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尔》文化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t191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部真正的有艺术生命力的伟大作品,不仅能够对当时和以后文学事业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会产生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把一个民族文学艺术的水平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聊斋志异》等优秀作品的产生,标志着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新的高峰,促进和推动了文学事业的发展,而且对戏剧、曲艺、绘画、雕塑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格萨尔》对藏族各种艺术形式的繁荣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特别是近20多年来,《格萨尔》对藏族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呈现出多形态的文化艺术初步繁荣的可喜局面。
  
  果洛草原绽放的一朵鲜花
  
  全国各族人民怀着欢心鼓舞的心情刚刚度过了新中国成立61周年的喜庆日子,10月9日,在古城西宁市举行了《格萨尔》剧《赛马称王》首演式,得到了青海各族各界同胞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果洛这片壮丽的土地。黄河之南,有果洛人祖先的发祥地、神奇雄伟的年宝叶什则;黄河之北是黄河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水源洁白巍峨的阿尼玛沁雪山。果洛人民自豪地说:果洛草原是黄河的发源地,也是《格萨尔》的发祥地。这里的圣山圣水孕育了一部不朽的伟大史诗一《格萨尔》。
  地处黄河源头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三江源的腹心地带,在《格萨尔》这部古老的史诗流传演变过程中,也具有特殊地位。史诗中所叙述的“玛域”就是泛指黄河上游以果洛草原为核心的广大藏族地区,这里是《格萨尔》广泛流传的地方,具有丰富的《格萨尔》文化积淀,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里的山山水水都与这部古老的史诗有着密切联系,草原人民祖祖辈辈传唱着这部不朽的史诗,可以说这里的人民是在《格萨尔》文化的熏陶和哺育下成长的;果洛人民又用他们的智慧和热情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史诗的文化内涵,使她永葆艺术的活力和魅力。什么是活形态的英雄史诗?什么是典型的、真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你走到果洛草原,那里的山会告诉你,那里的水会告诉你,那里的人民会告诉你,你就会得到最真切的感受,得到最深刻的启示!
  因此,《格萨尔》剧《赛马称王》在这里产生,就是理所当然的,顺理成章的。果洛州委、州政府和各级领导对《格萨尔》工作非常关心和重视。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在州委、州政府的关怀下,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尤其是经过果洛州《格萨尔》文化艺术团和果洛州民族歌舞团全体演创人员近3年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终于排出了这部《格萨尔》剧《赛马称王》。果洛州的《格萨尔》剧是在藏族传统的马背藏戏、广场藏戏、宗教舞“羌姆”、舞台藏戏和藏族民间戏曲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民歌、民间说唱、民间歌舞等元素而产生的一个新的剧种,熔歌、舞、剧为一炉,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伴奏乐器以唢呐、法号(大号莽铜、小号莽铜)、鼓、锣、镲、碰铃乐器为主,色彩乐器有海螺、鹰骨箫、笛子、藏京胡等。它的唱念均采取了安多方言,唱腔根据民间说唱、民歌、僧曲的素材提炼而成。表演时人物的台步,上下场动作,吸收安多民间舞蹈、法会舞蹈及汉族戏曲的因素较多。服饰在安多传统藏族服饰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服装色彩。化妆上,角色采用面部化妆,而不像传统藏戏多数角色要戴面具。《赛马称王》剧在颂扬格萨尔王的同时,深刻地反映出了藏族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奋发崛起的民族精神,是果洛草原绽放的一朵鲜花。这是一个创新,一个大胆而具有探索意义的尝试,在《格萨尔》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在西宁的首演结束后,他们准备回到草原给广大的牧民群众演出;他们还要争取到北京、到全国各地献演;如果有机会,他们还希望出国演出。他们的奋斗目标是:让《格萨尔》走进帐房,深深扎根于雪山草原,与此同时,让《格萨尔》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全国同胞,让世界人民领略果洛草原的魅力,欣赏《格萨尔》文化的风采。
  
  多种艺术形式争艳斗奇
  
