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教育部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建设人才”的口号,省市教育直属机关也加强了对职业教育资金的投入和人才的引进,职业学校的规模也逐步扩大,很多学校编著出了适应自己学校并且很有特色的校本教材。本篇论文就教学中如何使用Maya校本教材,如何利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提高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Maya 实践 校本教材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4-0208-02
随着动漫专业的不断发展,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动漫专业的教师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最终编著出了能够适合本校学生的Maya校本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不断更新和完善,逐步提高了教材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本文就Maya统编教材面临的问题和Maya校本教材如何使用进行简单地阐述。
一、Maya统编教材面临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材,一般都使用的是Maya统编教材,而Maya统编教材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注重理论,缺少实践
Maya统编教材基本以理论为主,实训内容很少。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毕业后主要从事技能形式的工作,所以要在学习时以练习技能为主,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都是为实践技能打基础的,理论相对简单易学。统编教材理论性比较强,实践较少。为了使Maya的功能完善和强大,在Maya软件中,有很多它能够支持的插,使Maya的功能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使这些插件得到很好的利用,很多Maya统编教材都是英文版的,这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学习Maya统编教材就有点力不从心了,长期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更谈不上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2.教材陈旧
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Maya软件的版本也飞速更新,由五年前的Maya2012更新为Maya2015、Maya2017,并且随着版本的不断更新,Maya软件的功能也不断完善。然而功能强的新版本软件学校使用的很少,这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教材都比较陈旧,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学生自学的时候能够在规定的时间找到软件的功能按钮,使用软件版本和课本版本保持一致,教师只能选择低版本软件。
二、校本教材,因材施教
校本教材就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由本校专业教师团队组织编写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教师如何使用好校本教材?学生如何学习校本教材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校本教材编写的目的,按照校本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实践练习的编排进行教学。实际教学中,主要依据以下四点来使用校本教材。
1.利用教材微课,提前认知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课堂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提高广大师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课堂效率,Maya校本教材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整套教材的微课,这样就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预习。例如,在学习“创建基本物体”这一课时,教师就布置学生预习。教师提出 “创建物体的方式?”“用交互式方法创建物体的基本方法?”等问题,学生通过Maya校本教材提供的微课,对“创建基本物体”进行自学。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课前预习的疑难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对所学的知识加深巩固。
2.利用手机,随时随地学习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手机的运用已经很熟练了。我们让学生将Maya校本教材中的微课下载到手机上,学生可以利用琐碎的时间进行学习。 例如,在等公交车的时候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在去教室的路上,学生可以利用很多的闲暇时间来学习校本教材中的微课。学生通过Maya校本教材中的微课可以预习新的知识,也可以加深巩固前面学过的旧知识。Maya校本教材中的微课,极大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提高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效果。
3.挑选实例,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在编写Maya校本教材时,根据教学目的和大纲,把教学实例尽可能都转换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在Maya校本教材学习“倒角”命令时,使用“文字”“倒角”命令制作的物体有象棋、印章、牌匾等多个实例,编写教材时,选择制作学生自己姓名的印章,因为制作自己姓名的“印章”学生比较有好奇心、感兴趣,并且这三个实例学习的命令都是一樣的。制作学生自己的印章主要有以下三步:
首先,利用文本工具在视图中创建自己姓名。学生姓名如果是两个字的就加“之印”两字,如果学生姓名是三个字的就只加“印”字了,例如“王五之印”或者“李在兴印”,学生要根据以前学习过的“选择移动”知识调制文字的位置。
其次,给文字添加立体感,也就是使用“倒角”命令给文字添加厚度了。选择文字,单击“曲面”菜单下的“倒角”命令,打开“倒角选项”对话框,分别对“倒角高度”“倒角深度”“倒角宽度”这三个参数进行更改设置,通过更改三者的参数,观察视图中文字的变化,分辨和掌握三个参数更改在立体字的不同方向的变化,也是这节课的重点。
