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海南的海洋文化中,由海南海洋的岛与礁而构成的地貌组合,不仅仅是一定的地理单元名称,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海洋地貌文化──岛礁文化。
岛的认识。“岛”是散步在海洋、江河或湖泊中的四面环水、高潮时露出水面、自然形成的陆地,如海南岛。彼此相距较近的一组岛屿称为群岛,如南海诸岛。从成因上讲,岛屿可以分为大陆岛(指的是其地质构造与邻近大陆相似,原属大陆的一部分,由于地壳下沉或海水上升使其与大陆相隔成岛,如台湾岛和海南岛)和海洋岛(在海洋中自行生成的岛屿,分为火山岛与珊瑚岛)。
岛礁名称纪念近现代为捍卫祖国南海诸岛做出突出贡献的人。1909年,两广总督张人骏派水师提督李准和副将吴敬荣率领170余人,分乘“伏波”、“广金”、“琛航”3艘军舰巡视西沙群岛,查明岛屿15座,命名勒石,升旗鸣炮,重申主权。据此命名的有“人骏滩”、“李准滩”、“琛航岛”、“广金岛”、“伏波礁”等。
(二)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岛屿争夺至关重要。海岛控制着海洋交通以及附近海域,也可屯驻大量兵力,成为不沉的航空母舰。争夺远海岛礁,扩大海洋国土,已经成为国家之间激烈的海洋争夺态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几乎就是一场岛屿争夺战。
南海岛礁的战略位置非常明显。
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岛礁分布格局图中,涉及中国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中的多处地方。南海西部岛礁空间分布看,主要有拜子龙群岛、吉婆岛、姑苏群岛、龙洲群岛及白龙尾岛、湄岛诸岛、麦岛-昏燕岛、宇岛诸岛等等,南沙海域西南侧岛礁空间分布看,主要有纳土纳群岛、潘迪昂岛、布顿岛、塞卢安岛、萨洛岛等,南沙海域南-东南部岛礁空间分布看,主要有纳闽岛、克腊曼岛、小鲁苏甘岛、布隆岛、提加岛等,南海东部岛礁空间分布看,巴坦群岛、巴林塘群岛、巴布延群岛等(见刘宝银、杨晓梅《中国海洋战略边疆—航天遥感 多国岛礁军事区位》,海洋出版社2011年),这些岛礁不管大小,不管位置在哪个区域,都是具有战略意义和领土功能的岛礁。
海南岛礁还具有很多功能,如生态功能、经济功能、旅游功能。 (一)生态功能。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种类最多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在生物生产力贫乏的大洋中有着“热带海洋沙漠中的绿洲”、“海洋中的热带雨林之称”。全世界海洋生物中有1/4(约90万种)生活在珊瑚礁生态系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珊瑚礁具有防岸护堤、净化海水、美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各方面的生态功能,还可以作为食物、建筑材料等物质的来源,对人类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目前有2.75亿人生活在珊瑚礁附近,至少96个国家和地区从珊瑚礁旅游中受益。有研究显示珊瑚礁为全球约6.5亿人提供了资源服务,其中有3000万人几乎完全依赖珊瑚礁生活。据报道,现今全球范围内大约有60万平方千米的珊瑚礁,仅占世界海洋生态系统0.2%的面积,却提供了海洋生态系统2.85%的服务价值(Souter D W, Linden O. The health and future of coral reef systems[J]. 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 2000, 43(8-9):657-688)。
