嘹亮的声音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hxf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2014年度“海外文摘文学奖”在万里茶道第一镇——江西铅山河口颁奖,忽培元先生又正巧获奖,作为会务人员,我有缘认识了他。
  忽先生到时已是灯火阑珊,酒店早已打烊,只得去摊点将就。矮桌短椅的促迫与露天嘈杂的草根让我很忐忑。忽先生反倒安慰我,对着米粿、粉条等地方小吃显得兴致勃勃,同时还反客为主地招呼接站司机辛苦,多来点。如此善解人意,全没“京官”、大腕的做派,想到接站车辆的低调寒碜,我越发窘迫。哪知他爽朗一笑:“车,有四个轮,能转就成。”言毕还以茶代酒非要敬我以谢东。
  平易让我顿释拘束。于是,始知忽先生在当市领导之前,种过田,是从大队支书开始成长的干部。谈到与土地的情感,竟然情不自禁地从手机打开一幅肖像图,说:“这就是我下放时的朋友。”
  黄土的脸,沟沟壑壑的皱纹奔流着像扭着秧歌,沧桑的眼神辽阔高远,洋溢着阳光的笑容,是个典型的陕北农民。
  在我欣赏的当儿,忽先生介绍道:“这是下放时的大队支书。”见我犹疑,又补充道,“这是我画的。”
  知道忽先生文章写得好,书法也佳,至于画画,鲜有所闻。当然,文人粗通笔墨,画个梅兰竹菊也非难事。但要画人物,并能如此传神,不寻名师访益友,来番寒窗苦习的专业训练,可谓空中楼阁。
  先生学中文,未有专业习画的经历。所以,我认为单幅画只是个例,是忽先生与支书友情太深,下笔有由,而能明心见性,直达人的神采。
  至于陌生人,可能就难准确表达。
  忽先生好像骨质中有种黄土地特有的执拗与爽直。对我的存疑一点也不矫饰,直言:“只要人能让其动于心,必能表达。”见我似信非信的,他就地取材言,比如你这位憨厚的文联主席,我也能画。
  是问剑江湖,亦是受宠若惊,也如参禅悟道,我做了回模特。
  忽先生,画人,从眼开始,他说:“眼是心的窗。”而后画唇,他云,“唇,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情。”再后脸颊,他说,“岁月在脸上刻着年轮,刻着风霜。”
  忽先生边画边讲,涂涂抹抹的,不一会儿,整个人的轮廓就出来了,一看,真有点似曾相识。当晚,卷画回家,对妻故意言是美人图。妻夺急展,观后嗔笑:“不就是你这个胖头鱼么!”
  不由叹之,忽先生画,果然传神。
  无师而能自通。这对我这个同样学习书法的人来讲,这心得、这秘诀太有诱惑了。
  诚恳请教,忽先生诚恳辞言,真没有秘籍。只是从小喜欢绘画,自学过素描和木刻,临过《芥子园画谱》。若真有师,陕北的土地,老奶奶小媳妇剪的窗花、捏的面花,裹肚、鞋面和虎头帽子上绣的人物花卉鸟兽,都是源泉。
  打开忽先生的履历,还原其每个足迹,那劳心劳力的人生历程可以让人推想,他真是很难有专业学习绘画的时光。
  后来,了解了忽先生书法下过狠功夫,多年来日课不辍,由帖入碑,以颜为筋,以二爨为骨。同时,重理论修养,研究评析过饶宗颐、贾平西、王西京等几十位书画大家的作品。尤爱郑板桥,写了《糊涂百年郑板桥传》,先后发表文学作品20多部,计600余万字。
  腹有诗书气自华。难怪忽先生书画作品不落凡俗,一任天然,醇厚绵长而大拙大雅,洒脱奔放而直抒胸臆。
  忽先生曾对我说:“读万卷书,才能品万种人。”
  我忽地明白起来,忽先生写人为何传神。应是能观人入微,动笔,人已在心中矣。
  本认为画画只是忽先生笔墨余事,不想,去年,忽先生竟然舉办了“黄土地精神”书画个人巡展,且好评如潮。观先生的画稚拙大气,洋溢着高原的灿烂与黄土的厚实。
  我仿佛看到忽先生画画时笔触跳跃奔流,如在黄土上伴着鼓声盛开的秧歌,酣畅如虹飞舞。韵味悠长,像纵横在山冈上飘荡的信天游,余音如云缭绕。
  得鱼而忘筌,遗貌而取神,天真中见朴拙,大俗的风情,大雅的笔墨,时评谓之:新文人画的代表。