第三,创建印章主体。使用“曲面立方体”或者“多边形立方体”创建印章主体形状的立方体,并修改立方体的参数,调整立方体和倒角字的位置。将两个物体合并在一起,印章就制作好了,这节课的重点知识“倒角”命令也掌握了,当然学生掌握了“倒角”命令后再去制作“象棋”“牌匾”就很简单。
4.依据学生水平,分层安排实例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基础弱,学习习惯不太好,在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有很大差别。Maya校本教材在编辑的时候就要按照教学大纲,编写出实训难度不同的两三个实训实例。
在Maya校本教材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训实例也有不同的要求:对班级上学习能力好的学生一般要求所有实训实例都要完成;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要求完成比较有难度的实训实例;而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学生完成简单的实例就可以了。例如在栏杆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就根据Maya校本教材中提供的墙体栏杆、楼梯栏杆和学校旋转楼梯的栏杆三个实例,根据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动手能力和制作速度的快慢,给他们布置不同的实训作业,对于栏杆知识掌握比较好、制作速度快的同学,要求三个实例都要完成,并且还要帮助自己小组的其他学生。对于栏杆掌握一般的需要制作墙体栏杆和楼梯栏杆。对于栏杆知识掌握比较弱的同学来说,制作墙体栏杆实例,学会设置栏杆属性的参数就可以了。
5.依据学生水平,进行分层评价
评价是教学环节中的最后一步,也是检测教学是否成功的途径。在Maya校本教材的教学中,我们依据学生的水平的高低,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例如,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完整制作完三个实例才能得到评价的A,如果中间有错误或者不完整,就有可能降到B。对于中等学生,完整制作完两个或者一个有难度的就可以评价为A了。对于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能够制作完一个实例就可以评价为A了。分层评价主要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较强的上进心,都努力争取自己在制作中得到A。
三、校本教材教学的效果
Maya校本教材教学充分体现了教材适应性的特点,有效地解决了统编教材中教材难度大,实训内容少的缺点。Maya校本教材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实训内容的难易程度分成不同的实训实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相应的实训实例来完成,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实训任务,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完成,都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瑞国.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J].广西教育,2015(7).
[2]张菊芬.校本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1(2).
责任编辑:孙瑶
关键词:Maya 实践 校本教材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4-0208-02
随着动漫专业的不断发展,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动漫专业的教师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最终编著出了能够适合本校学生的Maya校本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不断更新和完善,逐步提高了教材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本文就Maya统编教材面临的问题和Maya校本教材如何使用进行简单地阐述。
一、Maya统编教材面临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材,一般都使用的是Maya统编教材,而Maya统编教材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注重理论,缺少实践
Maya统编教材基本以理论为主,实训内容很少。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毕业后主要从事技能形式的工作,所以要在学习时以练习技能为主,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都是为实践技能打基础的,理论相对简单易学。统编教材理论性比较强,实践较少。为了使Maya的功能完善和强大,在Maya软件中,有很多它能够支持的插,使Maya的功能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使这些插件得到很好的利用,很多Maya统编教材都是英文版的,这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学习Maya统编教材就有点力不从心了,长期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更谈不上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2.教材陈旧
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Maya软件的版本也飞速更新,由五年前的Maya2012更新为Maya2015、Maya2017,并且随着版本的不断更新,Maya软件的功能也不断完善。然而功能强的新版本软件学校使用的很少,这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教材都比较陈旧,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学生自学的时候能够在规定的时间找到软件的功能按钮,使用软件版本和课本版本保持一致,教师只能选择低版本软件。
二、校本教材,因材施教
校本教材就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由本校专业教师团队组织编写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教师如何使用好校本教材?学生如何学习校本教材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校本教材编写的目的,按照校本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实践练习的编排进行教学。实际教学中,主要依据以下四点来使用校本教材。
