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民族性、艺术性及独特性,是不同民族族群性格特征和审美意识的体现。作为藏族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卡蕴含丰富的藏族佛教意蕴,摹写方式和题材内容彰显了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价值,具有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在新媒体视阈下,立足于藏族唐卡艺术的本体语言,探索其传承和发展路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继承和传播唐卡艺术,使民族文化在文化语境中获得话语权,从而改善现代美学中艺术审美单一化、简易化的贫瘠现象。
【关键词】唐卡艺术;文化传承;新媒体视阈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0-061-03
【本文著录格式】闵文龙.新媒体视阈下藏族唐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05(10):61-63.
艺术传播,也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传播路径打通古今、连接多元文化,既能再现现代语境之中传统文化精粹的缩影,又能赋予传统艺术全新的现代美学意义,使其接纳时代因子,开拓一条全新发展道路。摸索新时代的艺术传播路径有助于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探索藏族唐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以唐卡艺术的本體性特征为着力点,发掘艺术的独特性,从而走出一条自身的现代文化传播之路。
一、藏族的民族气质和唐卡的艺术性特征
(一)藏族气质
1.信魅与宗教神话色彩
一般认为,藏族文化起源于吐蕃文化,但留有象雄文化的遗痕。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藏族文化显现出独特的发展脉络,即复魅与信魅并存,现实与传统相烛照。而在藏族文化中最为鲜明的两部分便是对远古象雄文化的追溯和佛教色彩的延伸。象雄,为藏语“??????”的汉文音译,象雄文化的中心便是“古象雄佛法”,内涵“大圆满”精神。“大圆满”精神求内心心境之平和,物我两忘,达到“空”的境界。佛教文化的传入,则是对象雄文化内核的进一步追溯和深入,疆域辽阔风光及根基文化为藏族民族精神上的信魅色彩提供了充裕的条件,使得这片土地上交织着自然和神话的双重色彩。
2.兼容并蓄的包容性
藏族的民族特点还体现在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地处大陆的西南部,地形相对复杂,多东西走向山脉,打通了东西方天然的文化传播渠道。藏族兼容并蓄的包容性是复杂的,一方面,它保留了自身文化最为精粹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在政治流动和文化交融之中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特色。
(二)唐卡的艺术特征
唐卡是西藏传统绘画艺术之一,其主要艺术特征体现在:题材上,宗教色彩与生活气息交织。艺术作品早期功能的复杂化与生产力水平相关,早期的唐卡绘画承担的不仅是艺术的审美功能,而且具有生活实录和宗教传播的效用,唐卡绘制了宗教神话人物、故事、藏族人民的生活,记录了医药、天文、手工等方面的技艺。材料上,以自然材料为主。材料的自然性主要体现在颜料和配饰两个层面,唐卡绘画的物质载体一般是布和纸面,所选取的颜料多是从自然植物和天然矿石之中提炼,一方面,在生产力有限的早期,多采用天然的绘制材料,另一方面,西藏矿产资源丰富,自然植被多样,选择天然的材料制作颜料显现物我结合的神秘性色彩。配饰也多是纯天然的矿石和玉石。显现出不饰雕琢的天然色彩。画法上,注重工笔、白描,在绘制风格上与唐朝的工笔重彩画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又显现唐卡的特殊性,其线条更为细致,上色也更加直接;构图上,主要以三界构图为主,这与唐卡承载的宗教意蕴息息 相关。
总体来说,唐卡绘画艺术承载着藏族的民族技艺,彰显民族的精神性格,这些亘古发展的民族精粹散落于唐卡绘画的布锦之上,造就了独特的西藏唐卡绘画艺术。
二、现代语境中唐卡画传播的价值及意义
(一)民族文化传承
时代随着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历史更迭,潮流变迁,民族艺术需要有着比以往更加深刻的洞察力,需要探索一条特色的传承道路。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艺术成果,唐卡艺术探索新媒体视阈下的传播路径,才能在汲取时代硕果基础上,更自由也更主动地畅想民族艺术未来,实现文化的存续和传承。
