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国公司并购重组现状简述
并购重组,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加快发展速度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产业领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日趋活跃而且并购金额不断扩大。
并购活动日趋活跃:我国企业并购活动虽然较多,其中大多数都是国有大型上市公司所主导的。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06、2007年,我国分别发生监测并购案171、201例,2008年也仅181例,但到2010年则大幅度增加,达到622例,2011年更是突破1000例,2013年1季度,我国发生并购案例数204例,比金融危机之前的一个年度数量还要多。
并购金额不断扩大:首先,从总体并购金额来看,2006年公开披露并购金额数为152亿美元,2008年则突破300亿美元,2011年突破600亿美元,2013年1季度就达到316亿美元, 由此可见后金融危机时期并购金额持续保持高位。其次,从单项并购金额来看,后金融危机时期,单项并购金额屡创新高,2013年,中海油151亿美元并购加拿大尼克森创下了海外并购的新纪录。实际上,随着我国上市公司实力的不断增强,一些企业为避免"两头在外"积极对上游资源型企业展开并购行为,并购活动持续深入。
二、并购、重组含义的文献综述
国外文献:从各种理论文献来看,并购一般分为广义并购和狭义并购两种理解。广义的并购概念,可以引用 Weston(2003)的结论,即"公司接管以及相关的公司重组、公司控制、企业所有权结构变更等活动统称为并购。"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对存量资产进行调节和重新组合的行为都属于广义的并购概念。西方广义的并购概念实质上包括了狭义的公司重组,因此,并购和重组这两个概念在文献及实际应用中经常被统称为"并购重组"。狭义的并购即兼并、收购,是由英文法律词汇"M&A",(Merger and Acquisition)翻译过来的。收购(Acquisition)指获取特定财产所有权的行为,通过该项行为,一方取得或获得某项财产,尤指通过任何方式获取的实质上的所有权。"重组,英文称为"Restructuring",在经济学中的意义是指企业的资产重组,即为达到企业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发展和扩大规模等目标而对现有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在内的资源采取包括并购、资产注入、资产置换、资产与负债的剥离、资产分拆、资产租赁等一系列形式进行的资产优化组合和调配,是企业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即获取利润及股东投资回报率最大化,充分使用管理和资源以对付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一种经济行为。
国内文献:国内经济学家对兼并、收购也有着丰富的解释和阐释。郭元晞(1997)认为,企业的兼并,实际上就是将分散的资本相对集中起来,使社会资源的配置不断优化,以提高生产经营的集约化程度;而收购则是一家企业出资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资产或股权,从而获得对该企业资本的实际控制权。干春晖,刘祥生(2002)以及段明峰(2002)都认为收购是指对企业资产和股份的购买行为,而并购(M&A)是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为了获得其他企业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万兰英,王为夏(2003)认为企业并购是通过转移企业所有权或控制权的方式实现企业扩张和发展的经营手段。邱尊社(2007)认为,收购是指一家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用现款、债务或股票购买另一家公司的股票或资产,以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他同时认为,兼并与收购的实质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一公司为获另一公司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行为。
在国内,重组的内涵被学者们给出了各种解释。王继权(2000)认为,资产重组是指对企业的资产边界进行重新划分,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配置,通过资产结构的战略调整,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实现企业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魏杰(1999)认为资产重组可以定义为主要是通过对不同法律主体的财产权、出资人所有权和债权人债权进行符合资本最大增值目的的调整和改变,从而形成对实物资本、金融资本、产权资本和无形资本的重新组合。汤谷良(2001)认为资产重组是指出出资者或授权经营者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以长期资产和资源为对象、以控制权的转移为核心尽心固定资源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孙延生(2003)认为,资产重组从动态看,是指资产的拥有者、控制者对资产的分布状态进行重新的组合、调整、配置的过程,或对设在资产上的权利进行处置的过程;从静态讲,一般是指资产的再配置或资产配置结构的调整。
三、并购重组绩效的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文献:Dewing(1921)分析了美国1900年左右35起企业重组事项,结论是35家企业中只有5家获得了预期收益,并购当年可取得较高收益,10年以上的长期收益则低于预期收益的70%以上,且企业并购的收益在重组前往往被高估。Jensen和Ruback(1983)研究了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并购活动中收购公告与超常收益的联系,研究发现在收购公告期间,成功的要约收购(Tender Offer)给目标企业股东平均带来30%的超常收益,而成功的兼并(Merger)则给目标方平均带来20%超额收益。但重组方却没有获得显著超常收益,一年内的平均非正常收益率为-5.5%,他们研究认为重组效率不显著是管理者过度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Healy,Palepu和Ruback(1992)研究了1979-1984年间美国50家最大的重组案例,发现行业调整后的公司资产回报率明显提高,他们把这种提高解释为公司管理效率的提高,而非人工成本的节省。Schwen(1996)研究了1975-1991年间1814个并购事件后得出,事件窗内目标公司股东的累积平均超额收益为35%。而收购公司股东的超额收益与零没有显著差异。