我国南海珊瑚礁分布区属于世界珊瑚礁的大洋典型分布区,尤其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在我国最具代表性,造礁石珊瑚种类有38属127种和亚种,约占我国造礁石珊瑚种类的四分之三,是我国现存珊瑚礁群落中最古老、最原始的群落,也是最珍贵的群落,西沙群岛等南海诸岛珊瑚群落通过北迁繁衍而对我国沿岸珊瑚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其中,南海珊瑚虫与其共生藻,也称为虫黄藻(zooxanthellae)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珊瑚虫是构成珊瑚礁生态系统最主要的框架生物,而其共生藻则是这一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它们通过吸收这一框架生物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磷酸盐及硝酸盐等进行光合作用并为其提供营养物质和呼吸所需的部分氧气。
对于南海岛礁,我们应该具备警醒意识和危机意识。
我国南海珊瑚礁处于退化中,西沙群岛的珊瑚覆盖度降至10%以下,污染物排放被认为是珊瑚礁所面临的主要的人为压力。其中重金属污染物随着沿岸工业、生活排污、船舶运输、石油泄漏及养殖生产等人类活动进入南海海水中,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珊瑚(Amiel A J, Friedman G M, Miller D S. Distribution and nature of incorporation of trace elements in modern aragonitic corals[J].Sedimentology,1973,20[1]:47-64.67)(Howard L S, Brown B E. Heavy metals and reef corals[J]. Oceanogr Mar Biol Ann Rev,1984, 22:195-210),而重金属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对珊瑚产生抑制作用甚至导致珊瑚死亡。
有人通过测试南海中、西沙群岛珊瑚礁区(包括中沙群岛的黄岩岛和西沙群岛的永兴岛、七连屿、东岛、浪花礁、北礁、华光礁、盘石屿、玉琢礁)的67个海水样品、2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40个珊瑚骨骼样品,研究其重金属的含量水平和分布特征,并运用权重修正内梅罗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富集系数,评估珊瑚礁区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认为重金属对中、西沙群岛珊瑚礁区产生了一定的生态影响,认为珊瑚礁生态系统正处于快速退化之中,而海水重金属污染被认为是导致珊瑚礁退化的因素之一(王璐《南海中、西沙群岛珊瑚礁区的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生态影响评估》,《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18年6月)。
针对南海岛礁出现的生态问题倾向,有必要对此加以立法限制。
对南海岛礁生态保护制度的建设,有人提出了如下的建议。首先要坚持我国对南海岛礁的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对于南海岛礁上的自然资源原则上禁止开发,对于部分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要强化保护。其次要针对南海岛礁垃圾污染防治推广垃圾分类回收、推广新技术、明确各方在垃圾回收过程中的义务。在南海岛礁监管过程中,建立一种统一规划、互相制约的监管体制。在南海岛礁生态保护执法过程中要推动多部门联合执法的机制,使得岛礁生态保护各方主体信息共享,及时有效开展执法行动。然后,要依照南海岛礁各自的特殊性,对南海岛礁进行分级分区保护,建立一种两级多区的分类保护制度。最后要以强化南海岛礁生态保护过程中各方的法律責任作为南海岛礁生态保护的最后屏障,加大违法者的处罚力度,明确岛礁各方监管主体的法律责任以此来敦促各方主体在南海岛礁生态保护的过程中各司其职(李进《我国南海岛礁生态保护制度研究》,《海南大学硕士论文》,2018年5月)。这样的建议符合南海的实际,应该值得重视。 (二)经济功能。根据岛礁的大小以及位置等不同情况,有些不可以开发,有些则可以适度开发。