同时,新时代提出中国故事的新语,从各个方面如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印画真实的民生和历史。中国故事的主体是中国,更是中国群众,包含各个民族主体。唐卡画承载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它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民族发展的历史背景,而且创作者、传播者与受众皆是人民群众。这样的中国故事,兼顾民生性和真实性,也能够从民族、历史和艺术的维度来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西藏,从传播学的领域来看,是最值得信赖的。
(二)民族艺术新见
有生命力的民族艺术必然是具有适应性的。藏族共享着同一片土地,并在这片沃土之上耕植相同的历史记忆。唐卡画绘制和承载的是藏族的精神实体,同时也蕴藏着藏族时代的经历和共同的心灵历程。于差异之中寻求公认的诉求,从而成为艺术的超脱性功能。在现代语境中探索唐卡画的传播路径能够在以已有且已得到接纳的民族受众之上来提出叙述藏族精神和艺术价值的发展路径,从而扩大传播受众,加深民族性,扩大包容性,接纳时代元素和其他文化元素,扩大西藏文化的感染性,也能够促进唐卡艺术在现代语境之中的发展。唐卡是西藏艺术具象的体现,而新媒体视阈则是现代艺术的生长空间及环境,在传统的基础上搭建传承平台,能够以新路径传承艺术,在新的环境之中实现唐卡艺术的吐故纳新。
(三)打破审美单一化局面
在商业艺术和娱乐文化充斥的现代环境之中,艺术制品趋向于娱乐、商业,流水化生产,讲求制作成本的低廉,要求以快捷的方式迅速吸引受众,从而获得经济变现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的审美趋向于单一,缺乏对历史文化的追溯和回问。
作为一种艺术,唐卡绘画符合人们趋向于打破这样审美单一化的艺术需求,也契合现代语境急于实现艺术创新的基本背景。唐卡绘画记录了藏族文化的变迁,立足于自然天然的原生态绘制方法也能使受众在鉴赏过程中实现内心的自我洗涤,能具有综合性的思想引导,减轻快节奏所带来的现代性焦虑,因此也能作为艺术发展道路之上的那盏勿忘初心的明灯。 多元化的今天,要想本民族的精神沃土不成为其他民族思想的跑马场,就要根植于传统和本质来坚守自身艺术特色,在实现传承的过程之中保持对新元素的注意力。作为一种民族记录而言,唐卡绘画的撰稿者是藏族艺术家,素材来源于生活,最广大的阅读受众也是大众。它既是阳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能够实现艺术的超脱性与现实的生活性的互通,助于打破艺术审美单一化的局面,为现代社会争取更多的民族艺术发言权。
三、新媒体视阈下藏族唐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路径探析
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立足民族艺术的本体特征,实现民族艺术内部的自我变革,也要兼顾艺术发展的时代环境,考虑传播的环境变化和条件许可。同时,传承包含着宏观和微观层面,必须兼顾艺术本体、传播者、传播受众和传播渠道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为了更好地探索新媒体视阈下藏族唐卡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路径,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出发。
(一)唐卡绘画的本体层面
从创造主体层面,传统唐卡绘制的主体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和限制性。藏族唐卡艺术在早期阶段其创作规则和宗教规则密切相关。在性别层面、师长层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且创作主体大多为僧侣,这些宗教规则赋予了唐卡艺术创作过程中独特的人神交流的宗教意味,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唐卡艺术的创作、传播和发展。因此,唐卡艺术可以在保留基本宗教守则的基础上,适当地开放创作的要求和条件,变限制主体为民间主体,吸引新的艺术创作主体加入到唐卡绘制的队伍之中来。
从创作题材方面,实录性的故事也必定带有创作者的印记,通过传阅,给予阅读者以启迪。民族共同的记忆和审美观蕴含在艺术受众的心中,同时艺术受众又是民族文艺的再创作者和传阅者。新时期的艺术传播最为重要的便是口碑传播,因此唐卡艺术绘制在坚守自身独特性的同时也要参考民族的共同文化记忆,挖掘藏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共通性元素,坚持真实性、特殊性和包容性,拓宽创作题材的范围,引入新时代的记忆。从而将唐卡承载西藏故事最本质最核心的烙印,通过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讲述给身边的友人、朋友,通过艺术载体来将以往的历史记忆和民族记忆传承下去,通过生动的艺术画面来展现当下藏族人民的生活实录和精神面貌,将内核的精神文化灌注在唐卡艺术之中,加深其他人民对西藏艺术和文化的了解,使民族人民获得价值养料的同时,继续谱写唐卡艺术的篇章。
