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早期至黄州时期的记体文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ap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是文体中很重要的一种,本来主要用以庆贺庙宇、书斋、亭台楼阁等建筑物的落成,或纪念作者生命中的某一件事.但在苏轼手中,“记”成了他思考的工具,包括自我认同、作者和外界的关系、佛教思想和实践的种种争议、对绘画的理解、收藏书画所遇到的问题、行政策略的选择、通往知识的途径等.苏轼早年灵活地应用记体,熙宁年间拓宽记体的内容,他的记体文在乌台诗案中被他的政敌曲解成为迫害他的证据之一;而苏轼被贬到黄州后,他又用记体文表达他对新环境和作为逐臣的认知.
其他文献
法官员额制改革的预期功能是构建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将优秀法官“选出”并“留在”一线审判队伍中.法官员额制实施以来,法官流失问题虽得到一定
针对我国社科成果奖在教育部与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缺乏比较研究和协同实践的问题,本文全面整理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信息以及高等学校年度社会科学统计数据,在进行实证比较研究后得出结论并提供相关建议:(1)国家层面要把省部级社科成果奖作为评比达标表彰的重要活动之一,加强统一协调管理,省部级管理机构也应加强规范管理、力求科学决策;(2)在横向使用社科成果奖时,建议根据基点对相应指标权重进行调节以确保公平公正;(3)国家需要采取措施改善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地区间发展过于失衡现象.
《资本论》探讨的死亡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作为历史科学的存在论—伦理学问题,它既属于又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三卷本《资本论》主要通过关注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的积累、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与人的非正常死亡之间的关系,既从存在论角度揭示了人受资本逻辑宰制而死的事实,又从道德伦理角度对该事实进行了否定和谴责.但是,在否定之否定的意义上,《资本论》探讨的死亡是指资本主义本身的死亡,后者既需要对现代社会经济运动规律进行科学分析,又需要坚守和捍卫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并为之进行现实斗争.这种双重理论特质在《资本论》中上演
双层股权结构是契约主义在公司治理模式选择中的体现.为了匹配契约主义实现各方主体利益均衡的权力配置目标,双层股权结构在制度设计上应考虑其适用的公司类别和条件,完善监管,设置表决权复苏和司法审查申请权保留规则、规定超级表决权不可转让及双层股权结构的转化条件、设置"日落条款"和"燕尾条款",确保在"同股不同权"的结构下,企业活力得以激发,投资者利益得到保护.
在大众文化发展趋势下,从图像到影像的虚拟转向中,"后记忆"成为战争叙述研究的新视角,以再现"银幕上的祖代"生成身份认同,呈现被重构记忆引发迭代创伤,战争史观指涉实现未来政治认同.当遮离战后阴影的新一代个体通过银幕上富有感染力的历史创伤碎片来重新认识战争,并将从影像中继承的战争"后记忆"传承下去,对战争及其历史的想象也由此定型,记忆再塑形成"入戏真实",并将这种真实演化为技术时代的"政治正确".
数字化发展既是21世纪全球重大社会变化,又是重大的理论研究方向.但是,目前相关研究严重不足.在产业数字化的过程中,数字服务化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所形成的生产、传
卡尔·考茨基是较早系统运用唯物史观重构早期基督教历史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认为原初基督教会是穷人教会,其成员的财富共有理想在特定的意义上具有“共产主义”属性.尽管原初
国内外学界以往对萨伊的企业家理论研究不足.萨伊的突出贡献可概括为三个"首次":首次定性企业家是组织生产要素运用于价值创造、并在财富生产中发挥先导性和支配性作用的"生产性劳动";首次提出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并肯定其在经济活动中的核心地位;首次从生产要素职能、而不是社会职业分工来分析企业家,创新了企业家理论研究范式.萨伊在企业家理论发展史上的贡献,与他的实践经历、尤重"事物的本质和事实"有内在联系.他揭示了企业家的本质特征,将企业家与资本家剥离、又与纯粹体力劳动区分,确立了与熊彼特现代企业家理论对
贫困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消除贫困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面对这个世界性难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开辟了一条摆脱贫困的中国式道路,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千年梦想,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消除贫困方面无与伦比的制度优势.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一方面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逐步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不懈奋斗;另一方面要及时总结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经验,构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体系,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不断增强中国特色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1]573-574面对百年不遇的重大疫情挑战,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思维的聚合力量,以超常规的思维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