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shash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则“临沂网戒中心发生惨叫”的新闻在微博热搜上了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被接下来的消息掩盖过去了,但触目惊心的伤害仍在蔓延,那些被“电击治疗”的可怜的孩子们究竟是屈服了武力还是真的清醒了呢?我不敢过多地关注,因为除了对自己的无能愤怒以外,我什么也做不了。但庆幸,这个世界仍有勇士,清醒、纯净、有力量,愿你我都可如此。
  ——本栏主持:容易激动张小飞
  文本节选:
  十年前,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这一句话,把我推到今天。
  话很普通,只是一句常识,做起这份工作才发觉它何等不易,“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概念化,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已也熟视无睹。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
  这本书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
  陈虻去世之后,我开始写这本书,但这本书并非为了追悼亡者——那不是他想要的。他说过,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他所期望的,是我能继续他曾做过的事——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十年已至,如他所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作者:柴静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素材速用:活着不是一种麻木和屈服,拥有反叛精神的人反而活得更加清醒。我们对他人不屑一顾的淡漠,何尝不是源自内心的蒙昧和成见呢?试着从心出发,用灵魂的高度去看待问题,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群怀揣梦想的孩子,在学校组织下,花着比正常旅行贵一倍的费用,绕道韩国乘坐便宜的飞机,结果出了意外,两个据说品学兼优的花季女生罹难。这场发生在旧金山的悲剧震惊了全国。
  在一个充斥着冷漠和功利的时代,有那么多人能对素昧平生的同胞一掬同情之泪,进行深切哀悼,无疑是值得上《新闻联播》的正能量。
  但围观效应像病毒一样持续发酵。她们的身份很快被披露,成群的记者萦绕在其悲伤的家长和同学周围,网络上用近乎人肉搜索的方式对这两个不满18岁的女孩进行深度曝光。
  其实,这场空难留给人们的有价值的思考有很多,比如学校为啥热衷于组织孩子花大价钱去美国游学,这是对国内教育的反讽,还是利益的驱动?再比如绕道韩国,多飞那么长的时间,竟然比乘坐国内航班便宜,是韩国航空公司为抢滩内地市场进行的促销,还是国内航空公司平时存在牟取暴利的恶行?更重要的是,据美国救援人员披露,其中一个罹难的女孩出事时没有系安全带,不管这是不是疏忽,无疑都能对未来的乘客起到足够的警示作用,尽可能避免悲剧的重演。
  但显然,这些真正有价值的反思,都不如两个花季少女的信息有收视率和点击率。但从尊重死者、尊重死者家属、尊重未成年人的角度,这样的关注度显然在挑战这个社会基本的道德法治底线。
  再联想起那个在埃及神像上刻上“到此一游”的南京14岁孩子被人肉搜索的全民狂欢,让人感到道德绑架的威力是如此令人惊骇。
  作者:石述思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素材速用:网络暴力有多可怕不言而喻,诸如“高铁占座男”“网红打孕妇”这些本具有某些社会意义的新闻,反而变成了一场全民“人肉”的狂欢,不做无聊的看客,但也绝不做起哄的助推,睁开自己的双眼去认真辨别舆论的真假。
  文本节选:
  我用嘴活着,也自然活在别人嘴里。互联网时代更强化了这种概念,说话的风险明显加大。今天为你点赞,明天对你点杀,落差大到可以发电,你无处可躲。
  话说错了,自然在劫难逃;话没错,也有相关的群体带着不满冲你过来。没办法,这个时代,误解传遍天下,理解寂静无声。即便你的整体节目本是为他们说话,但其中的一两句話没按他们期待的说,责难照样送上。后面跟过来责骂的人,大多连节目都没看过,看一两个网上的标题或一两条情绪化的微博就开始攻击。
  想想也正常,谣言常常传遍天下,而辟谣也时常寂静无声。见多了也就想通了。有时误解扑面而来,是一小部分人要解气,而又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在围观解闷。可不管前者还是后者,当你认真解释时,没人细听。
  我还是选择理解。目前的中国,人群中的对立与撕裂愈演愈烈,作为一个新闻人,不能加重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面对误解甚至有时是曲解,也总得努力去理解。我很少辩解,原因是:你以为是理性沟通,可常常被当成娱乐新闻,又让大家解一回闷。而这,还真不是我的职能。