国内文献:陈信元、张田余(1999)研究了1997年30家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发现:上市公司在并购后,在观察期31天内不存在显著的非正常收益即股价没有出现明显的波动,市场对于公司的兼并收购行为没有反应。张新(2003)采用事件研究法对1993-2002年中国上市公司的1216个并购重组事件是否创造价值进行了全面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并购重组虽为目标公司创造了价值,目标公司股票溢价达到了29.05%,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但对收购公司股东却产生了负面影响,收购公司股票溢价为-16.76%。 檀向球(1998)研究了沪市1997年总计198起重组事件,选取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9个指标来综合评价重组的绩效,发现重组扩张的公司绩效下降。冯根福、吴林江(2001)对1994-1998年201起重组交易进行了财务指标检验,利用因子分析法建立综合得分模型,结论是并购当年和并购后一年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随后年份绩效普遍下滑,并且混合并购的优势在长期看来十分有限,而横向并购的绩效则在长期内较为稳定并呈不断上升趋势。李善民、陈玉罡(2002)则采用事件分析法研究1999-2000年沪深两市总计349起重组事项,研究证实资产重组能给收购公司股东带来显著的财富膨胀,但对目标公司股东收益的影响却不明显,并且不同重组类型会导致不同的财富效应,国家股和法人股比重最大的收赡方将获得显著的财富增加。
结论:国内外对并购绩效的研究结论基本相似,并购带给收购公司的超额收益远低于带给目标公司的超额收益;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先升后降。并购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善上市公司的绩效。综观国内外对企业并购重组与绩效提高的文献研究,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运用会计研究法,采用单一或几个关键财务指标来评价上市企业的经营绩效,并构建综合绩效得分模型,通过比较重组前后公司财务绩效的变化,来检验重组事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二是采用事件研究法,根据证券市场指数比较重组公告期前后上市公司的超额收益率,以此判定此事件对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
四、并购价值评估的文献综述
国外文献:国外学者倾向于对资产评估和交易定价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20世纪80年代科勒、戈德哈特和威赛尔斯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麦肯锡价值评估模型。Scon&Goodwin(1992)、Easton,Eddey and Harris(1993)对澳大利亚的资产评估进行研究,发现资产评估与股票市价之问存在相关性。Geltner(1997)研究发现资产评估对证券投资组合定价会产生一定影响。Geltner,Gfegor,and Schwann(2003)对资产评估和房地产市场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资产评估对房地产市场价格会产生一定影响。布瑞德福特·康纳尔(2002)系统介绍了现金流量折现法理论并用福特公司作为实例介绍该方法的实际应用。阿斯沃斯-达莫达让(2005)阐述了高科技公司等非传统行业的企业价值评估问题,研究如何用现金流量贴现法来估计技术性公司的价值。Daves,Ehrhardt and Shrieves(2005)从实践角度阐述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和程序,具体介绍了如何预测未来财务报表和公司未来自由现金流。此外还有一些文献研究其他评估方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如EVA法和期权法等。
国内文献:肖时庆(2001)对1993至1998年上市的公司进行研究,研究了资产评估结果和股票定价之间的关系。严绍兵,王莉莹,仲崇敬,吕文杰(2008)对中国上市公司资产交易中评估结果与交易价格之间差异及其原因进行了研究。李麟、李骥(2001)、刘捷、王世宏(2006)、赵坤,朱戎(2010)等从理论上系统总结了企业价值评估的各种方法,并对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分析。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联合课题组(2010)出具的《上市公司2009年度并购重组资产评估专题报告》指出资产评估已经成为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定价的核心环节。王建中等一些学者针对价值评估方法选择及适用性进行研究,王建中等(2004)进行了股权自由现金流量估价模型评估值与企业市场价值的比较,验证了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的适用性。曹中(2009)针对我国企业价值评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收益法的缺陷并对收益度量方法进行改进。
张宏霞、陈泉(2010)认为可以采用期权法对高科技创新企业进行估价。岳公侠等(2011)研究发现2008年至2010年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资产基础法的使用比例为93%,收益法使用比例为75%,市场法使用比例为7%,选择资产基础法作为最终结果的样本所占比例为70%,选择收益法作为最终结果的样本所占比例为28%,以市场法作为最终结果的样本所占比例为2%。赵立新、刘萍(2011)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的资产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指出成本法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价值评估中占据主要地位。其研究表明2009和2010年度180例重大并购重组中有162例是以资产评估结果作为定价依据。王竞达,刘辰(2011)对上市公司并赙评估方法选择与运用进行分析,提倡各种评估方法综合运用,实现评估价值类型多元化。
