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隐喻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st1988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蹈作品的核心是舞者。舞者的身体虽能反映出某个时代、某个地域的身体运动特点,却难以营造出与其身体运动相关的文化语境。缺乏相关的语境,一些独特的文化经验会被屏蔽。那么,“如何运用道具来营造语境”就应该纳入舞蹈研究的范畴。本文通过稻的文化意义来关照《流浪者之歌》,从视觉审美经验的角度对作品中的“稻谷”进行解析,试图理清这该作品对社会和文化所作的思考,并阐述作品中的“道具”对当下的意义。
  过去,由于网络并不像现在普及,个体所能关照的只有其特定生活的地域。在同一地域生活的人群对其地域的认知是相似的,他们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被识别的。如若超出了具体的地缘生活经验,他们对于身体的解读或许会产生歧义,比如在中国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而在阿尔巴里亚则刚好相反,点头表示不同意,摇头表示同意。可见,同一个动作在不同的地域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当今世界日趋全球化,互联网打破了地域限制,把世界连接起来,使得个体认知可以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域。处于该转变下,身体和相关文化不仅可以因共同的地缘生活而被相互认知,更可通过文字、图片、音乐以及视频等方式被捕获。于此,舞蹈的含义也有了第三重的延伸:舞蹈通过视觉编码使身体成为带有某种信息的符号,用作品的形式传递出远大于舞者自我感情表达的文化意义。由于资本的推动,世界渐渐趋于一体化,各地开始变得相像,生活方式也渐渐趋于相同,因地缘历史所形成的独特文化成为这个同质时代独特的财富。基于此,笔者将以《流浪者之歌》为案例,尝试从视觉上对该作品中的“稻谷”进行文
  化解析。
  一、舞“稻”的变迁
  我国不少民族种植水稻,不少农耕民俗的形成都与稻有关,如彝族的二月八、白族的田家乐、瑶族的“跳盘王,庆丰收”等。在这些民俗活动中,歌舞是祭祀、庆祝的普遍方式。
  从稻作角度来说,云南有着特殊的地位。一是云南有可能是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之一;二是云南有众多的农耕民族,这些民族留存有众多的与稻作相关的舞蹈文化。云南稻作舞蹈分成三类:直接用以模拟稻作过程;与稻作直接关联;与稻作生活习俗有关。稻作舞蹈被搬上舞台后,除了沿用这三类舞蹈呈现外,还有的便是通过提取民间元素来进行编创,让作品内涵更为宽广。
  《流浪者之歌》是台湾云门舞集于1994年创作的作品。该作品通过稻谷的空间变化形成多种不同的意象,在提供多层语境的同时推动作品的发展。比如,稻谷落在一名双手合十的僧人头上,如同沙漏中的沙子一般;众多舞者在一条蜿蜒的谷流中舞动;铺满薄薄一层稻谷的地面如同荒漠……创作者林怀民通过稻谷所构成的视觉意象与舞者相联系,突出舞者作为“求道人”的形象。
  《流浪者之歌》运用同样关于稻的元素,却产生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背后隐藏着观看的视觉经验问题,看似运用简单、编排巧妙的稻,其实是关于历史文化经验的运用。
  二、东方隐喻
  《流浪者之歌》使用稻谷作为贯穿全作品的道具,通过稻谷在空间中的变换,营造出多个可供解读的空间以推动作品的发展。而稻谷之所以能够变换出多样的空间,与稻谷本身的可视质感密不可分。
  作品中,编导抓住了稻谷的形状和颜色特点——颗粒状和金黄色来进行表现。视觉上而言,稻谷与沙子从形状和颜色上看,难以辨认。作品中,稻谷从舞台上方落到双手合十的僧人头上,再落到地上,渐渐形成了一个金黄色的锥形小谷堆,之后没过僧人的脚,该过程一直持续到作品的结束。从其表现意义上说,可说是年复一年的粮食累积,也可以说是用来计时的流沙……总之,其形式表达出时间流逝和事物堆叠的意味。另外,颗粒状道具容易移动,在作品中,道具可以根据舞者的运动来进行环境切换,不需要通过舞者多余的动作和分幕让道具变形。其不仅省去了换幕的时间,更使舞者的行为变得有意味。比如,在舞台中,舞者来回地用一个推子把原本作河流状的稻谷往两边推开,推着推着,便发现原本堆积起来的稻谷只剩下薄薄的一层,如同荒漠,这个推动的动作不但使稻谷营造的空间发生了变化,而且使这个舞者成为推动作品发展的大手,如同正在翻书的浏览者一般,他既是翻书人,又是书中人。
