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我们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系统时,就不能不涉及到要素结构的问题。在国内目前的研究范式中,张耀灿教授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四要素说”,即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是重要的分析视角。本文选取主客体两个视角,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要素 客体要素
【中图分类号】G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67-01
一、主体要素
相对于客体而言,主体是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成为日常教育活动的担当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具有鲜明的主体能动特征,在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践中表现出积极性、主动性、引导性、创造性等属性。与其他实践活动不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随时根据客体对象情况的变化,果断调整工作思路,选择合适的切入方式,力求取得积极的效果。况且“花无一样色,人与人不同”,大多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受到个性特征的影响,这就要求教育主体必须积极主动,强化主体引导作用,创造性开展工作,既立足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现状,化解认知困惑,疏导心理压力,理顺偏颇情绪,又激励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自立自强,塑造与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品质。可以说,主体能动性发挥程度的考量,是衡量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作用的关键,决定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高低强弱。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结构形态包括四个层次:第一,高校党委分管的职能部门,主要包括宣传部、学工部、团委、保卫处、后勤中心等;五大学生管理协调机构,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公寓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办公室。这些职能部门负责从全局的高度把握、领导和管理全校的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学院党总支、团总支,主要负责组织学院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班主任和学生辅导员,负责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第四,学生党支部和学生自我管理队伍,比如学生会、各种学生社团和协会。它虽然形式上是学生工作的“编制外辅助队伍”,但内容上仍属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上述特征,在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不容忽视的力量。
针对上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四个层次的主体,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主要是指高校中承担、发动、组织、实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个人,即个体实施者,班主任和学生辅导员就属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另一类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群体,主要指高校中承担、发动、组织、实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群体组织,即群体施教者。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群体又可以分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式群体是指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正式批准成立,具有严密组织结构和明确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组织、团体和机构。高校党委分管的职能部门即宣传部、学工部、团委、保卫处、后勤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公寓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办公室,学院党总支、团总支等都属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式群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正式群体是指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情感等非组织因素自愿组合成立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履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群体组织。比如学生会、各种学生社团和协会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正式群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非正式群体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互补作用,正式群体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主导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正式群体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具有情感性、渗透性和多样性。
二、客体要素
客体是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是主体的作用对象。就现实性活动看,大多情况下指大学生个体。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差异性、多变性、反常性、调控性和可塑性。由于客体的个性活动常常在随机和不确定环境下发生,受主体的引导、调控、影响,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认同有一个过程,从而使得客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不可能一蹴而就,更多时候需要主体的耐心、尊重、关爱、体谅,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小节入手,因势利导,对症下药,逐渐进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影响的轨道,带来思想行为所希冀的变化。
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对象客体的大学生,与一般意义的客体更带有日常生活的特殊性、个性。他们青春期身上固有的思想认知、情感意志、心理变化等因素,支配着在接受教育时候,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有着强烈的个体选择倾向。特别是当主体实施的教育贴近自己感触时,他们接纳、配合教育的主动性会随之改变。所以,充分运用日常生活的多种途径来缩短与大学生的认知距离,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由此可见,辩证把握客体的相对性,注意条件变化引起主客体相互转化,是增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性环节。
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相似,也可以按对象的不同大致区分为两类:其一是作为个体客体。比如,以个体存在于某年级、班级或宿舍的大学生,并以个体方式开展的学习生活,文体生活,消费生活、环境生活,由此构成日常活动的网络,其间信息传导、交换、控制、反馈所形成的闭合回路上的各个接点实际状态,就可以看成其系统实效性的反映。其二是作为群体客体,比如,以一定数量的大学生组成的某年级、班级或宿舍的集合体,其日常性活动往往带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集体意识。除此之外,还包括有群团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学习兴趣小组等。特别是作为大学校园文化风景线的学生社团,尽管主要以学生兴趣、特长、爱好作为联结的纽带,组织形式也较为松散多样,但越来越承载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保证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提高和身心健康成长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近来,随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推进,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三进”,进社团、进网络、进公寓,可以充分证明,今天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不可能将社团、网络、环境排除在视野之外。
