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留学生的汉语课无论是课堂上的参与度,还是课下的复习时间,都受到很大的限制。笔者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从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利用在线工具、组织语伴活动等方面,在课上课下多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關键词:医学留学生、汉语、教学
近年来,来华学习医学的留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大部分医学留学生的汉语课,无法像语言生一样实现小班制、高频率。笔者所在的学校,常常是五十个学生一起在阶梯教室上大课,很不利于语言课程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特点;课堂外,留学生有着繁重的医学学习任务,而且是全英语授课,每周2-3次的汉语教学频率,对于外语初学者是远远不够的。现实的情况是,汉语教师每次上课都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复习,影响了教学进度,学习成效有限,也削弱了学生的汉语学习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热情。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各种改革与尝试,总结出以下几点想法,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更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与探讨。
分阶段、有侧重地完成医学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任务
医学留学生学习汉语任务非常繁重,不仅要满足在中国生活的需要,还要通过HSK四级考试,并且为临床实习做好语言准备。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对汉语课型和课时分配做相应调整,循序渐进,完成HSK考核任务,为临床实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由于课时限制,一般只有一门综合课,所以我们要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教学内容和语言技能的侧重。根据医学留学生的需求和汉语本身的特点,从听说入手,再到读写跟上,遵循日常汉语——日常汉语&医学基础汉语——日常汉语&基础医学汉语&HSK辅导——HSK辅导&医学汉语的进阶思路。
第一阶段,从最实用的日常汉语入手,侧重听说,较为密集地安排汉语课,通过高频率快节奏的学习,短期内帮助学生从零起点开始,迅速提高日常会话能力,保持学习的热情,积累成就感。第二阶段,在听说技能先行的基础上,适时地把读写技能带进来。医学留学生无论是参加HSK四级考试,还是医院实习,对阅读的需求都远远高于写字,所以笔者觉得在可以侧重于阅读,适当降低对汉字书写的要求,减轻学生的压力。当留学生有了常用的语法结构基础,可以引入医学基础汉语,既是对汉语基础语法的复习,也是为后期临床医学汉语的学习进行前期准备。第三阶段,通用汉语进入到较高阶段的学习,教学内容可以倾向于HSK的辅导,完成考证的任务。第四阶段,完成了HSK的考试,通用汉语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开始专业汉语的学习,既是对汉语知识的复习,又可以对前期学过的医学知识通过转换语言机制的方式进行复习,为进入临床实习做好准备。这几个阶段具体如何衔接,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也应该参考留学生的整体培养方案。
顺应时代变化,积极利用科技新手段提高课堂参与度和课外各项活动完成的质量
作为语言教学,黑板、PPT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媒介,学生开口说话、动笔写字也是必要的汉语学习手段,不过学生人数较多的课堂,就很难实现人人开口,而要求学生随堂写字也比较费时,大部分学生会流露出畏难情绪,影响课堂节奏,不宜经常实施。
科技的发展,为突破大班教学的局限性提供了便利,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也可以是很好的教学工具。
学习语言的初期,朗读和背诵都是非常必要的学习手段,课堂上无法实现人人开口,那么可以要求学生把朗诵和背诵的作业发送到微信群里,增加压力来提高学生口语作业完成的质量,既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也有利于教师检查。还有听说练习,不仅要有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还要把课堂延伸到现实的生活中去,食堂、商店、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是最鲜活的课堂,这些真实的语言实践过程,也一样可以要求学生用手机录制视频并上传。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在医院的真实环境下进行语言实践,从简单到复杂,从生活到专业,让学生每个学期都有机会在医院环境里对本学期学到的汉语知识进行实践、获得评估,保持着与专业的关联性,培养成就感,增强学习兴趣。当然,为了保障语言实践的有效性,还需要做一些其他方面的规范,比如提前列出重点句型,将视频作业纳入到课程评估体系中等等。
不仅仅是口语,汉字教学也可以利用手机有所创新。现在越来越多的HSK考点可以实现在线考试,写作部分可以用打字来完成,减轻默写汉字的压力,受到很多学生的欢迎,我们的教学是否也要有相应的调整。笔者就经常让学生在微信群中随堂造句,当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的词语或句型,经过简单的例句学习和师生之间的口头操练之后,要求所有学生马上拿出手机在微信群里发送自己造的新句子,一两分钟之内,学生的造句铺满了手机界面,老师直接针对某些句子进行相应的修改。这种方式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有效提高了参与程度,兼顾了不同性格不同水平的学生,而且让他们看到更多更贴近他们自身的例句,效果非常好,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利弊之分,虽然默写汉字的要求可以降低,但是汉字书写练习是一种重要的汉语学习手段,可以有效提高阅读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实际情况,交替运用各种手段,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开展语伴活动,把有限的课堂时间在课外进行延伸
