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类展览如何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ason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于2020年9月23日开馆,基本陈列“金色海昏”也同时开展。“金色海昏”以观众视角为中心,通过文化展讲述海昏侯国历史与文化,通过文物组合打造历史场景,通过形式设计、文字说明和场景设计等元素打造文化空间,以故事性的叙事手法,以观众兴趣为出发点,拉进观众与展览的距离,拓展观众对整个海昏侯历史文化了解的深度和维度。
  关键词:金色海昏;文化展;文物组合;场景;观众
  博物馆集展陈、保护、收藏、教育等功能于一体,保护和收藏文物用于展陈,通过展陈传递信息、观念和文化。博物馆既是展示各类有形器物的场所,也是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加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基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馆藏文物众多,无论是考古、文物方面,还是历史、鉴赏方面,都需要观众具有专业又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深层次理解海昏侯。从理解文化内涵的角度看,观众观展的趣味性与知识的厚重性,终究是一个悖论。举办一个展览,如何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每一个博物馆人的使命。单霁翔认为,陈列展览是博物馆面向社会的主要传播媒介,是面向公众传播文化信息的独特语言,其中“展”就是指博物馆应将文物藏品提供出来展示,“览”就是指博物馆应将社会公众吸引过来参观,“博物馆不能忽视社会公众的需求和愿望,应不断推出能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的陈列展览,通过宣传使社会公众了解这些陈列展览的信息,并产生兴趣”。“金色海昏”除了丰富“展”,还努力尝试如何“览”。
  1 以文化感染观众
  2020年9月23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开馆。博物馆开馆之前,关于海昏文物的展览已有四次:第一次,2015年11月,江西省博物馆举办海昏侯考古成果展;第二次,2016年3月2日,首都博物馆举办“五色炫曜—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第三次,2016年10月11日,江西省博物馆举办“惊世大发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第四次,2019年6月10日,深圳市博物馆举办“大汉海昏侯—刘贺与他的时代”。纵观这四次展览,前三次均是考古成果展。另外,中国的展览,已经走过了“赛宝展”“考古成果展”的阶段。所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的基本陈列,立意即定为文化展。
  “金色海昏”以郡—国—侯为叙事线索,分为“豫章海昏”“王侯威仪”“儒风南阜”三个篇章。“豫章海昏”展示汉代豫章设郡的情况,进而由郡及国,展现海昏侯国的建立及建都筑墓的历史,并介绍了刘贺世家,展示了海昏侯国的发展历程;“王侯威仪”着重突出海昏侯国的出行制度、饮食文化、礼乐文化、装饰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情况,既体现了汉代贵族追求生活品质的物质生活,也体现了西汉中期繁荣时期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特点,农业、手工业、科技、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与西方、欧亚草原的文化交流;“儒风南阜”通过展出的典籍与文物,反映汉代儒学的特殊符号和崇高地位,以及汉代儒家典籍传承对江西、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金色海昏”基本陈列主要通过海昏侯刘贺墓园出土的文物,展示海昏侯国的历史文化,展示大汉文明。