参考文献:
[1]檀向球.沪市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实证研究[J].中国证券报,2008(09)
[2]王跃堂.我国证券市场资产重组绩效之比较分析[J].财经研究,2009(07)
[3]庞彦翔.H公司海外并购重组的财务战略与实践[J].财务与会计,2012(07)
[4]韩坚,钱濛.并购重组与民营经济绩效的实证研究:以江浙沪民营上市企业为例[J].中国软科学, 2012(07)
[5]姜永平.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实证分析[J].投资与合作,2013(02)
[6]王竞达,瞿卫菁.创业板公司并购价值评估问题研究:基于我国2010、2011年创业板公司并购数据分析[J].会计研究,2012(10)
[7]贾征,李进.后金融危机时期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风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07)
[8]宗声.浅谈公司重组并购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3(08)
[9]李晶.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与重组[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3(07)
[10]陈兴秀.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绩效实证研究:基于同行业与跨行业并购的比较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10)
[11]徐慧.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与企业绩效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 2012(6)
[12]刘亮.上市公司多元化并购与同业并购绩效研究[J].会计师, 2012(01)
[13]王军.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动因、模式与绩效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14]姜永平.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实证分析[J].投资与合作, 2013(2)
[15]赵显亮.证券公司并购重组双方股东策略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0(6)
作者简介:张代军,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金融、保险;陆方寅(1988-),男,浙江兰溪,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工程与金融风险管理。
并购重组,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加快发展速度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产业领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日趋活跃而且并购金额不断扩大。
并购活动日趋活跃:我国企业并购活动虽然较多,其中大多数都是国有大型上市公司所主导的。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06、2007年,我国分别发生监测并购案171、201例,2008年也仅181例,但到2010年则大幅度增加,达到622例,2011年更是突破1000例,2013年1季度,我国发生并购案例数204例,比金融危机之前的一个年度数量还要多。
并购金额不断扩大:首先,从总体并购金额来看,2006年公开披露并购金额数为152亿美元,2008年则突破300亿美元,2011年突破600亿美元,2013年1季度就达到316亿美元, 由此可见后金融危机时期并购金额持续保持高位。其次,从单项并购金额来看,后金融危机时期,单项并购金额屡创新高,2013年,中海油151亿美元并购加拿大尼克森创下了海外并购的新纪录。实际上,随着我国上市公司实力的不断增强,一些企业为避免"两头在外"积极对上游资源型企业展开并购行为,并购活动持续深入。
二、并购、重组含义的文献综述
国外文献:从各种理论文献来看,并购一般分为广义并购和狭义并购两种理解。广义的并购概念,可以引用 Weston(2003)的结论,即"公司接管以及相关的公司重组、公司控制、企业所有权结构变更等活动统称为并购。"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对存量资产进行调节和重新组合的行为都属于广义的并购概念。西方广义的并购概念实质上包括了狭义的公司重组,因此,并购和重组这两个概念在文献及实际应用中经常被统称为"并购重组"。狭义的并购即兼并、收购,是由英文法律词汇"M&A",(Merger and Acquisition)翻译过来的。收购(Acquisition)指获取特定财产所有权的行为,通过该项行为,一方取得或获得某项财产,尤指通过任何方式获取的实质上的所有权。"重组,英文称为"Restructuring",在经济学中的意义是指企业的资产重组,即为达到企业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发展和扩大规模等目标而对现有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在内的资源采取包括并购、资产注入、资产置换、资产与负债的剥离、资产分拆、资产租赁等一系列形式进行的资产优化组合和调配,是企业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即获取利润及股东投资回报率最大化,充分使用管理和资源以对付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一种经济行为。
