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育肩负着普及计算机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推广计算机应用的重任。根据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并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浅谈,对我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3-0098-01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我们需要从更高的角度审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地位和发展,同时社会对当今高校计算机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是我国目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都是根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者全省计算机等级考试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并依据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学质量和老师的教学效果,这显然不太合理。社会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要求是不尽相同的。计算机等级考试难以满足各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是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的。由于学校把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衡量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唯一标准,学生就往往把拿到证书作为计算机学习的终极目标,在计算机教学上出现了应试教育。而且目前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过于简单化,要么是一份试卷,要么是一份电子作品。学生虽然勉强能及格混过关,但实际的计算机能力并未得到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学生的信息素养很难仅凭一次考试得到充分的体现的。这种计算机能力的提高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表现在学习结果上,而更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不准确的评价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有些学校的教学教材、内容滞后,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下,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没有及时跟上技术的发展,并做出相应的变化。
二、教学实践性差及理论与实践相分离
在很多高校计算机教师的思想里,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想法。计算机的学习是一个长期动手积累的过程。当然,踏实的理论基础是高层次计算机人才及高等级计算机技术人才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略计算机技术本身的特性--实践性。而且实践出真知,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能够拥有一台性能比较高的计算机应该是基本要求。因此,高校应该为每个学生提供较好的上机实践环境,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使学生失去了对计算机教育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多上几次机,多做几个程序,往往比老师讲更多的理论课的效果要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很多高校在硬件方面的设施还很落后和欠缺,降低了学生计算机教育的效率和水平。
三、一些高校的计算机教育的师资队伍相对落后
随着新世纪的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每年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一日不学习,也许就要落后。目前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师资队伍现状让人不满和忧虑。不少教师照本宣科,脱离应用背景和技术前沿。在教师队伍中,有一批教师所掌握的理论和技术还停留很多年以前的时期,而很少钻研最新计算机科研成果,很少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导致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落后于时代。
下面就高校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谈一些关于完善我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的一些建议:
1、制定科学的课程计划,课程设置要合理
计算机基础教育要有完善合理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要根据计算机应用的发展来调整课程,尤其需要掌握新软件的使用。既要使课程有相对稳定性,又不要使它落后于发展,并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计算机课程与其它课程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的动态性很强,需要不断调整内容以适应要求。首先,必须弄清楚学生在中学阶段关于计算机的学习内容,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而且课程设置必须面向社会生活。
实施模块化的课程模式,适应学生基础不同的状况。模块化课程根据知识结构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模块,按模块组织教学。模块化的课程模式能够适应不同学习基础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课程的模块化能够不断的更新和充实学习的内容,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和可扩充性,使学生能够不断的扩展知识。目前在一些实行学分制的学校,通过把课程模块化,使其知识单元及其内容可以根据发展随时调整。比如在学习必修课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修某几个知识单元,以获取相应的知识和学分。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加了灵活性和适应性。
2、高校应加大对计算机教育教学的资金投入,对计算机教育教学硬件设备条件要进一步改善更新,及时增添教学设备
计算机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要改变“纸上谈兵”的状况,必须增加设备,给学生实际动手的机会。学校应该多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CAI教学等,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高效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学生还要靠大量的上机实验来消化吸收,学校可以还全天候地开放计算机房,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等进行自学、练习以及同学间相互讨论、向教师提问、进行自我测试等,进而改善教学。
3、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这种结构形式的教学以教为主,强调的是教,以教师为中心。其弊端则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对于计算机学习来说,学生的主动性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教师必须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一味地强调教师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理智的分析自己教学方法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于让自己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在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时,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和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掌握自学的能力,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学生将来进入社会,面对新的知识、新的软件或者开发新的产品,就能完全独立完成,这样的教育工作才是成功的。
4、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教师教学素质有待提高
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门致力于计算机教育的队伍,加强教师的自身建设,使教师专心从事该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研究工作。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学校应每年为计算机教师提供不断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学校也应该及时购买计算机方面的最新书籍,建设先进的实验室,让教师有学习的场所和条件。
高校计算机教育关乎国家信息产业的未来,关乎民族发展的未来。只有切实抓好教育,培养大批优秀的人才才是长久之策。
参考文献:
[1]乜大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M].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6).