  可不管怎样,还是要有底线,新闻有自身的规律,我必须去遵守捍卫它。面对现实说话,你的困扰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而你唯一能做出的选择是:无论风怎样动,树静。
  作者:白岩松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素材速用:理性是舆论场上最缺乏的东西,争斗、抢夺、站队并解气解闷不解决,互撕成了一种证明无辜的手段,好像每个人都是正义的化身、受害的一方,然而想要看见事实的真相,就需要抽离出来,无论风怎样动,保持自身的静。
其他文献
生活里有没有这样一件小事,微不足道,却意义非凡,被你极具仪式感地坚持了很久很久,足够能随时骄傲地向别人抬头提起?  随着年龄的变迁,我书架上的陈列风格不断翻新,从最开始的校园小说、流行CD,到现在的各类票据证件、瓶瓶罐罐,唯有最上层的一排始终未变,被一摞小开本的金黄色杂志牢牢地占据着,如同一枚精巧的坐标,屹立在岁月的洪流之中。  《破茧成蝶》曾数次改版,最初的形态,是小开本的金黄色封面,低调又精致
期刊
30多年前,身为高中生的我,最擅长的就是考试。每次埋头在试卷上奋笔疾书,都有打一场仗的兴奋与专注。考试结束后的分数与成绩排名就是战况与战绩,我深陷其中,为名列前茅心怀喜悦,为名次退步黯然神伤……那是一种精神极度贫乏与不稳定的状态,我异常挣扎。  我觉得经历过高考炼狱还能保持平常心态的小孩,都挺了不起的。  然而另一个事实也毋庸置疑——我是应该感谢高考的。18岁之前,我生活在一个边城,没有高考,我不
期刊
一  外面的世界特别慷慨,闯出去我就可以活过来。  ——《如果·爱》  最后的一幕场景印象深刻:孙纳捧着承载了过往的回忆录看着窗外一边微笑一边流泪的样子,非常动人。彼时我因这铅尘落尽的美而流下眼泪。  那时我正在读高二,活得心高气傲,连喜欢都不屑于表露——因了性格里的内敛,觉得所有的心动都带了些许委曲求全的卑微。  他坐在我左前面,总是穿简洁干净的白衬衫,腰背挺得笔直;喜欢在偶尔没有老师的自习课或
期刊
提着行李回家,天气暖和起来,窗台上的水仙花显了萎色,叶子也渐渐枯黄,但还是香的,一打开门,远远就闻见暗香浮动。  放下行李,身心俱疲,想起很小的时候一些细碎的琐事,比如夏天的时候去爷爷奶奶家过暑假,门口有一道水渠,清可见底,水渠上有一道石桥,桥边有几棵巨大的柳树,水渠里有很多的鱼,不大,但也足够让小孩子兴奋了。  大伯有两个儿子,所以我称呼两位堂兄为大哥和小哥,大哥小哥有时候带着表弟在水渠里捉鱼,
期刊
我不知道该以怎样的字句开头,才能让过去的那一年岁月不显突兀,不失本真。  此刻我坐在前院里,不远处的鸡和树上的麻雀在各自悠闲地叫着,有风,门前的丝瓜藤绿得诱人,风一吹,就会一下蹭到我的额头,任凭我再怎样去拨开挪移,风再来的时候,还是会调皮地蹭着我的额头,不屈不挠。就如同去年的我们,不论如何疲倦只要那包裹着梦想的风一吹,就会把疲惫的自己吹到梦想的象牙塔,然后振奋精神,开始一笔一画地打开试卷,小心翼翼
期刊
亲情笔记:长大以后,你会明白,如果你是她,你所能做的不见得会比她好。  有一天,我和妈在电话里聊我小时候频频遭到“毒打”的经历:数学考到95分要被扇耳光;语文生字写得马虎要被掐大腿内侧;有时候放学后贪玩耽误了写作业,屁股被打得又红又肿,第二天都没办法坐在教室里的座椅上。  往昔凄惨的画面全堆在眼前,我咄咄逼人地讲:“妈,还记得那年就因为我写字慢,你拿着椅子毫不含糊地冲我砸过来吗?”  妈沉默了许久
期刊
亲情笔记:也许他生来不够强大,却从来不会在你面前倒下。  高一那一年,我还是个肩膀单薄的少年,离开村子,来到城里,从此开始了一段颠沛流离的岁月,多处碾转。每回陪我搬家的都是父亲。  当时学校宿舍紧张,十二个人挤在一间四十平米不到的寝室里,像一群被关在笼中的鸽子每天啄着彼此的羽毛。家里因治疗父亲的头痛散尽钱财,生活极为拮据。父亲一听我说完住宿情况后,就立马去找亲戚,安排我住在学校附近小区的杂物间里。
期刊
有一天,朋友问我:你想过五年后要活成什么样没有?我说了一大堆形容词。她含笑摇头:“太虚。你要具体到,五年后,你穿什么衣服,是什么发型,开的什么车,年收入多少,在哪里,做什么,和谁在一起。”  她告诉我,五年前,她给自己勾画出了一个画面——她要穿驼色maxmara大衣,黑发,淡妆,和自己的签约作者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喝一杯咖啡,谈作者的个人规划。不为生活费发愁,只为更好的理想生活。这和那天站在我面前的她
期刊
阮籍守丧期间,有一天朋友裴楷前去吊唁,在灵堂哭拜,而阮籍却披散着头发坐着,既不起立也不哭拜,只是两眼发直,表情木然。  裴楷吊唁出来后,立即有人对他说:“按照礼法,吊唁时主人先哭拜,客人才跟着哭拜。我看阮籍根本没有哭拜,你为什么独自哭拜?”  说这番话的大半是挑拨离间的小人,但我对裴楷的回答卻很欣赏,他说:“阮籍是超乎礼法的人,可以不讲礼法;我还在礼法之中,所以遵循礼法。”我觉得这位裴楷虽是礼法中
期刊
你听过的最令自己动容的一句话是什么?下面这些话,看到哪一句你控制不住了?小编停在了“老爸到底要怎样做才能让你幸福”,你呢?  “我爱你”  那天,电视上有一个广告讲爸爸妈妈之间要勇于说出“我爱你”,我把我爸叫来,说不曾听到爸爸对妈妈说“我爱你”。我爸扭捏了半天还是躲到屋子里了。我看着失落的妈妈,对她说了句“我爱你”。我这才发现这,原来自己也是第一次对妈妈说爱她。  “我希望你自由”  妈妈对我要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