  假若说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艺术发展的土壤和源泉,对欧洲文艺的发展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那么,古老的《格萨尔》则是藏族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是藏族文学艺术赖以长久发展的丰厚沃土。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上个世纪70年代末,由于遭到十年动乱的严重破坏,百废待兴,百端待举,在那样一种极其艰难的情况下,青海省京剧团克服各种困难,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取材于《格萨尔》,编排了一出大型京剧《霍岭大战》,把藏族古老的格萨尔故事与我国传统的京剧剧种结合在一起,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较为完美的统一。1980年,京剧《霍岭大战》带着草原的芳香,来到北京汇报演出,轰动一时,受到首都文艺界和广大观众的赞赏和好评,大家普遍认为,青海京剧团的同志们在开拓新的题材、发展京剧表演艺术的道路上闯出了新路子,对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个世纪80年代,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歌舞团将《霍岭大战》改编成具有藏族特色的歌舞剧,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们深入农村和牧区演出,受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还曾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演出,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1986年,歌舞剧《霍岭大战》再次进京,走进中南海给中央领导同志演出,受到中央领导的赞赏和鼓励。继《霍岭大战》之后,海南藏族自治州歌舞团不断努力,近年来又相继创作了《降伏妖魔》之部和《出征》等四五台歌舞剧。今年他们推出了大型舞剧《雪域英豪嘉察》。这出剧也是歌唱汉藏两个兄弟民族传统友谊的一首颂歌。
  此外,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歌舞团也曾经排演了具有阿坝草原特色的舞剧《霍岭大战》,1983年作为建州30周年的献礼节目演出。
  拉萨市歌舞团著名曲艺家土登以《格萨尔》的“帽赞”为基础,将格萨尔故事改编成藏族传统的说唱形式,别具一格,别开生面,深受群众欢迎。2006年应邀到美国,在华盛顿、纽约等地演出,他的精彩表演,引起美国观众的极大兴趣,获得巨大成功。
  藏族地区的其他一些艺术团体,也将《格萨尔》的某些章节改编成舞剧或歌舞剧。有的节目如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排演的舞剧《出征》,还曾到首都舞台和各地巡回演出,受到各族同胞的欢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格萨尔》这部英雄史诗也引起部队艺术家们的关注,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最近决定排演大型舞剧《格萨尔王》,军区首长对这个舞剧非常关心和重视,作为2011年为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的献礼节目。该剧预计投资1000多万元,这是建国以来关于《格萨尔》的剧目投资最多、规模最大、演创人员的阵容最强大的一出戏。我们以极大的热情期待她的成功,为西藏和平解放60N年和建党90N年的喜庆日子增加新的光彩。   
  蓬勃发展的群众性《格萨尔》文化活动
  
  《格萨尔》文化在广大藏族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仅以果洛州为例,有24个群众自办的《格萨尔》藏戏团,他们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还有独具特色的被称作“马背上的藏戏”的一个剧种。所谓“马背上的藏戏”,是一种大型广场剧,从英雄格萨尔、30员大将,到普通将士;从神佛到妖魔鬼怪,都骑着骏马表演,在辽阔的草原纵横驰骋,歌声嘹亮,战马嘶鸣,观众与演员融为一体,相互交替。这种宏大的气势,独特的表演艺术,除了在辽阔的草原,是很难欣赏得到的。
  在甘孜州的德格县和色达县,也有群众自办的《格萨尔》藏戏团,也有“马背上的藏戏”。一些爱国爱教的高僧大德也热心于弘扬《格萨尔》的文化活动。如德格县查查寺的巴迦活佛对《格萨尔》文化情有独钟,在他主持下,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恢复和重建在“文化大革命”遭到严重破坏的格萨尔庙,还在原有的基础上,建设《格萨尔》博物馆。巴迦活佛还自筹资金,在德格县委、县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在传说是格萨尔诞生地的阿须草原建造了一座宏伟的格萨尔塑像,成为当地一个标志性的建筑,也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查查寺有一个以僧人为主的藏戏团,演出的剧目绝大多数都取材于《格萨尔》,如《英雄诞生》、《赛马称王》、《降伏魔王鲁赞》、《霍岭大战》等。阿须草原还有一个尼姑寺,巴迦活佛组织她们演唱《格萨尔》藏戏。过去尼姑是根本不能登台表演的,现在在巴迦活佛带领下,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尼姑也登台演唱,把《格萨尔》引进佛教文化活动。这是一种创新,一种改革,引起了当地群众很大的兴趣,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果洛州达日县查岭寺的丹贝尼玛活佛和甘德县的白玛咚布活佛也是《格萨尔》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传播者,白玛咚步活佛不但自己集资创办《格萨尔》藏戏团,而且亲自动手,自己编剧,自己导演,自己带着剧团到草地巡回演出,深受群众喜爱。传说为格萨尔王亲自修建的“狮龙宫殿”就在查岭寺附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几乎被夷为平地。改革开放后查岭寺的丹贝尼玛活佛克服各种困难,自筹资金,重建“狮龙宫殿”,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在已基本上完成重建工作。“狮龙宫殿”以崭新的姿态,巍然屹立在雪山脚下,成为黄河源头一颗耀眼的明珠。
