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中年。岁月从身边轻轻流过,留下的轨迹深深浅浅。回首来路,蓦然发现,生命里有一些这样的歌谣——
童年里悲凉的歌
我的生命注定与众不同。1968年初春,我还在娘胎里,家里遭了大难:在那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年代,作为解放前起义的国民党军官——我的外公受到非人折磨;出身书香门第的外婆不堪受辱,自杀身亡;我的生父抛弃母亲,下落不明;生母忍着悲痛生下我,就把我送了人,她自己则背井离乡,辗转流徙到千里之外的新疆,一去不返,杳无音信。
养父母是一对中年人,结婚13年,膝下无子。但我的到来,并没有给这个略显冷清的家庭带来欢乐。父亲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热血男儿,曾在枪林弹雨、血雨腥风中立下赫赫战功,他对当时举国大乱的局面极为不满,就给我取名“卫平”,意即保卫和平。就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因为造反派望文生义地解释为“保卫邓小平”,父亲被拉去批斗了整整半天。
我半岁的时候,身为县林校党委书记兼校长的父亲由于最好的朋友的出卖,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父亲被他的学生秘密羁押,严刑拷打,生死不明。母亲抱着重病的我奔走呼号,直闯县委书记办公室。后来,总算救下了父亲的性命,但我却从此落下病根,抱憾终身。
在一个月光如水的晚上,被开除党籍和公职的父亲,带着母亲和我回乡当了农民——他离开心爱的岗位,是想以此表明自己对党的忠心日月可鉴。在那个偏远的村子里,我的父亲母亲过着清苦的生活,他们挥汗如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陪伴我寂寞童年的,是一只小花狗。常常是父母收工回来,我已在门前的大石磨盘上熟睡,脸上是点点泪痕,小花狗依偎在身旁。
1977年,父亲的冤案得到平反,恢复了党籍,并回到县检察院工作。我和母亲随他到县城。县城里是不允许养狗的,我们只好把心爱的小花狗托付给邻居,我想我会时时回来看它。我们走的时候,小花狗依依不舍地跟着,父母一次次把它送回去,它一次次不顾一切地冲出来,在我身旁摇着尾巴,呜呜悲鸣。我蹲下来抱住它,哭着哀求父母带上它。可是,他们只是摇头叹息。
我们走后不久,小花狗就失踪了。人们说它通人性、重感情,在追寻我们的途中迷了路。也不知它后来在哪里为爱流浪,也不知可有好心人给它一碗饭吃,也不知可有顽皮的小孩鞭打它、驱赶它。我童年里最珍贵的伙伴啊,它后来一定是进了天堂,因为天堂里没有放弃和离别,没有眼泪和悲伤。
青春里奋进的歌
1983年,我考上了信阳师范学校。那时,操场后边有一个“桃花源”,落英缤纷,芳草鲜美,我常去那里读书。我的语文老师张松屹经常在黑板上写诗,他的字龙飞凤舞,凌乱潦草,我根本认不清,但是却激发了我对文学的热爱。我的班主任李培启老师也经常让我在班会上朗读文章,他说我将来有望成为一个好老师,这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了向往。
中师毕业,我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小学工作,条件很是艰苦。父亲拿出他当月的全部工资给我买了一套《辞海》,他希望我静心学习,安心教书。
金秋时节,学生们带着我到山野里采野菊花。采花回来,每人送我一束野菊花,说是晒干了装枕头,睡觉不会做噩梦。我站在秋日的阳光下,怦然心动:原来,土地贫瘠的地方,一样可以生长爱。
1988年,我在几十名竞争者中以讲课第一名的成绩调到县城小学,成为语文学科的带头人,我知道,这是乡村孩子野菊花的芬芳给了我灵感和际遇。
1990年,22岁的我成为新娘,丈夫是我的师范同学。为了解决两地分居问题,1993年,我调到了信阳市第七中学,成为全市唯一有着小学教师职称的中学教师。学校给了我一个最为特别的岗位:初一(7)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全班72人,均是开学半个月后,从初一的6个班中由各班班主任“火眼金睛”确认、毫不犹豫挑出来的抽烟的、喝酒的、打架的、旷课的各种类型的“刺儿头”;愿意学习的,一个没有。这是挑战,也是机遇。我把一岁多的女儿送回养父母那里请他们照顾,白天上课,晚上家访。由于过度劳累,我患了严重的声带息肉,几近失音。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之后,班级有了很大改观,学生的恶习越来越少,成绩大大提高。这时校领导换届,新任领导念及我实在辛苦,就把这个班打散了。可是,没有了班级,我也就没有了岗位。政治老师病了,我教政治;历史老师住院了,我就去教历史。总之,我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人。
与此同时,我的婚姻陷入危机。我和丈夫三天两头吵架,有时还会大打出手,彼此总有那么多的不满和抱怨。家庭生活比工作状态还糟糕,我陷入了人生的泥淖。
1995年9月11日,我收到《河南教育》编辑张舸老师的约稿信,不禁潸然泪下。原来,我还可以被需要,我的生命还有价值!就这样,我用书香浸染灵魂,用文字重铸人生。同年,再次拥有做班主任的资格,我无比珍惜,以校为家,办班刊、创校刊……我所带的班级全市闻名。