国内文献:国内经济学家对兼并、收购也有着丰富的解释和阐释。郭元晞(1997)认为,企业的兼并,实际上就是将分散的资本相对集中起来,使社会资源的配置不断优化,以提高生产经营的集约化程度;而收购则是一家企业出资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资产或股权,从而获得对该企业资本的实际控制权。干春晖,刘祥生(2002)以及段明峰(2002)都认为收购是指对企业资产和股份的购买行为,而并购(M&A)是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为了获得其他企业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万兰英,王为夏(2003)认为企业并购是通过转移企业所有权或控制权的方式实现企业扩张和发展的经营手段。邱尊社(2007)认为,收购是指一家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用现款、债务或股票购买另一家公司的股票或资产,以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他同时认为,兼并与收购的实质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一公司为获另一公司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行为。
在国内,重组的内涵被学者们给出了各种解释。王继权(2000)认为,资产重组是指对企业的资产边界进行重新划分,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配置,通过资产结构的战略调整,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实现企业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魏杰(1999)认为资产重组可以定义为主要是通过对不同法律主体的财产权、出资人所有权和债权人债权进行符合资本最大增值目的的调整和改变,从而形成对实物资本、金融资本、产权资本和无形资本的重新组合。汤谷良(2001)认为资产重组是指出出资者或授权经营者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以长期资产和资源为对象、以控制权的转移为核心尽心固定资源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孙延生(2003)认为,资产重组从动态看,是指资产的拥有者、控制者对资产的分布状态进行重新的组合、调整、配置的过程,或对设在资产上的权利进行处置的过程;从静态讲,一般是指资产的再配置或资产配置结构的调整。
三、并购重组绩效的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文献:Dewing(1921)分析了美国1900年左右35起企业重组事项,结论是35家企业中只有5家获得了预期收益,并购当年可取得较高收益,10年以上的长期收益则低于预期收益的70%以上,且企业并购的收益在重组前往往被高估。Jensen和Ruback(1983)研究了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并购活动中收购公告与超常收益的联系,研究发现在收购公告期间,成功的要约收购(Tender Offer)给目标企业股东平均带来30%的超常收益,而成功的兼并(Merger)则给目标方平均带来20%超额收益。但重组方却没有获得显著超常收益,一年内的平均非正常收益率为-5.5%,他们研究认为重组效率不显著是管理者过度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Healy,Palepu和Ruback(1992)研究了1979-1984年间美国50家最大的重组案例,发现行业调整后的公司资产回报率明显提高,他们把这种提高解释为公司管理效率的提高,而非人工成本的节省。Schwen(1996)研究了1975-1991年间1814个并购事件后得出,事件窗内目标公司股东的累积平均超额收益为35%。而收购公司股东的超额收益与零没有显著差异。
国内文献:陈信元、张田余(1999)研究了1997年30家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发现:上市公司在并购后,在观察期31天内不存在显著的非正常收益即股价没有出现明显的波动,市场对于公司的兼并收购行为没有反应。张新(2003)采用事件研究法对1993-2002年中国上市公司的1216个并购重组事件是否创造价值进行了全面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并购重组虽为目标公司创造了价值,目标公司股票溢价达到了29.05%,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但对收购公司股东却产生了负面影响,收购公司股票溢价为-16.76%。 檀向球(1998)研究了沪市1997年总计198起重组事件,选取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9个指标来综合评价重组的绩效,发现重组扩张的公司绩效下降。冯根福、吴林江(2001)对1994-1998年201起重组交易进行了财务指标检验,利用因子分析法建立综合得分模型,结论是并购当年和并购后一年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随后年份绩效普遍下滑,并且混合并购的优势在长期看来十分有限,而横向并购的绩效则在长期内较为稳定并呈不断上升趋势。李善民、陈玉罡(2002)则采用事件分析法研究1999-2000年沪深两市总计349起重组事项,研究证实资产重组能给收购公司股东带来显著的财富膨胀,但对目标公司股东收益的影响却不明显,并且不同重组类型会导致不同的财富效应,国家股和法人股比重最大的收赡方将获得显著的财富增加。
结论:国内外对并购绩效的研究结论基本相似,并购带给收购公司的超额收益远低于带给目标公司的超额收益;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先升后降。并购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善上市公司的绩效。综观国内外对企业并购重组与绩效提高的文献研究,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运用会计研究法,采用单一或几个关键财务指标来评价上市企业的经营绩效,并构建综合绩效得分模型,通过比较重组前后公司财务绩效的变化,来检验重组事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二是采用事件研究法,根据证券市场指数比较重组公告期前后上市公司的超额收益率,以此判定此事件对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
四、并购价值评估的文献综述
