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它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情感受到陶冶,思想受到启迪,审美情趣受到熏陶。笔者针对小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少,认识能力低的特点,并结合语文新课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以学生乐学为出发点,改革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转变角色,放飞学生的个性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新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和关键之一。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我能学”,让学生尽量自己去学。而此时的教师主要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人教版的新教材大大增加了识字量,新课标提出要让一年级的小朋友有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参与识字的愿望。那么在教学中,笔者就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机会,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然后再听听他们的发现。如在学习《要下雨了》一文中的生字时,笔者提问这一课的生字在读时要注意什么?学生立刻纷纷举手,说“闷”“伸”“阵”都是前鼻音,“伸”和“阵”还是翘舌音;又说“伸”“搬”“哗”都是形声字。在识记字形时,有学生说搬东西要用手,所以“搬”有一提手旁;地上有水了才会湿,所以“湿”字用三点水做偏旁。还有学生给“闷”编了个字谜——门把心给关住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学生敢于把自己的学习成果给说出来,同时又与他人分享了快乐,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对主动识字的愿望更高,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他们还有了到生活中去主动识字的愿望,能纠正商店、路牌上的错别字。这就为语文能力的形成引入一泓微波荡漾的清水。
2 与实际生活联系,开展语文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因此,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特别是儿童活动区域有限,生活的积累也相对贫乏,教师在教学时就更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链接、拓展。例如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美丽的小路》一文,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保护环境,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一年级的学生大都没有意识到垃圾来自哪里。于是,笔者就让他们作调查,调查的内容是:1)我们来学校走的路美丽吗?2)路上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3)你以后会怎么做?学生在学习中参与生活,学习的兴趣更浓。
3 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人有约一半的时间在听,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可以说,不会倾听的学生是不会学习的学生。一个不会倾听的学生,必然难以在集体的智慧碰撞中发现和发展。美国学者丹尼斯认为:“从小学到大学,大多数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倾听来进行的。”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倾听是理解掌握知识和学会欣赏他人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之一。
“耐心倾听”这个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很多时间和途径培养而成的。因此,笔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时时都注意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良好习惯。首先在平时上课时,笔者总是对听得认真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听得不认真的学生及时提醒,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其次,笔者经常对学生进行听写训练,只有听得准确,才能写得无误。笔者先选择一些字极少的句子进行听写训练,接着听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使学生形成专注倾听的良好习惯。另外,笔者在黑板的一角写有关于倾听的名言,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并且每周评出几名“倾听能手”接受奖励,以此激发学生学会倾听,增强倾听的意识。
4 重视学生的读,以读促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让他们亲历阅读实践,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新课程的实施中,笔者尽量给学生阅读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读通课文,自己去读懂课文,让他们会读课文。在书声中,教师已不是主导者、支配者,而成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在书声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多了,有了阅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如在学习《春雨的色彩》一文时,笔者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同桌听,把读懂的内容说给自己小组的伙伴听。在交流中,笔者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美美地读给大家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经历体验,触摸作者的心灵。
总之,语文教学应当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爱读书、乐读书的好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幼儿园)
1 转变角色,放飞学生的个性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新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和关键之一。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我能学”,让学生尽量自己去学。而此时的教师主要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人教版的新教材大大增加了识字量,新课标提出要让一年级的小朋友有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参与识字的愿望。那么在教学中,笔者就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机会,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然后再听听他们的发现。如在学习《要下雨了》一文中的生字时,笔者提问这一课的生字在读时要注意什么?学生立刻纷纷举手,说“闷”“伸”“阵”都是前鼻音,“伸”和“阵”还是翘舌音;又说“伸”“搬”“哗”都是形声字。在识记字形时,有学生说搬东西要用手,所以“搬”有一提手旁;地上有水了才会湿,所以“湿”字用三点水做偏旁。还有学生给“闷”编了个字谜——门把心给关住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学生敢于把自己的学习成果给说出来,同时又与他人分享了快乐,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对主动识字的愿望更高,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他们还有了到生活中去主动识字的愿望,能纠正商店、路牌上的错别字。这就为语文能力的形成引入一泓微波荡漾的清水。
2 与实际生活联系,开展语文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因此,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特别是儿童活动区域有限,生活的积累也相对贫乏,教师在教学时就更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链接、拓展。例如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美丽的小路》一文,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保护环境,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一年级的学生大都没有意识到垃圾来自哪里。于是,笔者就让他们作调查,调查的内容是:1)我们来学校走的路美丽吗?2)路上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3)你以后会怎么做?学生在学习中参与生活,学习的兴趣更浓。
3 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人有约一半的时间在听,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可以说,不会倾听的学生是不会学习的学生。一个不会倾听的学生,必然难以在集体的智慧碰撞中发现和发展。美国学者丹尼斯认为:“从小学到大学,大多数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倾听来进行的。”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倾听是理解掌握知识和学会欣赏他人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之一。
“耐心倾听”这个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很多时间和途径培养而成的。因此,笔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时时都注意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良好习惯。首先在平时上课时,笔者总是对听得认真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听得不认真的学生及时提醒,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其次,笔者经常对学生进行听写训练,只有听得准确,才能写得无误。笔者先选择一些字极少的句子进行听写训练,接着听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使学生形成专注倾听的良好习惯。另外,笔者在黑板的一角写有关于倾听的名言,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并且每周评出几名“倾听能手”接受奖励,以此激发学生学会倾听,增强倾听的意识。
4 重视学生的读,以读促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让他们亲历阅读实践,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新课程的实施中,笔者尽量给学生阅读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读通课文,自己去读懂课文,让他们会读课文。在书声中,教师已不是主导者、支配者,而成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在书声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多了,有了阅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如在学习《春雨的色彩》一文时,笔者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同桌听,把读懂的内容说给自己小组的伙伴听。在交流中,笔者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美美地读给大家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经历体验,触摸作者的心灵。
总之,语文教学应当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爱读书、乐读书的好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