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作为基础科学,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想品质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工具,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近年来,语文教学在不断的进行改革,教师也要与时俱進,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教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与教材中的人文性进行结合,实现语文教学中科学和人文的统一。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无论是在课程的性质、理念,还是其目标和课程的设置,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需要教师去将其运用到课程教学中。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这种人文关怀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学中存在着应试教育的痕迹,甚至将语文当作文字工具,这就无法彰显语文真正的内涵和魅力。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教学; 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前言:
多年以来,语文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点,从小学开始,直到高中结束,都是最主要的学科,甚至大学前期也是要学习语文的。由此可见,语文的功能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文字、学会组词、组句等,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较强的审美能力,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新的课程改革之后,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得到大力的提倡和推广,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比起传统的将语文教学作为工具更能体现语文的内涵,并能突显出对人们需求的尊重。人文性比起思想性也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它包含的内容更多,具有文化性、思想性以及人性等。因此,人文性的强调,对于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新课程中工具性的含义,更多的是体现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体现的是和人文性结合的工具性。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运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将人文性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从而走出传统的“应试,工具,机械,枯燥、 繁难、封闭”的状况,进而有效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这无疑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笔者试从教师和学生双向层面的互动角度提出如下思考: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双方在语文教学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从教师层面来说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自己学习
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不减反增,很多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缺乏对语文学习的热情。究其原因,主要是如今在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只顾一味的讲解理论知识,并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当作课堂的主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不到乐趣,只是听老师的讲解,就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体来说,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来帮助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其扬长补短,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语文的方式。或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课外书籍,最好选择经典名著和一些优秀的书籍来阅读,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利用语文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爱好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轻松、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引导学生去学习对其有利的知识,使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实现语文素养。
2、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养成
语文中的人文性,主要是来自于古代汉语中的文化思想,它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所表现出的独特的思想。因此,要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汉语中包含的民族思想和民族精神,感受从汉语中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民族感情,必须要将人文性贯穿于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对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发展自身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培养健康的心理都有巨大的帮助,也就是要将学生当作一个真正有发展潜能、理智与情感并存的生命体。
语文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到文化知识,还要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得到素质和生活习惯,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去利用语文。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认识到语文是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工具。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主动去了解语文知识,探索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从学生层面来说
对于在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不仅是教师的责任,学生自己也应该有这方面的意识,并为此做出努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要表现出积极性,在学习上要有主动性,做到认真思考,寻找自身的不足,并积极的改正。学生变得主动,发现問题的能力就会变强,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要主动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也会有所反思,教师反思之后,又会产生新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传递给学生,以此循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会越来越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如今,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都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并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导,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懂得自己去探索文中的内涵,根据所学文章去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等。此外,学生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不能局限于语文教材中的知识,要积极的阅读更多对自己有利的文章和书籍,扩展自己的视野。
强调文化与精神并重, 实际上是指在课程实施中正确把握新课标中所指出的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我们固然反对语文课程为传统工具性所主宰, 为升学考试所左右, 但也不能不要知识、技能, 将传统完全抛弃, 一味地讲人文性。 要在对工具性合理继承的基础上讲人文性,“实现科学与人文彼此关照, 相互包容, 最终达到二者协调统一。”
三、结束语
对于学生而言,高中阶段是他们思想、人格、情感养成最为关键的时间,高中阶段的培养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高中阶段对学生的培养重点应该放在其身心的发展和思想人格的养成上,不能一味的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实行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将人文性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使语文教学体现出人文精神,从而突显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娜.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1):11-12.
[2]黄磊.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析[J].新校园(上旬刊),2010,(10):94,97.
[3]张文进.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J].中学语文:下旬,2011,(8):46-47.
[4]刘海平.新课程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析[J].教育界,2011,(18):105.
[5]王瑞凤.新课程背景下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效率的思考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7.
[6]姚新全.试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D].扬州大学,2009.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教学; 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前言:
多年以来,语文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点,从小学开始,直到高中结束,都是最主要的学科,甚至大学前期也是要学习语文的。由此可见,语文的功能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文字、学会组词、组句等,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较强的审美能力,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新的课程改革之后,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得到大力的提倡和推广,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比起传统的将语文教学作为工具更能体现语文的内涵,并能突显出对人们需求的尊重。人文性比起思想性也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它包含的内容更多,具有文化性、思想性以及人性等。因此,人文性的强调,对于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新课程中工具性的含义,更多的是体现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体现的是和人文性结合的工具性。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运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将人文性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从而走出传统的“应试,工具,机械,枯燥、 繁难、封闭”的状况,进而有效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这无疑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笔者试从教师和学生双向层面的互动角度提出如下思考: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双方在语文教学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从教师层面来说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自己学习
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不减反增,很多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缺乏对语文学习的热情。究其原因,主要是如今在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只顾一味的讲解理论知识,并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当作课堂的主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不到乐趣,只是听老师的讲解,就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体来说,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来帮助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其扬长补短,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语文的方式。或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课外书籍,最好选择经典名著和一些优秀的书籍来阅读,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利用语文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爱好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轻松、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引导学生去学习对其有利的知识,使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实现语文素养。
2、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养成
语文中的人文性,主要是来自于古代汉语中的文化思想,它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所表现出的独特的思想。因此,要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汉语中包含的民族思想和民族精神,感受从汉语中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民族感情,必须要将人文性贯穿于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对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发展自身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培养健康的心理都有巨大的帮助,也就是要将学生当作一个真正有发展潜能、理智与情感并存的生命体。
语文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到文化知识,还要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得到素质和生活习惯,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去利用语文。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认识到语文是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工具。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主动去了解语文知识,探索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从学生层面来说
对于在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不仅是教师的责任,学生自己也应该有这方面的意识,并为此做出努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要表现出积极性,在学习上要有主动性,做到认真思考,寻找自身的不足,并积极的改正。学生变得主动,发现問题的能力就会变强,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要主动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也会有所反思,教师反思之后,又会产生新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传递给学生,以此循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会越来越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如今,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都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并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导,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懂得自己去探索文中的内涵,根据所学文章去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等。此外,学生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不能局限于语文教材中的知识,要积极的阅读更多对自己有利的文章和书籍,扩展自己的视野。
强调文化与精神并重, 实际上是指在课程实施中正确把握新课标中所指出的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我们固然反对语文课程为传统工具性所主宰, 为升学考试所左右, 但也不能不要知识、技能, 将传统完全抛弃, 一味地讲人文性。 要在对工具性合理继承的基础上讲人文性,“实现科学与人文彼此关照, 相互包容, 最终达到二者协调统一。”
三、结束语
对于学生而言,高中阶段是他们思想、人格、情感养成最为关键的时间,高中阶段的培养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高中阶段对学生的培养重点应该放在其身心的发展和思想人格的养成上,不能一味的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实行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将人文性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使语文教学体现出人文精神,从而突显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娜.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1):11-12.
[2]黄磊.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析[J].新校园(上旬刊),2010,(10):94,97.
[3]张文进.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J].中学语文:下旬,2011,(8):46-47.
[4]刘海平.新课程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析[J].教育界,2011,(18):105.
[5]王瑞凤.新课程背景下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效率的思考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7.
[6]姚新全.试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D].扬州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