【关键词】大学生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要素 客体要素
【中图分类号】G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67-01
一、主体要素
相对于客体而言,主体是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成为日常教育活动的担当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具有鲜明的主体能动特征,在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践中表现出积极性、主动性、引导性、创造性等属性。与其他实践活动不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随时根据客体对象情况的变化,果断调整工作思路,选择合适的切入方式,力求取得积极的效果。况且“花无一样色,人与人不同”,大多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受到个性特征的影响,这就要求教育主体必须积极主动,强化主体引导作用,创造性开展工作,既立足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现状,化解认知困惑,疏导心理压力,理顺偏颇情绪,又激励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自立自强,塑造与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品质。可以说,主体能动性发挥程度的考量,是衡量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作用的关键,决定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高低强弱。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结构形态包括四个层次:第一,高校党委分管的职能部门,主要包括宣传部、学工部、团委、保卫处、后勤中心等;五大学生管理协调机构,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公寓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办公室。这些职能部门负责从全局的高度把握、领导和管理全校的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学院党总支、团总支,主要负责组织学院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班主任和学生辅导员,负责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第四,学生党支部和学生自我管理队伍,比如学生会、各种学生社团和协会。它虽然形式上是学生工作的“编制外辅助队伍”,但内容上仍属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上述特征,在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不容忽视的力量。
针对上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四个层次的主体,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主要是指高校中承担、发动、组织、实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个人,即个体实施者,班主任和学生辅导员就属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另一类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群体,主要指高校中承担、发动、组织、实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群体组织,即群体施教者。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群体又可以分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式群体是指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正式批准成立,具有严密组织结构和明确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组织、团体和机构。高校党委分管的职能部门即宣传部、学工部、团委、保卫处、后勤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公寓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办公室,学院党总支、团总支等都属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式群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正式群体是指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情感等非组织因素自愿组合成立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履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群体组织。比如学生会、各种学生社团和协会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正式群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非正式群体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互补作用,正式群体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主导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正式群体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具有情感性、渗透性和多样性。
二、客体要素
客体是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是主体的作用对象。就现实性活动看,大多情况下指大学生个体。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差异性、多变性、反常性、调控性和可塑性。由于客体的个性活动常常在随机和不确定环境下发生,受主体的引导、调控、影响,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认同有一个过程,从而使得客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不可能一蹴而就,更多时候需要主体的耐心、尊重、关爱、体谅,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小节入手,因势利导,对症下药,逐渐进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影响的轨道,带来思想行为所希冀的变化。
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对象客体的大学生,与一般意义的客体更带有日常生活的特殊性、个性。他们青春期身上固有的思想认知、情感意志、心理变化等因素,支配着在接受教育时候,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有着强烈的个体选择倾向。特别是当主体实施的教育贴近自己感触时,他们接纳、配合教育的主动性会随之改变。所以,充分运用日常生活的多种途径来缩短与大学生的认知距离,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由此可见,辩证把握客体的相对性,注意条件变化引起主客体相互转化,是增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性环节。
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相似,也可以按对象的不同大致区分为两类:其一是作为个体客体。比如,以个体存在于某年级、班级或宿舍的大学生,并以个体方式开展的学习生活,文体生活,消费生活、环境生活,由此构成日常活动的网络,其间信息传导、交换、控制、反馈所形成的闭合回路上的各个接点实际状态,就可以看成其系统实效性的反映。其二是作为群体客体,比如,以一定数量的大学生组成的某年级、班级或宿舍的集合体,其日常性活动往往带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集体意识。除此之外,还包括有群团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学习兴趣小组等。特别是作为大学校园文化风景线的学生社团,尽管主要以学生兴趣、特长、爱好作为联结的纽带,组织形式也较为松散多样,但越来越承载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保证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提高和身心健康成长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近来,随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推进,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三进”,进社团、进网络、进公寓,可以充分证明,今天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不可能将社团、网络、环境排除在视野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