从创作思想层面,艺术载体所激起的民族情感和热情离不开艺术本身所蕴含的核心共识。这一核心共识已经被鉴赏主体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它包含准则、目标和理想,成为一种体系化的运作方式,活跃在人民的生活日常之中,再经由鉴赏过程激发出来。唐卡艺术在创作过程中需要考察宗教、艺术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大众化和自然化的方式表达普适性思想,以活泼艺术的方式展示民族历史和精神的流动性过程。
(二)唐卡绘画的传播渠道层面
1.线上和线下相结合
互联网时代为艺术创作和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空间和条件,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新媒体的出现,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唐卡艺术传播要立足于这一时期的宏观传播环境,坚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方式。唐卡绘画可以借助艺术类小程序、艺术类app,如Imuseum、Art paper等进行定期更新和推送,拓宽艺术传播的平台以实现艺术审美的地域边界限制和时间限制。艺术传播最为重要的平台便是博物馆,在博物馆展出的过程中,可以加入艺术传播的技术力量,加强艺术展览的互动性,提供一定艺术审美的沉浸体验。比如,受众在鉴赏唐卡的佛像时,可以构建一个AI对话情景,使艺术受众能够了解艺术品的风格和背后宗教故事。同时,可以采取与社区共建结合的方式,将唐卡画展由博物馆引入社区,在丰富人们艺术的生活的同时,加强与民间土壤的对话。比如,可以在发达地区的社区进行唐卡艺术的流动画展,并由专人进行讲解,发动文艺工作者的主体性力量,实现文化艺术的双向交流和传播。
2.采取活泼的官媒传播话语风格
在推广民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官媒是可信度最高、人民依赖程度最高的主要传播媒介。官媒在传承和推广唐卡艺术作品时,可以紧跟时代的步伐,采取活泼的官媒传播话语风格,变单向性的唐卡艺术文化传承为双向沟通的方式,构造一定的对话情景,吸引群众去了解唐卡艺术、传播唐卡艺术。比如,官方媒体可以吸收丁真走红的网络实例,在艺术土壤中选择生动、能够具有发掘空间的唐卡艺术工作者,将唐卡艺术作品转化为视频影像,或者通过纪录片的方式介绍唐卡艺术的绘制制作过程,将其纳入地域文化发展传播的规划宏图之中。
3.创造独特的唐卡艺术商业品牌
目前,唐卡艺术也逐渐和旅游文化行业合作,共建了唐卡的旅游文化品牌,但在这些旅游文化产品之中,糙作多而精作少,趋于商业和媚俗,缺乏基本的审美特性。通过对唐卡文化资源和品牌建设进行分析,发现在传播影响力和资源文化实力的匹配度层面上,唐卡艺术商业品牌建设的还不够,呈现出前弱后强的特点。一方面,策划者未能在品牌传播中摸索出科学的品牌信息传播规律;另一方面,投入的不足、专业人员的匮乏和整合意识的薄弱,也使得文化传播出现了传播主体合作度不高、传播力度较弱、传播手段不系统、传播渠道不统一、目标群体不明晰、沟通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创作独特的唐卡艺术商业品牌,通过经济的方式带动唐卡艺术传承和发展要从以下三点出发:第一是加强唐卡艺术品牌传播的独立性,发挥市场主体的效用。对品牌建设和宣传采取政府和其他主体统一协作的方式。政府的主导作用是由唐卡艺术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属于地域文化公共产品属性所决定的。通过政府力量,将唐卡艺术宣传作为文化宣传任务,能够获得比其他文化产品更多的资源、选择渠道及传播力。同时,在组织传播活动或传播品牌信息的过程中,也要发掘艺术经营者和艺术传播者的整体的效用,加强品牌
和创作者的对接,实施不同规模的品牌信息传播活动,构建整合协同的意识,发挥整体力量,增强文化传播的系统合作性。第二,策划者应运用系统的传播手段,深化群众认识,创作系列有特色的唐卡品牌主体活动。将日期设定在重要节日期间,在运用综合的传播手段层面上,考虑举办专题性和连续性的传播活动,减少文化鉴赏的活动间隔,加强文化品牌宣传系统性,采用自媒体的方式创新宣传作品形式,发挥时代优势。在传播渠道层面上,在传统宣传工具如电视、报纸、图书之上,切入时代热点,用“微”媒体,如微电影、微视频、动画片等新兴宣传工具来进行品牌建设。第三,整合利用新媒体资源,树立长远和系统意识。在信息时代的要求下,许多地区都有自己官网、官微与官博,但内容更新速度慢,版面设计缺乏美感,使大众难以产生共鸣,虽有设施,但是效用不大,将唐卡艺术纳入官媒设计之中,使其成为地域的文化标志,加强运营,能够帮助唐卡艺术更好地同时代土壤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央啦,旺多.西藏唐卡产业的特点及其存在问题的研究[J].长江丛刊,2019(32):90-91.