珊瑚礁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洋渔业的基石,不仅为鱼虾类提供产卵和育苗栖息地,还为其提供大量的食物,具有巨大的海洋牧场效应,可以持续不断的满足人们对海产品的需求。中、西沙群岛水深300米以浅的礁区面积约23349平方千米,渔场面积有140万平方千米,海域的中层鱼资源量为0.73-1.72亿吨,南沙海域渔业资源蕴藏量约180万吨,这些巨额的海洋生物资源是我国的宝贵财富(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南年鉴2013》)。
根据《三沙年鉴2013》记载,南海岛礁的海藻资源、渔业开发以及有关的经济开发非常突出。
据1989年10月至1994年10月海南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统计,西沙群岛海区浮游藻类共有219种,分属3门57属。其中硅藻类最多,共140种,占总种数的63.93%;其次是甲藻类76种,占总种数的34.70%。南海中部海区已发现浮游植物245种和31个变种,主要生态类群是硅藻、甲藻,以及金藻、蓝藻等,其中硅藻占绝对优势,其周年细胞数平均值约占浮游植物周年总细胞数平均值的98.7%。中沙群岛海区(主要是黄岩环礁潟湖)有浮游植物87种,其中浮游硅藻类33属68种,甲藻类7属13种,蓝藻类2属5种,黄藻类1属1种,均属热带、亚热带种群,少量属温带种属;按种类组成分,沿岸性的浮游硅藻类占64.8%,大洋性浮游硅藻类占11.4%,甲藻类占17%,其他藻类占6.8%左右。南海南部海区浮游植物密集层在水深35~75米的次表层水中,计有55属155种,其主要生态类群也是硅藻、甲藻,次为蓝藻、金藻、绿藻等,其中硅藻42属111种、7个变种,占浮游植物总数量的99.6%。
1958年10月,琼海县水产部部长兼潭门公社第一书记林明光和副书记甘昌明,组织潭门、长坡的渔船和渔民,成立西南沙渔业公司,开展大规模的渔业生产,拓荒种植,开发西沙。他们分驻永兴岛、东岛、琛航岛、金银岛、甘泉岛等岛屿,领导渔民作业,大大鼓舞了渔民们的生产积极性。该公司有大小渔船、小艇146艘,渔民、渔工1300多人,公司按照各人特长,量才适用,编为捕捞、海特产、海藻、海龟、加工、养殖等队组。
捕捞队拥有大中机船和小舢艇46艘,以流刺、拖网、垂钓等方法进行作业,生产鱼类960吨,产值80多万元。
海特产队拥有大小船艇40艘,生产海参干货80多担(每担50千克),红口螺、马蹄螺等各类螺肉干货1500多担,砗、蚵、贝壳42万多个,唐冠螺壳6000余个,虎斑贝壳2万个,产值66万元。
海藻队拥有中小船艇54艘,在北礁、光华礁生产石花菜干货1200多担,加工胶片340担,产值38万元。
海龟队在主产区中建岛、赵述岛、东岛等岛屿,以小艇放网巡岛的方法,捕抓海龟8610头,玳瑁鳞片660千克,产值39万多元(此类动物后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而严禁捕捉)。
养殖队65人均为女性,负责鱼货搬运、加工及种养业。在永兴岛开垦菜地8亩,种植瓜菜、甘蔗和饲养肉鸡供应各队渔民。养殖队在东岛栽种椰子树350多棵,还栽种枇杷树等,绿化了东岛;放养山羊84只、黄牛56头(其中公牛12头)。1960年12月,琼海西南沙渔业公司将黄牛移交西沙工委管理。1988年1月西沙工委又将其移交驻岛部队管理。驻岛部队采取放养的方法,40多年间黄牛繁衍获得极大发展,后逐渐成为野牛,根据渔民和驻岛部队的观察,至2000年估计有9~11群,总数有200只左右。
(三)旅游功能。海南的岛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珊瑚礁是一个巨大的海上公园,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为观光、潜水等创造了天然条件,众多的海洋资源也让其成为学习海洋文化的天然基地,可以说珊瑚礁是一个有度假、观光、学习、教育等多功能的生态旅游区,例如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等。
环礁是南海“四沙”的景观基础。其它景观都是由环礁演变而成。
环礁之美在于“浪花带”景观。
远远望去,碧蓝平静的大海上突然浪花翻滚。这是因为所有的环礁,都会因外缘高起的“环”不断迎击风浪而激起一片浪花,这种景观被称为“浪花带”。远望环礁,首先看到的就是这一圈白浪翻滚的“浪花带”。待接近环礁后,看到的却是一个被“浪花帶”围绕在内的风平浪静的潟湖。潟湖水浅,水色与环礁外的大海截然不同,偏绿或偏黄,有时像翡翠,环礁因此成为热带海洋中十分独特的美景(单之蔷《有一种领土叫“环礁”》,《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5期)。
