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桥梁常见病害成因分析与维修工艺

来源 :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bianlai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公路交通运输业随着经济的腾飞亦快速发展,做为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桥梁,在日积月累的荷载冲击及自然老化下,难免会不同程度的出现病害,因此,为了保证公路的畅通安全,就要对公路桥梁进行及时检测与维修,分析原因,制定最佳的维修方案。鉴于此,本文笔者根据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对公路桥梁常见病害成因分析与维修工艺做简要论述,望对同行有所增益。
  【关键词】 公路桥梁;病害分析;维修工艺
  1.前言
  公路桥梁是贯通公路的重要设施,在交通运输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反复承受汽车荷载、环境因素和交通事故的侵害,尤其是交通量和重载汽车的不断增长,以及设计施工中遗留的某些缺陷,桥梁的质量状况会日渐恶化,耐久性下降。如果桥梁的缺损得不到及时发现和维修,任其发展,将会逐渐丧失原有的通行能力,难以保证行车安全和公路的畅通。所以,我国《公路养护技术规范》中规定必须对桥梁进行检查和维修。我国公路桥梁建设经历了不同版本的技术标准,经历了重建设轻养护时期,技术改造资金不足。随着交通量的增加和荷载等级的提高,原有桥梁已经无法满足现今交通运输业的需要,有些桥梁已经出现严重病害。
  2.桥梁结构缺陷和病害枚举
  主梁、主拱圈受拉部位出现裂缝、破损、承载能力下降;横向联系破坏,形成单板受力,导致支座滑移,梁板倾斜,桥面开裂等。防水层排水功能不完善;水渗漏病害引主梁起钢筋锈蚀、混凝土剥离等。裂缝是桥梁最常见的缺陷和主要病害,而桥梁的病害往往也是从裂缝形成而开始的。因此,我们应对桥梁裂缝病害引起高度重视。
  3.公路桥梁上部结构的常见病害及成因
  3.1设计荷载标准偏低,承载能力不足。桥梁的承载能力是根据设计时所采用的荷载等级来确定的,早期建造的桥梁,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建造的桥梁,设计荷载大多偏低。
  3.2通行能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桥面宽度不足;桥梁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标准太低;桥上通车净空或桥下通车净空不足。
  3.3人为及自然因素引起结构的损坏。比如超出设计最高水位的洪水、泥石流、浮冰、冰冻、地震、强风、船舶撞击等作用,河道不恰当开挖,桥梁基础下存在岩溶、矿山坑道等,引起桥梁结构的局部损坏。
  3.4自然老化。早期公路桥梁的设计龄期为5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建桥梁会不断损坏和老化,其承载力、刚度、延性和稳定性不断下降,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
  3.5超期服役。这部分桥梁并不是太多,但主要是建造时期较早,比如五、六十年代建造的桥梁,设计使用寿命只有30年-50年,这些桥梁目前仍有部分在使用当中。
  3.6超负荷使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交通运输业竞争在不断加剧。按路线等级或者预期设计荷载等级来说,这一部分设计荷载等级并不低,但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桥梁使用荷载大大超出设计荷载,致使桥梁长期处于超重荷载作用下运营,加速了桥梁的损坏。
  3.7设计、施工的先天不足。有些桥梁设计上不是很合理,结构构造处理不合理,桥梁在早期运营时其缺陷并不明显,运营一定时间后,病害逐渐显现出来,如早期修建的双曲拱、钢架拱、少筋微弯板组合梁桥等少筋结构桥梁。有些桥梁由于受施工质量、施工技术、施工手段等的限制和影响,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随着运营时间的增加,其病害也逐渐显露、发展。
  3.8养护维修及加固措施不当。有些桥梁的技术缺陷则是由于养护维修不恰当引起的。比如桥面维修增加过大的恒载,致使桥梁本身自重过大,承载力相对提高较小或未提高;桥面排水处理不当,桥面渗水;又如支座维修不当,改变了整个结构的受力状态;伸缩缝清理不及时,导致伸缩功能、止水功能失效等。有些桥梁则是加固不当引起的。比如加固施加的预应力大小或者位置不恰当,引起结构的二次病害;又如结构体系改变不合理,致使结构的关键部位应力超限等。