课堂人数比较多,课堂互动的效果有限,可以用语言伙伴的形式来弥补大班教学的不足,在课下创造环境让每个留学生能够开口说话。语伴活动在语言生群体中已经比较普遍了,尤其是在有国际汉语教学专业中国学生的高校。但是笔者发现在医学留学生中有语伴的情况非常少,很多学生到毕业的时候甚至连一个中国朋友都没有。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留学生都希望有一位语伴,但是苦于没有途径去结识中国朋友。而另一方面,很多中国学生也有强烈的意愿可以交外国朋友,进行英语练习。基于双方的需求,我们可以组织互惠互利的语伴互助活动。
首先,对于担任语伴的中国学生,尤其是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学生,要有简单的培训和定期的指导与交流,包括基本的语言交际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由汉语老师来组织,也可以邀请汉语教师志愿者。其次,汉语教师要经常性地提供语言操练的提纲,让中国语伴明了留学生最近所学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帮助留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第三,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是推动语伴活动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就发现,医学学生学业任务繁重,加上其他原因,有的语伴组合在一开始的热情过后很容易进入倦怠期,时下非常流行的打卡就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方式,每次见面都拍一张合照在微信群里打卡,起到互相督促的作用。在学期末的时候根据打卡情况进行全勤、最佳组合之类的评优评先加以激励。
医学留学生是来华学习汉语人群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仅要学习汉语,还要学习医学,汉语学习可以说贯穿着整个学习过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改革更加关注学习者本身,更加注重过程,通过对汉语教学课上课下多方面的改革,希望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苏叶:《医学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和分析——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年第7期;
任贺君:《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对语伴活动的需求调查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届硕士论文;
吴雯婷、张晓焕:《留学生汉语学习语伴模式现状调查——以江苏大学为例》,《文教资料》2019年第4期。
關键词:医学留学生、汉语、教学
近年来,来华学习医学的留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大部分医学留学生的汉语课,无法像语言生一样实现小班制、高频率。笔者所在的学校,常常是五十个学生一起在阶梯教室上大课,很不利于语言课程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特点;课堂外,留学生有着繁重的医学学习任务,而且是全英语授课,每周2-3次的汉语教学频率,对于外语初学者是远远不够的。现实的情况是,汉语教师每次上课都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复习,影响了教学进度,学习成效有限,也削弱了学生的汉语学习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热情。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各种改革与尝试,总结出以下几点想法,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更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与探讨。
分阶段、有侧重地完成医学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任务
医学留学生学习汉语任务非常繁重,不仅要满足在中国生活的需要,还要通过HSK四级考试,并且为临床实习做好语言准备。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对汉语课型和课时分配做相应调整,循序渐进,完成HSK考核任务,为临床实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由于课时限制,一般只有一门综合课,所以我们要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教学内容和语言技能的侧重。根据医学留学生的需求和汉语本身的特点,从听说入手,再到读写跟上,遵循日常汉语——日常汉语&医学基础汉语——日常汉语&基础医学汉语&HSK辅导——HSK辅导&医学汉语的进阶思路。
第一阶段,从最实用的日常汉语入手,侧重听说,较为密集地安排汉语课,通过高频率快节奏的学习,短期内帮助学生从零起点开始,迅速提高日常会话能力,保持学习的热情,积累成就感。第二阶段,在听说技能先行的基础上,适时地把读写技能带进来。医学留学生无论是参加HSK四级考试,还是医院实习,对阅读的需求都远远高于写字,所以笔者觉得在可以侧重于阅读,适当降低对汉字书写的要求,减轻学生的压力。当留学生有了常用的语法结构基础,可以引入医学基础汉语,既是对汉语基础语法的复习,也是为后期临床医学汉语的学习进行前期准备。第三阶段,通用汉语进入到较高阶段的学习,教学内容可以倾向于HSK的辅导,完成考证的任务。第四阶段,完成了HSK的考试,通用汉语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开始专业汉语的学习,既是对汉语知识的复习,又可以对前期学过的医学知识通过转换语言机制的方式进行复习,为进入临床实习做好准备。这几个阶段具体如何衔接,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也应该参考留学生的整体培养方案。