  观众来到博物馆,最关注文物。从微观上讲,如何阐述文物的内涵,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拉近观众与展览的距离,是每个展览需要关注的问题。一个展览,笔者认为放在第一个展柜的文物需要认真考虑,因为它决定了观众对整个展览的第一印象,以及对整个展览的第一感觉上的文化认知。“金色海昏”第一件文物是一件新展品—“南昌”铭文青铜灯,灯盘和灯座上有“南昌”两字铭文。“南昌”铭文青铜灯的文物说明是:“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一件‘南昌’铭文豆形灯,是迄今为止在江西发现最早的有关南昌的实物资料。而最早的‘南昌’二字,发现于湖南龙山里耶2枚秦简之上。”将“南昌”铭文青铜灯放在展览的第一个展柜,既是展陈内容的需要,也是第一时间获取文化认同的需要。海昏侯刘贺墓在南昌出土,来博物馆参观的人以江西人居多,尤其南昌人居多。当江西人、南昌人来到展厅,第一眼看到这个文物及文物说明,他的注意力已经不在文物本身上,而在体现文物文化内涵的铭文“南昌”二字上。江西人、南昌人会认为这个文物与自己有关,在文化上找到共鸣点和归属感。“南昌”铭文使观众在文化地理上认识到南昌这座城市古老而悠长的历史,而且说明牌上又指出“南昌”最早出现在秦简上,这说明南昌最早出现在秦朝。对于江西人、南昌人来说,地域性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金色海昏”展览从一开始便让观众在心理上找到了文化的认同。开展以来,观众在鉴赏“南昌”铭文青铜灯时,往往非常兴奋,常有惊叹之声。
  “金色海昏”的尾篇“儒风南阜”中,近322平方米的尾厅只有一件文物—孔子像漆衣镜,同时铺以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的儒家经典的简牍,展示大汉盛世的思想文化。从文物到辅助展示,均全方位解析孔子像漆衣镜。在漆衣镜的正面,观众可以看到西王母和最早的东王公形象,了解汉代渴望长生不老、羽化升仙的丧葬观念。在漆衣镜的背面,观众可以欣赏到目前已知最早的孔子形象及孔子弟子形象,阅读孔子及弟子传记,同时观众可与当今传世文本对比,找出它们的区别,让观众在文化上对孔子形象及典籍文本演变进行思考。另外,孔子及孔子弟子传记中的文字,多数来源于现今《论语》《史记》等典籍,在陌生的文物中找到熟悉的内容,又在熟悉内容中发现陌生内容,观众在文化上找到了共鸣点。旁边展示了《诗经》《齐论语·知道》《孝经》等简牍,与孔子像漆衣镜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盛世王朝的文化氛围,也让观众感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厚重与深邃。
  2 以场景感动观众
  对于大多数博物馆来说,通过营造历史场景给观众带来沉浸感是一种通用的手段。但是因为历史条件及史料的缺乏,绝大部分的历史场景虽往往“修旧如旧”,但现代工艺和材料与古代毕竟有天壤之别,所以虽“修旧如旧”,但也属于“修旧如新”。另外,大多博物馆场景不能做到让观众身临其境,这使观众沉浸感大打折扣。
  在“金色海昏”下篇第二单元“礼乐宴飨”中,以文物组合矩阵来搭建历史场景,让观众可以穿越時空,回到2000年前,体验当时作为列侯的刘贺的宴饮场景。“礼乐宴飨”总共分六组,分别是“精烹细制”“盘匜沃盥”“列鼎盛食”“钫壶斟酒”“席地分餐”“钟磬乐悬”,而这六组的逻辑即是烹制食物、洗手清洁、佳肴上桌、配好美酒、分餐而食、畅享音乐。这是一个逼真的历史场景,观众进入到这个展厅,身在由汉代饮食青铜器、盥洗青铜器、酒具、编钟编磬、灯具等文物组成的文物场景矩阵中,体验汉代的饮食、宴饮和礼乐场景,感受汉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礼乐宴飨”有两个大场景柜:在“席地分餐”的大场景柜中,一个主位、四个次位,每个位置前有漆案,案上有漆碗、漆盘等饮食用具,案下席,席上四角均放上席镇,漆案周围有酒器漆壶、青铜樽和青铜壶,四周有屏风、灯具、熏香用具,主位上还复制了汉代的屏风。在这个大场景柜中,观众可以真真切切体验到汉代宴饮时的状态。另一个大场景柜是“钟磬乐悬”。在这个大场景柜中,“金色海昏”展览运用最新的学术成果,复原汉代乐悬制度。海昏侯刘贺墓共出土14件纽钟,10件甬钟。在以前的有关海昏文物的展览中,编钟基本是单个展出,化整为零。有关海昏侯刘贺墓编钟分堵形式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一堵为14件编钮钟,另一堵为10件编甬钟。