[2]刘冬梅.70年来西藏唐卡的传承与发展历程[J].中国藏学,2019(3):52-60.
[3]刘剑云.油畫创作对西藏唐卡绘画艺术的借鉴[J].艺海,2019(6):64-67.
[4]余彦.浅析藏传唐卡的流派类别及艺术特征[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6):5-9.
[5]侯韩芳,旺钦,罗布次仁,张铎,赵海燕.西藏唐卡标准化建设现状和思考[J].标准科学,2019(2):87-90.
[6]袁国鹏.西藏的画卷——唐卡[J].中国艺术时空,2019(1):54-58 130.
[7]解雅欣,庄一兵.艺术与信仰的融合——以西藏唐卡艺术为例[J].才智,2018(36):184.
[8]更让孝.西藏唐卡艺术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J].明日风尚,2018(18):76-77.
[9]周凯霜,丁密金.西藏唐卡绘画风格流变[J].艺术教育,2018(8):102-103.
[10]刘妤.西藏唐卡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藏科技,2018(1):17-19.
[11]于森.膜拜与审美——西藏唐卡艺术的二重性特征解读[J].艺术品鉴,2017(6):249.
作者简介:闵文龙(1990-),男,湖北大冶,助教,武汉市艺术学校美术教研组组长,研究方向为当代油画与视觉艺术。
【关键词】唐卡艺术;文化传承;新媒体视阈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0-061-03
【本文著录格式】闵文龙.新媒体视阈下藏族唐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05(10):61-63.
艺术传播,也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传播路径打通古今、连接多元文化,既能再现现代语境之中传统文化精粹的缩影,又能赋予传统艺术全新的现代美学意义,使其接纳时代因子,开拓一条全新发展道路。摸索新时代的艺术传播路径有助于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探索藏族唐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以唐卡艺术的本體性特征为着力点,发掘艺术的独特性,从而走出一条自身的现代文化传播之路。
一、藏族的民族气质和唐卡的艺术性特征
(一)藏族气质
1.信魅与宗教神话色彩
一般认为,藏族文化起源于吐蕃文化,但留有象雄文化的遗痕。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藏族文化显现出独特的发展脉络,即复魅与信魅并存,现实与传统相烛照。而在藏族文化中最为鲜明的两部分便是对远古象雄文化的追溯和佛教色彩的延伸。象雄,为藏语“??????”的汉文音译,象雄文化的中心便是“古象雄佛法”,内涵“大圆满”精神。“大圆满”精神求内心心境之平和,物我两忘,达到“空”的境界。佛教文化的传入,则是对象雄文化内核的进一步追溯和深入,疆域辽阔风光及根基文化为藏族民族精神上的信魅色彩提供了充裕的条件,使得这片土地上交织着自然和神话的双重色彩。
2.兼容并蓄的包容性
藏族的民族特点还体现在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地处大陆的西南部,地形相对复杂,多东西走向山脉,打通了东西方天然的文化传播渠道。藏族兼容并蓄的包容性是复杂的,一方面,它保留了自身文化最为精粹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在政治流动和文化交融之中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特色。
(二)唐卡的艺术特征
