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帖和春联

来源 :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少年时代不多的书中,有几本是我最喜爱的,有空就拿出来翻看,一是《芥子园画谱》,不全,我也记不得几本了,一是丰子恺题签的一套学生习字帖,也不全,大概都是我父亲上学时用过的,破旧不堪,缺页少张,上面沾满了墨渍。我小时候不爱说话,也不是太喜欢串门,好像一个人的时候非常多。一个人的时候,我就会把这些书拿出来,在父亲为我们钉的小桌子旁边坐下,拿个小碟子,倒上墨汁,开始画画写字,经常不知不觉中就到了黄昏。我家的后墙开着一扇不大的窗户,对过住着一对老夫妻,他们的院子就挨着我们家,里面有一棵很大的石榴树,树冠高大,遮天蔽日。写累了,我就盯着石榴树出神,万籁俱静,耳朵里是两个老人显得非常遥远的时高时低的说话声。
  儿时最大的乐趣之一是看春联。我们镇上字写得好的人不少,最著名的当然是书法家仲贞子先生,他是我们镇上的大户人家,书香门第。仲先生毕业于上海美专,诗书画印皆精。我们很幸运,他竟然是我们中学的美术老师,教我们写字画画。记得有许多孩子买不起字帖,仲老师就在这些学生大字簿每一页的第一行用朱笔写上正楷,让他们照着写。另一位字写得好的是南货店的营业员,他姓什么叫什么我已经忘了。店里卖纸,什么颜色的都有。人们去买纸都是有事的,要么是过年过节,要么就是有红白事,都要在纸上写字。我经过南货店,几乎每次都会看见这个营业员在为别人写字。不知道这是不是过去开店的规矩,卖纸的就得帮人家写字,但这样做起码生意会好一点。
  到了过年,这两位先生就要忙着给镇上的人家写春联。我母亲在邮电所工作,住的是邮电所的公房,邮电所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办公加上住家,二十几间房总是有的,邮电所的所长每年都要请仲老师写春联,从大门一直写到每户人家,红红的一片。整个小镇,除了有几户家里有读书人自己写以外,都是他们俩写的。大年初一,我必定把我们那个小镇东西南北走一遍,大街小巷,每户人家,就是为了去读他们的春联。现在想来,每年的正月,就是他们的书法双人展。
  后来,我还经常在书店里看到仲先生书写的春联,行书,隶书,魏碑,都有,但这印出来的怎么看都没有我小时候看到的他贴在人家门上的手写的漂亮。
  字帖和春联,这就是我的书法启蒙。
其他文献
赵叔孺,名时,浙江鄞县人,是近代印坛的旗帜性人物。他凭借着端庄秀雅的印风与当代印坛盟主吴昌硕分庭抗礼,所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赵叔孺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曾是清朝同治皇帝的启蒙老师。幼年的赵叔孺即表现出超越常人的艺术领悟能力。八岁时当众表演画马,得到了当时的收藏大家林颖叔(后来成为赵叔孺的岳父)的赏识。结婚之后的赵叔孺在林颖叔家居住了近三年,林家收藏的艺术精品使他开阔了眼界,奠定
期刊
马戏团的精彩演出即将开始,有四位演员找不到自己的道具了,请你根据他们的动作和姿态,帮他们找一找吧!  跟着课本学写字  看过走钢丝表演的小朋友都知道,杂技演员手里通常会拿一根长杆,这是帮助他们调节身体平衡的重要道具。在汉字中,也有这样的“长杆”存在哟!一般来说,这根神奇的“杆子”就是长横。  我们来看个例字吧!  当杂技演员在钢丝上行走时,哪边的腿提起悬空,长杆就往另一边翘。“方”字也是这样,它的
期刊
雁门关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这里不仅是古代中国的边关重镇,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役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这里,也是历代诗人、文人墨客的边塞诗歌、书画作品中不断出现的地方。小时候听的评书《杨家将》杨六郎的故事至今还耳熟能详,金庸的《天龙八部》多次提到雁门关,故事情节以雁门关起,又以雁门关终。不知还有历代多少风云人物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去年暑期,吴老师终于如愿走访了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的东
期刊
泰山上,漫山遍野大大小小的题字石刻,蔚为壮观。这其中年代最早的,就是堪称泰山石刻之首的碑刻——《李斯碑》。《李斯碑》也被称为秦《泰山刻石》,这块碑只有十个字,其中一个还是残缺的,可就是这块只有十个字的“破石头”,为何却让今天的专家学者奉为稀世之宝?  话说,秦始皇一统江山后,于公元前219年,在大军护卫之下,浩浩荡荡从河南进入山东。这次,他是专为“泰山封禅”而来。在众人簇拥下,秦始皇缓步登上泰山之
期刊
起点数字艺术
期刊
书法常识
期刊
中国古代的造纸术通过使用廉价易得的原料,制造出适合书写,便于印刷、传播的纸张,取代了笨重的金石竹木和昂贵的缣帛等文字载体,成为全世界最广泛使用的材料。本文介绍的特指中国古代传统造纸的主要原料,主要有植物纤维、纸药、水和其他辅助材料。和中国人的天人合一观念一致,这些原料大多是来自天然的可再生资源。  植物纤维是造纸的最主要原料。上一期说过,东汉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渔)网以为纸。”宋代《文房
期刊
生活在明成化、嘉靖年间的文徴明,既是“吴门画派”的领袖人物,又是“吴中四才子”“明四家”中的活跃人物。他是一位长寿的艺术家,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竟然活到90岁,去世时手里还握着毛笔;他是一位品德高洁的文士,时人以“人品第一,诗书画次之”来赞誉他,以拥有他的字画为荣。60岁之前,他一直被迫挣扎在功名科举的世俗路上;辞官归吴后,他潜心书画创作,迎来了自己的艺术黄金时期。他的一生,用“大器晚成”这几个字
期刊
本期童星
期刊
杨继盛,明代著名谏臣。字如其人,他的书法瘦硬,具有凛然之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