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朱元璋传》不是“压缩饼干”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6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然而,真正能够沉下心来,付出毕生精力去做一件事并且把这件事做好的人,其实并不多见,因为这需要执着的精神和坚韧的毅力。从陈梧桐先生身上,我就深切感受到这种精神和毅力。因1969年被下放安徽凤阳“五七干校”,陈先生无意中与朱元璋结下缘分。在此后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陈先生紧紧抓住朱元璋这个题目不放,成为学界公认的朱元璋研究权威。即使年过八旬,依然精神矍铄,笔耕不辍,最近又推出一部新著,就是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朱元璋传》。
  陈先生的第一部朱元璋传记,是1993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洪武皇帝大传》,此时陈先生已专心研究朱元璋十几年,积累了大量资料,并发表了近20篇论文。在此以前,真正具有学术影响的朱元璋传记,只有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但受研究条件所限和意识形态影响,此书在资料和观点方面都有值得商榷之处。陈先生的《洪武皇帝大传》,是改革开放后首部出版的朱元璋传记,因资料翔实,观点平允,甫一出版即受到学界高度重视,公认该书是继吴晗《朱元璋传》之后“又一部有影响的朱元璋传记”,“不仅挖掘了许多新的史料,订正了不少史籍记载的错误,而且大大拓宽了研究的领域,加深了论述的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001年,台湾明史专家朱鸿先生发表《近十年来(1989-2000年)有关朱元璋研究之介绍》(《汉学研究通讯》第20卷第1期),在比较了当时行世的几部朱元璋传记后,认为“以陈著的学术成就最高,论者谓其超越吴晗之作,绝非溢美之词”。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尽管《洪武皇帝大传》受到学界充分肯定,陈先生自己却感到还有不少需要充实和深化的地方。经过几年努力,陈先生不但搜集了大量新资料,对于朱元璋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比如,改革开放初期,曾掀起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浪潮,朱元璋推行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被认为把封建专制主义推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受到学者们的严厉抨击。《洪武皇帝大传》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这种思潮影响,对朱元璋接受和恢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提倡尊孔崇儒、施行礼法之治,都当作文化专制的举措加以否定,显然不够客观和全面。于是陈先生再接再厉,耗时数年,对《洪武皇帝大传》进行了全面改写,最终以《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为名,2005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新著不但将篇幅由原来50万字扩充至近70万字,在学术观点上也有许多推陈出新之处。比如关于《大明律》,原来只强调它是“朱元璋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锐利武器”,新著则强调了其在“降低封建官僚的法律特权,提高劳动者的身份地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新著出版后,再次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大家公认此书“是朱元璋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著名明史专家王春瑜先生以《超越吴晗》为题发表书评,认为此书“无论是在对朱元璋研究的广度上还是深度上,尤其是史料的掌握上,都超越了吴晗”。
  《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体大思精,固然能够全面而充分地反映陈先生的研究精髓,但也有一个不利之处,这就是便于专家利用而不便于大众阅读,难以走出“象牙塔”。近些年来,通俗史学大盛,朱元璋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人物之一,各种类型的朱元璋传记层出不穷。但据笔者观察,似乎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越是出自专家之手的作品,受到大众关注的程度越低;而那些风行一时、洛阳纸贵的作品,大多出自业余作者之手。这是因为,专家撰写通俗讀物时,往往放不下高头讲章的架式,自己觉得够通俗了,但在普通读者看来,仍然觉得学术气太浓,面貌呆板,语言无味。而出自业余作者之手的读物,固然文风轻松,语言幽默,很接地气,但往往对史事随意演绎,对史料不加考辨,带有颇多“戏说”的成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希望史学专家多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大专家写小书,深道理浅叙述”,向大众普及正确的历史知识。作为朱元璋研究专家的陈先生,自然成为众望所归的人士,大家都希望他能化繁为简,撰写一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朱元璋传记。陈先生果然不负众望,又耗时数年,撰写了这部通俗版的《朱元璋传》。
  需要强调,新版《朱元璋传》虽然是以前两部传记为基础改写的,但绝非简单删减文字而成的“压缩饼干”,而是颇有新意的重新创作,除补充了一些新资料外,还充分吸收了作者本人和明史学界的最新学术成果,反映了朱元璋研究的前沿水平。仅举全书开始的一个小例子:关于朱元璋的出生地,史籍记载是“钟离之东乡”,但其具体地点在今天什么地方,向来有不同看法,近年还曾出现激烈争论。吴晗《朱元璋传》对此未做考究,径直采用“钟离之东乡”的说法。在1993年版的《洪武皇帝大传》中,陈先生根据当时所掌握的资料,将“钟离之东乡”确定为安徽省嘉山县(后改明光市)治明光镇北赵府村,得到一些明史学者的认可和引用。但陈先生后来经过仔细考证和斟酌,觉得明光镇之说证据不足,而根据现有资料难以判断确切地点,所以在2005年版《洪武大帝朱元璋传》中,秉持“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谨慎态度,正文只说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治所在今安徽凤阳临淮东板桥镇境内)东乡的一个村庄”,而用脚注的形式详细介绍了相关史料和不同看法。近几年经过学界反复研讨,关于朱元璋出生的具体地点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所以在新版《朱元璋传》中,陈先生也明确说明朱元璋出生在“河南行省安丰路濠州钟离县东乡(今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燃灯社区金桥村)”。三个版本的变化,鲜活地反映了陈先生和明史学界在这个问题上认识不断深化的曲折过程,也反映了陈先生“为学日进,常写常新”的治学境界和写作态度。