唐卡是西藏传统绘画艺术之一,其主要艺术特征体现在:题材上,宗教色彩与生活气息交织。艺术作品早期功能的复杂化与生产力水平相关,早期的唐卡绘画承担的不仅是艺术的审美功能,而且具有生活实录和宗教传播的效用,唐卡绘制了宗教神话人物、故事、藏族人民的生活,记录了医药、天文、手工等方面的技艺。材料上,以自然材料为主。材料的自然性主要体现在颜料和配饰两个层面,唐卡绘画的物质载体一般是布和纸面,所选取的颜料多是从自然植物和天然矿石之中提炼,一方面,在生产力有限的早期,多采用天然的绘制材料,另一方面,西藏矿产资源丰富,自然植被多样,选择天然的材料制作颜料显现物我结合的神秘性色彩。配饰也多是纯天然的矿石和玉石。显现出不饰雕琢的天然色彩。画法上,注重工笔、白描,在绘制风格上与唐朝的工笔重彩画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又显现唐卡的特殊性,其线条更为细致,上色也更加直接;构图上,主要以三界构图为主,这与唐卡承载的宗教意蕴息息 相关。
总体来说,唐卡绘画艺术承载着藏族的民族技艺,彰显民族的精神性格,这些亘古发展的民族精粹散落于唐卡绘画的布锦之上,造就了独特的西藏唐卡绘画艺术。
二、现代语境中唐卡画传播的价值及意义
(一)民族文化传承
时代随着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历史更迭,潮流变迁,民族艺术需要有着比以往更加深刻的洞察力,需要探索一条特色的传承道路。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艺术成果,唐卡艺术探索新媒体视阈下的传播路径,才能在汲取时代硕果基础上,更自由也更主动地畅想民族艺术未来,实现文化的存续和传承。
同时,新时代提出中国故事的新语,从各个方面如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印画真实的民生和历史。中国故事的主体是中国,更是中国群众,包含各个民族主体。唐卡画承载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它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民族发展的历史背景,而且创作者、传播者与受众皆是人民群众。这样的中国故事,兼顾民生性和真实性,也能够从民族、历史和艺术的维度来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西藏,从传播学的领域来看,是最值得信赖的。
(二)民族艺术新见
有生命力的民族艺术必然是具有适应性的。藏族共享着同一片土地,并在这片沃土之上耕植相同的历史记忆。唐卡画绘制和承载的是藏族的精神实体,同时也蕴藏着藏族时代的经历和共同的心灵历程。于差异之中寻求公认的诉求,从而成为艺术的超脱性功能。在现代语境中探索唐卡画的传播路径能够在以已有且已得到接纳的民族受众之上来提出叙述藏族精神和艺术价值的发展路径,从而扩大传播受众,加深民族性,扩大包容性,接纳时代元素和其他文化元素,扩大西藏文化的感染性,也能够促进唐卡艺术在现代语境之中的发展。唐卡是西藏艺术具象的体现,而新媒体视阈则是现代艺术的生长空间及环境,在传统的基础上搭建传承平台,能够以新路径传承艺术,在新的环境之中实现唐卡艺术的吐故纳新。
(三)打破审美单一化局面
在商业艺术和娱乐文化充斥的现代环境之中,艺术制品趋向于娱乐、商业,流水化生产,讲求制作成本的低廉,要求以快捷的方式迅速吸引受众,从而获得经济变现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的审美趋向于单一,缺乏对历史文化的追溯和回问。
作为一种艺术,唐卡绘画符合人们趋向于打破这样审美单一化的艺术需求,也契合现代语境急于实现艺术创新的基本背景。唐卡绘画记录了藏族文化的变迁,立足于自然天然的原生态绘制方法也能使受众在鉴赏过程中实现内心的自我洗涤,能具有综合性的思想引导,减轻快节奏所带来的现代性焦虑,因此也能作为艺术发展道路之上的那盏勿忘初心的明灯。 多元化的今天,要想本民族的精神沃土不成为其他民族思想的跑马场,就要根植于传统和本质来坚守自身艺术特色,在实现传承的过程之中保持对新元素的注意力。作为一种民族记录而言,唐卡绘画的撰稿者是藏族艺术家,素材来源于生活,最广大的阅读受众也是大众。它既是阳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能够实现艺术的超脱性与现实的生活性的互通,助于打破艺术审美单一化的局面,为现代社会争取更多的民族艺术发言权。
三、新媒体视阈下藏族唐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路径探析