1.利用教材微课,提前认知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课堂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提高广大师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课堂效率,Maya校本教材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整套教材的微课,这样就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预习。例如,在学习“创建基本物体”这一课时,教师就布置学生预习。教师提出 “创建物体的方式?”“用交互式方法创建物体的基本方法?”等问题,学生通过Maya校本教材提供的微课,对“创建基本物体”进行自学。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课前预习的疑难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对所学的知识加深巩固。
2.利用手机,随时随地学习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手机的运用已经很熟练了。我们让学生将Maya校本教材中的微课下载到手机上,学生可以利用琐碎的时间进行学习。 例如,在等公交车的时候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在去教室的路上,学生可以利用很多的闲暇时间来学习校本教材中的微课。学生通过Maya校本教材中的微课可以预习新的知识,也可以加深巩固前面学过的旧知识。Maya校本教材中的微课,极大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提高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效果。
3.挑选实例,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在编写Maya校本教材时,根据教学目的和大纲,把教学实例尽可能都转换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在Maya校本教材学习“倒角”命令时,使用“文字”“倒角”命令制作的物体有象棋、印章、牌匾等多个实例,编写教材时,选择制作学生自己姓名的印章,因为制作自己姓名的“印章”学生比较有好奇心、感兴趣,并且这三个实例学习的命令都是一樣的。制作学生自己的印章主要有以下三步:
首先,利用文本工具在视图中创建自己姓名。学生姓名如果是两个字的就加“之印”两字,如果学生姓名是三个字的就只加“印”字了,例如“王五之印”或者“李在兴印”,学生要根据以前学习过的“选择移动”知识调制文字的位置。
其次,给文字添加立体感,也就是使用“倒角”命令给文字添加厚度了。选择文字,单击“曲面”菜单下的“倒角”命令,打开“倒角选项”对话框,分别对“倒角高度”“倒角深度”“倒角宽度”这三个参数进行更改设置,通过更改三者的参数,观察视图中文字的变化,分辨和掌握三个参数更改在立体字的不同方向的变化,也是这节课的重点。
第三,创建印章主体。使用“曲面立方体”或者“多边形立方体”创建印章主体形状的立方体,并修改立方体的参数,调整立方体和倒角字的位置。将两个物体合并在一起,印章就制作好了,这节课的重点知识“倒角”命令也掌握了,当然学生掌握了“倒角”命令后再去制作“象棋”“牌匾”就很简单。
4.依据学生水平,分层安排实例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基础弱,学习习惯不太好,在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有很大差别。Maya校本教材在编辑的时候就要按照教学大纲,编写出实训难度不同的两三个实训实例。
在Maya校本教材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训实例也有不同的要求:对班级上学习能力好的学生一般要求所有实训实例都要完成;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要求完成比较有难度的实训实例;而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学生完成简单的实例就可以了。例如在栏杆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就根据Maya校本教材中提供的墙体栏杆、楼梯栏杆和学校旋转楼梯的栏杆三个实例,根据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动手能力和制作速度的快慢,给他们布置不同的实训作业,对于栏杆知识掌握比较好、制作速度快的同学,要求三个实例都要完成,并且还要帮助自己小组的其他学生。对于栏杆掌握一般的需要制作墙体栏杆和楼梯栏杆。对于栏杆知识掌握比较弱的同学来说,制作墙体栏杆实例,学会设置栏杆属性的参数就可以了。
5.依据学生水平,进行分层评价
评价是教学环节中的最后一步,也是检测教学是否成功的途径。在Maya校本教材的教学中,我们依据学生的水平的高低,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例如,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完整制作完三个实例才能得到评价的A,如果中间有错误或者不完整,就有可能降到B。对于中等学生,完整制作完两个或者一个有难度的就可以评价为A了。对于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能够制作完一个实例就可以评价为A了。分层评价主要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较强的上进心,都努力争取自己在制作中得到A。
三、校本教材教学的效果
Maya校本教材教学充分体现了教材适应性的特点,有效地解决了统编教材中教材难度大,实训内容少的缺点。Maya校本教材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实训内容的难易程度分成不同的实训实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相应的实训实例来完成,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实训任务,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完成,都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瑞国.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J].广西教育,2015(7).
[2]张菊芬.校本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1(2).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