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切除对网状内皮系统功能的影响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286237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对Wistar大鼠脾切除后在伴或不伴脓毒症情况下,网状内皮系统(RES)清除Tc-99m亚锡植酸钠功能以及血浆纤维连接蛋白(PFn)和透明质酸(HA)变化的观察;结果发现脾切除后,尤其合并感染时,不仅脾脏吞噬清除能力丧失,而且肝脏不能完全替代脾脏功能,出现肝脏Kupffer细胞吞噬能力减弱,血中清除半衰期(T/2)延长,肝脏器官和每克组织cpm值百分率减少;可能与PFn相对降低、HA急剧增加(P<0.05)以及其它脾源性因子(如细胞因子、PGE、Tuftsin等)变化有关。首次提出HA增高参与了脾切除后RES、免疫功能受抑和脾切除后凶险感染(OPSI)的发生,值得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本实验在大鼠上创立了肝/小肠整块和分别联合移植两种动物模型。比较二者的实验结果显示:肝/肠分别移植组无论在手术技术、热缺血时间、无肝期还是术中、术后并发症和存活率上均优于整块移植组。故认为分别移植是研究肝/肠移植术后免疫反应的较好术式。
肾移植术后急性肾小管坏死(ATN)发生率高,鉴别诊断困难。本研究对68例肾移植病人作了83次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检测,发现ATN和急性排斥反应均表现摄取慢而少伴皮质滞留,但后者同时有明显肾肿大及灌注异常;超排和急性加速性排斥肾不显影、显影不清或为 "负影" ,严重ATN时也可显影不清,但血流灌注尚可;灌注期及摄取早期肾实质内放射性稀疏区是上尿路梗阻的典型特征;CsA肾中毒则以摄取障碍
我们在6组不同制备方法中,筛选出了一种能够扩张大隐静脉的方法,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描述了该方法中管径、血管内压力、血流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管径扩大的贡献率。本文为临床实用和方法的探讨提供了实验数据。
期刊
期刊
将160例择期胃手术病人随机分二组。Ⅰ组为术后不插胃管组,Ⅱ组为术后插管胃肠减压组。结果表明两组病人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相近(P>0.05),无吻合口漏、急性胃扩张等并发症。Ⅱ组病人肺部感染明显增多(P<0.05),且插胃管后病人均感鼻咽部不适、恶心、术后早期不便下床活动等缺点。因此我们认为,择期胃手术后无须常规行胃肠减压,安全可靠。
期刊
我们设计了一种保留血供的短长度回-结肠顺向套叠乳头人工回盲瓣,动物实验(流体测压、肠道菌群、组织学)结果显示,该人工回盲瓣术后结构完整,血供良好,无明显萎缩退化,均维持有良好、持久的节制小肠排空和阻止结肠逆流的功能。临床应用7例,均获满意效果。
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SV)加胃窦粘膜切除术(MA)同时去除了脑相和胃相的胃酸分泌,理论上是合理的。本实验结果提示:尽管横断了胃体,损毁了胃窦粘膜下神经丛,术后胃窦肌电活动频率有所减慢,但保留带有神经支配的浆肌层可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胃排空不受影响,无十二指肠返流过量,这为临床上进一步应用该术式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我们为13例肝静脉和下腔静脉(IVC)混合阻塞型(简称混合型)布加氏综合征患者施行了分期手术,并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观测了手术前后IVC、肝固有动脉和门静脉的血流量,也观测了手术中IVC压力和门静脉自由压力(FPP)的变化。结果表明分期手术有效地疏通IVC和门静脉的血流,既降低IVC压力,也降低门静脉压力,是混合型布加氏综合征较理想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