  新版《朱元璋传》另一个值得强调的特点,是寓“学术”于“通俗”之中。面对通俗史学泛滥、戏说盛行的局面,有人发出“通俗史学也要有学”的呼吁,但这种呼吁迅即被淹没在市场浪潮中,似乎很少有人加以理会。陈先生虽然立志要撰写一部通俗传记,但在学术质量上绝不肯降低标准。正如他自己所谈到的,历史通俗读物“不是一般的通俗读物”,撰写时“应该遵循史学的写作规范,所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描述,都要建立在扎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符合客观的历史事实,做到言之有据,不能信马由缰地胡乱编造与虚构,而且还必须由表及里,从纷繁复杂的历史镜像中揭示出历史规律,让人受到启迪”。该书以朱元璋的经历为经,以其政策举措为纬,抓住重要的历史节点和重大的历史事件,结合元末明初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动展开叙述,勾勒了朱元璋复杂而曲折的人生经历,展示了元末明初的社会风貌。通读全书,我深感这既是一本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人物传记,又是一本立论扎实、分析深入的学术著作。
  (作者单位:北京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
其他文献
学术视野下的乡村信仰世界  四大门是指四种具有神圣性的灵异动物,即狐门(也称胡门,狐狸)、黄门(黄鼠狼)、白门(刺猬)和柳门(也称常门,蛇)。这些灵异动物不是仙,也不是神,而是处在修仙阶段的妖魅。在民国时期北平西北地区的乡村中,人们普遍信仰四大门,并对它们保持着一种既敬畏又依赖,既利用又合作的复杂关系。要全面了解这个时期的平郊乡村社会,就不能不了解四大门信仰。  自古以来谈妖魅鬼神的文字作品多矣。
公平与效率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人们对其的探索从未中断过,相关的研究成果自然也颇为丰富。然而,在理论与实践中产生过广泛影响的成果却又少之又少,这一方面说明该问题具有深刻的复杂性,同时也说明对其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蓝建研究员新近出版的《终身学习背景下的教育公平与效率:国际视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以下简称“蓝著”)一书则突破了这种局限,在研究
1980年春节前后,汪曾祺收到一位中年作家的来信。这位友人听说汪曾祺要给沈从文的选集写后记,心里“咯噔一跳”,嘱咐汪曾祺“应当把这事当一件事来做”。汪曾祺确实把写沈从文当作一件有始有终的事来做,他从80年代初写到90年代,完成了《与友人谈沈从文》《沈从文和他的〈边城〉》《我的老师沈从文》《沈从文的寂寞——浅谈他的散文》《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个爱国的作家》《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和《中学生文学精
晚清以降,中国现代大学这一百多年的“光荣与梦想”,最让人感怀的,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而非具体的教学或科研成果。在不久前出版的《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中,我谈及:“抗战中,大批中国大学内迁,其意义怎么估计也不过分一保存学术实力,赓续文化命脉,培养急需人才,开拓内陆空间,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种民族精神以及抗战必胜的坚强信念。”其实,还有另一个论述角度,那就是,现代大学这一制度设计,给无数读书人
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也是最易触发文人骚客万般情思的季节。《诗经》时代的诗人就吟咏出一批动人心魄的春之歌。《豳风· 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春阳鸣禽引出遵彼微行的采桑女;《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鲜艳桃花托出宜其室家的新嫁娘;《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春水引来少男少女携手同游之欢乐;《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依依杨柳诉说离家远戍征人之离愁。汉初
/壹/  现在真有读不完的书,但感觉写书的人似乎比读书的人还要多些。我经常去一些大的书店,发现空荡的时候多,买书人与卖书人大致相等,有门可罗雀的冷清。上图书馆的人也越来越少了,那里的工作人员越来越清闲。有一位馆长对我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都特别爱读书、借书,要办一张借书卡,还得托关系、走后门,馆里每天来借书、看书、查资料的人,总是络绎不绝。那时人们都渴望知识,以读书为荣,读书为乐。我说,从一个
民国时期由茅以升主持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铁桥——钱塘江大桥,是一项公认的设计优良、技术先进、建造难度极大的重大工程,由时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曾养甫定议,延聘当时中国最为知名的桥梁结构学教授茅以升主持,从1932年动议筹划到1937年秋季建成,历时约五年。这一大桥更因建成89天后,为阻止侵华日军南下越江,由国民政府军事当局自行实施炸毁举国关注。桥工处处长茅以升悲壮留下“不复原桥不丈夫”
端午,重午也,就像七七,双七也,都源自天象崇拜,都不过是人们美好想象的理想节日。七夕节被赋予了爱情内涵,成为了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而端午节则被演变为美好而悲壮的故事,成为了中国最富有历史文化内涵而最具刚健人文精神的中国文化节日。  中国民间这么多的节日,而将一个节日与某一个具体人联系起来,成为某一个人的纪念日的,似乎还只有端午。起源于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内容的端午节,经过历代长时间的选择
作家刘心武曾说,文学与建筑隔行却并不隔山。其实,伦理与建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人类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建筑所表现出的伦理意蕴和精神特质,使人们早就意识到不能简单将建筑与只有实用功能的房子画上等号。建筑伦理是一个充满跨界魅力的研究领域,它要回答诸如人类如何才能诗意栖居?中国传统建筑反映了什么样的伦理观念?建筑有何伦理功能?建筑有美德吗?城市为什么要少一点美学、多一点伦理?中西建筑史上有哪些典型的
铁流、徐锦庚的《中国民办教育调查》是全面追踪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历程、全景式反映中国民办教育现状的首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作者既从宏观角度梳理了中国民办教育诞生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成败得失,从而呈现出一种“史”的叙述视野,又从微观角度以典型学校、典型人物、典型现象、典型经验为考察对象,详细呈现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细部景观,留下了详尽、真实、生动的第一手资料。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