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古诗文一直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人文精神结晶,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备受注重。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三成的内容是古诗文。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高中生无论是理念还是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匮乏,为了高考,教师更多的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渗透,而忽略了古诗文的人文特点,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鉴于此,教师应基于高中古诗文教学,充分挖掘人文精神内容并发扬人文精神,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人文精神的培植。
【关键词】高中学生 古诗文 人文精神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古诗文在高中语文中的比例占有三分之一,其教材安排的宗旨在于渗透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强化学生的人文性。然而,在实际的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受高考的影响,更多的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工具性方面,而忽略了人文性教学,使学生对语文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现象。新课改一直倡导语文教学弘扬人文教育,古诗文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应担当此重任。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植。
一、构建情景,开掘学生的人文精神
新课改的纵深发展带动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古诗文更成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精华内容,无疑成为传承和弘扬人文精神的最佳途径。古诗文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有些枯燥无味,其语句都是语言的浓缩或者会意等,学生很难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往往对古诗文的学习表现出畏难情绪,死记硬背古文内容,不能够很好的,真正意义的认知和了解古文内涵,实现不了自我人文精神的培植。对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基于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特点来构建情景,以模拟的、逼真的情景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文的内涵,开掘学生的人文精神。
如:在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教学内容时,笔者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古诗文的内容还原成为景配上虚拟的人物,再现古诗文内容,让学生更切实的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感悟作者豪放的性格,乐观的人生观等;在学习《短歌行》教学内容时,笔者运用学生熟知的《三国演义》进行情景构建,让学生置身情景中,感受曹操大气磅礴、慷慨豪迈的人生态度。这样,构建情景,营造人文氛围,促使学生对生命、对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打破常规,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
古诗文的形成都有着一定的历史发展背景,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往往局限于某个时代,按照一定的预设去探究。教师在教学中更是结合高考的考试内容,预设问题答案,限制学生思维,更甚者让学生死记硬背古诗文的内容、内涵等等,导致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和认知都有一定的刻板印象,围绕这个圈内的内容进行思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古诗文的人文精神渗透。我們知道,对于古诗文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一个了解,更多的是古文今用,融会贯通,需要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打破常规,引导学生敢于创新,鼓励学生多方位的去思考问题,尤其倡导学生以时代性的眼光去审视古诗文,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
如:在学习《苏武传》时,笔者设置几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运用你自己对人物的认知和信息的收集,如何评价苏武这个人?国家教育部就高中教材内容进行了修改,提出,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有着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进而以此评价人物是否是民族英雄。那么你觉得苏武是民族英雄吗?为什么?假设你是苏武,结合自己掌握的历史以外交知识谈谈如何做好使节?这样,笔者结合大纲的要求,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让学生自由的去探讨内容,促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使某种知识探究生成一定的人文素养,诸如:公正评价、客观认知、民族大义等等。
三、鼓励畅读,深化学生的人文精神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想要深入的了解古诗文的内涵,感悟其人文精神,就必须畅读,层层递进的去品味。我们知道,古诗文的学习不是简单的对某个字或者句子的翻译,而是需要更深入的去了解古诗文的相关内容,诸如:蕴含的精神、创作的结构美、韵律美等等。而这需要不断的读,融进感情读,才能够体会到,即:从阅读中品味古诗文的情趣和神韵,从而深化自我的人文精神。
如:学习屈原的《离骚》,文章多处用了会意、象征等,笔者让学生多读,每阅读一次,都总结自己阅读的感悟,循序渐进的去感悟文章内涵。诸如:在前几次的阅读中,学生隐约感受到了文章创作的背景,再深入阅读发现了文章中很多的象征词语,诸如:香草。学生在畅读过程中很快将其联系到人的品格,进而更深入的感受到作者洁身自爱的崇高品质等,同时,自我的情感也很容易受畅读的感染而产生端正的思想观念、人文素养等等。
总的来说,人文精神是古诗文的精髓体现,也是人类发展过程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人文精神教育应得到教师的重视。从高中语文教学方面来说,古诗文是最佳的人文精神渗透途径。作为教师,可以合理的设置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掘并弘扬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不断的充实和发扬自我,促使学生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得到相应的人文精神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古诗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谢尔. 高中语文基本课型教学模式研究[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王雪宁. 浅析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J]. 考试周刊,2016(18):20-21.