彭明瀚认为:从考古资料来看,在编纽钟架上有5枚用于悬挂甬钟的挂钩和14枚用于悬挂纽钟的青铜钉,编纽钟架倒伏范围内发现5件小型甬钟,其中有3件鎏金龙纹甬钟,装饰纹样、风格与纽钟相同。因此,海昏侯编钟有可能与前述汉代三王墓一样,由14件编纽钟和5件编甬钟组成一堵诸侯王编钟,其余5件带铭文的大号甬钟构成另一堵。而“金色海昏”在复原汉代乐悬制度时,则采用了这种分组的方法,并通过复制钟簴,尽可能复原汉代编钟的挂法。同时,通过编磬、瑟、琴、乐伎等复制品,结合编钟,通过复原陈列的方式,复原汉代诸侯王的乐悬制度。当观众面对汉代的乐悬场景,就可以一目了然,知道汉代的乐器如何摆放,如何敲响,如何配合,会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置身其中,似乎能听到文物在窃窃私语,听到古代乐器发出历史的声响。
  3 以启发吸引观众
  “金色海昏”是历史类的陈列,以文物为中心,通过文字说明、场景复原、形式设计和多媒体运用等方式,构成展厅中的多种体验方式,对文物背后的内涵进行文化艺术的可视化,进而拓展观众对整个海昏侯历史文化了解的深度和维度。
  展览文物说明从以文物视角为中心转换到以观众视角为中心。文物说明脱离了专业化的文物描述和简单的信息陈述,内容更加具有丰富性及趣味性。海昏侯墓园于2011年开始发掘,对于海昏侯墓的研究还不够,对于文物上的内容,还有许多争议,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看法。“金色海昏”展览善用争议,将不同的观点放入文字说明中。例如,文物金钣的文物说明:
  金钣,出土于刘贺棺柩南部内、外棺之间,是汉墓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金钣。学界认为,金钣尺寸与《后汉书·祭祀志》玉牒尺寸略符,或是天子祭祀过程中用于书刻“祷辞”的“金牒”“金策”或“金简”,或是海昏侯国的储备黄金。目前所见最早金钣为战国时期楚国黄金货币“郢爰”“陈爰”等。
  在这个说明牌上,对于金钣的作用,有两种解释:“或是天子祭祀过程中用于书刻‘祷辞’的‘金牒’‘金策’或‘金简’,或是海昏侯国的储备黄金。”观众看到了争议,就会产生问题,有问题就会刺激观众思考,就会激发观众看展的兴趣,更会使观众在看展之后继续保留对海昏侯的关注。
  展厅的形式设计,主要利用背景颜色、灯光及展品,营造出一种与时代相一致诗一般的文化氛围。“金色海昏”主色调为三色,一层展厅是夯土黄,二层展厅是漆器的红与黑。一层展厅的内容主要是“豫章海昏”,主要讲汉豫章郡、海昏侯国的城与刘贺墓,夯土黄正与所展示的内容相得益彰。二层展厅内容是“王侯威仪”与“儒风南阜”,漆器上的红与黑正好彰显王侯富贵逼人的物质文化与高深邃远的精神文化。在具有厚重的历史氛围的“金色海昏”展厅中,观众通过各种感观,感受汉代海昏侯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观众对历史和文化的敬意,对中国传统文化崇拜与热爱。
  “金色海昏”以文物为中心,没有使用大量的场景和多媒体,场景和多媒体只是起辅助展示的作用。但多媒体与场景相结合,可以激发观众对于已经湮没在历史时空的历史场景的想象。例如,“金色海昏”中“紫金建城”的场景,整个展厅,下面部分是紫金城的沙盘,上方则是一个裸眼3D多媒体,展示紫金城中平民百姓和海昏侯刘贺的生活,展厅的左右兩边是紫金城的建造过程。观众看到这个场景,有一种在紫金城中行走、生活的感觉,似乎已经消失的紫金城又复活了,又有了生机。这个场景,启发了观众对2000多年前紫金城的遥想。紫金城当中雄伟的城墙、繁华的街道、富足的生活……似乎与观众的距离越来越短,观众似乎也在城中走入历史。
  我国博物馆的展览还处于从迎合观众到培养观众的时期,“金色海昏”通过一个文化展和一些大型文物组合矩阵,利用故事性的叙述方法,进行启发式的引导,讲述海昏侯国背后的文化故事,拉近展览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感受海昏侯国的历史文化,感受汉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让观众在博物馆中受到海昏文化的洗礼,使观众能看懂海昏展览、能想象海昏、能回味海昏展览。
  参考文献
  [1]单霁翔.试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丰富性与实效性[J].南方文物,2013(4):1-8.
  [2]彭明瀚.刘贺藏珍—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M].北京:文物出版社,2020.
