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ing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的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宾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探究 构建 溶液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溶液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学生对它并不陌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也有较多体现,如在第三单元水的净化中,通过对水中不溶性和可溶性杂质的认识,对物质的溶解性有了初步感知,在其它单元中出现了“硫酸铜”、“盐酸”、“石蕊”、“碳酸钠”等溶液。学生形成了“溶液是混合物”、“把物质溶解在水中可形成溶液”的感性认识。本节内容体现新课标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和常见溶液。让学生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形成的本质,认识乳化现象。构建这些知识,为后面的溶解度、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以及酸碱盐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学习高中化学“分散系”的知识打下伏笔。
  
  2 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②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③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溶解实验,应用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主动构建溶液的概念。
  ②联系生活实例,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体会化学对生活和生产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溶液的了解,感受溶液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
  
  二、教法分析
  
  新课标告诉我们: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堂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景,在情景中设计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的问题以及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流程,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建立科学的溶液概念。
  


  


  
  三、学法指导
  
  新课标的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本节课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以下方法:
  
  1 学会观察、反思、分析和归纳。改实验9-1为学生实验,利用实验中的六种现象,根据现象将它们分成三类(学观察)。为什么要分成三类(学反思)?每类有什么特征(学分析)?从而建立概念(学归纳)。
  
  2 学会分析、处理实验信息。比如探究2: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溶质与溶剂在溶解中的关系。
  
  3 学会知识迁移。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溶解、乳化现象。
  
  4 学会多种学习方式。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进行社会调查、网上查询、家庭小实验等。
  
  四、教学流程
  
  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播放花店里用营养液栽培花卉、植物的情景素材。为什么呢?是因为在山区农村学生的心目中植物都生长在土壤中,用营养液栽培还是一件很新鲜、新奇的事(即产生认知冲突)。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素材的新颖,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冲动:营养液是什么?它的成分怎样?为新课的导入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 实验探究,构建溶液概念
  将实验9-1改为学生实验,按要求完成实验,并填写下表(提供物质:食盐、泥土、植物油、面粉、硫酸铜晶体、白糖。提示学生将它们分别与水混合):
  这样安排,是因为这三类混合物学生平时都见过,对它们的认识是不科学的,有的学生甚至把他们混为一谈,认为都是溶液。通过六个实验现象的鲜明对比,让学生首先从宏观上分辨出它们的不同(打破旧的认知结构)“如何让学生主动构建溶液的概念(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接着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混合后产生的现象如何?你能将它们分类吗?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再提出以下问题:你配制的糖水甜度一样吗?若把它分成几份,每份的甜度会变吗?若条件不变,把它放置几天后甜度又会怎么样?会不会出现分层现象?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溶液的特征:均一性和稳定性。最后归纳出溶液的概念。整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好。
  
  3 认识溶解的微观过程,建立溶质,溶剂概念
  物质的溶解是一个微观过程,所以是难点。让学生观看微观动画,将微观的问题直观化、生动化,学生容易理解,难点也随之化解,在此基础上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
  
  4 巩固练习,及时评价
  在完成溶液、溶质、溶剂概念的教学之后,设置了如下习题(让学生学会辨别溶质、溶剂以及溶质的状态,认识溶液的组成,理清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归纳常见的溶剂有哪些):
  师:点评,并引导分析得出: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水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做溶剂;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或液体。
  
  5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小组合作完成P27“讨论2”,加强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受溶液的作用,增强学生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心。
  
  6 实验探究,认识物质的溶解性、液体互溶和乳化现象
  将实验9-2改为学生实验,提供五种物质:水、酒精、汽油、碘、高锰酸钾(增加酒精是为后面有关液一液互溶的知识埋下伏笔),让学生两两混合,并完成下表:
  实验结束后,交流实验结果。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实验,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果也很多。教师根据结果有目的的提出问题?
  ①从以上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比如碘不溶于水,能溶于酒精和汽油等),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的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②从以上实验现象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比如:“酒精与水混合没有明显的现象,它们真的溶了吗”等),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师:演示实验9-3,学生认识酒精与水能互溶。
  讲解:“两种液体互溶,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师;根据水与汽油不溶以及探究1中水与植物油不溶的现象提出问题:如何将探究1中试管壁上的油污去掉?
  师:演示实验9—4,并增加了植物油与汽油混合的实验,采取连环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先比较①号②号试管中的不同现象,认识乳化现象,然后再比较②号③号试管中的不同现象,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乳化与溶解的区别。
  
  7 反思归纳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生:归纳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并发表自己的感言。
  