顺应时代变化,积极利用科技新手段提高课堂参与度和课外各项活动完成的质量
作为语言教学,黑板、PPT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媒介,学生开口说话、动笔写字也是必要的汉语学习手段,不过学生人数较多的课堂,就很难实现人人开口,而要求学生随堂写字也比较费时,大部分学生会流露出畏难情绪,影响课堂节奏,不宜经常实施。
科技的发展,为突破大班教学的局限性提供了便利,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也可以是很好的教学工具。
学习语言的初期,朗读和背诵都是非常必要的学习手段,课堂上无法实现人人开口,那么可以要求学生把朗诵和背诵的作业发送到微信群里,增加压力来提高学生口语作业完成的质量,既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也有利于教师检查。还有听说练习,不仅要有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还要把课堂延伸到现实的生活中去,食堂、商店、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是最鲜活的课堂,这些真实的语言实践过程,也一样可以要求学生用手机录制视频并上传。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在医院的真实环境下进行语言实践,从简单到复杂,从生活到专业,让学生每个学期都有机会在医院环境里对本学期学到的汉语知识进行实践、获得评估,保持着与专业的关联性,培养成就感,增强学习兴趣。当然,为了保障语言实践的有效性,还需要做一些其他方面的规范,比如提前列出重点句型,将视频作业纳入到课程评估体系中等等。
不仅仅是口语,汉字教学也可以利用手机有所创新。现在越来越多的HSK考点可以实现在线考试,写作部分可以用打字来完成,减轻默写汉字的压力,受到很多学生的欢迎,我们的教学是否也要有相应的调整。笔者就经常让学生在微信群中随堂造句,当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的词语或句型,经过简单的例句学习和师生之间的口头操练之后,要求所有学生马上拿出手机在微信群里发送自己造的新句子,一两分钟之内,学生的造句铺满了手机界面,老师直接针对某些句子进行相应的修改。这种方式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有效提高了参与程度,兼顾了不同性格不同水平的学生,而且让他们看到更多更贴近他们自身的例句,效果非常好,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利弊之分,虽然默写汉字的要求可以降低,但是汉字书写练习是一种重要的汉语学习手段,可以有效提高阅读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实际情况,交替运用各种手段,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开展语伴活动,把有限的课堂时间在课外进行延伸
课堂人数比较多,课堂互动的效果有限,可以用语言伙伴的形式来弥补大班教学的不足,在课下创造环境让每个留学生能够开口说话。语伴活动在语言生群体中已经比较普遍了,尤其是在有国际汉语教学专业中国学生的高校。但是笔者发现在医学留学生中有语伴的情况非常少,很多学生到毕业的时候甚至连一个中国朋友都没有。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留学生都希望有一位语伴,但是苦于没有途径去结识中国朋友。而另一方面,很多中国学生也有强烈的意愿可以交外国朋友,进行英语练习。基于双方的需求,我们可以组织互惠互利的语伴互助活动。
首先,对于担任语伴的中国学生,尤其是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学生,要有简单的培训和定期的指导与交流,包括基本的语言交际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由汉语老师来组织,也可以邀请汉语教师志愿者。其次,汉语教师要经常性地提供语言操练的提纲,让中国语伴明了留学生最近所学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帮助留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第三,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是推动语伴活动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就发现,医学学生学业任务繁重,加上其他原因,有的语伴组合在一开始的热情过后很容易进入倦怠期,时下非常流行的打卡就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方式,每次见面都拍一张合照在微信群里打卡,起到互相督促的作用。在学期末的时候根据打卡情况进行全勤、最佳组合之类的评优评先加以激励。
医学留学生是来华学习汉语人群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仅要学习汉语,还要学习医学,汉语学习可以说贯穿着整个学习过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改革更加关注学习者本身,更加注重过程,通过对汉语教学课上课下多方面的改革,希望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苏叶:《医学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和分析——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年第7期;
任贺君:《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对语伴活动的需求调查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届硕士论文;
吴雯婷、张晓焕:《留学生汉语学习语伴模式现状调查——以江苏大学为例》,《文教资料》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