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布置作业是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它是以教师的设计为前提,以对学生辅导、评定为效用的。学生的做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应用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还是教师自己对教学任务完成得好与不好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因此布置作业绝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而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行为。
【关键词】数学教学 布置作业 艺术
一、小学数学教学布置作业的意义
1.布置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布置作业是教师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作业延伸课堂学习,鼓励探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作业进行阶段复习,暴露问题,查缺补漏,促进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能力,有利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其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到作业的乐趣。
2.布置作业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通过作业的布置对学生的情感志趣进行启发和引导,促进学生积累丰富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在运用中检验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为学生提供自我学习和自我反思的机会。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增强了自主性和责任感,也培养了学生分配时间的技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时期,各个方面很不稳定,因此布置作业尽可能的以个性特征为参照,这样学生会逐步养成细心认真,勇于探索,积极上进等优秀的学习品质。
3.布置有效的作业可以沟通家长和学校的关系。教师教学其实是在和一个学生以及他的家庭已有的社会背景、人文习性、道德情趣、思想观念进行持久的交往和对话。这种交往有许多的形式,作业就是一种最为直接而频繁的通道,以作业为纽带,让家长了解子女的学业情况,学生做完作业把作业交给家长看,让家长把对老师的建议和要求及时写在作业本上,做到教师学生家长互动对话的渠道,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布置作业存在的问题
1.内容枯燥,形式单调。许多小学数学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内容枯燥:计算唱主角,考前不同题型的反复操练;完成的方式单一:从形式上看大多借助纸笔完成,以书面的形式来呈现;从时间上看,多为“今天的作业明天交”——限时完成;从作业承担者角度看,多要求个人完成。这种毫无趣味可言的课外作业势必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上家庭的因素,更使学生对数学作业产生厌倦、无趣的心理。
2.整齐划一,不顾差异。有的老师在作业布置时,不管你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还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学生毫无选择的完成,不会的要求硬着去完成,会的也要按部就班的完成。这样显然不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困生和优等生的发展。
3.重复乏味,高耗低效。教师设计作业时,往往只从书本出发,而不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作业往往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脱离,学生总是在写呀、算呀,而不是在看、听、触、闻、尝、摸和想象。所以,学生做作业总感觉到的是负担和乏味,体验不到做作业的乐趣。正因为作业布置的无趣、同一、乏味,直接导致了它的低效甚至是无效。
三、数学教学布置作业的艺术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消除学生对作业的厌恶感与恐惧感,为了让学生自觉完成作业,真正喜欢上数学作业,于是我尝试在作业布置上推陈出新。
1.布置趣味性作业。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例如一位一年级数学教师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设计了一道“帮助小鸭子找家”的问题,一群小鸭子,外出找食吃,回家迷了路,谁能做向导,给鸭找到家。学生一听都争先恐后的做向导。一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家都积极动脑筋算题。一道计算练习,因其有了趣味性,而活跃了学习气氛,并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2.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一刀切的作业形式显然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作业需要,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要改变作业单一化的弊端。在布置作业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如 “游戏”作业,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游戏形式的数学作业是学生最喜欢的,最符合他们的天性,如乘除法计算的作业,可让学生与同伴、家长玩对口令游戏和闯关游戏等。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作业巩固学生对可能性概念的感受。一个喊口令,一个用动作来表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游戲,培养了学生的方向感。
3.适当布置操作性作业。学生的数学作业不应是一些简单的书面作业,还应包括观察模式、验证猜想、估计结果和动手操作的内容。所以在小学数学作业的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这一方面,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之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做一做:用萝卜或泥巴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涂一涂:在它的外表涂上不同颜色。这样,学生通过做、说、涂加深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解、认识和应用。
总之,布置数学作业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创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精心布置合理有效的数学作业。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水县新城小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布置作业 艺术
一、小学数学教学布置作业的意义
1.布置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布置作业是教师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作业延伸课堂学习,鼓励探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作业进行阶段复习,暴露问题,查缺补漏,促进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能力,有利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其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到作业的乐趣。
2.布置作业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通过作业的布置对学生的情感志趣进行启发和引导,促进学生积累丰富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在运用中检验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为学生提供自我学习和自我反思的机会。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增强了自主性和责任感,也培养了学生分配时间的技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时期,各个方面很不稳定,因此布置作业尽可能的以个性特征为参照,这样学生会逐步养成细心认真,勇于探索,积极上进等优秀的学习品质。
3.布置有效的作业可以沟通家长和学校的关系。教师教学其实是在和一个学生以及他的家庭已有的社会背景、人文习性、道德情趣、思想观念进行持久的交往和对话。这种交往有许多的形式,作业就是一种最为直接而频繁的通道,以作业为纽带,让家长了解子女的学业情况,学生做完作业把作业交给家长看,让家长把对老师的建议和要求及时写在作业本上,做到教师学生家长互动对话的渠道,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布置作业存在的问题
1.内容枯燥,形式单调。许多小学数学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内容枯燥:计算唱主角,考前不同题型的反复操练;完成的方式单一:从形式上看大多借助纸笔完成,以书面的形式来呈现;从时间上看,多为“今天的作业明天交”——限时完成;从作业承担者角度看,多要求个人完成。这种毫无趣味可言的课外作业势必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上家庭的因素,更使学生对数学作业产生厌倦、无趣的心理。
2.整齐划一,不顾差异。有的老师在作业布置时,不管你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还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学生毫无选择的完成,不会的要求硬着去完成,会的也要按部就班的完成。这样显然不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困生和优等生的发展。
3.重复乏味,高耗低效。教师设计作业时,往往只从书本出发,而不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作业往往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脱离,学生总是在写呀、算呀,而不是在看、听、触、闻、尝、摸和想象。所以,学生做作业总感觉到的是负担和乏味,体验不到做作业的乐趣。正因为作业布置的无趣、同一、乏味,直接导致了它的低效甚至是无效。
三、数学教学布置作业的艺术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消除学生对作业的厌恶感与恐惧感,为了让学生自觉完成作业,真正喜欢上数学作业,于是我尝试在作业布置上推陈出新。
1.布置趣味性作业。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例如一位一年级数学教师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设计了一道“帮助小鸭子找家”的问题,一群小鸭子,外出找食吃,回家迷了路,谁能做向导,给鸭找到家。学生一听都争先恐后的做向导。一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家都积极动脑筋算题。一道计算练习,因其有了趣味性,而活跃了学习气氛,并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2.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一刀切的作业形式显然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作业需要,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要改变作业单一化的弊端。在布置作业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如 “游戏”作业,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游戏形式的数学作业是学生最喜欢的,最符合他们的天性,如乘除法计算的作业,可让学生与同伴、家长玩对口令游戏和闯关游戏等。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作业巩固学生对可能性概念的感受。一个喊口令,一个用动作来表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游戲,培养了学生的方向感。
3.适当布置操作性作业。学生的数学作业不应是一些简单的书面作业,还应包括观察模式、验证猜想、估计结果和动手操作的内容。所以在小学数学作业的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这一方面,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之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做一做:用萝卜或泥巴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涂一涂:在它的外表涂上不同颜色。这样,学生通过做、说、涂加深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解、认识和应用。
总之,布置数学作业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创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精心布置合理有效的数学作业。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水县新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