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立足民族艺术的本体特征,实现民族艺术内部的自我变革,也要兼顾艺术发展的时代环境,考虑传播的环境变化和条件许可。同时,传承包含着宏观和微观层面,必须兼顾艺术本体、传播者、传播受众和传播渠道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为了更好地探索新媒体视阈下藏族唐卡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路径,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出发。
(一)唐卡绘画的本体层面
从创造主体层面,传统唐卡绘制的主体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和限制性。藏族唐卡艺术在早期阶段其创作规则和宗教规则密切相关。在性别层面、师长层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且创作主体大多为僧侣,这些宗教规则赋予了唐卡艺术创作过程中独特的人神交流的宗教意味,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唐卡艺术的创作、传播和发展。因此,唐卡艺术可以在保留基本宗教守则的基础上,适当地开放创作的要求和条件,变限制主体为民间主体,吸引新的艺术创作主体加入到唐卡绘制的队伍之中来。
从创作题材方面,实录性的故事也必定带有创作者的印记,通过传阅,给予阅读者以启迪。民族共同的记忆和审美观蕴含在艺术受众的心中,同时艺术受众又是民族文艺的再创作者和传阅者。新时期的艺术传播最为重要的便是口碑传播,因此唐卡艺术绘制在坚守自身独特性的同时也要参考民族的共同文化记忆,挖掘藏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共通性元素,坚持真实性、特殊性和包容性,拓宽创作题材的范围,引入新时代的记忆。从而将唐卡承载西藏故事最本质最核心的烙印,通过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讲述给身边的友人、朋友,通过艺术载体来将以往的历史记忆和民族记忆传承下去,通过生动的艺术画面来展现当下藏族人民的生活实录和精神面貌,将内核的精神文化灌注在唐卡艺术之中,加深其他人民对西藏艺术和文化的了解,使民族人民获得价值养料的同时,继续谱写唐卡艺术的篇章。
从创作思想层面,艺术载体所激起的民族情感和热情离不开艺术本身所蕴含的核心共识。这一核心共识已经被鉴赏主体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它包含准则、目标和理想,成为一种体系化的运作方式,活跃在人民的生活日常之中,再经由鉴赏过程激发出来。唐卡艺术在创作过程中需要考察宗教、艺术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大众化和自然化的方式表达普适性思想,以活泼艺术的方式展示民族历史和精神的流动性过程。
(二)唐卡绘画的传播渠道层面
1.线上和线下相结合
互联网时代为艺术创作和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空间和条件,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新媒体的出现,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唐卡艺术传播要立足于这一时期的宏观传播环境,坚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方式。唐卡绘画可以借助艺术类小程序、艺术类app,如Imuseum、Art paper等进行定期更新和推送,拓宽艺术传播的平台以实现艺术审美的地域边界限制和时间限制。艺术传播最为重要的平台便是博物馆,在博物馆展出的过程中,可以加入艺术传播的技术力量,加强艺术展览的互动性,提供一定艺术审美的沉浸体验。比如,受众在鉴赏唐卡的佛像时,可以构建一个AI对话情景,使艺术受众能够了解艺术品的风格和背后宗教故事。同时,可以采取与社区共建结合的方式,将唐卡画展由博物馆引入社区,在丰富人们艺术的生活的同时,加强与民间土壤的对话。比如,可以在发达地区的社区进行唐卡艺术的流动画展,并由专人进行讲解,发动文艺工作者的主体性力量,实现文化艺术的双向交流和传播。
2.采取活泼的官媒传播话语风格