  看了忽先生的画,你一定能感知这支笔定是被高原的黄土润染,被高原的不屈震撼,被高原的乡愁牵引。这支笔是犁,深扎黄土好像已有千年,将高原耕耘得激情满怀,麦香万里。
  常看忽先生的微信,他有许多艺坛的大腕朋友,切磋谈笑有鸿儒;还有许多平民故交,日常往来有白丁。有庙堂气象亦有江湖情怀。有个皮鞋匠庞三虎与忽先生偶遇也能幸得先生写真。
  能将自己低得如尘土,让自己聆听尘埃的声音。在卑微与平凡的生命里感知幸福与歌唱,追寻与梦想。从忽先生的画作你可以读出居住京城的他,一颗心望着故乡,始终以一粒尘土的姿势保持对故乡的感恩以及怅望。
  对于一个文人,对于一支笔,还有什么比画更能直率地表达对故乡那难以言说的情感的。还有什么能比绘画更丰富地表达,能用色彩用线条用形象用意境,最形象最生动最直接最灿烂地写出心中的呼喊的。
  对于仍在乡土中只耕种土地的故人与朋友,还有什么能比一张画更容易让人读懂那心怀土地的赤子灵魂的。
  古人云:“功夫在诗外。”忽先生诗文俱佳,依名拟对、尊题作赋皆能一挥而就,令人击叹。诗、文、书、画皆有成就。什么是他的内功,什么又是他的兼善,真难判断。更难得的是,作为一名从政多年的领导干部,同时又是一位知名的艺术家,得意未忘其形其本其根,并一直保持俯身的姿势倾听着大地,倾听着生命里源头的回响。
  有源所以广大,所以欣欣向荣。
  总觉得忽先生画的黄土高原每粒黄土好像坚硬如铁,它们拱起的是黄土高原的铮铮铁骨;每粒微尘都那么坚强不屈,唱着嘹亮的信天游……
  责任编辑:青芒果
  美术绘画:忽培元
其他文献
本人悟义,姓乔,乔是乔家大院的乔,悟是孙悟空的悟,义是社会主义的义,也是义气的义,也是有情有义的义,今年34公岁,山西清徐县人,由于正当壮年,所以还未退休,还在一线打拼,现任内蒙古源源能源集团的董事长、神州源源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兼任吉林源源热电的董事长。这三顶金光闪闪的乌纱帽,都是我给自己制造的,戴在头上不大不小,八级大风刮不掉。   但是,这个帽子的制造工艺却很复杂,它是用风雨、磨难、坎坷和
2004年5月份那次远行,注定要对我的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5月23日下午,尽管天气异常炎热,但古都南京大街上那几乎遮天蔽日的法国梧桐却抵挡了不少的暑气,这使我本来忐忑的内心也沉静了许多。  从金陵饭店出发前,我就反复翻看吴俊发先生的介绍———一级美术师,专长版画和中国水墨画,为中国现代版画流派中江苏水印木刻学派创始人之一,曾任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江苏省文联常委,中国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现为江苏版
甜蜜当然要甜花,椴树花就是最清甜清甜的花了。   总是有雨,从春分到清明,又从清明到谷雨和小满,雨几乎都是没间隔几天就要下一场,桃、李、樱、杏都早早地谢去,艳骨怕也早已零落成泥了。困在居室,不看花圃也罢,省得了百结的愁肠欲断,但我估摸着,椴树该要开花了。   清晨醒来,天晴了,椴树真的开始着花了!因了品种的不同,它们的花色也有差异。或淡青色的一簇,或米黄色的一树,却无不甜香四溢。不知哪里远道找
路过老屋,来到姨妈家,那是一座宫殿似的二层别墅,带着宽敞的院子。院子西边有一棵核桃树,那是祖辈們留下的。小时候,常常待在姨妈家,有时一待就是一个月左右,跟表弟、表妹一起玩耍的日子如一幅油画。姨妈待我如亲生,用她那纤细修长的手给我洗头扎头,编麻花辫。那时候,姨妈很漂亮,高挑的身姿散发着优雅甜美的气质,鹅蛋脸上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总是充满着仁慈与母爱。  姨妈家有祖辈种下的核桃树和桃树,一到秋天,高大