最触动我的,是1998年那个赤日炎炎的夏日。在湖南服兵役的我的学生小董,参加了抗洪救灾,荣立二等功。可这个17岁的少年,也因劳累过度而导致肺部积水,他的首长去慰问他时,他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请给我的杨老师打个电话,告诉她,我没有给她丢脸,没有给河南人丢脸!”隔着千山万水,在电话的这一端,我泪流满面:原来,我也可以为国家和军队输送英雄!
“只要你知道去哪儿,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也是从1998年开始,我着力打造课堂。于永正老师说:“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12年来,为了对教材有通透的理解,我除了查阅大量的文字资料,还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我感受过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雄伟;我伫立黄鹤楼体味过“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我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中朝边境上感受过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爱国情怀;我实地感悟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考察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我游览过茅盾的故乡乌镇,那“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让我心生无限感慨……讲沈从文《云南的歌会》,我特意穿上从云南买回的裹裤;学习《论语》,我和学生分享自己拍摄的孔府、孔庙、孔林……这些都使我的课堂有生机、有趣味,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也增强了课堂向心力。
2003年,我参加了全国创新写作教学大赛,在45分钟的时间里,我融入了自己对写作教学的思考和探索,创建“师生同时同题作文”,设立“杨老师答小记者问”,孩子们的回答妙趣横生,我的点拨显现智慧,我们获得了一等奖。
2004年,适值全国开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又恰逢第七届全国德育年会在信阳召开,在挚友俊和铭的支持和帮助下,我策划主持了主题班会《懂你》,邀请学生和家长同时参加,通过亲子、师生、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研究并建立起一种真正平等、尊重、互助、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一节班会课,有欢笑、有眼泪、有思想的碰撞,有专家的评述,也有心灵的熏陶和滋养。这节课的片段,先后在河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这也是我事业的一个新高度。
中年里安详的歌
1997年至2005年,我的婚姻进入疏离和冷战阶段,8年“抗战”,两败俱伤。婚姻令我心灰意冷,可是事业却是我精神的支点,心灵的寄托,为她而奋不顾身,让我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2005年9月1日,我告别了丈夫,独自带着八旬父母和14岁的女儿,来到郑州市第十九中学。这里,是我的新起点。我在备课本上工整抄下:“我原本是想成为花朵的,可是因了对花朵更深的热爱,我甘愿化做土壤。”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2006年秋天,我突患大病,又遭人落井下石。家中老的老,小的小,病的病,在陌生的异地,我的家如同秋风秋雨吹打着的落叶,飘飘摇摇。可我总是如此幸运:学生帮我背电脑,扶我上楼梯,照顾我的病体;同事岩岩每晚打长长的电话,抚慰我受伤的心灵;那群已经在念大学的弟子从网上搜索到我的消息,跋山涉水来看我,让我的灵魂吮吸爱的气息;曾经的学生家长刘丽萍大夫主动担当我的主治医生,让我对生命充满向往和珍惜。
来年的夏天,我奇迹般恢复了健康,又投身到火热的工作之中。网络时代,我带着学生开办了师生博客群。文字与文字密切来往,心与心激情碰撞,我和学生一起成长。当我被学生、同事、同行所需要,我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的心血、智慧、双手,还有肩膀;对于那当初陷害我的人,我以德报怨,为其做心理疏导。我忘却了我自己,却陶醉在奉献的欢乐里。
2008年,我被评为河南省首批中学名师,女儿却高考失利,她选择了跟爸爸回信阳复读。丈夫受我师生博客群的启发,每天与女儿纸上谈心,他倾一年心力,为女儿量身打造出28万多字的亲子教育力作《爸爸的唠叨》,女儿也得以重拾信心,东山再起,成绩突飞猛进,终于如愿以偿地被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东南大学录取。丈夫为孩子的艰辛付出令我十分感动。我们冰冻了15年的婚姻,重新焕发生机。
最让我感激的是,从我离开信阳的那一年,丈夫就开始帮我寻找生母。一条条线索中断,他一次次从头再来,走遍可以走的路,访遍能够访的人,直到2009年3月,乍暖还寒的时候,终于有了准确的消息。在遥远的乌鲁木齐,我的生母在电话的那端对我深情教诲:“小王是个好人,你要珍惜!”