在推广民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官媒是可信度最高、人民依赖程度最高的主要传播媒介。官媒在传承和推广唐卡艺术作品时,可以紧跟时代的步伐,采取活泼的官媒传播话语风格,变单向性的唐卡艺术文化传承为双向沟通的方式,构造一定的对话情景,吸引群众去了解唐卡艺术、传播唐卡艺术。比如,官方媒体可以吸收丁真走红的网络实例,在艺术土壤中选择生动、能够具有发掘空间的唐卡艺术工作者,将唐卡艺术作品转化为视频影像,或者通过纪录片的方式介绍唐卡艺术的绘制制作过程,将其纳入地域文化发展传播的规划宏图之中。
3.创造独特的唐卡艺术商业品牌
目前,唐卡艺术也逐渐和旅游文化行业合作,共建了唐卡的旅游文化品牌,但在这些旅游文化产品之中,糙作多而精作少,趋于商业和媚俗,缺乏基本的审美特性。通过对唐卡文化资源和品牌建设进行分析,发现在传播影响力和资源文化实力的匹配度层面上,唐卡艺术商业品牌建设的还不够,呈现出前弱后强的特点。一方面,策划者未能在品牌传播中摸索出科学的品牌信息传播规律;另一方面,投入的不足、专业人员的匮乏和整合意识的薄弱,也使得文化传播出现了传播主体合作度不高、传播力度较弱、传播手段不系统、传播渠道不统一、目标群体不明晰、沟通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创作独特的唐卡艺术商业品牌,通过经济的方式带动唐卡艺术传承和发展要从以下三点出发:第一是加强唐卡艺术品牌传播的独立性,发挥市场主体的效用。对品牌建设和宣传采取政府和其他主体统一协作的方式。政府的主导作用是由唐卡艺术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属于地域文化公共产品属性所决定的。通过政府力量,将唐卡艺术宣传作为文化宣传任务,能够获得比其他文化产品更多的资源、选择渠道及传播力。同时,在组织传播活动或传播品牌信息的过程中,也要发掘艺术经营者和艺术传播者的整体的效用,加强品牌
和创作者的对接,实施不同规模的品牌信息传播活动,构建整合协同的意识,发挥整体力量,增强文化传播的系统合作性。第二,策划者应运用系统的传播手段,深化群众认识,创作系列有特色的唐卡品牌主体活动。将日期设定在重要节日期间,在运用综合的传播手段层面上,考虑举办专题性和连续性的传播活动,减少文化鉴赏的活动间隔,加强文化品牌宣传系统性,采用自媒体的方式创新宣传作品形式,发挥时代优势。在传播渠道层面上,在传统宣传工具如电视、报纸、图书之上,切入时代热点,用“微”媒体,如微电影、微视频、动画片等新兴宣传工具来进行品牌建设。第三,整合利用新媒体资源,树立长远和系统意识。在信息时代的要求下,许多地区都有自己官网、官微与官博,但内容更新速度慢,版面设计缺乏美感,使大众难以产生共鸣,虽有设施,但是效用不大,将唐卡艺术纳入官媒设计之中,使其成为地域的文化标志,加强运营,能够帮助唐卡艺术更好地同时代土壤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央啦,旺多.西藏唐卡产业的特点及其存在问题的研究[J].长江丛刊,2019(32):90-91.
[2]刘冬梅.70年来西藏唐卡的传承与发展历程[J].中国藏学,2019(3):52-60.
[3]刘剑云.油畫创作对西藏唐卡绘画艺术的借鉴[J].艺海,2019(6):64-67.
[4]余彦.浅析藏传唐卡的流派类别及艺术特征[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6):5-9.
[5]侯韩芳,旺钦,罗布次仁,张铎,赵海燕.西藏唐卡标准化建设现状和思考[J].标准科学,2019(2):87-90.
[6]袁国鹏.西藏的画卷——唐卡[J].中国艺术时空,2019(1):54-58 130.
[7]解雅欣,庄一兵.艺术与信仰的融合——以西藏唐卡艺术为例[J].才智,2018(36):184.
[8]更让孝.西藏唐卡艺术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J].明日风尚,2018(18):76-77.
[9]周凯霜,丁密金.西藏唐卡绘画风格流变[J].艺术教育,2018(8):102-103.
[10]刘妤.西藏唐卡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藏科技,2018(1):17-19.
[11]于森.膜拜与审美——西藏唐卡艺术的二重性特征解读[J].艺术品鉴,2017(6):249.
作者简介:闵文龙(1990-),男,湖北大冶,助教,武汉市艺术学校美术教研组组长,研究方向为当代油画与视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