  由此可见,正是舞者和稻谷的互动使得舞蹈空间变得多样,在空间转化的过程中,稻谷没有掩盖舞者的身体。在描绘时间和空间的过程中,作品更是运用稻谷,突显舞者的活动意义,让观众看到舞者作为求道者的形象。作品不停地发展,留给观众足够的思考空间与线索,使作品不会出现因为缺乏相应的背景文化而导致无法理解的问题,或许这也是《流浪者之歌》能够被世界所接受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隐藏了对稻谷的生命情感体验。
  对稻谷的生命情感体验来源于被谷壳包裹的米粒,大米是很多东方国家的主食。追溯历史,人们会发现,早在殖民主义时期,大米就已经成为世界性货物,世界上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以大米为主食,如此庞大的市场使西方殖民国家用大米获取了大量资本。到了近代,美国出现了大面积的机械化稻谷种植。有趣的是,虽然这些国家既种植又贩卖,但是他们几乎不以稻米为食,只作为赚取资本的货物进行流通。而东方国家则多以人工方式种植水稻,水稻和农人的生活紧密相连,播种、生长、成熟到脱壳、去糠,农人经历了水稻的“一生”,稻米也给予农人繁衍下去的可能。可见,稻谷对东方的农人而言具有别样的生命意义。
  在日本人与亚洲其他人、西方人身份建构的过程中,稻米这一具有特殊属性的象征符号成为区别自我与他者的关键。根据这个标准,日本固然属于东方。稻谷是一种特殊的视觉形象,林怀民将其运用在《流浪者之歌》中来进行世界展演,隐隐成为建构东方身份的特殊符号。《流浪者之歌》运用稻谷作为道具,使其成为可供阅读的意象,其隐喻着一套标识东方身份的逻辑,这是历史文化经验的异化表达。
  三、结语
  想要创作出能被世界承认的舞蹈作品,人们就不能忽视语境问题,要运用独有的文化元素来进行创作。这种作品在世界上是十分独特的——用以展演是在位的,用以交流却是缺席的。对于没有相应文化认知的观众而言,没有相应文化认知的作品只是“奇观”。形式是美的,文化是突显的,却是无法被理解的。创作者要观照西方的殖民主义方式——对待无法认知的民族文化,要深入认知和理解对方的生活方式、思想逻辑,才能进行对位的交流。只有语境共通,再糅合自身民族文化进行创作,民族的表达才是世界的。因此,在寻回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人们不仅不能忽略对西方的认知,还要主动地认知。个性需要在共性中体现,要呈现独特的民族文化,同样需要以大背景的思想文化为背景。如是,回望《流浪者之歌》,用标识东方身份的“稻谷”来进行世界的表达,其背后却是一系列的文化認知在运作。
  (北京舞蹈学院)
其他文献
盛夏的清晨,这个南方的城市,像刚出蒸笼不久的馒头,沉浸在热流中。可喜的是,一丝丝风不时地吹来吹去,阳光慢慢地扩散着自己的身影,天空蓝得几乎透明,一切看起来格外热闹,也特别可爱。从这个外边焊接着粗钢筋的厚玻璃窗看去:一辆洒水车正热情洋溢地唱着《茉莉花》,用心地给马路两边的花草和风景树冲着凉、洗着澡;一辆清洁车用自己似乎从不疲倦的两把大扫帚把地上的一切脏污驱赶得无影无踪;繁忙的人们一心专注着自己的步伐
期刊
陇东地区,位于甘肃省最东边,是古丝绸之路途径的重要地区,也是陕、甘、宁三省的交汇处。陇东地区的两个重要城镇,即平凉市和庆阳市,是西出长安的重要城镇,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社火是中国民间庆祝春节等传统节日时的一种重要传统文化习俗。2019年2月初,笔者在甘肃省平凉市寨河乡开展了一次采风调查,本田野调查报告主要围绕平凉市的传统社火习俗展开。  一、陇东地区社火概况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大西
期刊
渐江是明末清初的山水画大家,同时也是“清初四僧”之一,其独具个性的画风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开创了一种清冷简约、静穆孤寂的山水画新风,这种画风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社会上致力于摹古的风气,同时也对一些在绘画上谋求创新的画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从绘画的师承关系、笔墨技法、构图布局、画面意境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论述渐江绘画的独到之处。  清初,以“四王”为正统的摹古派在画坛占统治地
期刊
随着时代的进步,二胡作为民族乐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尤其是二胡表演深受大众欢迎,这也意味着人们对二胡表演的舞台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分析了二胡演奏时表演者出现紧张情绪的影响因素,并通过提高专注度、模拟舞台效果的具体解决措施来有效克服舞台紧张,从而提高二胡表演艺术的舞台效果,让表演者发挥出正常水平。  二胡作为传统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现今社会