一 海南岛礁的概念认识
岛的认识。“岛”是散步在海洋、江河或湖泊中的四面环水、高潮时露出水面、自然形成的陆地,如海南岛。彼此相距较近的一组岛屿称为群岛,如南海诸岛。从成因上讲,岛屿可以分为大陆岛(指的是其地质构造与邻近大陆相似,原属大陆的一部分,由于地壳下沉或海水上升使其与大陆相隔成岛,如台湾岛和海南岛)和海洋岛(在海洋中自行生成的岛屿,分为火山岛与珊瑚岛)。
岛礁名称纪念近现代为捍卫祖国南海诸岛做出突出贡献的人。1909年,两广总督张人骏派水师提督李准和副将吴敬荣率领170余人,分乘“伏波”、“广金”、“琛航”3艘军舰巡视西沙群岛,查明岛屿15座,命名勒石,升旗鸣炮,重申主权。据此命名的有“人骏滩”、“李准滩”、“琛航岛”、“广金岛”、“伏波礁”等。
(二)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岛屿争夺至关重要。海岛控制着海洋交通以及附近海域,也可屯驻大量兵力,成为不沉的航空母舰。争夺远海岛礁,扩大海洋国土,已经成为国家之间激烈的海洋争夺态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几乎就是一场岛屿争夺战。
南海岛礁的战略位置非常明显。
中国海洋战略边疆岛礁分布格局图中,涉及中国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中的多处地方。南海西部岛礁空间分布看,主要有拜子龙群岛、吉婆岛、姑苏群岛、龙洲群岛及白龙尾岛、湄岛诸岛、麦岛-昏燕岛、宇岛诸岛等等,南沙海域西南侧岛礁空间分布看,主要有纳土纳群岛、潘迪昂岛、布顿岛、塞卢安岛、萨洛岛等,南沙海域南-东南部岛礁空间分布看,主要有纳闽岛、克腊曼岛、小鲁苏甘岛、布隆岛、提加岛等,南海东部岛礁空间分布看,巴坦群岛、巴林塘群岛、巴布延群岛等(见刘宝银、杨晓梅《中国海洋战略边疆—航天遥感 多国岛礁军事区位》,海洋出版社2011年),这些岛礁不管大小,不管位置在哪个区域,都是具有战略意义和领土功能的岛礁。
三 海南岛礁的多种功能
海南岛礁还具有很多功能,如生态功能、经济功能、旅游功能。 (一)生态功能。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种类最多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在生物生产力贫乏的大洋中有着“热带海洋沙漠中的绿洲”、“海洋中的热带雨林之称”。全世界海洋生物中有1/4(约90万种)生活在珊瑚礁生态系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珊瑚礁具有防岸护堤、净化海水、美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各方面的生态功能,还可以作为食物、建筑材料等物质的来源,对人类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目前有2.75亿人生活在珊瑚礁附近,至少96个国家和地区从珊瑚礁旅游中受益。有研究显示珊瑚礁为全球约6.5亿人提供了资源服务,其中有3000万人几乎完全依赖珊瑚礁生活。据报道,现今全球范围内大约有60万平方千米的珊瑚礁,仅占世界海洋生态系统0.2%的面积,却提供了海洋生态系统2.85%的服务价值(Souter D W, Linden O. The health and future of coral reef systems[J]. 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 2000, 43(8-9):657-688)。
我国南海珊瑚礁分布区属于世界珊瑚礁的大洋典型分布区,尤其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在我国最具代表性,造礁石珊瑚种类有38属127种和亚种,约占我国造礁石珊瑚种类的四分之三,是我国现存珊瑚礁群落中最古老、最原始的群落,也是最珍贵的群落,西沙群岛等南海诸岛珊瑚群落通过北迁繁衍而对我国沿岸珊瑚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其中,南海珊瑚虫与其共生藻,也称为虫黄藻(zooxanthellae)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珊瑚虫是构成珊瑚礁生态系统最主要的框架生物,而其共生藻则是这一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它们通过吸收这一框架生物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磷酸盐及硝酸盐等进行光合作用并为其提供营养物质和呼吸所需的部分氧气。
