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前,有很多数据表明,高职生的职业能力是他们在就业竞争中的重要砝码。我校从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入手,以调整课程设置、开发校本教材、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为重要途径,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他们的顺利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 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
日前,一项来自京、沪、渝等部分城市的统计信息显示,继2005年京沪等地高职生就业率首超大本生之后,06届高职生和07届高职生在就业率方面仍呈增长态势,并逐步稳超大本就业率。在我校的骨干专业——会计专业的高职毕业生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部分用人单位甚至需提前一年“下订单”招聘毕业生。那么,我校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
通过外请专家、教授来校做讲座,或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每一个教师都能认清高职教育的特点,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高职教育是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满足岗位需求实现零距离上岗为目标,它培养的是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人才时应考虑以下两点:一是职业定向性,要求从某个职业岗位群出发进行职业分析,明确支撑起整个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确定教学改革的课程,二是操作应用性,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给人以心灵的启迪。“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就不会有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和谐的气氛中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养成,宽松民主的环境更有助于职业能力的形成,特别是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二、调整课程设置
将课程设置分为两部分:“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基础模块”由文化课与通用技能课(计算机、书法、礼仪等)构成,主要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和职业基本能力;“专业模块”由专业基础知识、岗位操作实务和专业技能三部分组成,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职业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开设《会计基础》和《会计实务》两门课程。其中《会计基础》是会计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会计基本原理和会计核算方法,为今后学习《会计实务》奠定基础。《会计实务》主要介绍企业一般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和会计核算程序,为岗位操作实务奠定基础。岗位操作实务是会计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体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都是按具体岗位设置的,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到单位后应该能胜任每一个岗位的会计工作,据此将岗位操作实务分为出纳岗位、存货岗位、成本岗位、往来岗位、总账岗位五个部分。其中,出纳岗位要求学生学会票据、印鉴的保管;现金的存取、使用;现金收付业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制;银行转账结算方式的操作流程;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及查找未达账项等。存货岗要求学生会编制收、发料凭证汇总表及账务处理;存货总账和明细账的登记等。成本岗位要求学生会用最常用的三种核算方法,即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往来岗位要求学生会登记应收账款、应付账款总账和明细账。总账岗位要求学生会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并能进行简单的报表分析。专业技能是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也是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具体反映。主要包括珠算、点钞、辨钞、数字录入、阿拉伯数字书写和会计软件的使用。此外,还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让学生了解各种行业会计,如银行会计、预算会计、物流会计等,以增强职业能力。
三、开发校本教材
根据前面课程设置的介绍,所需教材在市场上几乎找不到,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动手开发或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有较强针对性、实用性的校本教材。先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各单位用人需求和实践,然后组织教师分工编写,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对知识、实践都提出明确的要求。所有的实训资料原始凭证都来源于企业现行实际工作,如原先的发放工资都是出纳先填写现金支票提取现金然后再发放,但随着银行业务的拓展,很多单位都通过银行代发工资,操作由原来的现金支票变成了转账支票,还有教育费附加的计提比例为3%,但地方又加征了1%,所以计算上交的是4%,这些内容的补充更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职业能力。
四、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
过去考试只考理论,而且大多以知识记忆为主,很难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与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很不相符,我们必须建立与就业接轨的考试制度。《会计基础》仍可采用闭卷形式考试,《会计实务》和各岗位操作实务可采用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办法,考试可以分阶段或按项目进行,考核内容真实化,比如说原来我们只考根据发生的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现在我们将原来的文字变成各种原始凭证,这就要求学生能看懂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再把分录直接填制在记账凭证上。记账凭证的填写不仅要看项目是否填写完整,还要对文字、数字的书写进行评价,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专利,让学生一起参与评价,先同学互评,然后由教师认可。口试的题目可以是有关岗位操作流程的描述或一些特殊规定,抽签选题答对一定的数量。每个岗位的成绩评定包括平时的学习态度、作业练习完成情况(包括数量和质量),口试和笔试(即岗位技能操作)相结合,将表现性评价与水平性评价相结合,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因为数字和文字的书写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像理论考试突击一下可能就会合格,而是要平时认真练习才会有结果。