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育人的根本性目标,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举措,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主要分析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价值,并深入挖掘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此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目标,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    键   詞]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1-0001-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始终不断完善和加强,其他类型课程要做好本职工作,履行好自身责任,实现各类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和谐统一发展。”2019年3月份,为进一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有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强调:“育人的根本,是要立德铸魂。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要始终秉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性进步。”
   截至2019年底,高职专科院校学生的录取比例达到普通本科学生录取比例的一半以上,高职在校生占高校总在校生的45.3%。在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家将继续扩大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反映了高职教育在国家整体战略布局中的关键性地位。然而,就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课思政建设的发展现状来说,思政课程得到了高职院校的普遍关注,然而思政课程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未能充分发挥。因此,在新时代切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职院校牢牢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的深切体现和基本遵循,是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水平的关键性举措。
   一、相关概念阐述及价值探讨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探析
   “课程思政”最早出自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文件中,即基于传统“思政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知识,把思政教育理念和思想与其他课程融会贯通,实现思政教育和其他课程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大课程教育体系,以在潜移默化间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和目标。课程思政实际仍然是一种课程思想,并不是特定的专业课程,而是在教育中把思政教育思想和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全环节相融合,将“立德树人”作为一种常态化的目标去实现,并借助课堂等形式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采取课程思政,主要是为了有效把握专业课程中的政治元素,从而系统性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完成。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背景
   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连成了一个整体,各种思潮不断涌现,相互交织,成为人们所不可规避的存在。西方思潮在现今中国范围内得到了迅速普及,后现代主义思潮、普世价值观、自由主义等,已经逐渐影响到学生思想的正确培养和塑造。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其世界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思潮影响,难以从中进行正确认知和判断,很容易被带偏。只有时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新时代“四有新人”,是党和国家在当前及未来进行人才培养的重点。因此,高职院校要做好课程思政,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培养,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让青年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践行者,这是学校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接连发生,只有逐渐形成大教育格局,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才能实现新时代人才的全面培养。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
   1.有助于思政课程革故鼎新
   传统思政课程的开展只注重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填鸭式”灌输,思政课作为单独的学科体系独立于其他课程之外。伴随着课程思政的不断创新性发展,注重对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和谐统一性发展,将思政思想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形成丰富的教学案例,加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丰富课程思政的载体,实现思政课程的创新式发展和改革。
   2.有助于立德树人思想的贯彻和落实
   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性场所,只有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把德育放在日常行政和教育的关键性位置,才能在潜移默化间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借此培养出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有水平的社会型人才。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性要求,坚持思政课程的有效开展,有助于全面提升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人才朝着高素质、高技能方向前进。
   3.有助于三全育人格局的塑造
   在当前课程思政的展开下,可以深入挖掘其中所潜在的思想政治因素,通过有效形式进行资源整合与汇总,以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专业式培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贴合,其更注重技术的提升,因此要加强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和技能培养的和谐统一,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思政思想,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格局,让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最大效益。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师对思政缺乏系统性把握
   要想切实提高思政课程的水平和质量,不仅在于学校的关注和重视,也在于专业教师的讲授。在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这门课程能否成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主要是要看专业教师能否真正将思政课程变成自己所重视的内容去抓。思政教育需要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系统性地把握思政教育的概念、内容、意义,对其相关理念有着切实的了解和把握,对其前沿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配置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堂讲授上有着巨大的进步。然而很多专业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的局限,并未投入过多的精力进行思政建设,而是专注于自身的专业难题上,这导致绝大部分的教师受到自身的限制而无法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德功能,甚至很多专业教师连思政的基本概念都是一知半解,直接限制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推进。    (二)思政教育缺乏和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
   当前国内的大部分高校已经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求专业教师要做好思政课讲授。然而很多专业教师仅仅认为思政教育是一种道德与思想的灌输和传播,主要简单地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理论的讲授便是对立德树人理念的执行。但是,思政教育并不是单纯地灌输思想,而是要将专业课程和思政思想有机融合,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引领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成长。同时,很多教师在专业知识讲授时,认为只有绝对客观公正地传播知识才是正确行为,实际上每一种知识背后所隐藏的教育思想都值得深入挖掘。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多浮于表面,无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尚未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遍建设,并成为各地方人才培养的重点场所。各个高职院校都具有自身的发展定位,每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学生发展都有着显著差别,因此在思政课程开展上也要独具特色。伴随着国家对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重视,系列文件和要求不断推出,各地教育部门均在积极落实,但是由于国家的政策文件多为顶层指导,并未详细结合地方实际,导致思政课程的开展虽有统一性规划,但是缺乏各高职院校发展特色的融入,尚未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制约了其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四)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当前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评价仅仅关注于学生对知识的摄取和吸收,主要考核学生所展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想教育进行全方位的考查,重构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程度、责任意识及其工作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但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课程思政建设激励机制,限制并影响了专业课程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决心和动力。
   三、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坚持“大思政”理念,实现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同向同行
   高职院校的发展要坚持自身的特色和需求,时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和根本遵循,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专业课程讲授的内在价值支持。学校和教师要正确把握课程思政的教学原则,深刻认知课程思政对于思政教育的有益之处,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思政教育的内在价值。高职院校注重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专业课程所占据的比例相对较大,因此要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比如经管类专业应注重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理学类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应注重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教学方面,应基于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制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和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管理,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切实推进和保障思政建设。高职院校要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给予更多的保证和投入,加强思政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间的沟通和交流,遵守思政课程规律,将思政教育思想和课程实际有机融合,并定期开展课程交流会,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指点和帮助,实现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构建系统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提升育人成效