  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在长江、黄河源头的三江源地区,当地干部群众将保护和弘扬《格萨尔》文化与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开发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文化产业密切结合起来,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旅游活动。早在2002年,果洛州委、州政府就提出了建设“玛域《格萨尔》文化长廊”的实施意见。根据这一总体规划,从2002年开始举办玛域《格萨尔》文化旅游节,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深入挖掘《格萨尔》丰富的文化内涵,按照“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原则,努力打造原生态高原文化旅游业。与此同时,州委、州政府还加强了《格萨尔》公共文化设施,投资建设格萨尔雕像群、《格萨尔》文化广场、《格萨尔》文化主题公园;投资数千万元,正在筹建全国最大的《格萨尔》博物馆。达日县投资数千万元建设《格萨尔》林卡、珠牡广场,巨大的格萨尔和珠牡雕塑,以及别具特色的附属建筑,成为黄河上游—道亮丽的风景线。在甘德县德尔文建设《格萨尔》文化生态村。基本上形成了“天赐山水,史诗果洛”的生态文化旅游氛围。为了进一步保护好《格萨尔》文化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好原有的整体性、原真性以及和谐性,目前,果洛州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也从2002年开始举办《格萨尔》艺术节和赛马大会。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定期举办《格萨尔》艺术节。这些地区的《格萨尔》艺术节都成为固定的文化活动,不但有一定的规模,而且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果洛州计划将“玛域《格萨尔》文化旅游节”上升为“中国国际《格萨尔》文化旅游节”,使之成为代表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建设成就的品牌性节会。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在结古镇建立了《格萨尔》文化广场,广场中心建造了一座高达22米的格萨尔铜像。“4·14”玉树大地震时,结古镇遭到严重破坏,但是,格萨尔铜像巍然耸立,经受了大地震的考验。地震之后,《格萨尔》广场成为最大、也最重要的居民安置点。每当傍晚,灾民们围绕在格萨尔铜像周围,集体吟诵英雄史诗《格萨尔》,古老的史诗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那情景十分壮观,振奋人心,激励了各族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灾害,生产自救的信心和勇气。
  治多县位于玉树州西部,长江源头,“治多”,藏语意为长江源头,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县”,素有“长江之源、万山之宗、百川之祖、动物王国、中华水塔、嘎嘉宝地”的美誉。全县土地面积为8.0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浙江省,比两个台湾省还要大,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县,同时又是人口最少的县份之一,总人口2.8万多。民间传说,珠牡的故乡在今治多县境内,是嘎嘉洛部落的发祥地,这里有浓厚的《格萨尔》文化积淀。为了保护和弘扬嘎嘉洛文化,当地政府决定建设“嘎嘉洛游牧文化”和“嘎嘉洛生态文化”,把保护我们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与保护以《格萨尔》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文化密切结合起来。治多县紧邻玉树县,玉树地震也使他们受到严重影响。但是,英雄的治多人民在重建家园的同时,积极保护和弘扬包括《格萨尔》在内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年国庆节前夕,即9月24日隆重举行珠牡雕塑揭幕仪式。高达10多米的汉白玉珠牡雕像,巍然耸立在长江源头,象征着治多人民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9月25日,治多县召开了“首届全国嘎嘉洛文化学术研讨会”。县委、县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每年要举行一次学术研讨会,大力推进以嘎嘉洛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格萨尔》文化的发展。
  近几年来,在国家支持下,广大藏族地区开展了两馆——图书馆和群众艺术馆建设以及农家书屋的建设,
  《格萨尔》图书成为这些文化设施的重要内容,使《格萨尔》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西藏那曲地区建设了国内最大的《格萨尔》演唱厅,为优秀的说唱艺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他们艺术才华的平台,同时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中心。
