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学:用“语”,亦要用“文”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s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用中学”是江苏省特级教师王祥连老师针对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串讲串问”沉疴痼疾而提出的教学主张:倡导变“串讲串问”为“学习活动”(以“用语文”为核心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从“语用”走向“用语”,从“学用”走向“用学”,从“学以致用”走向“用以致学”,强调在“用”语文中“学”语文,不仅把“用”作为语文学习的核心目标与任务,而且把“用”作为实现这一目标与任务的最重要、最有效、最基本的方式、手段与路径。本期选用王祥连工作室(课题组)“用中学”实践研究的三篇案例及案例点评,以飨读者。
  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的本质,就是以“用”(运用语文,即运用语言文字)为核心的“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强调语文的实践性,其实就是强调学习语文的关键在“用”——“听说读写”的背后都是一个“用”字。用,即运用语文的实践活动,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策略、方式与路径。“用语文”强调“用中学”,更加突出语文学习的关键在用,强调通过“用语文”来“学语文”。[1]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运用语文,不仅要“用语”——运用语言材料、语言形式、语言(表达)方法等,而且要“用文”——运用文本内容、文本思想、文化内涵等。
  一、用“语”——运用语言材料、语言形式、语言(表达)方法等
  这里所谈的用“语”,侧重指对文本语言的运用,包括语言材料本身的运用(如运用新词造句等)、语言形式之用(比如运用文本某段的总分结构、反问句式、双重否定等)、语言(表达)方法(如点面结合的场景描写的方法、写实 联想的表达方法等)……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强调的用“语”相对于用“文”(侧重于文本内涵层面)而言,不是绝对层面的语言(形式),因为任何语言材料与形式本身都是信息的载体,都是内容与形式的
  统一体。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中,首先通过以下几个语文活动着力指导学生用“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读好故事:首先指导学生揣摩人物(狐狸)的心情变化,移情体验,入情入境地朗读,感受文本语言的生动传神。这是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感受文本的语言运用——在朗读活动中用“语”。
  演好故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等词句,展开想象,模拟表演当时的情景。这是在表演故事中进一步感受寓言故事中语言的生动传神之用——在表達故事的活动中用“语”。
  讲好故事:在前面“读好故事”“演好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要求,让学生绘声绘色地完整地讲述这个简短而生动的寓言故事——在讲述故事的活动中用“语”。
  以上三个层面的用“语”活动,主要侧重于故事与语言本身的运用,让学生不断地呈现与表达故事与语言,对于文本内涵层面(寓意)的学习与运用,尚未突出。
  二、用“文”——运用文本内容、文本情感、思想(文化)内涵等
  相对于用“语”而言,用“文”则侧重于文本内涵层面的揣摩与运用。就《狐狸和葡萄》这则寓言来说,就是对寓意的领悟、运用与重构。
  1.悟好故事
  师:这个故事同学们都会演、都会讲了,这个故事我们已了然于胸。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迪呢?生: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课文最后一段)师:这是书上的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生:吃不到葡萄讲葡萄酸,就是讽刺有些人没有能力做成事情,却自己欺骗自己,寻找借口,自我安慰,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2.运用故事
  师:生活当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人或事吗?(简要描述一下)生:先回忆并描述在课堂练笔本上,然后展开交流,发现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这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现象——
  (1)同学“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杨烁在一次选拔中落选,又参加了别的竞选,结果还是失败了。后来,她常说:“当班委太累了,天天这个事儿那个事儿,我才不想当呢!”这真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呀!”
  有一次,在语文课上,杨烁回答了王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王老师赞扬说:“答得很好,非常完美!”夏一言高兴地说:“哎,对,我就是这么想的!”全班都笑作一团,全都说:“别吹牛!”
  (2)自己“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我成绩不算太好。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越过我的朋友——李佳怡。一次语文考试,分数出来,我发现没有越过李佳怡。放学时间到了,回到家,我告诉妈妈:“妈妈,这次考试我没有超过李佳怡。”妈妈问:“你为什么不超过她呢?”“因为我觉得时机还没到。”我笑着说。妈妈说:“你可真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啊!”
  (3)朋友(小伙伴)“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小区里,我和朋友们一起吃薯片。一名叫安娜的朋友狼吞虎咽,很快吃完了。她还想吃,我们不给。她便说:“我才不想吃呢!”于是,我想看看她是否真的还想吃,说:“给你一片。”她直说好。我觉得她就是《狐狸和葡萄》中的狐狸。
  (4)家长“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上次,我问了爸爸一个问题。他看了一会儿,发现自己不会。我多次问他知不知道,他却说:“我不会是正常的,因为我没上过你这个时候的学呀!”妈妈听了,哈哈大笑起来。我又回了一句:“我看你是自我安慰才这样说的吧!”
