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lsh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培养下一代的光荣历史使命。当前社会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专业化的要求。作为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具备自我更新知能体系的意识和能力。加强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而校本培训是教师培训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校本培训的目的
  
  1.帮助教师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应该有远大的职业理想。教师的职业理想,应该包括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强烈愿望,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的使命感,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的责任感,培养主体人的自觉行为和教师自身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能力。教师远大的职业理想应体现在现实之中,包括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正确理解、贯彻教学大纲,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在工作和学习中,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化学生、影响学生,以培养符合教育目标的人才。
  2.促使教师构建知能体系
  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教师必须着力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此,作为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和部分前沿知识;必须对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了解,以便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不断更新自身知识能力,优化知能体系。同时,教师应把价值观念、竞争观念、诚信观念等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成为立志改革和善于创造的人。总之,教师的知能体系,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结构。
  3.帮助教师实现人格的健全
  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这也是教师的职业责任。在当代社会,培养学生,首先就是要塑造其高尚的人格。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世界观、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开阔的心胸、无私无畏的品格、坚忍不拔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终身学习的能力、发展的眼光和对新事物的热情。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有高尚的追求和不俗的生活情趣,这些,也常常是学生所注意与模仿的地方。所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不仅是新的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符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4.促使教师完成人文精神的营建
  人文精神的内涵可以解释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人在万事万物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第二,追求完人理想和精神文化品格;第三,当代人文精神重视弘扬价值观念,提高文化意识和人格修养。人文精神,其精髓在于强调人的价值。在当今学校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就是以人为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崇尚理想。教师应该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中汲取精华,从所教学科中挖掘素材,构建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而在教学实践中,用人格去影响人格,用品德去影响品德,从而逐渐形成学生的人文素养,以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二、校本培训的实践
  
  校本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建设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对师资培养工作的必然要求。而学校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根本途径和基本保证。
  1.开展高层次的系统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随着知识总量的爆炸式增长,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教师的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普遍表现出滞后于时代的特点,因此,开展高层次的系统培训或曰高学历培训就势在必行。但是学校将大量的教师派出进修,在教学任务如此繁重的情况下,显然是不现实的。为此,我们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尝试了与高校联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2004年,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联办了首届“学习与发展”方向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重点遴选了59名中青年骨干教师、班主任参加学习。该进修班学制3年,开足了硕士研究生课程,授课点设在我校,利用寒暑假集中授课,其他时间由导师函授或网络指导,保证了培训的系统性、广泛性,较好地解决了产与学的关系。目前,该届学员已学完全部课程。教师的素质变化比较明显:教师教育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增强了,盲目性降低了;教学效率提高了,靠“拼时间”的做法基本消失了;自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识增强了,只重知识传授的做法销声匿迹了。此外,学校视发展的需要,支持部分教师外出攻读硕士学位或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目前,接受过博士、硕士学历教育的已经达110人,这些教师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并且为我校建设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2.建立“学习型”“合作型”的培训机制,鼓励教师岗位成才
  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系列)一书中,论述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样的论述不仅对教育对象的学习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作为育人者和知识传播者的教师必须是一个“学习型”的人才,而且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必须是一个合作型的人才,学会欣赏他人并与他人通力合作,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必须是一个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能够实现知识技能向效率、效益的转换;必须是一个具备较强的生活能力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的人,善于开创良好的生存环境,善于为自己的事业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作为学校,应该建立一个关于校本培训的“学习型”“合作型”的机制,使“软工作”硬起来,从理念上、制度上、管理上鼓励教师岗位成才,合作成才。
  在管理实践中,我们首先是坚持了“名师带徒”制度。与省、市名师工程对接,学校指定部分专家型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开展帮促活动。帮促内容主要包括师德、教育理念、教材教法等方面,采取的形式为指导备课,帮助设计教学方案,听课指导等,并且规定了具体的听课节数。经过一个阶段的运行,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普遍有明显提高。在省、市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和省劳动技能大赛中,我校数学、英语、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获得省一等奖,并有多名青年教师在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评选中脱颖而出。