[2]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2004年会学术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汤颖,余文芳.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J].计算机时代,2006.
关键词: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3-0098-01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我们需要从更高的角度审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地位和发展,同时社会对当今高校计算机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是我国目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都是根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者全省计算机等级考试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并依据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学质量和老师的教学效果,这显然不太合理。社会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要求是不尽相同的。计算机等级考试难以满足各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是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的。由于学校把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衡量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唯一标准,学生就往往把拿到证书作为计算机学习的终极目标,在计算机教学上出现了应试教育。而且目前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过于简单化,要么是一份试卷,要么是一份电子作品。学生虽然勉强能及格混过关,但实际的计算机能力并未得到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学生的信息素养很难仅凭一次考试得到充分的体现的。这种计算机能力的提高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表现在学习结果上,而更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不准确的评价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有些学校的教学教材、内容滞后,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下,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没有及时跟上技术的发展,并做出相应的变化。
二、教学实践性差及理论与实践相分离
在很多高校计算机教师的思想里,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想法。计算机的学习是一个长期动手积累的过程。当然,踏实的理论基础是高层次计算机人才及高等级计算机技术人才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略计算机技术本身的特性--实践性。而且实践出真知,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能够拥有一台性能比较高的计算机应该是基本要求。因此,高校应该为每个学生提供较好的上机实践环境,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使学生失去了对计算机教育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多上几次机,多做几个程序,往往比老师讲更多的理论课的效果要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很多高校在硬件方面的设施还很落后和欠缺,降低了学生计算机教育的效率和水平。
三、一些高校的计算机教育的师资队伍相对落后
随着新世纪的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每年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一日不学习,也许就要落后。目前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师资队伍现状让人不满和忧虑。不少教师照本宣科,脱离应用背景和技术前沿。在教师队伍中,有一批教师所掌握的理论和技术还停留很多年以前的时期,而很少钻研最新计算机科研成果,很少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导致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落后于时代。
下面就高校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谈一些关于完善我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的一些建议:
1、制定科学的课程计划,课程设置要合理
计算机基础教育要有完善合理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要根据计算机应用的发展来调整课程,尤其需要掌握新软件的使用。既要使课程有相对稳定性,又不要使它落后于发展,并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计算机课程与其它课程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的动态性很强,需要不断调整内容以适应要求。首先,必须弄清楚学生在中学阶段关于计算机的学习内容,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而且课程设置必须面向社会生活。
实施模块化的课程模式,适应学生基础不同的状况。模块化课程根据知识结构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模块,按模块组织教学。模块化的课程模式能够适应不同学习基础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课程的模块化能够不断的更新和充实学习的内容,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和可扩充性,使学生能够不断的扩展知识。目前在一些实行学分制的学校,通过把课程模块化,使其知识单元及其内容可以根据发展随时调整。比如在学习必修课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修某几个知识单元,以获取相应的知识和学分。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加了灵活性和适应性。
2、高校应加大对计算机教育教学的资金投入,对计算机教育教学硬件设备条件要进一步改善更新,及时增添教学设备
计算机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要改变“纸上谈兵”的状况,必须增加设备,给学生实际动手的机会。学校应该多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CAI教学等,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高效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学生还要靠大量的上机实验来消化吸收,学校可以还全天候地开放计算机房,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等进行自学、练习以及同学间相互讨论、向教师提问、进行自我测试等,进而改善教学。
3、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这种结构形式的教学以教为主,强调的是教,以教师为中心。其弊端则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对于计算机学习来说,学生的主动性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教师必须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一味地强调教师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理智的分析自己教学方法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于让自己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在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时,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和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掌握自学的能力,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学生将来进入社会,面对新的知识、新的软件或者开发新的产品,就能完全独立完成,这样的教育工作才是成功的。
4、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教师教学素质有待提高
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门致力于计算机教育的队伍,加强教师的自身建设,使教师专心从事该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研究工作。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学校应每年为计算机教师提供不断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学校也应该及时购买计算机方面的最新书籍,建设先进的实验室,让教师有学习的场所和条件。
高校计算机教育关乎国家信息产业的未来,关乎民族发展的未来。只有切实抓好教育,培养大批优秀的人才才是长久之策。
参考文献:
[1]乜大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M].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6).
[2]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2004年会学术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汤颖,余文芳.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J].计算机时代,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