丈夫很细心,把一切都安排妥帖:“找到生母的事,千万不能让养父母知道,他们年老了,不能受到任何刺激和伤害。我们一定要让他们安度晚年,给他们养老送终。”我们每每去看望同城居住的舅舅,他都会对养父母撒下一个美丽的谎:“我带她们娘俩去我大学同学家玩哩!”
如今,我风烛残年的养父母,我身染沉疴的亲娘,都热衷于分享事业给予我的稻粮一样饱满的幸福:我和学生的一次有趣对话,和同事的一次深入研讨,和学生家长的一次真诚交流,都足以让他们开心畅怀——我为此而快乐地奔忙。
当我穿行在城市和乡村,把爱心和智慧送给那些需要我的大人和孩子,我也会向千里之外的女儿传授人生道理:内心有爱,更要有胸怀;热爱生活,更要锻造生活的品质。这样,才可让生命留香。
风风雨雨42年,走到了今天,家庭与事业的担子扛在两肩,生命里不再有喧嚣和慌乱,只把爱和执著静静沉淀,在无人打扰的夜晚,轻唱一首安详的歌谣——啊!所有的遇见,都是喜悦。
(本栏责编 流 水)
童年里悲凉的歌
我的生命注定与众不同。1968年初春,我还在娘胎里,家里遭了大难:在那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年代,作为解放前起义的国民党军官——我的外公受到非人折磨;出身书香门第的外婆不堪受辱,自杀身亡;我的生父抛弃母亲,下落不明;生母忍着悲痛生下我,就把我送了人,她自己则背井离乡,辗转流徙到千里之外的新疆,一去不返,杳无音信。
养父母是一对中年人,结婚13年,膝下无子。但我的到来,并没有给这个略显冷清的家庭带来欢乐。父亲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热血男儿,曾在枪林弹雨、血雨腥风中立下赫赫战功,他对当时举国大乱的局面极为不满,就给我取名“卫平”,意即保卫和平。就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因为造反派望文生义地解释为“保卫邓小平”,父亲被拉去批斗了整整半天。
我半岁的时候,身为县林校党委书记兼校长的父亲由于最好的朋友的出卖,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父亲被他的学生秘密羁押,严刑拷打,生死不明。母亲抱着重病的我奔走呼号,直闯县委书记办公室。后来,总算救下了父亲的性命,但我却从此落下病根,抱憾终身。
在一个月光如水的晚上,被开除党籍和公职的父亲,带着母亲和我回乡当了农民——他离开心爱的岗位,是想以此表明自己对党的忠心日月可鉴。在那个偏远的村子里,我的父亲母亲过着清苦的生活,他们挥汗如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陪伴我寂寞童年的,是一只小花狗。常常是父母收工回来,我已在门前的大石磨盘上熟睡,脸上是点点泪痕,小花狗依偎在身旁。
1977年,父亲的冤案得到平反,恢复了党籍,并回到县检察院工作。我和母亲随他到县城。县城里是不允许养狗的,我们只好把心爱的小花狗托付给邻居,我想我会时时回来看它。我们走的时候,小花狗依依不舍地跟着,父母一次次把它送回去,它一次次不顾一切地冲出来,在我身旁摇着尾巴,呜呜悲鸣。我蹲下来抱住它,哭着哀求父母带上它。可是,他们只是摇头叹息。
