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女子大学护理博士培养项目介绍及启示

来源 :护理实践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0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介绍了菲律宾女子大学的基本情况、护理博士培养项目入学申请条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毕业项目等内容,以在线学习为主、面授学习为辅的教学形式,为有知识提升需求的临床护士继续博士教育提供了契机,也为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护理学博士人才提供了新的教育思路.我国护理学博士教育可以借鉴这种创新的培养模式.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加外敷治疗混合痔手术后肛缘水肿及疼痛的效果.方法: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加用中药熏洗加外敷干预.结果:干预后肛缘水肿0级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疼痛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渗出物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熏洗加外敷可加快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消失,减轻肛门疼痛,促进创面修复.
鼻咽癌患者经放化疗后易出现的味觉、嗅觉丧失、口干、无唾液等症状,笔者用针灸治疗1例疗效甚佳,介绍如下.rn1病案举例rn车某,男,46岁,2018年12月25日初诊.鼻咽癌放化疗后味觉、嗅觉丧失,口干、无唾液,吃东西味同嚼蜡2个月.于2018年7月18日于西南医院确诊为鼻咽部非角化癌,经放疗32次、化疗2个周期(5天1次,共2月),于10月23日化疗结束.化疗后整个颈部两侧肌肤溃烂、疼痛,味觉、嗅觉丧失,神差.现颈部两侧肌肤溃烂已愈,皮肤粗糙,遗留色素沉着,仍感觉颈部略僵,有条索感,无味觉、无嗅觉,口干、
徐氏面瘫方系名老中医徐如恩副主任中医师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所创.徐老系渝东南地区名医,从医6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善用经方,巧治时病.现将其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介绍如下.rn1基本方药rn面瘫方药用黄芪30g,当归20g,白芍30g,甘草10g,全蝎3~8g,蜈蚣1~2条(去头足).rn方中黄芪补气固表为君药.当归补血活血,配伍黄芪为当归补血汤,有养血补血作用;白芍酸性柔肝,与当归共用以养血活络,是为臣药.蜈蚣、全蝎祛风通络解痉,为佐药.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且缓解虫类药毒性,为使药.
患者,女,31岁,已婚,2020年7月18日就诊.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外阴部疼痛、瘙痒,就诊于我院妇产科,诊断为“巴氏腺囊肿”,建议观察,若囊肿逐渐长大或反复感染形成脓肿,可行巴氏腺囊肿造口术.返家后症状逐日加重,自觉外阴部有粉刺样东西,疼痛、瘙痒异常,近3天逐日加重,月经基本规律、量少、色黑偶有血块,无白带异常.神疲乏力,寐稍差,大便溏薄,舌质暗红苔白微腻,脉沉迟.既往体健,无遗传病史,流产1次.已婚,丈夫、一儿一女均体健.查大阴唇中下三分之一位置有米粒大小的淡红色丘疹,上有小水泡,按之柔软,推之可移.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DUB)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H-P-O)轴功能紊乱造成的异常子宫出血[1],简称“功血”.功血分为无排卵性和排卵性两大类,其中以无排卵性功血多见,表现为子宫不规则出血,即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不定或增多,甚至大量出血,等同于中医妇科学的崩漏[2],而排卵性功血表现为月经过多或经间期出血.DUB发生率较高[3],国内约占妇科门诊患者的10%,国外发生率约为22%.现阶段对功血的治疗方式主要有针灸和药物[4],西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istone deacetylase 1,HDAC1)表达水平与上皮性卵巢癌卡铂/紫杉醇化疗耐药和化疗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对上皮性卵巢癌组织芯片染色,比较HDAC1在卡铂/紫杉醇化疗敏感及耐药肿瘤中的表达,分析HDAC1表达水平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相关性,并在GEO等公共数据库的数据集中进行验证,同时分析卵巢癌中HDAC1基因的变异.结果 化疗耐药卵巢癌的HDAC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化疗敏感组,且高HDAC1表达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较短.数据集分析结
目的:回顾性分析巨细胞病毒(CMV)血症对慢性肾脏病(CKD)继发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JP)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10月至2021年1月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CKD合并PJP患者,根据外周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结果,将患者分为PJP组和PJP+CMV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结果:共52例CKD患者确诊PJP,平均年龄46.06±15.82岁,其中30例伴CMV血症,CMV碱基序列数35.5(4.0,106.25)条,CMV IgG抗体检测均为阳性,
如何提高移植物及患者的长期存活率,减少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药物不良反应,降低慢性排斥反应及感染的发生率,仍然是器官移植领域亟待攻克的难题,免疫状态监测是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有效解决方法之一.然而,免疫学监测技术及指标尚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需结合多项指标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估.本文通过分析生物标志物与急慢性排斥反应相互关系,以期开发反映器官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可靠的生物标志物.
目的 研究唑来膦酸钠联合碳酸钙D3治疗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疗效及其对骨代谢标志物(bone metabolic markers,BMMs)和骨转换标志物(bone turnover markers,BTMs)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60例O 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给予碳酸钙D3片联合唑来膦酸钠治疗,对照组给予碳酸钙D3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股骨颈、腰椎(L2~L4)骨密度,并分析血清B
目的 探讨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重建算法(ordered-subsets expectation maximization,OSEM)中不同迭代次数与子集数对99m Tc SPECT/CT定量结果的影响.方法 在美国电气制造商协会(NEMA)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体模的6个不同大小的小球(直径分别为37、28、22、17、13、10 mm)中填充入0.54 MBq/mL的99m Tc与碘克沙醇混合液(含碘量约0.3%),改变罐体放射性浓度形成不同的靶本比(32:1、16:1、8:1、4:1).使用美国GE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