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果能以“预习作业”为抓手去指导学生预习,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就预习作业的布置及评价做了详细的论述,重在思考如何才能让预习“真的发生”,希望能给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预习作业;有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76-1
一、预习作业的布置及完成指导
中年级语文《评价手册》上每课都有“预习导航”,上面的题目都是引导学生怎样进行预习的,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要求学生完成。如“我已大声朗读课文 遍。”“本课生字中有以下几个需要提醒。(写在田字格中)。”“我已经读懂了这些词语的意思。”“读了课文,我知道了课文主要讲的是 。”……
这些题目如果学生能认真完成,相信预习一定会受到较好的效果。当然,并不是《评价手册》上所有的题目都很好,作为教师也应有所选择和补充。比如:“你还知道世界上哪些著名的海滨城市?”这些题目对于缺少查找资料途径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不要全班学生都完成,以免让学生丧失预习的积极性。而当“预习导航”上的题目不全面时,老师可以在边上做适当的补充。
刚开始,我总是发现学生虽然完成了这些作业,但检查预习效果时仍然不明显,慢慢地我才发现,原来有的学生不是先去读课文,而是直接去完成作业。于是我又进一步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1.有目的地朗读课文。预习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让学生去朗读课文。不是只要填上自己读了几遍就可以,而是要真真正正地捧着书去读。我让学生预习时每篇课文至少读三遍。三遍不是连在一起读,而是分开读。第一遍读通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圈出来,然后在文中画出带生字的词语,自学生字词时要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了解字义。在没有生字词障碍的情况下读第二遍,争取做到正确,比较流利,读完思考课文的大概内容。接着读第三遍,让学生质疑思考,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去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通过阅读资料,学生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积累更丰富的知识。对于搜集的资料鼓励学生以读书笔记、读书卡等形式记载下来,形成一笔“财富”。
3.完成习题,发现问题。在读懂课文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才让学生完成“预习导航”上的习题,绝大部分学生会迎刃而解,这就会让学生感受到预习带来的成就感,从而调动预习的积极性。但学生的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对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自己的疑问,应要求学生记录下来,等到检查时反馈给老师。这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更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
二、预习作业的评价
每个学生都有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自身能力的渴求,对于学生的预习,要注意调动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不断强化学习需要。如果老师只提预习要求,不对学生实施评价,那有的学生就没有兴致,甚至有的会存有侥幸心理,应付预习,一旦有一次成了“漏网之鱼”,就很难再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预习作业的评价,这样既培养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提高预习的能力,又可以为改进教师的教学指明方向。
1.小组互评。
课前,安排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一般为4人一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学生逐个朗读生字、词语和课文,互相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己在预习中已经掌握了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并且学生还可以相互指导、相互启发。小组互评时,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以及得到他人肯定的愿望,这就成为学生自觉预习的内驱力。通过这种小组互评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积极、认真地预习,以达到提高预习质量的目的。
2.教师评价。
作业的要求是“有发必收,有收必改”。及时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能够规范学生的预习行为。对于预习作业,我做到在上新课前批改结束,及时地了解学生预习的第一手资料,找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自己的教学预案,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
在课上,我在检查学生预习时,尤其关注成绩一般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指名读生词,读课文,概括内容等,对他们的表现给以鼓励性的评价。还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掌握的知识以及遇到的困难,然后,教师从中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这样,对学生而言,提出问题也成为学习成功的一种标志,由此更激发了学生在预习时提出问题的欲望,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学生自评。
课堂结尾,安排学生说说预习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哪些知识经过预习就已经掌握,哪些知识是预习时不理解的但经过教师讲解后掌握的。这样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形成反思的好习惯,意识到预习的作用,进一步体会到经过课堂学习后克服困难所带来的成功体验。
4.课后相互交流。
为了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我还重视让学生在评价中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指导。课后让学生互相交流预习的方法,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会相互取长补短。当然,学生对预习方法的交流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完全放手,教师也应该找准时机,在评价中对学生预习中的典型情况进行指导,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预习,为学生今后预习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学生的预习能力与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预习作业并不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为目标,教师是学生预习的指导者,也是学生预习的评价者,但更是学生预习的参与者。只有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参与,只有学生在预习过程的不断训练中,学生的预习习惯与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关键词:预习作业;有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76-1
