安静、祥和,虽然没有Hip—pop富有时代感的调子,没有金属质感的打击乐,没有热力四射的节拍,但是它的魅力却绝不亚于流行于这个世
期刊
对我而言,最尴尬的,莫过于那电梯里的1分27秒。  我有幸过五关斩六将,进入了这家公司,还没有完全适应环境,就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遇见我的顶头上司。  “早上好,老总。”我嗫嚅着,窘迫地开了口,他带着陌生的眼神看我,然后轻轻颔首,回答:“早上好。”  电梯缓缓上升,他问我:“你是哪个部门的?叫什么名字?”我垂下眼睛,谦卑地回答:“市场部的谭雪薇。”他想了一下:“市场部?今天有什么计划吗?”没料到这突
期刊
加拿大村,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城——开平。一个海外人口超过其在国内人口的侨乡。加拿大村,是一座空城,一座充满悲情和寂寞的村庄。  1933年至1935年,加拿大村建成。1951年,这里的最后一户居民移民加拿大。从此之后,村里一直无人居住。这里的精美建筑在风雨中守望了半个世纪。  没有去过加拿大,却无意间闯进了一个叫“加拿大”的村庄。在一次南国开平的旅行中。由此,像是开始了一次私人的浓烈而忧伤的旅行,
期刊
最年轻的岁月,我几乎是在一封封家书中慢慢度过的。  每一次的书写,都是对自己爱的一次检验,一次拷问,一次升华。往家里寄信,就像是一次爱的长途旅行。写信时的激情澎湃与等待回音的夜不成眠,常常把自己变成了信使。从这头出发,按照要求,按照指定的地点和人物,把自己的思念、牵挂、不舍、挫折抑或成功,都一一寄去,同时寄去的还有自己的灵魂。  一个人的一生也许就跟这收信寄信的过程一样,总是无法消停下来。  信注
期刊
爷爷泡的茶,有种味道叫做家;爷爷泡的茶,品来口感还不差;爷爷泡的茶,是幅山水笔墨画。  每天清晨,爷爷都要在山中的丛林中,泼墨作画,沏上一杯温热的龙井,身穿白色的丝绸衣,在林间自由的作画,一派大气浑然之感。  爷爷是一位老中医,一生与各种药材相伴,自然懂得修身养性之理,爷爷家中藏有各种用竹签做成的书,儿时的我便是在那种环境中成长起来。  爷爷上山采药常带着我,我喜欢看爷爷采药材的样子,长长的花白的
期刊
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这两名战士来自同一个小镇。   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十多天过去了,仍未与部队联系上。这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度过了几天,可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仅剩下的一点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与敌人相遇,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