【关键词】高中学生 古诗文 人文精神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古诗文在高中语文中的比例占有三分之一,其教材安排的宗旨在于渗透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强化学生的人文性。然而,在实际的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受高考的影响,更多的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工具性方面,而忽略了人文性教学,使学生对语文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现象。新课改一直倡导语文教学弘扬人文教育,古诗文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应担当此重任。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植。
一、构建情景,开掘学生的人文精神
新课改的纵深发展带动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古诗文更成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精华内容,无疑成为传承和弘扬人文精神的最佳途径。古诗文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有些枯燥无味,其语句都是语言的浓缩或者会意等,学生很难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往往对古诗文的学习表现出畏难情绪,死记硬背古文内容,不能够很好的,真正意义的认知和了解古文内涵,实现不了自我人文精神的培植。对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基于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特点来构建情景,以模拟的、逼真的情景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文的内涵,开掘学生的人文精神。
如:在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教学内容时,笔者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古诗文的内容还原成为景配上虚拟的人物,再现古诗文内容,让学生更切实的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感悟作者豪放的性格,乐观的人生观等;在学习《短歌行》教学内容时,笔者运用学生熟知的《三国演义》进行情景构建,让学生置身情景中,感受曹操大气磅礴、慷慨豪迈的人生态度。这样,构建情景,营造人文氛围,促使学生对生命、对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打破常规,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
古诗文的形成都有着一定的历史发展背景,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往往局限于某个时代,按照一定的预设去探究。教师在教学中更是结合高考的考试内容,预设问题答案,限制学生思维,更甚者让学生死记硬背古诗文的内容、内涵等等,导致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和认知都有一定的刻板印象,围绕这个圈内的内容进行思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古诗文的人文精神渗透。我們知道,对于古诗文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一个了解,更多的是古文今用,融会贯通,需要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打破常规,引导学生敢于创新,鼓励学生多方位的去思考问题,尤其倡导学生以时代性的眼光去审视古诗文,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
如:在学习《苏武传》时,笔者设置几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运用你自己对人物的认知和信息的收集,如何评价苏武这个人?国家教育部就高中教材内容进行了修改,提出,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有着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进而以此评价人物是否是民族英雄。那么你觉得苏武是民族英雄吗?为什么?假设你是苏武,结合自己掌握的历史以外交知识谈谈如何做好使节?这样,笔者结合大纲的要求,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让学生自由的去探讨内容,促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使某种知识探究生成一定的人文素养,诸如:公正评价、客观认知、民族大义等等。
三、鼓励畅读,深化学生的人文精神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想要深入的了解古诗文的内涵,感悟其人文精神,就必须畅读,层层递进的去品味。我们知道,古诗文的学习不是简单的对某个字或者句子的翻译,而是需要更深入的去了解古诗文的相关内容,诸如:蕴含的精神、创作的结构美、韵律美等等。而这需要不断的读,融进感情读,才能够体会到,即:从阅读中品味古诗文的情趣和神韵,从而深化自我的人文精神。
如:学习屈原的《离骚》,文章多处用了会意、象征等,笔者让学生多读,每阅读一次,都总结自己阅读的感悟,循序渐进的去感悟文章内涵。诸如:在前几次的阅读中,学生隐约感受到了文章创作的背景,再深入阅读发现了文章中很多的象征词语,诸如:香草。学生在畅读过程中很快将其联系到人的品格,进而更深入的感受到作者洁身自爱的崇高品质等,同时,自我的情感也很容易受畅读的感染而产生端正的思想观念、人文素养等等。
总的来说,人文精神是古诗文的精髓体现,也是人类发展过程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人文精神教育应得到教师的重视。从高中语文教学方面来说,古诗文是最佳的人文精神渗透途径。作为教师,可以合理的设置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掘并弘扬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不断的充实和发扬自我,促使学生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得到相应的人文精神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古诗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谢尔. 高中语文基本课型教学模式研究[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王雪宁. 浅析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J]. 考试周刊,2016(18):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