  其次,是坚持了教研组、备课组“中心发言人”制度。每次教研活动均确定中心发言人、中心议题,由中心发言人就中心议题作主要发言,研究内容包括学科展望、教研热点问题探究、课堂教学个案分析等,研究面几乎覆盖了理论与实践的各个方面。富有特色的教研活动,富有时代特点的教研内容,对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保证和促进作用。
  再次,是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来促使教师自觉提高专业素养。素质教育要求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现象,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研究,校本课程正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从2002年开始,我们便开设了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校本课程,至今,学生所选课题累计已达600多个,学校还筛选部分课题,结集出版了5期《教科研论坛·研究性学习成果专刊》。在这6年间,学校每个周四都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指导学生研究、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教师职能也从传统的“传道、受业、解惑”,转变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参与者,转变为学生知能体系、身心整体发展乃至终身发展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也就是说,学生的发展促进了教师的发展,这一点,也符合“教学相长”的原则。
  “学习型”“合作型”的培训机制包括相应的评价和奖励机制。学校的教师评价项目,包括教师培训方面的内容。而评价内容又与校内结构工资、评先表优挂钩,同时,学校所设立的校长奖励基金的奖励项目中,专门设有“教育科研奖”,用于奖励在教育科研方面成绩优异的教师。对确实有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学校则视情况给予适当经费补贴。这样,就从制度上为教师培训提供了保证,并起到了导向作用。
  3.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研究,通过学术研究造就名师
  一个教师,应该是“师”,而不应该是“匠”;一个学校,应该是一个能够出“大师”的乐园,而不应该是羁押“仆役”的牢笼。因此,要想使教师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具有渊博的学科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就必须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在素质教育、新课程形势下的学校更应如此。
  我们首先坚持开展了以校内“百家讲坛”活动为主要载体的“争鸣”活动。每个周三,学校都安排一节校内学术报告会,指定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教师作学术报告。“争鸣”的内容不仅仅限于学科知识、学法教法问题,也包括班主任工作、“三理”教育等多个方面。近6年的实践证明,开展“争鸣”活动是浓厚学术氛围的重要途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术研究应该是开放的,而不应该是封闭的。学校所搭建的,是一个面向全国的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学校定期邀请北京、郑州等地的教育教学专家,到学校作学术报告,开阔了教师的知识视野。
  在信息技术背景和新课程背景下,开展课题研究对于中学教师来说越发显得重要——课题研究可以系统性地提升教师学术品位。学校大力开展了课题研究,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目前开展的主要课题有国家级课题“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等16项,部分项目已通过部、厅级鉴定。
  当然,在校本培训的实践中,应该分析校情,理清思路,解决好点与面的关系,处理好系统培训与单项培训、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重点培训与普及培训、灌输式培训与主动学习的关系,同时应处理好产与学的关系。
  总之,时代的发展呼唤教师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构建完整的知能体系,实现人格的健全,完成人文精神的营建,而这一切均对教师培训工作,尤其是校本培训提出了规定性的要求。教师,只有积极参加包括校本培训在内的教师培训,才能完成时代精神与知能体系的内化,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辱使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栏责编 流 水)
其他文献
把一些局部的建设性、实质性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作为中国整体性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和先声,是十分必要也是完全可能的。教育改革需要自上而下强有力的推动,需要自下而上的地方教育
课改 聚焦  2004年秋季,广东省成为全国4个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之一。作为广东省新课改的主要先行者,广州市全面进入新课改实验,其课程改革的成效与不足,不仅对广东全省的新课改具有启发和警策意义,而且一直都是整个基础教育领域密切关注的焦点。    广州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从2004年秋季开始,至今已完成了第一个周期的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教育部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提高了新课程的实
那是4年前我任初一班主任时发生的一件事。接手新班三个星期后,学校安排班主任为学生建立学籍档案。往年的经验告诉我,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稍有不慎,就会出错。因此一开始,我便作了严格的要求,翻来覆去强调了许多遍,告诫学生一定要细心,千万别漏填、错填。随后,我便将印有学生姓名、家长姓名、家庭住址等内容的《个人档案表》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填好后交上来,由我一一审验。  十几分钟后,我便开始
作为一所具有70余年悠久办学历史和优秀教改传统的中原名校,郑州四中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教育总要求,制订了“启智导学”的教学总要求和课堂教学
一、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促有效迁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备课时必须准确把握教材主旨和精神实质,领会编排意图,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和逻辑联系。教师要找准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与
在语文教学中,想象是语言文字的全新创造,是心灵的自由飞翔,是思想在无限广袤的时空中纵横驰骋的有力翅膀。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课文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的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
近年来,中牟县教体局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做起,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成绩:“两基”巩固提高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高招
所谓绘画的装饰风格,是指作者在艺术形象的组织中,采用装饰图案的手法将现实对象加以组织配置。这种装饰手法不同于以真实再现对象为特点的一般的绘画描写手法,而是在现实的基础上,依照内容的需要,按照美的法则,强调造型因素中某些值得强调的东西。它使作品的主题更鲜明,使艺术形式更适合表达特定的内容,更适应于人们审美的欣赏要求。  中国画的装饰风格有多方面的表现。中国画饱满均衡的构图、夸张精炼的形象、纯熟的线条
什么是“口语交际”?语文新课标是这样表述的: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是在专门创设的、与日常生活相似的交际场景下。在特定的交际目的的驱动下
愚公故里,王屋山麓的曲阳湖畔,矗立着一座优质高中——济源市第六中学。学校始建于1956年,现占地70余亩,建筑面积17490平方米,系10轨制普通高中。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微机室、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