我们走后不久,小花狗就失踪了。人们说它通人性、重感情,在追寻我们的途中迷了路。也不知它后来在哪里为爱流浪,也不知可有好心人给它一碗饭吃,也不知可有顽皮的小孩鞭打它、驱赶它。我童年里最珍贵的伙伴啊,它后来一定是进了天堂,因为天堂里没有放弃和离别,没有眼泪和悲伤。
青春里奋进的歌
1983年,我考上了信阳师范学校。那时,操场后边有一个“桃花源”,落英缤纷,芳草鲜美,我常去那里读书。我的语文老师张松屹经常在黑板上写诗,他的字龙飞凤舞,凌乱潦草,我根本认不清,但是却激发了我对文学的热爱。我的班主任李培启老师也经常让我在班会上朗读文章,他说我将来有望成为一个好老师,这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了向往。
中师毕业,我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小学工作,条件很是艰苦。父亲拿出他当月的全部工资给我买了一套《辞海》,他希望我静心学习,安心教书。
金秋时节,学生们带着我到山野里采野菊花。采花回来,每人送我一束野菊花,说是晒干了装枕头,睡觉不会做噩梦。我站在秋日的阳光下,怦然心动:原来,土地贫瘠的地方,一样可以生长爱。
1988年,我在几十名竞争者中以讲课第一名的成绩调到县城小学,成为语文学科的带头人,我知道,这是乡村孩子野菊花的芬芳给了我灵感和际遇。
1990年,22岁的我成为新娘,丈夫是我的师范同学。为了解决两地分居问题,1993年,我调到了信阳市第七中学,成为全市唯一有着小学教师职称的中学教师。学校给了我一个最为特别的岗位:初一(7)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全班72人,均是开学半个月后,从初一的6个班中由各班班主任“火眼金睛”确认、毫不犹豫挑出来的抽烟的、喝酒的、打架的、旷课的各种类型的“刺儿头”;愿意学习的,一个没有。这是挑战,也是机遇。我把一岁多的女儿送回养父母那里请他们照顾,白天上课,晚上家访。由于过度劳累,我患了严重的声带息肉,几近失音。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之后,班级有了很大改观,学生的恶习越来越少,成绩大大提高。这时校领导换届,新任领导念及我实在辛苦,就把这个班打散了。可是,没有了班级,我也就没有了岗位。政治老师病了,我教政治;历史老师住院了,我就去教历史。总之,我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人。
与此同时,我的婚姻陷入危机。我和丈夫三天两头吵架,有时还会大打出手,彼此总有那么多的不满和抱怨。家庭生活比工作状态还糟糕,我陷入了人生的泥淖。
1995年9月11日,我收到《河南教育》编辑张舸老师的约稿信,不禁潸然泪下。原来,我还可以被需要,我的生命还有价值!就这样,我用书香浸染灵魂,用文字重铸人生。同年,再次拥有做班主任的资格,我无比珍惜,以校为家,办班刊、创校刊……我所带的班级全市闻名。
最触动我的,是1998年那个赤日炎炎的夏日。在湖南服兵役的我的学生小董,参加了抗洪救灾,荣立二等功。可这个17岁的少年,也因劳累过度而导致肺部积水,他的首长去慰问他时,他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请给我的杨老师打个电话,告诉她,我没有给她丢脸,没有给河南人丢脸!”隔着千山万水,在电话的这一端,我泪流满面:原来,我也可以为国家和军队输送英雄!