  8 纸笔测试,反馈诊断
  
  9 课后学习
  
  五、板书设计
  
  附:诊断反馈题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纸笔测试题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4X2分=8分)
  1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下面的比上面的浓
  B 中间的比周围的浓  C 各部分都一样
  2 小华常温下配制了一杯氯化钠溶液,放置一小时后,关于该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部分氯化钠固体沉降下来
  B 溶液无色透明,为纯净物
  C 氯化钠不会从溶液中析出
  3 下列四个家庭小实验,不能制得溶液的是( )
  A 食盐和水
  B 粉笔灰和水
  C 碘和酒精
  D 植物油和汽油
  4 可以作为溶质的( )
  A 只有固体
  B 只有液体
  C 只有气体
  D 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
  
  二、填空题
  1 指出下列常见溶液中的的溶质和溶剂(8分)
  2
   (4分)用汽油洗衣服上的油污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而用加了洗涤剂的水除去衣服油污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
其他文献
【摘要】职业教育学校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对国民素质的提高正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作为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方面。竞争的加剧,使越来越多的职工或学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强职业教育学校教师的绩效评价、提高教育的质量和职业教育学校的竞争力,成为摆在各职业教育学校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职业教育学校的实际,提出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教师绩效评价方面的应用模型,对职教学校教师
期刊
“问题就是研究课题,教师就是研究者,行动研究是基本的研究方法”,“研究不只是专家的事情,反思应成为我们教师日常的习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全新的教学理念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思维桎梏。我们在“个体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立体坐标系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在反复摸索、实践、探究、改进中,从思想到行为都发生了深刻的蜕变:“发展——成长——博学——睿智”成为了教师的自励目标;“课题研究、
期刊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与要我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下面,就创建主动性学习方式谈以下两点看法:    一、更新观念,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主动学习就是学生在某种“力”的作用下,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的动脑思考、动手演练、动口表达、情感交流、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能力和素质的主要形
期刊
“文以载道,古今亦然。”在艺术作品中,一个小小的细节乍看似乎无关大局,其实不然,因为成功的细节描写必然是作者艺术构思的产物,它们对揭示人物性格和深化作品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荷塘月色》中的“妻”就是一例。  作者“心里颇不宁静”,想要到荷塘去走走。既要散步,一家人相陪,岂不更好?然而,闰儿要睡觉,自然不能去,妻要哄孩子,也不能去,所以作者只好独自悄悄地出去。但是,如果“妻”在文中仅仅起以上作用的话
期刊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这是唐代诗人李贺《致酒行》中的两句诗。意思是: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你的。其中流露出来的既有少年的凌云壮志,又有怀才不遇的感慨。用它来形容王勃写《滕王阁序》的背景,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要有凌云壮志,认为怀才不遇,一个基本的条件是你必须有“才”,是个“才子”。王勃就是一位非常有才情的诗人。据《旧唐书》记载:王勃“六岁能属
期刊
现在学生抄作文的现象比较严重,有抄别人的,也有抄自己的。抄别人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抄作文书、报刊的;二是抄同学的——当然一般抄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的作文。抄自己的就比较稀奇了,他们抄以前写的作文,比如高年段抄低年段时写的作文,初中生抄小学时写的作文,如此等等,莫衷一是。近来又遇到几个出钱雇人抄作文的,真的让我大跌眼镜。对于学生的抄袭现象,老师一般是深恶痛绝的,而且会大刀阔斧地加以禁止,但是往往一波未平
期刊
基督教是世界三太宗教之一,也是崇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之各教派的统称。传说中的耶稣为基督教的创立者。耶稣父亲叫约瑟,母亲叫玛利亚。现今通用的公历纪年,是以所谓的耶稣诞生之年为公元元年,耶稣诞生之日(12月25日)为“圣诞节”。  基督教起源于罗马帝国的东方(小亚细亚与巴勒斯坦一带),迅速传播于欧洲和北非。早期基督教是在犹太教新宗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信徒多是贫苦人民和奴隶,他们反对罗马暴政,反对为富
期刊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之间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自然科学。它又分为应用数学和理论数学两大类,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还没有出现语言、文字之前,由于谋生的需要,人们的头脑里就已有了数的概念。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因此数学的发展也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处于奴隶社会的周朝就很重视贵族子弟的教育,从幼童开始就要教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号称为“六艺”。数学就
期刊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三大宗教即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比基督教产生要早六个世纪,比伊斯兰教要早十二个世纪。但佛教并不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宗教,因为创立于印度的婆罗门教比佛教还要早一个世纪,但由于婆罗门教种姓歧视严重,最后被佛教取代,而萎缩的婆罗门教被迫在公元四世纪演化成新婆罗门教(即今天的印度教)。  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佛教相传为释迦牟尼所创立,兴起时反对婆罗门种姓的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教师的激励、期待、赏识能使学生身上巨大的潜能调动并发挥出来;教师的呵护能使学生感动,使他们找到自尊、找回信心,使他们在充满爱意的激励中洋溢着创造的激情和进取的动力。    一、爱是关怀    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