同时,考会计上岗证,计算机一级B等成为考查学生学习的一项辅助考试。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是开展课程建设的主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其成为“发展型”教师。学校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和团队发展的氛围,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基础,教师的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发展型”教师不可缺少的部分,学校选派骨干教师专业进修,鼓励中青年教师研究生学历进修,以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使其成为“发展型”教师。二是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双师型”教师。我校教师拥有会计师证,注册会计师资格占会计专业老师的20%。高职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理论水平,还必须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学校每学期选派教师代表到企业顶岗,挂职锻炼,实践期间完成以下任务:了解、熟悉企业核算现状;收集第一手核算资料,不断充实校本教材;带着一些课题到企业调研,向经验丰富的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专家请教,获得学术方面的突破;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为理论和实践结合建立纽带。我校专门出台了专业教师实践考核及评价方法,明确规定了实习的时间和要求,并作为考核教师的一个重要指标。
六、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
“如果说高职学生的专业不合格是‘残次品’,那么,人文素质不合格就是‘危险品’”。一个人的技术能力的发挥,不仅仅是拥有单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要有思想、精神、情操、意志、动机等人文素质的支撑。在我校,除了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行为与习惯并深入到精神生活之中,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共处,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全面提高素质,适应就业、生存、发展。我校把人文教育的理念贯穿到“立信人寿杯”、“修身工程”、“成功教育”、“感恩教育”“公益劳动”当中,都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七、实践的初步成效
我们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厌学情绪有所转变,原来一上到专业课,满堂课都是讲借记什么科目,贷记什么科目,学生听了就厌烦,甚至想睡觉,现在多数同学对会计课有了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体现,学生的职业技能有了普遍提高,岗位意识增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多,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此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多种培养模式,模拟、演示、上岗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让我校高职生的培养与企业需求找到了“最佳结合点”。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深深感到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突出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出职业能力较强的高技能人才,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
日前,一项来自京、沪、渝等部分城市的统计信息显示,继2005年京沪等地高职生就业率首超大本生之后,06届高职生和07届高职生在就业率方面仍呈增长态势,并逐步稳超大本就业率。在我校的骨干专业——会计专业的高职毕业生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部分用人单位甚至需提前一年“下订单”招聘毕业生。那么,我校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
通过外请专家、教授来校做讲座,或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每一个教师都能认清高职教育的特点,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高职教育是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满足岗位需求实现零距离上岗为目标,它培养的是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人才时应考虑以下两点:一是职业定向性,要求从某个职业岗位群出发进行职业分析,明确支撑起整个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确定教学改革的课程,二是操作应用性,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给人以心灵的启迪。“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就不会有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和谐的气氛中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养成,宽松民主的环境更有助于职业能力的形成,特别是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二、调整课程设置
将课程设置分为两部分:“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基础模块”由文化课与通用技能课(计算机、书法、礼仪等)构成,主要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和职业基本能力;“专业模块”由专业基础知识、岗位操作实务和专业技能三部分组成,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职业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开设《会计基础》和《会计实务》两门课程。其中《会计基础》是会计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会计基本原理和会计核算方法,为今后学习《会计实务》奠定基础。《会计实务》主要介绍企业一般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和会计核算程序,为岗位操作实务奠定基础。岗位操作实务是会计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体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都是按具体岗位设置的,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到单位后应该能胜任每一个岗位的会计工作,据此将岗位操作实务分为出纳岗位、存货岗位、成本岗位、往来岗位、总账岗位五个部分。其中,出纳岗位要求学生学会票据、印鉴的保管;现金的存取、使用;现金收付业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制;银行转账结算方式的操作流程;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及查找未达账项等。存货岗要求学生会编制收、发料凭证汇总表及账务处理;存货总账和明细账的登记等。成本岗位要求学生会用最常用的三种核算方法,即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往来岗位要求学生会登记应收账款、应付账款总账和明细账。总账岗位要求学生会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并能进行简单的报表分析。专业技能是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也是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具体反映。主要包括珠算、点钞、辨钞、数字录入、阿拉伯数字书写和会计软件的使用。此外,还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让学生了解各种行业会计,如银行会计、预算会计、物流会计等,以增强职业能力。