“只要你知道去哪儿,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也是从1998年开始,我着力打造课堂。于永正老师说:“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12年来,为了对教材有通透的理解,我除了查阅大量的文字资料,还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我感受过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雄伟;我伫立黄鹤楼体味过“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我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中朝边境上感受过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爱国情怀;我实地感悟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考察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我游览过茅盾的故乡乌镇,那“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让我心生无限感慨……讲沈从文《云南的歌会》,我特意穿上从云南买回的裹裤;学习《论语》,我和学生分享自己拍摄的孔府、孔庙、孔林……这些都使我的课堂有生机、有趣味,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也增强了课堂向心力。
2003年,我参加了全国创新写作教学大赛,在45分钟的时间里,我融入了自己对写作教学的思考和探索,创建“师生同时同题作文”,设立“杨老师答小记者问”,孩子们的回答妙趣横生,我的点拨显现智慧,我们获得了一等奖。
2004年,适值全国开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又恰逢第七届全国德育年会在信阳召开,在挚友俊和铭的支持和帮助下,我策划主持了主题班会《懂你》,邀请学生和家长同时参加,通过亲子、师生、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研究并建立起一种真正平等、尊重、互助、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一节班会课,有欢笑、有眼泪、有思想的碰撞,有专家的评述,也有心灵的熏陶和滋养。这节课的片段,先后在河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这也是我事业的一个新高度。
中年里安详的歌
1997年至2005年,我的婚姻进入疏离和冷战阶段,8年“抗战”,两败俱伤。婚姻令我心灰意冷,可是事业却是我精神的支点,心灵的寄托,为她而奋不顾身,让我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2005年9月1日,我告别了丈夫,独自带着八旬父母和14岁的女儿,来到郑州市第十九中学。这里,是我的新起点。我在备课本上工整抄下:“我原本是想成为花朵的,可是因了对花朵更深的热爱,我甘愿化做土壤。”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2006年秋天,我突患大病,又遭人落井下石。家中老的老,小的小,病的病,在陌生的异地,我的家如同秋风秋雨吹打着的落叶,飘飘摇摇。可我总是如此幸运:学生帮我背电脑,扶我上楼梯,照顾我的病体;同事岩岩每晚打长长的电话,抚慰我受伤的心灵;那群已经在念大学的弟子从网上搜索到我的消息,跋山涉水来看我,让我的灵魂吮吸爱的气息;曾经的学生家长刘丽萍大夫主动担当我的主治医生,让我对生命充满向往和珍惜。
来年的夏天,我奇迹般恢复了健康,又投身到火热的工作之中。网络时代,我带着学生开办了师生博客群。文字与文字密切来往,心与心激情碰撞,我和学生一起成长。当我被学生、同事、同行所需要,我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的心血、智慧、双手,还有肩膀;对于那当初陷害我的人,我以德报怨,为其做心理疏导。我忘却了我自己,却陶醉在奉献的欢乐里。
2008年,我被评为河南省首批中学名师,女儿却高考失利,她选择了跟爸爸回信阳复读。丈夫受我师生博客群的启发,每天与女儿纸上谈心,他倾一年心力,为女儿量身打造出28万多字的亲子教育力作《爸爸的唠叨》,女儿也得以重拾信心,东山再起,成绩突飞猛进,终于如愿以偿地被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东南大学录取。丈夫为孩子的艰辛付出令我十分感动。我们冰冻了15年的婚姻,重新焕发生机。
最让我感激的是,从我离开信阳的那一年,丈夫就开始帮我寻找生母。一条条线索中断,他一次次从头再来,走遍可以走的路,访遍能够访的人,直到2009年3月,乍暖还寒的时候,终于有了准确的消息。在遥远的乌鲁木齐,我的生母在电话的那端对我深情教诲:“小王是个好人,你要珍惜!”
丈夫很细心,把一切都安排妥帖:“找到生母的事,千万不能让养父母知道,他们年老了,不能受到任何刺激和伤害。我们一定要让他们安度晚年,给他们养老送终。”我们每每去看望同城居住的舅舅,他都会对养父母撒下一个美丽的谎:“我带她们娘俩去我大学同学家玩哩!”
如今,我风烛残年的养父母,我身染沉疴的亲娘,都热衷于分享事业给予我的稻粮一样饱满的幸福:我和学生的一次有趣对话,和同事的一次深入研讨,和学生家长的一次真诚交流,都足以让他们开心畅怀——我为此而快乐地奔忙。
当我穿行在城市和乡村,把爱心和智慧送给那些需要我的大人和孩子,我也会向千里之外的女儿传授人生道理:内心有爱,更要有胸怀;热爱生活,更要锻造生活的品质。这样,才可让生命留香。
风风雨雨42年,走到了今天,家庭与事业的担子扛在两肩,生命里不再有喧嚣和慌乱,只把爱和执著静静沉淀,在无人打扰的夜晚,轻唱一首安详的歌谣——啊!所有的遇见,都是喜悦。
(本栏责编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