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篇 程程:投资金银币获高回报

来源 :理财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_ti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轻的“骨灰级”泉友
  初次结识程程,已是去年的事情。那是在一次由上海东方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举办的当代金银币专场拍卖会之后的泉友(指金银币藏友)聚会上,作为杭州地方泉友的代表,他做了发言。给记者的初步印象是一个在泉友中间很活跃的人,当然,他的一些收藏观点也很有见地,仅此而已。当时记者也压根没把他当成一个“骨灰级”泉友。
  但当他跟记者聊了自己的金银币收藏经历之后,记者知道自己彻底错了。这位见到珍品会兴奋得如同打了鸡血般的年轻人,对金银币的痴迷程度让记者感到吃惊。而他的收藏理念,也已经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当然“战绩”也很辉煌,部分藏品价格涨幅超过10倍。
  闲暇时,程程会掏出随身携带的金银币,细细把玩、品味,他会沉醉于马可波罗深邃的眼神,或流连于熊猫的憨态可掬。对于金银币的喜爱,他从不加掩饰。
  谈到自己与金银币,其实还跟他朋友的经历有关。大学毕业后,他一直从事IT行业的工作,每天面对着程式化的事物,个性都慢慢变得有些刻板起来。小刘(程程至今仍然这么称呼他,虽然其年纪足足比自己大了十几岁。)这位钱币收藏爱好者告诉程程,自己小的时候体弱多病,经常哭闹不休。由于家境拮据,买不起玩具给小孩子,无奈之下祖母就把她压在箱底的一件宝贝——一个精美的木盒子拿给被病痛折磨的孙子把玩。可是说来也奇怪,这个木盒子就像充满某种不可思议的魔力,能让小孙子停止哭闹。因为被盒子里亮晶晶的东西深深吸引,里面装的就是民国时期的钱币——我们现在俗称的“袁大头”。
  钱币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程程开始有意识地去了解钱币,由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酸甜收藏经历
  从此之后,在杭州的古玩市场上,便多了一个年轻人的身影。
  比起“袁大头”,他找到了让自己更感兴趣的东西,就是当代金银币。精美的雕刻、丰富的题材、稀有的数量和背后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都让他为之着迷。并且,对于初涉钱币收藏的他,当时金银币并不高昂的价格使他尽可以将自己的喜好收入囊中。
  最初程程并没有贸然大举入市。因为对金银币知识了解不多,于是他就在市场上、网上以及图书馆寻找一些与当代金银币有关的资料,开始学习。由于当时金银币市场并不繁荣,与之有关的资料也少之又少,能够找到的大多是图册。即便这样他也决不错过任何可以学习的机会,将能够找到的资料通通搜集回去细细研究。同时,也寻找机会跟网友进行交流,并通过查阅网友发布的帖子,学习金银币收藏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准备之后,程程开始尝试购买彩金银币。
  不过他很快发现,彩金银币价格走势不温不火,怎么会这样呢?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找不到答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杭州藏友沙龙活动中,结识了当今金银币收藏界名家黄瑞勇、葛祖康等老师,与他们交流之后茅塞顿开,原来“老精稀”品种更值得收藏。
  于是程程调整了自己的收藏策略,而他的收藏经历也由此变得多姿多彩起来。捡漏曾让他欣喜若狂,与精品失之交臂也曾让他抓狂。当然,更多的还是品味选对品种带来的满足感。
  说到捡漏,让他最难忘的还是在山东烟台。2007年“五一”期间,他曾到过山东烟台大庙古玩市场,在唯一一家钱币商铺看到了一枚1995年发行的5盎司龙舟图银币。回到杭州之后,他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这种银币发行量很少,于是在时隔5个月之后,借组织自驾游的机会,专程赶到烟台,把那枚银币买了回来。更让他意外的是,仅花了2500元,而当时在上海卢工钱币市场,这枚银币的市场价已经达到了7500元。当然,目前这枚银币的市场价已经达到了70000元。
  至于遗憾,莫过于与珍品失之交臂了。那是在2007年的冬天。上海一位币商给他打电话称,找到一套1盎司传统文化金币,是从湖北收购来的,愿以95000元转让给他。程程当时表示“没有问题”。因为在他的记忆中,杭州沙龙只有一个人拥有这套金币,十分罕见。但他当时无法对价格做出准确判断,所以给杭州的藏友打了一个电话,阴差阳错对方居然听成了“古代发明一组”5枚金币,这种币当时价格为75000元一枚,认为上海币商要价过高。程程回绝之后又给黄瑞勇打了电话,黄瑞勇告诉他国内不超过10套。于是程程马上驱车赶到上海,苦苦等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早在门口堵住这位币商,最后加价到14万元,但对方已经不肯放手了。在随后的很长时间里,程程说自己跟失恋了一样,懊恼苦闷不已。
  现在,程程已经成为杭州金银币收藏圈里颇有影响的人物了。收藏金银币给他带来了精神、物质双丰收。“金银币收藏带给我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可以用无与伦比来形容。”他这样描述精神上的收获。对于物质收获,他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很多金银币藏家曾告诉过记者,其年投资复合回报率可达50%,他对此说法也没有否认。
  记者点评