   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高职院校不同类型的课程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至关重要。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主要包含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类课程,各类课程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方式和途径各有不同,不同类别的课程要结合自己的特点,确定自身推进课程思政的路径和目标,充分发挥不同类型课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育人合力。此外,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需要以科学、完善的教学方法为指导,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益。一是构建系统完整的方法体系,专业课程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中可采取案例教学法、文献研读法、启发讨论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方式,将专业训练和价值引导巧妙地在教学内容中水乳交融;二是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当前的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电子多媒体设备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运用新媒体技术,将党史、党建、中国特色理论等思想进行创新性讲授,并建立互动交流群,在群里和学生形成紧密、畅通的交流和讨论,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存在思想偏差或认知错误的学生,要积极进行专业性辅导和教育,通过正确的思政思想引领学生成长,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保证学生能够成为思想过关的高素质人才。
   (三)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性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治學精神和人生态度,对学生有着莫大的影响,是课程思政最见成效的方式,这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学问品行和潜心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打造高水平“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在技能水平、道德素质、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考查和培养,不断强化教师育人意识,找准教师育人角度,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对于新时代的教师而言,一是要动态性把握学生发展状况,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自身的发展特点,教师要全方位、系统性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变动、兴趣发展等内容,尤其要注重学生在思想道德水平上的波动变化趋势;二是要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的和谐统一,教师不仅要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也要注重学生对职业素养、道德文化、诚实守信等精神层面的塑造,要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教育合力,以便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三是要通过讲座、观摩、培训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育德意识的培养,深化教师对专业育人职责的认识,强化教师对专业内在价值的认同,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价值引领这条主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让思政教育理念成为教师日常教学的惯性行为。简而言之,专业教师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政建设的灵魂所在,只有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才能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从而对学生进行专业化、个性化的培养与教育。    (四)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
   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是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手段。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引导教学活动趋向理想的目标,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参与,在其中共同进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要以完善的评价体系为保障。一是要注重对学生的科学评价,实施评价的主体就可以是思政教师,也可以是专业课程教师,不可过分注重学生的专业成绩,而是要综合考核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将其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作为学生日常考核的重点内容,并在学生入党评优、奖学金评比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二是要注重对专业教师的科学评价,其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学管理部门,在评价过程中,既要注重课堂方面的能力发挥,也要关注课后教师行为的正当性。通过座谈会、交流群等形式充分把握教师的综合授课能力,以了解教师是否能够坚持思政教育理念,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表现优秀的专业教师进行奖励,并将其行为纳入学校考核机制,将结果运用于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岗位聘用等方面。同时,大力表彰师德高尚、育人成绩突出的先进典型,形成榜样和示范效应,努力营造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总结
   新时代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立德树人理念的正确举措和关键性行为。伴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斷变化与发展,实施有效的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具有深厚的时代价值,当前国内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多的进步,然而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只有灵活运用思政理念,因势利导地将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程讲授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提升思想政治道德水平,培养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四有新人”。只有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思政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和专业课的有效融合,在未来时间内,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将取得新的发展与突破。
   参考文献:
   [1]崔婧.新时期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南省为例[J].法制博览,2020(2):52-53.
   [2]赵鹤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08-110.
   [3]郭文蓉.“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课课堂实践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观察,2019(23):104-105,126.
   [4]胡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路径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9(6):88-95.
   [5]曾红萍,陈冰.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契合探析[J].科技视界,2020(9):96-97.
  ◎编辑 张 慧
其他文献
实践能力是学生在长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实践锻炼而形成的执行某种实际活动的方式与能力倾向。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定的地理理论知识为基础,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学生的个性差异”既包括学生在心理、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个性特征,也包括学生在学习水平方
期刊
8月4日,“2012搜狐财智中国峰会华北站”在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港中旅度假区举行。本次峰会以“蓝海掘金·海洋都市再崛起”为主题,聚焦中国经济走势,蓝海经济发展等热点问题
赵学慧,曾用名赵鲁夫,英文名Hsio Hui Chao,1920年1月17日生于山东单县城内,2015年8月11日卒于武昌。赵学慧于1925年在单县第一小学发蒙,毕业后考入单县县立一中,1936年春考
提起中国的植树节,我们不能忘记一名外国人,他的名字叫裴义理。  裴义理是一名美国美北长老会传教士,加拿大人,出生在英国的爱尔兰。他在美国专攻神学,1890年来华供职于苏州长老会。1910年,他受聘为金陵大学教授,1914年创办金陵大学农科,此为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摇篮。第二年,裴义理又在金陵大学创设林科。1916年金陵大学合并两科为农林科,裴义理任首任科长。  民国初年的一个清明节,裴义理乘火车从南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是学生学会求知,这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核心。语文教材的课程设置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学生学习能力的获得比知识获得更重要,
期刊
摘 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不仅有助于物理学科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物理教师要摒弃传统课堂的被动式教学模式,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以确保学生在教师营造的环境中养成主动求知的好习惯。  关键词:初中物理;主动性;小组;小先生;生活情境  物理作为自然学科的重要分支,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对提高学生的科
如果你15~18岁如果你想快速突破英语如果你希望自己能站在世界的舞台那么……你不能错过项目简介美国公立高中交换生项目,主要目的是加强世界不同国家年轻人之间的交流;增进
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促进作用,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教育具有共性,且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从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入手,分析
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它有效地增强了教学效果并提高了教学效率.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