  4.维修及养护方法与工艺略谈
  桥梁出现病害后,要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进行维修,避免病害继续发展和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目前应用较广的维修方法主要有:裂缝注胶封闭、粘贴碳纤维布、聚合物丙乳砂浆修补等。工艺如下:
  4.1裂缝封闭
  4.1.1表面封闭法:
  适用条件:对于裂缝宽度小于0.15mm的裂缝可通过表层涂刷环氧树脂胶或砂浆进行封闭。
  施工工艺:施工时,首先,利用角磨机将裂缝处的浮灰除掉,打掉原有的混凝土表面灰浆,露出新界面,将余灰清掉、吹净,保持新界面干燥无尘;将环氧树脂胶的A、B组分按质量比例称量、搅拌均匀,涂抹在裂缝处,裂缝两边多处不小于1cm的宽度,保证裂缝完全封闭,待第一层环氧树脂胶初凝时涂抹第二层,进一步保证裂缝完全封闭,当环氧树脂胶完全硬化,24小时后涂抹表面防老化涂料。
  施工效果:表面封闭材料固化后应保证均匀、平整,不出现裂缝,无脱落。
  4.1.2注射法(环氧树脂胶):
  适用条件:主要针对于上部结构出现的裂缝宽度在0.15mm≤ω≤0.50mm静止的独立裂缝、贯穿性裂缝以及蜂窝状局部缺陷的补强和封闭。注射前,应按产品说明书的规定,对裂缝周边进行密封。
  4.1.3压力注浆法:
  适用条件:主要针对于下部结构出现的裂缝宽度在0.15mm≤ω≤0.50mm静止的独立裂缝及贯穿性裂缝。注射前,应按产品说明书的规定,对裂缝周边进行密封。
  施工工艺:期施工工艺流程见下图。
  压力注漿法施工工艺流程图
  4.1.3.1对裂缝部位做详细检查、记录,进行材料配量、埋嘴、灌胶注射等的具体计算和安排。
  4.1.3.2表面处理:对于混凝土构件上较细的裂缝,用砂轮机或钢丝刷将混凝土表面沿裂缝走向宽约50mm的范围打磨,并清除粉尘、砂砾和疏松的混凝土块。如有油污则用布擦净,如果工作面潮湿,则须用喷灯吹干或自然风干。对于混凝土构件上较宽的裂缝,应沿裂缝用钢钎或镐凿成“V”形槽,槽宽与槽深可根据裂缝深度和有利于封缝来确定。凿槽时先沿裂缝打开,再向两侧加宽,凿完后用钢丝刷及压缩空气将混凝土碎屑粉尘清楚干净。   4.1.3.3钻孔: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或大型结构上的深裂缝,可在裂缝上进行钻孔;对于走向不规则的裂缝,除骑缝钻孔外,需加钻斜孔,扩大灌浆通路。机钻孔应选最小孔径。裂缝宽度小于0.5mm,孔距可为2~3m;裂缝宽度大于0.5mm,适当缩小距离。钻孔后应清除孔内碎屑粉尘,孔径大于10mm时,可用粒径小于孔径的干净卵石填入孔内以减小耗浆量。
  4.1.3.4注胶嘴的布置及粘贴宽度大于、等于0.15mm的裂缝注胶嘴间距为150mm。
  4.1.3.5每条裂缝不得少于2个注胶嘴。埋贴前,先将注胶嘴底盘用丙酮擦洗干净,再用灰刀将环氧胶泥抹于底盘周围,骑缝埋贴至构件裂缝处,注意不能堵塞注入口及裂缝灌胶的通道,粘好后避免错动注入基座。
  4.1.3.6将注胶嘴布好后,可配置封缝胶,沿裂缝走向均匀涂抹环氧胶液,宽约7cm;其次在其上面分段紧密贴上一次玻璃丝片,宽约5cm,各个注胶嘴底盘周围5-10mm范围内不贴玻璃丝片,用灰刀沿嘴子周围抹上环氧胶泥,抹成鱼脊形状,最后涂上一层环氧浆液。
  4.1.3.7待注胶嘴粘结牢固,封缝胶达一定强度时(约10小时左右)配制注缝胶液,将注入器连接端牢固地安装于注胶嘴上,用注胶器注入胶液,当橡胶管膨胀充满限制套时停止注入,如注入中膨胀后收缩较快,则说明裂缝空隙大,应补充胶液。
  4.1.3.8裂缝注胶时应选择裂缝张开大时注胶,但温度过低影响环氧树脂胶的固化。最佳施工气温为20-25℃。环氧树脂胶在灌注过程中适量加入稀释剂增加其流速,效果更佳。
  4.1.3.9胶液的固化一般需10-34h,可用手捏胶管的硬度,随时了解胶液的硬化程度,当胶液完全固化,取出注胶嘴和注入器,并用砂轮机将密封胶打磨平整。
  4.1.3.10构件已成型的表面,经打磨后如颜色差异不大(封缝胶为灰色),可不做处理,如颜色有明显差异,可进行调色处理,做到颜色一致。
  4.1.4填充密封法:
  适用条件:此法适用于处理ω﹥0.5mm的活动裂缝和静止裂缝。
  在构建表面沿裂缝走向骑缝凿出深度和宽度分别不小于20mm和15mm的U形沟槽,然后用改性环氧树脂或弹性填缝材料充填,并粘贴纤维复合材料以封闭其表面;填充完毕后,其表面应做防护层。
  注:当为活动裂缝时,槽宽应按不小于15mm+5t确定(t为裂缝最大宽度)。
  4.2粘贴碳纤维布
  4.2.1粘贴碳纤维布必须保证在上部二期恒载(桥面铺装等)卸载之后进行。
  4.2.2工艺流程:卸荷→基底处理→涂底胶→找平→粘贴→保护。
  4.2.3混凝土基面处理:首先用裂缝修补胶灌注结构裂缝,同时对待加固的混凝土基面的劣化层(剥落、起皮、浮浆和风化层)用砂轮机进行清除和打磨并清洗,待表面干燥后,用修补材料将基面的错台与凸出部分磨平。然后,用铁刷或压缩空气清除松散浮渣和粉尘,再用丙酮清洗。粘贴处阳角应打磨成圆弧状,阴角以修补材料填补成圆弧倒角,圆弧半径不应小于25mm。