  [3]齐玫.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策划与实施[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徐乃湘.博物馆陈列艺术总体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摘 要:可视化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的应用在计算机领域中的数据图形化、图像化处理技术。随着互联网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网络信息的利用度逐渐增强,网络信息的传播能力迅速提升。2010年以来,趋向平民化、多样化、交互性强的自媒体快速生长,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网络科普性知识传播上。其中,可视化技术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形式手段,并以其表现简单、易于理解等特点,获得大众的青睐。尽管可视化技术在科普
期刊
摘 要:文物,是支撑博物馆存在的主体。革命文物则是凝结了革命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挖掘革命文物蕴含的革命精神,展示革命文物背后的壮丽篇章,传承红色基因,是博物馆的重要历史使命。  关键词:革命文物;历史价值;挖掘;展示;教育  0 前言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文物则是反映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见证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掘和传播文物背后隐含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期刊
摘 要:壮锦作为广西特色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纹饰造型丰富多样、寓意美好;色彩搭配多变,有对比强烈的施色手法;材质上原料多种,讲求天然环保;工艺上织锦手法独特,具有地方特色。每个方面都突显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首饰设计作为一种现代的设计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的艺术创作表现。文章重点以壮锦中的四个元素特点进行逐一观察、分析、讨论,力求将壮锦中独特的文化元素与首饰设计相结合,应用到博物
期刊
摘 要:革命纪念馆对文创产业的重视以及正确的产业政策为其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了社会认可度、美誉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就业机会。文章从文创产业的产生出发,通过对革命纪念馆文创产业状况的介绍、分析,从三个方面得出一些未来行业发展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革命纪念馆;文创产业;概况;启示  1 革命纪念馆文创产业的由来与产生  记录传承人类社会生产经营活动与社会活动进步表现的方法就是文
期刊
摘 要:唐代书法遵从“法”的意识,法度无形中促进了篆书的繁荣。文章以李阳冰篆书风格为研究对象,借助图像学一般方法以探析唐代篆书发展进程及风格。通过考察墓志盖、碑额等不同书写载体将唐代篆书风格进行梳理与分析,对唐代篆书中兴的原因、历史分期、风格特点进行论述,明晰李阳冰篆书风格与唐代篆书的发展关系及书写得失问题。  关键词:李阳冰;墓志盖;碑额;装饰化;悬针篆  宋朱长文《续书断》言:“自秦李斯以仓颉
期刊
摘 要:库木吐喇石窟已揭取的壁画中有许多异形壁画,给壁画支撑技术及支撑体制作技术带来很大挑战。文章以其中一块异形壁画的保护修复为例,介绍异形壁画的修复流程、修复方法、支撑技术和支撑体制作技术。  关键词:壁画修复;异形壁画;库木吐喇石窟  笔者参与库木吐喇石窟已揭取壁画保护修复项目时,修复了一幅精美的异形壁画。依据壁画编号,该壁画揭取自库木吐喇石窟第38窟、编号为第19块。该壁画长1.38米,宽0
期刊
摘 要:简帛可以说经历了一段非常漫长的历史岁月,古时文人墨客将简帛作为记录文字创作的工具,这就造成了简帛凝聚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文学创作最真实的轨迹。从已经出土发现的简帛看,简帛使用的时间主要从战国时期到魏晋南北朝阶段,长达千年。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考古发掘工作稳步推进,全国各地都有简帛书法出土。因为简帛使用年代主要集中在战国到魏晋南北朝阶段,所以简帛上的书法风格多变且书体本身也具有一定特性,体
期刊
摘 要:民族服饰文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在鉴赏方面,它和出土文物有很大差别。文章根据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对本馆的民族服饰鉴别要求,从服饰外观特征、刺绣工艺、服饰图案艺术、服饰功能、文物价值等方面对藏品清末台江台拱苗族家织布龙纹绉袖右衽交襟衣进行赏析。  关键词:苗族服饰;外观;款式;图案;鉴赏  黔东南州苗族刺绣是贵州省典型的民族刺绣,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方法种类繁多,由于苗族刺绣在各个苗族支
期刊
摘 要:新时代,新的陈列理念和陈列展示方法、手段等不断运用到陈列展览中。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上海周公馆)建馆成立40周年,纪念馆对基本陈列展览进行了重新改造。文章以上海周公馆基本陈列改陈为例,对革命类纪念馆展览陈列主题内容、设计创新、宣传教育等做一分析。  关键词:革命类纪念馆;陈列展览;主题;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传承弘扬中国优
期刊
摘 要:南京理工大学档案馆近年来通过各种渠道广征博收,积极向各界校友征集实物档案,丰富了馆藏资源。2018年9月,档案馆接收了一份珍贵的实物档案—730近防炮造型的紫砂壶。该紫砂壶不仅工艺精湛,造型独特,且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美学意蕴,极具收藏价值。这也是南京理工大学档案馆收藏的首个紫砂壶工艺品,拓展了馆藏类目,加强了与校友的情感联结,增添了馆内文化及艺术气息。  关键词:紫砂壶;730近防炮;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