  就目前而言,金银币收藏群体虽然不大,但不可否认,程程选对了方向,年复合投资回报率达50%,纵观最近十年来的投资市场,可能只有房产、艺术品等少数投资方式可以与之媲美了。除此之外,还有两点值得肯定,其一是程程不盲目,他是在先学习之后再进入市场,可以少交学费;其二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并及时调整收藏策略。比如他从彩金银币转向专注于“老精稀”,显然这是他能够让资产实现快速增值的原因。
其他文献
现年28岁的符先生,无论是在读书道路上,还是职场发展上,一路走来,都可以用“顺风顺水”来归纳。而且,年轻的他还抓住了2008年底房价下跌的“好时机”,早早为自己搭建好了一个七八十平方米的小窝。   调整短、中、长资产配置   虽然买房后,符先生的金融资产积累不多。但因为不久前的一次跳槽,让他的薪水有了相当不错的涨幅,这就非常有利于未来的个人财富积累了。   我们估算下,由于符先生是个单身大男孩,平
期刊
毫无疑问,黄金是今年投资市场上风头最劲的投资产品。国际金价由7月初的1500美元/盎司起步,连续刷新金价纪录,9月初更是超过了1900美元/盎司。在5年的时间内,国际黄金价格的涨幅已经接近200%。  随着金价的上涨,世界范围内对黄金的投资热情也不断加剧。同时,来自新兴市场,如印度、中国市场的购买力量不断上升,成为了黄金市场上的新特点。相关数据统计也显示,国内投资者黄金投资的交易量、交易金额增速迅
期刊
“随着中国黄金市场的深入发展,我们正在积极打造境内外一体化的贵金属交易平台,不断提升黄金资产实力以及业务的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确立国内最大的做市商银行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贵金属资产管理银行的地位。”工行贵金属业务部总经理郑之光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表达了对未来的愿景。  贵金属业务备受关注  《理财周刊》:近几年投资者对于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业务的关注度度越来越高,您觉得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郑之光:
期刊
符先生今年28岁,提早一年读书的他在2005年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如今已经在上海拥有了首套住房,月薪也突破了两万元。如何利用结余聪明投资是他现在所要解决的问题。  花销不多月薪节节高  1984年出生的符先生老家安徽,在北京本科学业后,他先留在那里工作了两年,后来在2007年到上海工作。  “我本科的专业是计算机,毕业后一直在金融机构工作。”符先生说,他曾在外资银行就职,不久前又跳槽到了另一家金融
期刊
现年35岁的史密斯是英国的一个自由撰稿人。他热衷微博,三年前就注册了自己的“推特”账户。2009年的一个下午,他在买面包的路上突发奇想,希望完全依靠各地“推特”博友的帮助,在一个月内免费到达新西兰坎贝尔岛。史密斯把自己的计划发到了“推特”上,得到各地博友的热烈响应。他于去年3月1日出发,途经荷兰、法国、德国、美国,最终于当月30日到达新西兰。  作为推特的狂热粉丝,史密斯为做到完全依靠推特资源旅行
期刊
曾创作过《山乡巨变》、《朝阳沟》等中国连环画经典作品的贺友直老先生,前年荣获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共同颁发的“终身成就奖”,成为建国60年以来首次获此殊荣的六位艺术家之一。      宝刀不老 炉火纯青  贺老虽已年届90高龄,但其在艺术创作上依旧充满热情,观察生活和思维能力还是十分敏锐,可说不减当年。今年贺老新创作的《城市边角》组画,共有十二幅作品,出神入化,充分体现了画家的幽默、睿智、隽
期刊
女方装修可获补偿  上海的董小姐这些天正在忙着婚房装修的事情,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发布后,她的心里起了一些微妙变化。  在司法解释出台之前,董小姐认为,婚前买房男方出首付,自己来装修,房产两人共同拥有,但司法解释发布之后,如果没有加名,房产基本上与自己无关。更让她闹心的是,自己掏了巨额装修款,却很有可能在若干年之后倘然无存,因为装修部分是贬值的,
期刊
收藏的前提是兴趣  首先,艺术品的价值正在于它的文化性、艺术性、历史性等等。那么,这就使得收藏不同于一般的投资行为,它蕴含着深层次的人文气息和个人爱好在里面。不难看出,想要搞好一种收藏,最基础的是要先喜欢上收藏这件事本身,能从中获得乐趣、成就感或是满足感。继而,再要找出适合自己口味的收藏种类和方向。这就会有一个很好的基础,之后无论是学习、积累、寻访,还是把玩、欣赏、体悟,都以此为前提。  收藏不仅
期刊
重树市场标杆  在2011上海艺博会上,“新海派”将作为上海本土艺术的“特色产品”,成为艺博会的重头戏。在业界享有相当声誉的路画廊艺术机构,将特辟占地240平方米的专门展区,集中展示方增先、施大畏、张桂铭、周慧珺、韩天衡、马小娟、韩硕、卢甫圣、张培成、萧海春、乐震文、何曦、朱敏、丁筱芳等当代海派名家的100余幅精品力作,扛起“新海派”的大旗,力图重振“新海派”声威。这也是上海艺博会历史上规模最大、
期刊
从喜欢到学习  说起紫檀,赵方明仿佛是在回忆和描述一位老朋友,一点一点地,娓娓道来。“最初开始接触紫檀这方面的收藏,大概就是十多年前。”赵方明回忆说,“现在知道我的人都喊我‘木痴’。其实从蛮早开始,我就特别喜欢一些木制品,机缘巧合就开始接触紫檀木了。”  刚开始的时候,赵方明是出于兴趣,先是自己在新华书店购买了一些相关的书籍来阅读。后来渐渐地也到各地的博物馆、北京的故宫等地去参观,目的是去多学多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