看到我的题目,你们是不是会很好奇—“本子”成精了?还能当老师?哈哈,让我来解答你们的疑惑吧!这个“本子老师”可不是我们写作业用的作业本,而是一个人!她就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她姓李名本坚,所以我们亲切地称她为“本子老师”。  她的头发短短的,黑黑的,非常浓密;她有一张瓜子脸,眉毛又黑又弯,像飘扬的柳叶;她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感觉充满智慧;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透过镜片仍能感受到那严厉的目
去学校的路上,有一家不大不小的玩具店。  有天下午,我们学校提前放学了。经过玩具店时,我情不自禁地走了进去,嗬,玩具真多啊,形状各异,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有一个玩具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那不是我梦寐以求的布娃娃吗?我迫不及待地走近一看,果然是,瞧,布娃娃像大活人一样,那大大的头憨憨地斜偏着,白白的脸蛋微微地泛着笑容,葡萄一样的大眼睛正对着我俏皮地直眨呢。  “小朋友,你喜欢这个布娃娃吗?”不知道过了
“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是曹操写的《董卓歌谣》中的一句。这首诗在《三国志》中另题为《董逃歌词》。  曹操早年好交游,是个活跃分子。与桥玄、许劭、蔡邕、何颙、卢植、袁绍都有来往,但这张名单上并没有最享盛名的大儒郑康成,多少有点意外,按说,他应该是曹操慕名登门的第一个,比曹操迟钝得多的刘备,都曾在这位大儒帐下读过两年书,成其一生资本。所以,交游,并且广泛,是当时年青有志者的一种风尚。要想发达,要想成
我读《创业史》大概是在中学时代,在读《创业史》之前,我也读过当时流行的《欧阳海之歌》《暴风骤雨》等,但都读不进去,只有《创业史》读进去了。后来才知道,一本书如果契合自己,就是与自己气味相通。一个读者的阅读往往就是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  那时的《创业史》只有上册,读完之后,就一直想着读到下册,过了几年后,才读到了下册,薄薄的一册,与其说是书,还不如说是一个故事梗概,或者说是个半拉子工程,很是失望。但
年幼时家贫。  我还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时,姐、哥都下乡当了知青。哥下乡三年后,父母便开始为他想办法脱离农村。当时,下乡知青离开知青点的办法只有几种,推荐上大学、招工、当兵和父母所在单位“三抽一”。所谓三抽一,是指一家有三个孩子下乡,便享受政策抽调一个回城。招工要讲关系,一是招工单位的关系,二是知青所在公社、大队,乃至生产队的关系。先由生产队、大队推荐,公社批,否则,用工单位再牛也招不走人。招工单位
王艳军老师教我們语文,也是我们的班主任,他上课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也就在那个时候,我想把老师讲的内容,新鲜事情用文字记下来,于是课后,我有了写日记的习惯。当时我没钱买本子,便把要记的东西都写在上学期课堂本子空白处——买笔记本对当时的我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当时学校里炒的菜,每餐只要五角钱,我连一餐菜都买不起,更别说买笔记本了。  某天,王老师突然叫我去办公室,去的路上,我的心怦怦直跳,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