  (5)阿姨(大众)之“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例文略)
  3.重构故事(改写寓意)
  师:看来,“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在社会大众中(包括你我他在内),普遍存在。那,根据你现在的感悟与认识,你能不能重新给这个故事写一个寓意。
  生1:世上的很多人,都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表现,自我安慰是很平常的。
  生2:对于自己能力达不到的事,寻求自我安慰,获得一种心理平衡,并非坏事。
  生3:一个人自身无法逾越或做到的事,寻求一种自我安慰,也不见得是件坏事。
  ……
  显然,相对于“用‘语’”而言,“用‘文’”则跳出了文本(语言形式)本身之用,实现了从已知之用走向未知之用、从有限之用走向无限之用,把语文之“用”推向另一个高度与深度,实现了完整地“用语文”,亦实现了培养完整的人,而非培养某种人(仅仅是会语言表达的人)——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综上所述,仅仅停留于“用‘语’”的层面,显然是不够的。用“语”,亦用“文”,追求“用‘语’”与“用‘文’”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完整地把握与实践语文之用,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才会更为深刻,也才能真正实现语文的深度学习,并能真正完整地习得“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核心任务与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真正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如此,让学生因语文学习而生活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王祥连.用中学:构建“用学课堂”[J].中国教师,2017(11):58-62.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普教重点课题“用中学:小学语文‘用学课堂’构建”(课题编号:B-b/2018/02/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特级教师,南京市劳动模范)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其他文献
博物馆是文物收藏、宣传教育和研究的机构,①这三个功能构成了博物馆的基本特点。由于博物馆具有实物性、直观性和教育手段非强制性的特点,因此,十分适合学术研究和学习,当前,很多国家的博物馆都具备教育的功能,其中有大概400多所专门针对儿童开展教育的儿童博物馆。②  位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的DIA博物馆(Detroit Institute of Arts)是一座古老的艺术博物馆,是多元历史文化的代表,也
【摘 要】名师具备很高的职业素养和丰富的实践智慧,高度符合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待,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笔者建议从青年教师成长的视角,将名师作为资源进行分类深度研究,并针对基础教育阶段成立各级教师发展中心,建立区域性名师资源共享库,进而提升名师智慧对青年教师成长的指导力。  【关键词】名师 青年教师成长 价值指向  2018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
对学生而言,阅读名著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还能丰富人生感悟,提高文学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在学校教学中,学生的名著阅读却是“空中楼阁”,有些教师将名著考查等同于识记考查,不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只将准备的复习资料让学生记熟记牢,或将教材“名著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三百六十行中,为什么教师被赋予这么崇高的称呼?我认为,因为教师的工作质量难以量化、教师是以学生日后成才为追求的,这注定了教师具有特别体现爱心、特别需要无私奉献的职业特点。关注教师发展,是民进不变的情怀,民进中央主办“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已近10年,我们希望在庆祝“教师节”的时候,引导大家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到教师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发展需求
名师是教师成长的榜样,是教育宝贵的资源。作为湖北省黄冈市委组织部、黄冈市教育局命名成立的首批中小学名师工作室,“涂玉霞名师工作室”自2013年成立以来,各项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教师成长呈现出一种积极、高效、跃升的良好态势。  最美示范:  每一節课都要上出“原汁原味”  湖北省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校长涂玉霞,从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逐步成长为“黄冈名师”“湖北名师”“湖北省特级教师”,并于2016
真的很令人深思:三九寒天中的16日上午,不是耀眼的明星,却能引来六人一排将近200米的吊唁队伍。我们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的李小文老师赢得了世人爱戴!  我们热爱他,不仅因为他是泰斗,更因为他是接地气的真人;  我们敬仰他,不仅因为他是院士,更因为他是传师道的教师;  我们怀念他,不仅因为他的才华,更因为他执着守土的精神。  追忆我们身边的小文老师,他是多么伟大却极为平凡,多么矛盾却极为和谐的
一、我所经历的教育  1.动荡的小学  我出生于1930年9月,家中五口人,父母之外还有两个姐姐。家里有6亩地,属于不穷不富的人家。  我五岁就上学了,属于上学比较早的,这要归功于我外婆。外婆年轻的时候是地主家里的奶娘,在大地主家的经历让她知道读书的好处。虽然那时候读书很贵,但外婆很早就跟我父亲说,你这孩子有点聪明,要让他上学。  1935年,父亲送我入族下一位叔叔的私塾读《三字经》。过了大约两个
主持人的话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起初并没有在我们的课程讨论目录上,因为它有些过于浪漫和戏剧化,冲淡了故事的深度。但两位同学对它作了基于主体意识的解读,给我们展示了一位充满了丰富鲜明个性的教师,如何用她真诚地对人生意义追求来影响、改变她的学生们。正如杜威在《经验与自然》中所说,每个人的个性“是对于一个既存秩序进行新的重建的承担者”。这就是个性的魅力,也是教育之所以拥有无穷魅力的所在。  ——张华
作为全省首个“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和率先所有区一次性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认定的地级市,2017年年初,广东省佛山市提出了建设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2020年目标,并将核心直指现代化强师队伍建设,拟在今年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佛山市“强师工程”行动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佛山“强师工程”)。“强师工程”政策设计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到2
一  隐喻者,隐蔽、间接而深远的譬喻也。世界文化史上,许多最重要、最著名的思想,是通过隐喻来表达而脍炙人口的。例如,老子的“水喻”“谷神喻”“橐籥喻”“赤子喻”,庄子的“鲲鹏喻”“混沌喻”“庖丁喻”,佛陀的“筏喻”“化城喻”“盲龟喻”“火宅喻”,柏拉图的“太阳喻”“洞穴喻”等。教育中被后世传播和应用较多的,是苏格拉底的“助产婆”隐喻。  现代教育思想中,成功的隐喻不多见,这大概是由于人们越来越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