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与自我意识的觉醒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yapp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亡”一直以来都是让人畏却的一个词,对待死亡问题的态度如同对待“有无”问题一样,成为困扰和推动人类哲学思维的一个根本问题。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的主奴辩证关系中,对死亡之于主奴关系的形成展开了论述,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他对死亡的态度是站在自我意识的层次上来解读的,而他更多的是从隐寓的意义上来阐发,并没有做更进一步的说明,文章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主奴辩证关系,对死亡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做了详尽的分析,以期展示这个伟大的思想。
  如果说哲学是一种智慧的体现,那么,人类以哲学的方式所能达致的最大的智慧,莫过于对“死亡”的洞悉。人如何对待死亡,他便必然是如何对待生命的,对待死亡问题的态度总能最突出地表明思想本身的性质。
  人在起点上以及最初的发展阶段上所具有的主体本质和外在历史空间大体相同,那么,分化何以能够发生呢?由基础本体论观之,分化的根基即在于人是一种向死而生的存在。只有那些敢于面对死亡的人,才能够认识自身的有限性以及存在的意义,进而听从良知的声音做出决断,从而将自身从类同于物的常人状态中超拔出来,使之真正确立为一个真实的行为主体。
  众所周知,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中“乙、自我意识”提出了著名的主奴关系辩证法,历史一定是主人和奴隶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历史‘辩证法’是主人和奴隶之间的‘辩证法’。他进而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为尺度,明确地描述了历史的开端和终结。刚开始,“自我意识最初是单纯的自为存在,通过排斥一切对方于自身之外而自己与自己相等同”“它的本质和绝对的对象对它说来是自我;并且在这种直接性里或在它的这种自为的存在里,它是一个个别的存在”“对方在它看来是非本质的、带有否定的性格作为标志的对象”,这种否定性则在于人的欲望,对欲望的欲望则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作为人的欲望是区别于动物的吃喝的欲望,它不是指向自然对象的物,而是指向另一个人的欲望,另一个自我。因此,自我意识的实现在于否定并摒弃对方的欲望,使其屈从于自我,也就是使他人承认自我,因此“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获得它的满足”,在这里承认构成了欲望得以满足的全部,人存在的全部价值只是在于被对方承认。有的人敢于以生命为代价进行斗争,以迫使他者像物一样承认自己的主体地位,这样的人就是主人,主人是独立的意识,它的本质是自为存在,而那些不敢面对死亡的人则成为奴隶。它的本质是为对方而存在。在这里黑格尔至少透露出了一点:死亡可以带出人的整体性。
  什么是“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只是为它者所承认的整体性,而非个人内心的、主观抽象的确信。黑格尔没有直接面对死亡与整体性的关系问题,但我们可以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找到一些线索:如果对一方来说,他在死亡面前止步,便向对方证明了“他愿意接受财产的损失,也不愿拿生命来冒险”;那么对于另一方来说,他立即成为不完整的,他并不绝对地为他自己而存在,而是成为了对方的奴隶。接受死亡,便获得了生命的完整性,一个不曾冒过生命危险的个体,诚然也可以被承认为一个人,但却是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的人,是不完整的人,只能成为奴隶。证明自我意识是可以脱离自然存在的,只有通过殊死的斗争的考验才可以证明:自我意识的本质不是一般的存在,不是象最初出现那样的直接的形式,不是沉陷在广泛的生命之中,对于它没有什么不是行将消逝的环节,反之则是一个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被承认的真理性。他们是必须要参加这场生死斗争的,因为它们必定要把它们自身确信,它们是自为存在的确信,不论对对方或对它们自己,都要提高到客观真理的地位,而那些没有参加的人,诚然也可以被承认为一个人,但是他没有达到他之所以被承认的真理性作为一个独立的自我意识。
  每个意识都必须争取对自身整体性的承认,而这种争取是不能通过言语、宣告或承诺来实现的,而是要通过死亡的历练。由此看来,承担死亡的可能,获得生命的整体性,是文明的基础和关键了,惟有人才能承担死亡的可能性,动物则做不到,更不能获得生命的整体性,所以动物那里既没有真正的生命,也没有真正的死亡,既看不到真正的无限,也看不到真正的有限,因此没有痛苦和欢乐,没有语言与思想,一句话,没有文明,正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死亡意识与存在的冲动,使人从普通动物的自然物理性存在形态中脱离出来,开始具有理性,具有精神存在的维度。从这方面来说,正是死亡塑造了人本身,只有在这种存在论的深度里看问题,死亡的历练对于文明的关键性作用才能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62.
