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十年来的新歌剧

来源 :音乐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ter1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去年庆祝建国十周年的时候,《戏剧研究》第四期(庆祝建国十周年专号)发表了贺敬之同志的文章《谈十年来的新歌剧》,对我国新歌剧的历史过程和解放后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总结。我读完了这篇文章以后,总的感觉是关于解放前新歌剧的历史以及1942年至解放时的新歌剧的估价和基本经验的概括,没有很多意见,基本上是同意的。但是关于解放后十年来的新歌剧的分析和评价,却难以使人同意。要是贺敬之同志所描绘的状况是真实的,所下的结论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会产生怀疑:十年来的新歌剧究竟有没有成就,它对我们的革命事业究竟有没有作用?
其他文献
<正> 1989年2日16日,《音乐研究》编辑部和《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部联合召开了吕骥同志从事音乐工作六十年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中国音协副主席孙慎、李凌、中国文联副主席吴祖强以及李伟、陈明、郭乃安、李业道、黄翔鹏、晓星、陈志昂、厉声、冯光钰、郑伯农、李正忠、祖振声、毛继增等同志,座谈会由中国音协副主席、《音乐研究》主编赵沨同志主持。会议进行中吕骥、关立人也应邀参加了会议。吕骥同志今年80岁。自1927年投身革命音乐工作至今已是60个春秋。与会同志怀着敬佩的心情,对吕骥同志表示庆贺。并就他的
<正> 我与肖友梅先生共事从1937年8月起至1940年12月止。这段时期就是我这里所说的“抗战初期”。《音乐研究》编辑部要我写这段史料,史料贵在客观与真实,但我手头几乎完全没有当时的资料,现在只能搜索枯肠,点点滴滴地回忆出来,遗误在所难免,也难免有主观成分,务请同志们加以谅解和给予指正。第一个印象1937年仲夏,我在广州突然接到肖友梅先生自上海音专的来信,征求我的意见,是否愿意去上海音专工作。七月下旬我第二次接到他的来信并附聘书,聘我当音专教授兼教务主任。我和他素昧平生,他从何知道我的?何
<正> 联邦德国埃森大学音乐系主任、民族音乐学家赫尔姆特·沙夫拉特(Helmut schaffrath)教授于1987年3月30日至4月3日,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有关民族音乐学的系列报告。《音乐艺术》1987年第3期全文发表了这篇报告。赫尔姆特·沙夫拉特认为,民族音乐学这个概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民族”这个概念。这是指有关的人自愿的一个独立的统一体,即在许多情况下不是指政治上的统一体。民族音乐学还包括“音乐”这个概念。好多人都认为,对音乐这个词无须再下什么定义了。这是错误的,因为许多国家的文化
我们越来越依赖于各种搜索引擎查找信息。但是,它们的可信赖度到底有多大呢?当然,满天飞的垃圾信息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正> 我在《“大音希声”美学思想发微》(载《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3期)中指出:许多学者在阐发老子“大音希声”的美学思想时,上了王弼“以道证玄”的当,把王弼的思想当成老子的思想。我在上述拙文中,对老子“大音希声”的美学思想作了训释;拟在这篇拙稿中,对王弼“大音希声”的美学思想再作些探讨。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思想学术界有个奇特的现象:一些思想家往往不是通过自撰的专著去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而是借助于注书的办法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所谓“六经注我”就是指此。正始玄学的领袖人物王弼基
<正> 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
校园网是地理位置属于校园内的计算机网络,在分类上既不属于局域网,又不属于广域网。可以说校园网是多个局域网的集合,它具有与广域网相连接的出口。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