  4.2.4涂刷底层胶:将配置好的底层胶采用机械搅拌均匀,时间应在5分钟以上,用滚筒或一次性软毛刷子均匀地涂抹在混凝土表层,不得刷露、流淌或有氣泡,胶层不宜太厚。待自然风干硬化后检查涂胶面,对表面有凸起部分或毛刺的,用磨光机或砂纸打平。待底层胶面用手触摸感觉干燥后,方可进入下一步工序。底胶固化后应尽快进行下一道工序,若涂刷时间超过7d,应清除原底胶,用砂轮机磨除,重新涂抹。
  4.2.5粘贴面的修补:若发现粘贴面上有凹入部位,应用找平胶进行修补,保证粘贴面的平整。待粘贴面的修补干燥固化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工序。
  4.2.6粘贴纤维复合材料:纤维复合材料的粘贴施工应避免在雨天和潮湿条件下进行,且施工温度宜控制在5~35℃,胶黏剂的选用应满足适用环境温度的要求。对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相对湿度不宜大于80%。如确需在潮湿的构件上施工,必须烘干构件表面或采用专门的胶黏剂。施工时,首先在待粘贴面上划出各层粘贴位置,依据设计尺寸截剪纤维布。纤维布一般不宜在主纤维方向搭接。若需要接长时,搭接长度不得小于100mm,搭接位置宜避开主要受力区。按设计粘贴位置涂抹浸渍树脂胶,铺放纤维布。粘贴工作应按设计位置由上至下、由左向右有序进行,并以滚筒压挤贴片,使纤维布与浸渍树脂充分浸透。同时用压板排除气泡。及时检查粘贴是否密实,发现有离层间隙和气泡,应及时处理。当采用多条或多层纤维复合材料进行加固时,在前一层纤维布表面用手触摸感到干燥后,立即涂胶黏剂粘贴后一层纤维复合材料。
  4.2.7罩面防护处理:粘贴完纤维布后,应及时在表面再涂一层浸渍树脂(面层防护)并自然风干。确保粘贴面充分风干密切结合后,在表面涂抹罩面胶,以提高粘贴层胶体的耐久性。施工时应注意的事项是:现场气温低于5℃及雨天应停止施工;各种胶结材料的调制量,以一次用完的数量为宜,应严格按产品说明书给出的配制比例配制,超过规定时间的胶液不能使用。
  4.3聚合物丙乳砂浆修补
  丙乳的全称是丙烯酸酯共聚乳液,是一种新型修补材料,丙乳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的水分散体,加入水泥砂浆后为聚合物水泥砂浆。
  丙乳砂浆是丙烯酸酯共聚乳液水泥砂浆的简称。水泥砂浆掺入丙烯乳液后,在与水泥水化的过程中新生结晶——凝聚结构的刚性空间骨架中聚集了丙乳的有机聚合物相,使刚性无机物之间被坚固,有弹性和粘附性的有机聚合物点或网式膜连接,形成整体网络结构,这样既提高了混凝土密实性,粘结性,又降低了混凝土的脆性,且与老混凝土的膨胀系数相近。
  4.3.1聚合物丙乳砂浆修补工艺要求:
  4.3.1.1水泥采用42.5R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砂子选用细度模数1.6,粒径小于2.5mm的细砂。
  4.3.1.2砂灰比1:1~1:2,灰乳比1:0.15~1:0.3,水灰比40%左右。混凝土表面剥蚀,水质侵蚀、钢筋锈蚀修补采用下限配合比;有防渗要求的裂缝、冲磨、空蚀等修补采用上限配合比。   丙烯乳液:水泥:砂:水=1:6.0:10:3.0,根据现场试拌实际情况确定水灰比,控制丙乳砂浆的终凝时间约为4小时。
  打底和刷面层采用的丙乳净浆配合比采用1kg丙乳乳液加2kg水泥搅拌成浆。
  4.3.1.3丙乳砂浆施工的环境温度宜为10~35度,当施工环境温度低于5度时采取加热保温措施。丙乳砂浆施工工序:清理→凿除(凿毛、清除)→冲洗(净水)→抹丙乳水泥砂浆→丙乳砂浆压抹→养护。
  4.3.1.3.1清理:彻底清除涂抹面及周围的杂物、淤泥等物品。
  4.3.1.3.2凿除或凿毛:采用手工工具、轻型冲击工具等将涂抹面进行凿毛出来,完毕后清除混凝土等杂物。
  4.3.1.3.3冲洗:待涂抹面冲洗清洁与否,直接影响砂浆与原混凝土的粘结强度,是关系处理方法成败的关键环节,必须严格控制。涂抹面必须用高压水枪冲洗或钢丝刷清理,修补前洒水湿润,待质检人员进行合格后进行下一步施工。
  4.3.1.3.4抹丙乳水泥净浆:修补前,用干净丙乳水泥净浆在待修补面上涂刷一遍,为了提高丙乳水泥净浆活性,增加粘结强度,应少拌勤拌,随拌随用。
  4.3.1.3.5丙乳砂浆压抹:将拌和好的砂浆抹在面干饱和的原混凝土面上,抹面时要用力紧压,直到表面泛浆为止。为保证质量,每次压抹厚度在5mm左右,要求铺填密实,表面平整光滑。第二次压抹要在第一次压抹的砂浆凝固后进行,但间隔时间不可太长。砂浆初凝前将修补表面压光,砂浆终凝前最后再压实抹光一次。
  4.3.1.3.6养护:砂浆终凝后,应立即洒水养护。根据实际情况可用塑料覆蓋,养护7d。
  4.3.2控制要点
  4.3.2.1应严格控制丙乳砂浆表面的不平整度,确保施工质量。