一、预习作业的布置及完成指导
中年级语文《评价手册》上每课都有“预习导航”,上面的题目都是引导学生怎样进行预习的,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要求学生完成。如“我已大声朗读课文 遍。”“本课生字中有以下几个需要提醒。(写在田字格中)。”“我已经读懂了这些词语的意思。”“读了课文,我知道了课文主要讲的是 。”……
这些题目如果学生能认真完成,相信预习一定会受到较好的效果。当然,并不是《评价手册》上所有的题目都很好,作为教师也应有所选择和补充。比如:“你还知道世界上哪些著名的海滨城市?”这些题目对于缺少查找资料途径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不要全班学生都完成,以免让学生丧失预习的积极性。而当“预习导航”上的题目不全面时,老师可以在边上做适当的补充。
刚开始,我总是发现学生虽然完成了这些作业,但检查预习效果时仍然不明显,慢慢地我才发现,原来有的学生不是先去读课文,而是直接去完成作业。于是我又进一步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1.有目的地朗读课文。预习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让学生去朗读课文。不是只要填上自己读了几遍就可以,而是要真真正正地捧着书去读。我让学生预习时每篇课文至少读三遍。三遍不是连在一起读,而是分开读。第一遍读通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圈出来,然后在文中画出带生字的词语,自学生字词时要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了解字义。在没有生字词障碍的情况下读第二遍,争取做到正确,比较流利,读完思考课文的大概内容。接着读第三遍,让学生质疑思考,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去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通过阅读资料,学生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积累更丰富的知识。对于搜集的资料鼓励学生以读书笔记、读书卡等形式记载下来,形成一笔“财富”。
3.完成习题,发现问题。在读懂课文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才让学生完成“预习导航”上的习题,绝大部分学生会迎刃而解,这就会让学生感受到预习带来的成就感,从而调动预习的积极性。但学生的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对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自己的疑问,应要求学生记录下来,等到检查时反馈给老师。这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更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
二、预习作业的评价
每个学生都有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自身能力的渴求,对于学生的预习,要注意调动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不断强化学习需要。如果老师只提预习要求,不对学生实施评价,那有的学生就没有兴致,甚至有的会存有侥幸心理,应付预习,一旦有一次成了“漏网之鱼”,就很难再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预习作业的评价,这样既培养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提高预习的能力,又可以为改进教师的教学指明方向。
1.小组互评。
课前,安排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一般为4人一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学生逐个朗读生字、词语和课文,互相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己在预习中已经掌握了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并且学生还可以相互指导、相互启发。小组互评时,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以及得到他人肯定的愿望,这就成为学生自觉预习的内驱力。通过这种小组互评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积极、认真地预习,以达到提高预习质量的目的。
2.教师评价。
作业的要求是“有发必收,有收必改”。及时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能够规范学生的预习行为。对于预习作业,我做到在上新课前批改结束,及时地了解学生预习的第一手资料,找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自己的教学预案,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
在课上,我在检查学生预习时,尤其关注成绩一般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指名读生词,读课文,概括内容等,对他们的表现给以鼓励性的评价。还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掌握的知识以及遇到的困难,然后,教师从中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这样,对学生而言,提出问题也成为学习成功的一种标志,由此更激发了学生在预习时提出问题的欲望,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学生自评。
课堂结尾,安排学生说说预习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哪些知识经过预习就已经掌握,哪些知识是预习时不理解的但经过教师讲解后掌握的。这样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形成反思的好习惯,意识到预习的作用,进一步体会到经过课堂学习后克服困难所带来的成功体验。
4.课后相互交流。
为了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我还重视让学生在评价中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指导。课后让学生互相交流预习的方法,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会相互取长补短。当然,学生对预习方法的交流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完全放手,教师也应该找准时机,在评价中对学生预习中的典型情况进行指导,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预习,为学生今后预习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学生的预习能力与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预习作业并不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为目标,教师是学生预习的指导者,也是学生预习的评价者,但更是学生预习的参与者。只有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参与,只有学生在预习过程的不断训练中,学生的预习习惯与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