期刊
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正确的呼吸能使歌唱者获得良好的气息支持,从而更好地表现歌曲内容。正确的呼吸方法是聲乐学习的基础,歌唱者对气息支点的掌握至关重要,声乐界有“谁懂得呼吸,谁就会唱歌”的说法。本文将从气息在歌唱中的作用、呼吸方法、如何进行呼吸训练等方面论述呼吸对歌唱的重要性。  在歌唱时,正确地运用气息十分重要。“气动则发声”,没有气息对声带的作用,声带则不会发声,气息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只有科学地运用
期刊
爱德华·马奈是法国印象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热爱绘画,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著名作品。他虽然是印象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却从未参加过印象主义画派的画展。他后期的作品主要追求光与色彩的表现,而往往忽略了物体的形体轮廓,没有了早期作品的严谨性和色彩  的沉着。  一、马奈的人生经历及作品风格  (一)马奈的人生经历  马奈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父亲奥古斯特是一名司法部高官,母亲乌杰奴·德西蕾·夫尼耶是法国驻
期刊
《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是我国著名的俗文学研究专家、藏书家傅惜华编写的一部讲习歌唱理论和方法的戏曲声乐理论著作,其中收录有《唱论》《词林须  知》《曲律》《方诸馆曲律》《度曲须知》《闲情偶寄》《南曲入声客问》《乐府传声》和《顾误录》等跨越元、明、清三个朝代的九部著作。笔者将其中涉及声乐作品“度句”的内容归纳并进行阐述、研究,以期对声乐研习者有所  启发。  《唱论》曰:“歌之格调:抑扬顿挫,顶叠垛
期刊
《筝箫吟》是储望华创作的一首钢琴曲,作品力求通过钢琴展现筝与箫这两件民族传统乐器的音色和意境。全曲采用前奏曲体裁,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风格相融合,把筝与箫的特殊演奏技术在钢琴中体现出来,使筝与箫的意蕴贯穿全曲,佳韵天成,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对钢琴作曲、演奏技法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筝箫吟》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筝箫吟》是我国钢琴家、作曲家储望华的钢琴作品,出自他的《钢琴前奏曲六首
期刊
艺术原理本是一门课程,是培养艺术家必备的知识素养的课程。笔者不愿照本宣科,想谈谈自己对艺术的一些看法,内容虽简,但贵在真诚,贵在真实。  一、艺术  (一)艺术的本质  若引以马克思的方法论来看,艺术的本质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层面,即艺术的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但在笔者看来,真正开始被称为艺术的并不是那些被描绘在潮湿墙壁、瓶瓶罐罐上的远古时期的产物,而是那第一个知道将事物按照自身的
期刊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不断追求物质、金钱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就导致人们以金钱的多少、社会地位的高低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最终以追求这些身外之物为人生目标而忽略了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建设。以伊壁鸠鲁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快乐或幸福是人生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该学派认为“快乐和幸福并不是指物质和感官的享乐,而是指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平静”。通过对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的探究,人们可以发现心灵宁静才是真正的快乐,在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