  4.3.2.2施工前必须对涂抹面进行清理,并用净水清洗干净,达到干饱和状态。
  4.3.2.3丙乳净浆必须涂抹均匀,保证与原混凝土面结合密实。
  4.3.2.4必须严格按照试验进行调和搅拌均匀,不得随意改变配合比,调和用砂必须进行筛晒。
  4.3.2.5在丙乳砂浆涂抹完毕24h后,再在表面涂抹丙乳净浆,待终凝后7d内进行洒水养护。
  5.结语
  任何一座桥梁,从交付运营时起,或多或少就带有一定程度的病害,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加强对桥梁的检查,如发现缺陷后,应结合观察到缺陷的种类、部位、范围及严重程度,从设计、施工及使用年限,使用状态记录出发,进行综合分析,使之得到切合实际的初步判断。对公路混凝土桥梁的一些病害进行分析,找出产生病害的原因,提出加固处理的具体办法,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冯乃谦,顾晴霞,等.混凝土结构的裂缝与对策[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公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规范》.人民交通出版社
  [3]《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国计划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 近几年来,汽车运输业像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汽车运输,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必须要形成网络化的格局,才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所有从事汽运的人无须怀疑的。本文从汽车安全技术的是汽运发展的基础出发,介绍了汽运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加强汽运车安全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汽运企业;经营管理;发展思路  前言:  汽运企业应具有一定的资质,客货运输也要搞
期刊
【摘 要】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带动下,我国的食品行业发展速度也很快。目前,市场上的食品的种类也是层出不穷品种繁多,极大的满足了人們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但是对于这些层出不穷的食品中,质量也是层不出穷,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消费水平和身体健康。这就要求食品质量检验要严格按照检验标准,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本文通过探讨食品检验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希望通过这些因素我国能够提高食品检验工作。  【关键
期刊
【摘 要】 对于隧道的监控量这是隧道安全高效施工的有力保证,特别是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之下隧道,它的洞口段岩体破碎以及岩性比较差,应该实时掌握好隧道开挖过程之中围岩的动态信息,确保工程的安全。本文主要论述了隧道变形监测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 隧道工程;变形监测;控制措施  引言:  进入到21世纪是地下工程建设大发展的年代,随着国民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目前已进入交通(公路、铁路、城市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工民建的数量进一步增加,而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也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桩基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基本条件,具有沉降均匀、承载力高等特点,能适用于复杂的地质条件,特别是适用于软地基、黏土、沿海地区疏松土层上的大型建筑工程。本文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桩基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工民建;桩基;施工技术  引言:  在建筑工程中,桩的种类在形式和设计方法上以及使