  群众性《格萨尔》文化的传播,在广大藏族地区开展积极的、健康的、多种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在藏区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里,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藏区的稳定发展,长治久安,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增强祖国大家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其他文献
10月7日,西藏户外协会发起的第四届徒步大会在鲁朗五寨举行。这次的路线是一路在加拉白垒和南迦巴峰雪山的陪伴下,从中国目前最大的天然林保护区鲁朗林海穿越到世界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这可能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美的徒步旅程。  D1 拜峰台 - 草坝扎营 - 达林  早上8点,大家乘车来到鲁朗五寨景区内海拔4300米的达玛拉山峰顶上的拜峰台,面向雄奇的南迦巴瓦和加拉白垒两座著名雪山,举行出发仪式,然后
八月的一个凌晨.我把自己塞进一辆已经挤了八个人的丰田吉普.从拉萨起程去阿里朝拜神山。天快黑的时候.我们在萨噶县的22道班落脚。司机说.因为同行者中有人忘了办边防证.我们不得不绕道阿里小北线.直接前往阿里首府狮泉河。22道班正是阿里南线与北线的分岔口.南线由此一路西行.沿岗底斯与喜马拉雅两大山系之间而
1981年起,冈仁波齐景区开始有外国旅游者进来,主要是开放了印度香客朝拜神山的入境通道。但那时外国游客的人数不多,而且是刚刚开放,所以旅游条件还相当简陋。那个时候没有出租马匹这一说,但可以雇用驮牛。  后来,游客逐渐增加,岗萨村在岗江和哲热普寺建了两个简陋的招待所,主要接待内地来的和外国游客。  岗萨村就坐落在神山冈仁波齐脚下。目前有230多户人家,896口人,分为4个作业组,而雄巴村的优势在于其
在西藏,对于藏传佛教而言,马年转冈仁波齐神山,羊年转纳木错圣湖,猴年转扎日神山,已是流传有800年的传统了,这也是整个藏区除了转云南德钦卡瓦格博神山外,影响最大、参加人数众多的三个转山转湖活动。  2014年,藏历木马年,适逢冈仁波齐十二年一度的大转山之殊胜年份,每12年一度轰轰烈烈的冈仁波齐大转山活动,就要随着藏历4月份萨嘎达瓦节的到来而徐徐展开。我们和读者一样兴奋激动,且充满期待。  我们致力
公元9世纪中叶以后,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分崩离析,西藏进入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群雄割据时期。吐蕃王室的嫡系后裔吉德尼玛衮,落难而奔赴到了偏远的藏西地方阿里,在那里被拥戴为王。后来他将3个儿子分封3地,成为3个小的王国。其中一子占据了古象雄旧地,创建了古格王国。  经过数百年苦心经营,古格王国弘传佛教,发展经济,抵御外侵,一度成为中世纪西藏西部的佛教、经济、文化和文明的中心。1630年,由于西方传教士的进
课堂评价,即教师在日常专业实践层面对学生学习实施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影响,也会通过影响课程、教学间接影响学生学习。课堂评价实践的改善是实现“轻负高质”,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路径。十余年前,王少非教授从“校内考试研究”开始,逐步将研究领域扩展到“课堂评价”,研究成果丰硕,近期又出版了《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一书,就教师日常专业实践层面实施的评价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也为教师做好评价以有效促进学生学
西藏,神奇的雪域高原孕育了人类文明史上神秘和古老的象雄文明。象雄古国是古代横跨中亚地区及青藏高原的泱泱大国,历史上曾称它为羌同、羊同;象雄国是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就产生过极高的远古文明,是现今西藏文明真正的根。“雍仲苯教”(简称苯教)起源于古象雄(现西藏阿里地区)冈底斯神山一带,是以显、密、大圆满的理论为基础,以皈依三宝为根本,济世救人,导人向善,有着自己圆满成佛诀窍的佛陀教育,也是中国西藏最古老的
“堆绣”在藏地通常指的是“唐卡堆绣”,即是用堆绣而不是用画的方法来制作唐卡。藏区内最有名的堆绣主要集中在热贡(以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为中心的区域)一带,被称为“塔尔寺三绝”的塔尔寺堆绣即属于这一风格、塔尔寺的堆绣,是先把所需佛、观音,度母、护法神及一系列与宗教相关的人物或故事场景的图样先在纸上画好,然后僧人将其分成不同部分剪裁下来贴在已经选好颜色的绸缎上,再将这些绸缎按照图样的轮廓剪裁下来,并在其中
西藏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只有藏戏和格萨尔说唱艺术。那曲作为格萨尔文化重镇,是格萨尔艺人的故乡。40岁的次仁占堆,2006年被列入格萨尔说唱传承艺人行列,2008年获得国家级格萨尔说唱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资格。他和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合作,整理、抢救了360首格萨尔说唱曲调。  40岁的次仁占堆刚躲过一场病魔的侵袭,看上去比几年前消瘦很多,气色也大不如从前。他的故事馆开在一家宾馆的底层,生意不温不
朗县在米林县以西,米林充沛的水汽随着海拔的提升,到了朗县就势头大减。虽然属于林芝地区,但朗县的山和山南、拉萨一样,是沉重焦黄的土山,雅鲁藏布江在谷间缓慢流淌。  朗县是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出生地,达赖喇嘛曾省亲的朗顿庄园旧址就在俯瞰朗县县城的山头之上,我曾在书上看过这个庞大庄园的照片。如今这里只有几间极小的房屋,穿过峡谷的风让朗县大风呼啸,一路吹向山南腹地的加查、桑日和曲松。  既然在朗县县城已经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