国外文献:国外学者倾向于对资产评估和交易定价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20世纪80年代科勒、戈德哈特和威赛尔斯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麦肯锡价值评估模型。Scon&Goodwin(1992)、Easton,Eddey and Harris(1993)对澳大利亚的资产评估进行研究,发现资产评估与股票市价之问存在相关性。Geltner(1997)研究发现资产评估对证券投资组合定价会产生一定影响。Geltner,Gfegor,and Schwann(2003)对资产评估和房地产市场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资产评估对房地产市场价格会产生一定影响。布瑞德福特·康纳尔(2002)系统介绍了现金流量折现法理论并用福特公司作为实例介绍该方法的实际应用。阿斯沃斯-达莫达让(2005)阐述了高科技公司等非传统行业的企业价值评估问题,研究如何用现金流量贴现法来估计技术性公司的价值。Daves,Ehrhardt and Shrieves(2005)从实践角度阐述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和程序,具体介绍了如何预测未来财务报表和公司未来自由现金流。此外还有一些文献研究其他评估方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如EVA法和期权法等。
国内文献:肖时庆(2001)对1993至1998年上市的公司进行研究,研究了资产评估结果和股票定价之间的关系。严绍兵,王莉莹,仲崇敬,吕文杰(2008)对中国上市公司资产交易中评估结果与交易价格之间差异及其原因进行了研究。李麟、李骥(2001)、刘捷、王世宏(2006)、赵坤,朱戎(2010)等从理论上系统总结了企业价值评估的各种方法,并对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分析。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联合课题组(2010)出具的《上市公司2009年度并购重组资产评估专题报告》指出资产评估已经成为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定价的核心环节。王建中等一些学者针对价值评估方法选择及适用性进行研究,王建中等(2004)进行了股权自由现金流量估价模型评估值与企业市场价值的比较,验证了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的适用性。曹中(2009)针对我国企业价值评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收益法的缺陷并对收益度量方法进行改进。
张宏霞、陈泉(2010)认为可以采用期权法对高科技创新企业进行估价。岳公侠等(2011)研究发现2008年至2010年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资产基础法的使用比例为93%,收益法使用比例为75%,市场法使用比例为7%,选择资产基础法作为最终结果的样本所占比例为70%,选择收益法作为最终结果的样本所占比例为28%,以市场法作为最终结果的样本所占比例为2%。赵立新、刘萍(2011)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的资产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指出成本法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价值评估中占据主要地位。其研究表明2009和2010年度180例重大并购重组中有162例是以资产评估结果作为定价依据。王竞达,刘辰(2011)对上市公司并赙评估方法选择与运用进行分析,提倡各种评估方法综合运用,实现评估价值类型多元化。
参考文献:
[1]檀向球.沪市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实证研究[J].中国证券报,2008(09)
[2]王跃堂.我国证券市场资产重组绩效之比较分析[J].财经研究,2009(07)
[3]庞彦翔.H公司海外并购重组的财务战略与实践[J].财务与会计,2012(07)
[4]韩坚,钱濛.并购重组与民营经济绩效的实证研究:以江浙沪民营上市企业为例[J].中国软科学, 2012(07)
[5]姜永平.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实证分析[J].投资与合作,2013(02)
[6]王竞达,瞿卫菁.创业板公司并购价值评估问题研究:基于我国2010、2011年创业板公司并购数据分析[J].会计研究,2012(10)
[7]贾征,李进.后金融危机时期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风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07)
[8]宗声.浅谈公司重组并购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3(08)
[9]李晶.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与重组[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3(07)
[10]陈兴秀.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绩效实证研究:基于同行业与跨行业并购的比较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10)
[11]徐慧.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与企业绩效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 2012(6)
[12]刘亮.上市公司多元化并购与同业并购绩效研究[J].会计师, 2012(01)
[13]王军.四川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动因、模式与绩效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14]姜永平.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实证分析[J].投资与合作, 2013(2)
[15]赵显亮.证券公司并购重组双方股东策略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0(6)
作者简介:张代军,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金融、保险;陆方寅(1988-),男,浙江兰溪,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工程与金融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