期刊
【摘 要】 对于顶管施工技术,其具有无需交通阻隔、占地面积少、可以穿越障碍物的特点,且顶管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产生的震动和噪声都很小,除此之外,顶管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正是由于顶管施工这些优点,顶管施工技术正在越来越多的被用于城市市政管道的建设中。虽然顶管施工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但是顶管施工技术的自动化控制程度不高,导致施工的效率低,本文主要探讨泥水平衡顶管机的施工原理,探
期刊
【摘 要】 铁路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现代化综合运输网的骨干,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为保证铁路运行安全,加强铁路行车安全事故分析及应对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对造成行车安全事故的原因及避免发生行车安全事故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铁路;安全;事故;分析;应对  铁路安全生产是一个由人、机、环境和管理组成的大系统,对铁路安全生产的研究应该采取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这
期刊
【摘 要】 脱硫半水石膏材料是工业废物再利用的环保材料,其烧制后为淡黄色粉末,具有石膏优良品质,用其制作装饰性陈设品,工艺简单,加适当的水即可成型,可塑性强,凝结时间快。成品不仅具有较好的装饰功能,而且还能用以仿制其他装饰材料的艺术效果,从而可取代其他高成本、不环保的装饰制品。  【关键词】 脱硫石膏;装饰性陈设;脱硫半水石膏  The use of decorative furnishings
期刊
【摘 要】 房建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质量控制与管理是工程施工与管理控制的关键和核心,是增强我国房建工程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环节。本文概述了房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的目标和内容,提出了房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方法与措施,将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房建工程;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引言:  房建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管理
期刊
【摘 要】 随着交通运输量的增加,公路工程建设的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交通事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作为一种有效预防和控制安全事故的手段,被广泛的应用于实际的交通运输质量检测之中。本文对公路试验检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公路;试验检测;问题;对策  一、试验检测的重要作用  1、从工程建设的角度出发  1.1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保
期刊
【摘 要】 钢筋混凝土是我国现代建筑工程的主要材料,据国内权威部门调查,国内大多数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在使用30年左右后即需大修,处于严酷环境下的使用寿命仅20年左右,甚至部分工程建成后几年就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结构开裂的现象。从工程安全的角度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这种现状导致了资源、能源的不合理消耗,增加了当前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安全隐患和因为拆除而形成的大量建筑工程垃圾。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