  [2]段德智.死亡哲学[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3]张亮.欲望、死亡与承认:科耶夫式黑格尔哲学的三个关键词[M].实践与文本,2007.
  [4]康婷婷.死亡哲学之生存意义[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0(3).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加大了业务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力度,业务系统数量快速增长,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银行产品体系,日益完善的系统功能也更好地满足了客户的需要,为营销创造了条件,为发展提供了支持。  任何系统都不可能完美,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问题。我们将因网络、系统或人员误操作等原因,致使系统无法获得预期运行结果的问题称为运行问题。一方面,运行问题会降低客户满意度,影响网点营
期刊
法律援助制度有效发挥法律对进城务工人员权利的最后一张保护网作用,保证法律赋予他们的合法权益真正得到实现,实现法律面前平等的一项国家法律制度。当前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援助条文的滞后、概括化;机构设置行政化;法律援助人员素质较低。法律援助制度缺乏长远、详细的规划和建设。  法律援助机构从根本上是事业单位而非行政机构,是社会服务组织。法律援助机构的设立应克服行政化痼疾,避免上下级行政层级设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市场转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精英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视角去研究中国市场转型中的精英流动?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引入了一个适合于分析中国精英流动的理论框架,并以此对中国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初步观点。  近年来,市场转型中的精英流动问题,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基于对中欧以及东欧的研究,得出了十分重要的结论。然而,我们关心的是,中、东欧的经验与研
期刊
教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主力军,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要使精神文明之花在校园盛开,就必须加强师德建设。  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劳动时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必备的道德品质,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的概括,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同于社会的其他活
期刊
本文以罗纳德·伯特的著作《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为中心,辅以相关资料,从理论基础、内涵、创新等方面并结合转型期的中国的具体情况对结构洞理论进行了简要地分析。   结构洞理论在经济社会学和组织社会学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概念,本文将以这一理论的提出者罗纳德·伯特的著作《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为中心,并参考相关资料最这一理论进行简要地分析。   一、概念界定   首先,有必要对结构洞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进
期刊
PICC技术即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以下简称PICC)技术。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作为一种较新的中心静脉输液方法,具有不需要重复穿刺,插管快速方便,病人的穿刺部位不受限制,并发症少等特点,能够最大限度的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在第一时间内方便病人输液和补充营养。 PICC技术具有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创伤小、保留时
期刊
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将人类带入了网络教育的新时代。网络教学综合利用文本、声音、 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室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以其灵活快捷和交互性强等特点受到广大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青睐。本文通过对现代网络教学的现状分析,总结出了一些网络教育的特征与优缺点,并着重介绍了多媒体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一、现代网络教学的现状分析  网络教学是指学校利用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对学生实行信
期刊
我国的黄金资源储量总体来说较为丰富,不过有识之士也指出贵州、云南、辽宁等多个储量过百吨的特大型金矿山均被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外资矿业公司控股圈占,黄金开采大量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将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国家金融安全。①如何宽严有度地把握黄金矿业的外资准入,是我国矿业权制度面临的问题。  一、 我国矿业权的内容  我国将矿业权区分为探矿权和采矿权,矿业权的内容即体现为探矿权人和采矿权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相关
期刊
国家利益是一个反复被各种媒体、文件乃至法律提及的概念,但在宏大表象的背后,对其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却缺乏应有的明晰与严谨。以国家利益为题的文章大多只是对其进行孤立的分析,以国家为切入点,从政府的职能和义务角度对国家利益的内涵进行论述并界定其外延,造成了学界对国家利益的理解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国家利益的过崇高化,二是国际利益与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混用。  一、庞德利益三分法中的国家利益  庞德基于实践的
期刊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时期对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素质修养和提高的有效途径。  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迈进了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既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和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教育学术性机构,也是末来社会公共信息的枢纽和中心,因此更好地为学校的科研、教学乃至整个社会的读者提供个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