三、开发校本教材
根据前面课程设置的介绍,所需教材在市场上几乎找不到,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动手开发或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有较强针对性、实用性的校本教材。先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各单位用人需求和实践,然后组织教师分工编写,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对知识、实践都提出明确的要求。所有的实训资料原始凭证都来源于企业现行实际工作,如原先的发放工资都是出纳先填写现金支票提取现金然后再发放,但随着银行业务的拓展,很多单位都通过银行代发工资,操作由原来的现金支票变成了转账支票,还有教育费附加的计提比例为3%,但地方又加征了1%,所以计算上交的是4%,这些内容的补充更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职业能力。
四、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
过去考试只考理论,而且大多以知识记忆为主,很难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与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很不相符,我们必须建立与就业接轨的考试制度。《会计基础》仍可采用闭卷形式考试,《会计实务》和各岗位操作实务可采用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办法,考试可以分阶段或按项目进行,考核内容真实化,比如说原来我们只考根据发生的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现在我们将原来的文字变成各种原始凭证,这就要求学生能看懂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再把分录直接填制在记账凭证上。记账凭证的填写不仅要看项目是否填写完整,还要对文字、数字的书写进行评价,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专利,让学生一起参与评价,先同学互评,然后由教师认可。口试的题目可以是有关岗位操作流程的描述或一些特殊规定,抽签选题答对一定的数量。每个岗位的成绩评定包括平时的学习态度、作业练习完成情况(包括数量和质量),口试和笔试(即岗位技能操作)相结合,将表现性评价与水平性评价相结合,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因为数字和文字的书写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像理论考试突击一下可能就会合格,而是要平时认真练习才会有结果。同时,考会计上岗证,计算机一级B等成为考查学生学习的一项辅助考试。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是开展课程建设的主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其成为“发展型”教师。学校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和团队发展的氛围,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基础,教师的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发展型”教师不可缺少的部分,学校选派骨干教师专业进修,鼓励中青年教师研究生学历进修,以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使其成为“发展型”教师。二是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双师型”教师。我校教师拥有会计师证,注册会计师资格占会计专业老师的20%。高职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理论水平,还必须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学校每学期选派教师代表到企业顶岗,挂职锻炼,实践期间完成以下任务:了解、熟悉企业核算现状;收集第一手核算资料,不断充实校本教材;带着一些课题到企业调研,向经验丰富的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专家请教,获得学术方面的突破;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为理论和实践结合建立纽带。我校专门出台了专业教师实践考核及评价方法,明确规定了实习的时间和要求,并作为考核教师的一个重要指标。
六、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
“如果说高职学生的专业不合格是‘残次品’,那么,人文素质不合格就是‘危险品’”。一个人的技术能力的发挥,不仅仅是拥有单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要有思想、精神、情操、意志、动机等人文素质的支撑。在我校,除了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行为与习惯并深入到精神生活之中,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共处,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全面提高素质,适应就业、生存、发展。我校把人文教育的理念贯穿到“立信人寿杯”、“修身工程”、“成功教育”、“感恩教育”“公益劳动”当中,都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七、实践的初步成效
我们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厌学情绪有所转变,原来一上到专业课,满堂课都是讲借记什么科目,贷记什么科目,学生听了就厌烦,甚至想睡觉,现在多数同学对会计课有了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体现,学生的职业技能有了普遍提高,岗位意识增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多,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此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多种培养模式,模拟、演示、上岗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让我校高职生的培养与企业需求找到了“最佳结合点”。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深深感到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突出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出职业能力较强的高技能人才,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