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粉症脱敏疗法嗜碱细胞脱颗粒变化的观察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jxl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50例花粉症患者,在为期一年的蒿属花粉变应原脱敏治疗中,进行了临床及人嗜碱细胞脱颗粒试验(Human Basophil Degranulation Test,HBDT)的初步观察。结果发现,50例中39例自觉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占78%。脱敏治疗前50例中36例HBDT呈阳性反应,阳性率为72%;治疗后仅15例HBDT呈阳性反应,阳性率为30%,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其中治疗有效的39例中8例HBDT出现阳性反应(20.5%),治疗无效的11例中7例HBDT反应阳性(63.6%),两者间差异显著(P<0.01)。上述结果表明,脱敏治疗能诱导嗜碱细胞脱颗粒变化。这种诱导作用具有变应原特异性,在脱敏治疗的作用机理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小鼠胸腺中的早期T细胞(Thy-1+Ly2-L3T4-),经FACS或抗体杀伤阴性选择法分离出,以有限稀释法培养于无支持细胞培基中,在PMA及Calcium Ionophore刺激下,IL2等细胞因子提供下,细胞增殖并功能分化,可在克隆水平上测出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算出杀伤T细胞的前体细胞(CTL-p)的频数。早期T细胞中,对同种异型抗原特异应答(Alloreactive. H-2kαH-2d)的
本文用基因脉冲仪进行电掺入法,转染了小鼠MHC Ⅱ类基因(I-Aαb,I-Aβb)和小鼠变异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于L929细胞和小鼠原代骨髓细胞。本文确定了最佳工作参数组为蔗糖磷酸盐缓冲液、25μFD,250V和PBS,DMEM缓冲液、500µFD,300V。同时用三种方法证明了基因的成功转染:(1)用相应单克隆抗体(抗-I-Ab),检测荧光染色阳性细胞;(2)测定获得抵抗抗叶酸药(MTX)细胞的C
本文报导自胸膜炎患者胸水中分离的一株需氧非发酵型革兰氏阴性菌。本菌经细胞形态学、生物学表性特征及DNA硷基比值测定,初步鉴定为乙酸钙不动杆菌沃弗氏亚种(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 Var. Lwoffi)。不动杆菌在我国近年临床检出率逐渐增高,但自胸水中检出此种细菌尚未见报导。
期刊
对慢性无症状HBV感染者同时进行HBeAg检测和结核菌素皮试。HBeAg检出率在结素反应(-)和(+)组中,分别为42.4%和28.6%;血清谷丙酶增高分别为8.7%和3.4%,差别均显著。说明结核感染可能抑制HBV复制。从而减轻肝组织的炎症应答。
初步研究了分离自患者脑脊液(CSF)的HFRSV——XC株的生物学性状,发现其理化性状相似于1983年宋干等报道的结果;毒力和感染性较强,脑内(IC)接种乳鼠其LD50和ID50分别为4.3和7.43;血凝活性较高,HAT和RIHAT滴度分别为1∶64和1∶512。毒力和血凝活性均接近同一实验室做出的76-118株的水平。交叉FA阻断试验和HIT及McAb型别鉴定试验证实XC株为野鼠型病毒。免疫转
期刊
本文利用DEAE—纤维素柱层析从猪血浆中提取了具有非特异性免疫抑制作用的蛋白质成份,PNIP。PNIP能够抑制PHA和ConA刺激下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C57BL/6J小鼠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在激活的早期作用较为明显,对低密度的淋巴细胞有更高的抑制率,对PWM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只有较弱的抑制作用;对小鼠淋巴瘤株L5178y和人淋巴瘤株Raji细胞的生长和3H-TdR掺入,PNIP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应用免疫荧光和病毒培养技术研究了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病毒血症的动态。IFA法检测单个核细胞病毒抗原,阳性主要集中在11病日以前,4~7天阳性率最高。用Vero-E6细胞从220份标本中分离出53株EHF病毒,患者血浆中病毒持续可达一周左右,与发热明相平行;而细胞内病毒检出高峰较血浆中要晚2~3病日,使病毒血症的可检出期延长至8~11病日,正值疾病严重的低血压少尿期。表明细胞内病毒不但较血浆中
绿脓杆菌S菌株(slime strain)S36和PA3中提取了粘多糖(slime polysaccharide,SPS)经气相色谱和红外光谱等分析发现,SPS的分子量在300 000-700 000之间,由甘露糖、葡萄糖和鼠李糖三种单糖通过酰胺键或α-,β-糖甙键连接。将SPS与Pier等报告的MEP的理化性质进行比较中发现,SPS与MEP不是同一种物质,SPS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特异性。在绿脓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