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学科要求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中,最基础的能力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活动,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载体。阅读能力对学生智能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本文从历史学科提高阅读能力的必要性及怎样提高阅读能力等方面做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高中学生 历史学科 阅读能力
阅读,《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通过看(书报),并理解其意思。历史阅读能力就是通过看历史书籍(包括各种材料)并理解其意思的能力。在《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在能力方面规定:“在把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可见,高中生学习历史最基本的主要的一个能力就是阅读能力,这是学习各方面能力的基础。
一、提高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1.阅读能力是学生最基础的学习能力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是观察、分析、思维等高层次能力的基础,“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阅读、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在历史教学中,阅读能力是学生最基础的学习能力。观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运用都以阅读活动为载体。要具备高层次的观察、分析等思维能力,首先要具备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因此,必须把培养历史阅读能力作为历史课能力培养的首要任务。
2.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需要
从全国高考和各省高中会考看。能力考查力度逐年加大。历史学科的趋向是:以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不拘泥于教材。这种趋向,以近几年采用的历史材料解析题和历史材料论证题最典型。用课外历史材料创设新情境,要求学生运用课内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对新情境进行观察、分析,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做出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判断、表述、论证,解决历史进程中规律性和本质性的问题。这种趋向,实现了把阅读能力与观察、分析等思维能力相结合进行考查。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1.加强指导阅读的示范作用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讲授新课时,老师应作阅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反复强调和不断的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如应当如何从章节目录阅读到子目录,如何弄清章、节、目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知识结构。如何找出每个问题的关键词句、段落。如何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性质、影响等。如何认清哪些是史,哪些是论,史论是怎样结合的等。
2.指导学生带着目标仔细阅读课本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3.适当提问讨论启发学生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4.要求学生思考归纳,深化理解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1)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2)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同学写了一大篇,却使人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5.要求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中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劃各种符号。
写评注即阅读时在课本的字里行间、四周空白处做解释写评语。如读到美国独立战争经过时,在书上相应的空白处写6条批注:(1)莱克星顿枪声(开始);(2)大陆会议召开(建军);(3)《独立宣言》发表(建国);(4)萨拉托加战役(转折);(5)约克镇投降(胜利);(6)英美签订和约(结束)。这6条正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提纲及6件大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历史课程标准.
[2]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2.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学生 历史学科 阅读能力
阅读,《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通过看(书报),并理解其意思。历史阅读能力就是通过看历史书籍(包括各种材料)并理解其意思的能力。在《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在能力方面规定:“在把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可见,高中生学习历史最基本的主要的一个能力就是阅读能力,这是学习各方面能力的基础。
一、提高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1.阅读能力是学生最基础的学习能力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是观察、分析、思维等高层次能力的基础,“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阅读、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在历史教学中,阅读能力是学生最基础的学习能力。观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运用都以阅读活动为载体。要具备高层次的观察、分析等思维能力,首先要具备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因此,必须把培养历史阅读能力作为历史课能力培养的首要任务。
2.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需要
从全国高考和各省高中会考看。能力考查力度逐年加大。历史学科的趋向是:以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不拘泥于教材。这种趋向,以近几年采用的历史材料解析题和历史材料论证题最典型。用课外历史材料创设新情境,要求学生运用课内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对新情境进行观察、分析,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做出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判断、表述、论证,解决历史进程中规律性和本质性的问题。这种趋向,实现了把阅读能力与观察、分析等思维能力相结合进行考查。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1.加强指导阅读的示范作用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讲授新课时,老师应作阅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反复强调和不断的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如应当如何从章节目录阅读到子目录,如何弄清章、节、目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知识结构。如何找出每个问题的关键词句、段落。如何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性质、影响等。如何认清哪些是史,哪些是论,史论是怎样结合的等。
2.指导学生带着目标仔细阅读课本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3.适当提问讨论启发学生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4.要求学生思考归纳,深化理解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1)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2)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同学写了一大篇,却使人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5.要求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中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劃各种符号。
写评注即阅读时在课本的字里行间、四周空白处做解释写评语。如读到美国独立战争经过时,在书上相应的空白处写6条批注:(1)莱克星顿枪声(开始);(2)大陆会议召开(建军);(3)《独立宣言》发表(建国);(4)萨拉托加战役(转折);(5)约克镇投降(胜利);(6)英美签订和约(结束)。这6条正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提纲及6件大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历史课程标准.
[2]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2.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