对于南海岛礁,我们应该具备警醒意识和危机意识。
我国南海珊瑚礁处于退化中,西沙群岛的珊瑚覆盖度降至10%以下,污染物排放被认为是珊瑚礁所面临的主要的人为压力。其中重金属污染物随着沿岸工业、生活排污、船舶运输、石油泄漏及养殖生产等人类活动进入南海海水中,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珊瑚(Amiel A J, Friedman G M, Miller D S. Distribution and nature of incorporation of trace elements in modern aragonitic corals[J].Sedimentology,1973,20[1]:47-64.67)(Howard L S, Brown B E. Heavy metals and reef corals[J]. Oceanogr Mar Biol Ann Rev,1984, 22:195-210),而重金属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对珊瑚产生抑制作用甚至导致珊瑚死亡。
有人通过测试南海中、西沙群岛珊瑚礁区(包括中沙群岛的黄岩岛和西沙群岛的永兴岛、七连屿、东岛、浪花礁、北礁、华光礁、盘石屿、玉琢礁)的67个海水样品、2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40个珊瑚骨骼样品,研究其重金属的含量水平和分布特征,并运用权重修正内梅罗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富集系数,评估珊瑚礁区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认为重金属对中、西沙群岛珊瑚礁区产生了一定的生态影响,认为珊瑚礁生态系统正处于快速退化之中,而海水重金属污染被认为是导致珊瑚礁退化的因素之一(王璐《南海中、西沙群岛珊瑚礁区的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生态影响评估》,《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18年6月)。
针对南海岛礁出现的生态问题倾向,有必要对此加以立法限制。
对南海岛礁生态保护制度的建设,有人提出了如下的建议。首先要坚持我国对南海岛礁的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对于南海岛礁上的自然资源原则上禁止开发,对于部分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要强化保护。其次要针对南海岛礁垃圾污染防治推广垃圾分类回收、推广新技术、明确各方在垃圾回收过程中的义务。在南海岛礁监管过程中,建立一种统一规划、互相制约的监管体制。在南海岛礁生态保护执法过程中要推动多部门联合执法的机制,使得岛礁生态保护各方主体信息共享,及时有效开展执法行动。然后,要依照南海岛礁各自的特殊性,对南海岛礁进行分级分区保护,建立一种两级多区的分类保护制度。最后要以强化南海岛礁生态保护过程中各方的法律責任作为南海岛礁生态保护的最后屏障,加大违法者的处罚力度,明确岛礁各方监管主体的法律责任以此来敦促各方主体在南海岛礁生态保护的过程中各司其职(李进《我国南海岛礁生态保护制度研究》,《海南大学硕士论文》,2018年5月)。这样的建议符合南海的实际,应该值得重视。 (二)经济功能。根据岛礁的大小以及位置等不同情况,有些不可以开发,有些则可以适度开发。
珊瑚礁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洋渔业的基石,不仅为鱼虾类提供产卵和育苗栖息地,还为其提供大量的食物,具有巨大的海洋牧场效应,可以持续不断的满足人们对海产品的需求。中、西沙群岛水深300米以浅的礁区面积约23349平方千米,渔场面积有140万平方千米,海域的中层鱼资源量为0.73-1.72亿吨,南沙海域渔业资源蕴藏量约180万吨,这些巨额的海洋生物资源是我国的宝贵财富(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南年鉴2013》)。
根据《三沙年鉴2013》记载,南海岛礁的海藻资源、渔业开发以及有关的经济开发非常突出。
据1989年10月至1994年10月海南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统计,西沙群岛海区浮游藻类共有219种,分属3门57属。其中硅藻类最多,共140种,占总种数的63.93%;其次是甲藻类76种,占总种数的34.70%。南海中部海区已发现浮游植物245种和31个变种,主要生态类群是硅藻、甲藻,以及金藻、蓝藻等,其中硅藻占绝对优势,其周年细胞数平均值约占浮游植物周年总细胞数平均值的98.7%。中沙群岛海区(主要是黄岩环礁潟湖)有浮游植物87种,其中浮游硅藻类33属68种,甲藻类7属13种,蓝藻类2属5种,黄藻类1属1种,均属热带、亚热带种群,少量属温带种属;按种类组成分,沿岸性的浮游硅藻类占64.8%,大洋性浮游硅藻类占11.4%,甲藻类占17%,其他藻类占6.8%左右。南海南部海区浮游植物密集层在水深35~75米的次表层水中,计有55属155种,其主要生态类群也是硅藻、甲藻,次为蓝藻、金藻、绿藻等,其中硅藻42属111种、7个变种,占浮游植物总数量的99.6%。
1958年10月,琼海县水产部部长兼潭门公社第一书记林明光和副书记甘昌明,组织潭门、长坡的渔船和渔民,成立西南沙渔业公司,开展大规模的渔业生产,拓荒种植,开发西沙。他们分驻永兴岛、东岛、琛航岛、金银岛、甘泉岛等岛屿,领导渔民作业,大大鼓舞了渔民们的生产积极性。该公司有大小渔船、小艇146艘,渔民、渔工1300多人,公司按照各人特长,量才适用,编为捕捞、海特产、海藻、海龟、加工、养殖等队组。
捕捞队拥有大中机船和小舢艇46艘,以流刺、拖网、垂钓等方法进行作业,生产鱼类960吨,产值80多万元。
海特产队拥有大小船艇40艘,生产海参干货80多担(每担50千克),红口螺、马蹄螺等各类螺肉干货1500多担,砗、蚵、贝壳42万多个,唐冠螺壳6000余个,虎斑贝壳2万个,产值66万元。
海藻队拥有中小船艇54艘,在北礁、光华礁生产石花菜干货1200多担,加工胶片340担,产值38万元。
海龟队在主产区中建岛、赵述岛、东岛等岛屿,以小艇放网巡岛的方法,捕抓海龟8610头,玳瑁鳞片660千克,产值39万多元(此类动物后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而严禁捕捉)。
养殖队65人均为女性,负责鱼货搬运、加工及种养业。在永兴岛开垦菜地8亩,种植瓜菜、甘蔗和饲养肉鸡供应各队渔民。养殖队在东岛栽种椰子树350多棵,还栽种枇杷树等,绿化了东岛;放养山羊84只、黄牛56头(其中公牛12头)。1960年12月,琼海西南沙渔业公司将黄牛移交西沙工委管理。1988年1月西沙工委又将其移交驻岛部队管理。驻岛部队采取放养的方法,40多年间黄牛繁衍获得极大发展,后逐渐成为野牛,根据渔民和驻岛部队的观察,至2000年估计有9~11群,总数有200只左右。
(三)旅游功能。海南的岛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珊瑚礁是一个巨大的海上公园,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为观光、潜水等创造了天然条件,众多的海洋资源也让其成为学习海洋文化的天然基地,可以说珊瑚礁是一个有度假、观光、学习、教育等多功能的生态旅游区,例如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等。
环礁是南海“四沙”的景观基础。其它景观都是由环礁演变而成。
环礁之美在于“浪花带”景观。
远远望去,碧蓝平静的大海上突然浪花翻滚。这是因为所有的环礁,都会因外缘高起的“环”不断迎击风浪而激起一片浪花,这种景观被称为“浪花带”。远望环礁,首先看到的就是这一圈白浪翻滚的“浪花带”。待接近环礁后,看到的却是一个被“浪花帶”围绕在内的风平浪静的潟湖。潟湖水浅,水色与环礁外的大海截然不同,偏绿或偏黄,有时像翡翠,环礁因此成为热带海洋中十分独特的美景(单之蔷《有一种领土叫“环礁”》,《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