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活动中的内心独白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xb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初步建立了“我”“我的”概念,对自己的物品爱护有加,害怕被别人侵占。为此,我们开展了“学习分享,感受快乐”的主题活动,幼儿从分享食品、玩具到分享书籍、感受。两个月后,孩子们慢慢地感受到了独特、美妙的分享滋味。现撷取几个片段,我们可以从孩子的内心独白中感受分享活动带给他们的变化。
  11月15日
  我在班上年龄最小,老师和伙伴们都亲热地叫我“小范”。别看我小,其实我心里什么都知道。
  那天分享食物时,妈妈没有为我准备。我不哭不闹,不说不笑,默默地接受着小朋友分享的食物。其实我有多羡慕他们,他们不知道。
  那天分享玩具时,妈妈依然没有为我准备,妈妈太忙了。我小心地玩着大家带来的玩具,有时他们会从我手中拿走,因为他们要交换着玩,我只好玩其他玩具了。如果我带来了分享的玩具,一定也会这样大声又自豪地讲话的。
  今天,我抓着一只塑料袋,紧张又兴奋。我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我今天带糖果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袋子请老师看。老师也激动地说:“等会请你分享好吗?”我重重地点了点头。说完,老师准备把袋子收起来,放到储物箱里。我强烈拒绝,还哭了。我要求自己提着,很重我也不怕,玩玩具的时候也要放在我的身边。还好,老师答应了我的要求。
  小朋友陆续来了,我一一告诉他们,我带糖果了!他们既羡慕又想吃的表情,仿佛是昨天的我的表情。
  开始分享了,我拿着袋子,一个一个地把糖果发给小朋友,我从来没有这样大方过。老师们都微笑地看着我,我有点不好意思,又很自豪。当老师带大家拿着我的棒棒糖当话筒唱歌时,我看到小朋友们很快乐。我知道,我也是班级的一分子,很重要的一分子。
  解读:渴望分享,是想体验存在于集体的价值
  一个平时把自己的物品看得很紧、从不分享的孩子,在分享活动的大环境下,他小小的心灵被触动了。家长的忽视更加激发了他参与的迫切心情。虽然他可以吃别人的东西,玩别人的玩具,但这并不能让他快乐,因为他更需要得到一份和别人一样被集体关注、认可的感觉。
  孩子不想把重重的袋子放下,喜欢亲手把糖果逐一发给大家,他不想失去这好不容易才得到的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这能让他直接体验到“我能为他人做事,我能给他人带来快乐”的美好感受。每个孩子都很享受发东西时被大家急切地呼唤、由衷地感谢,以及活动结束时有小朋友主动地“套近乎”……在孩子单纯的世界里,被需要、被重视的感受可能就来自于给予他人之时。
  11月22日
  我叫越越,今天我急着要上幼儿园,因为我有一个小秘密。我一路小跑,奶奶都追不上我。我跑进活动室里,赶紧把那包东西塞到了胡老师的怀里。
  奶奶告诉老师,爸爸出差回来带了一些小鱼干,我尝过之后觉得好吃,就给老师一人带了一小袋。
  老师们的表情我看不太懂,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哈哈大笑,眼睛里居然好像有些湿润。是不是她们不喜欢呢?
  早上老师一直带我们活动、游戏,大家都没吃,我有点难过。
  我鼓足勇气问杨老师,杨老师说:“我写完家园手册就吃。”我问祝老师,祝老师说:“我备完课再吃。”大家都没有时间,我有些失落地走开了。
  下午,奶奶四点多就会来接我的,可我带来的小鱼干还在桌上。
  我有些伤心了,拿起鱼干走到杨老师身边说:“杨老师,你吃嘛!你干嘛不吃呀?”“哎呦!”杨老师急忙说:“你看我都忙忘了,我这就吃,我现在就吃好吗?谢谢越越!”鱼干有些辣,不知老师怕不怕,只见她一边喝水一边吃。看着杨老师吃下那包鱼干,我心满意足地去找下一位老师了。老师们都表扬了我,不停地谢谢我,我放心了。
  这下,我知道了,老师们是喜欢我带来的东西的。下次有好吃的东西,我还会带来给她们吃的。
  解读:自发分享,是开始关注到他人的需求
  从按老师的要求准备物品,到自发地带东西来分享,孩子慢慢感受到了他人的需求。有的孩子领到了好吃的,会留在口袋里带回去给爸爸妈妈分享;在家有好吃的,会“带到幼儿园给大家分享”。他们过去只知道“我想吃……”,现在却能考虑到“小朋友或老师也喜欢吃……”“爸爸妈妈也会喜欢吃……”,很多家长反映,孩子真的变了。
  当看到别人收到自己物品时欢乐的表情、感动的模样、由衷的夸奖,孩子们意识到别人喜欢和需要自己的东西。这种感受让他们开始关注他人的需求,从独享转变为分享,从“唯我独尊”走向“关爱他人”。
  12月7日
  我是希希,我带了心爱的小药箱去幼儿园与小朋友分享。可是这天上午没有来得及分享,中午奶奶就来接我了。我心事重重,刚到幼儿园门口就哇哇大哭起来,一定要把小药箱拿回家。在我的坚持下,奶奶拿回了我的小药箱。
  第二天,我又把小药箱带到了幼儿园。早饭后,老师第一个请我介绍小药箱的玩法。小朋友们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我紧张地看着他们,直到老师告诉大家玩小药箱的时候要爱惜,不要把玩具弄坏了,我才放松下来。老师问我:“今天还把玩具带回家吗?”我干脆地回答:“不带了。”我问老师:“分享的玩具还能拿回家吗?”老师点了点头。那我就放心了!
  在接下来的书籍分享周里,我连续带了三本书与大家分享,每一本都是不同的。我不再要求把书拿回家,我很乐意请大家阅读我带来的书籍。
  解读:害怕分享,是“所有权”在建立和发展
  孩子想确认自己的物品不会被随意侵占和损坏,这表明他们对物品“所有权”的认识在建立和发展。他们常担心别人拿了自己的东西,自己就没有了,这会让他们觉得分享是可怕的、不安全的。成人要理解这种想法和行为,不要强求分享。在生活中,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产生分享的需求,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分享。
  12月24日
  我叫娃娃,今天我带葡萄来了。我忍不住大声喊:“吃饭的小朋友快一点啊,要吃葡萄了!”他们吃得真慢,我都等很久了。   小朋友终于都吃完饭了。我立刻指挥小朋友坐好,给他们发葡萄。老师夸我像个小老师。
  下午惠惠吃着带来的面包,我也很想吃,可惠惠不给,我很生气。“我都把葡萄跟你分享了,你怎么不跟我分享呢?”听到这里,惠惠赶紧掰了一块面包给我,我俩都笑了……
  在以后的几天里,我理直气壮地要求小朋友跟我一起分享,没有人拒绝我。我是这么诚恳地与大家分享,大家也应该是跟我一样的。分享是相互的,对吗?
  解读:相互分享,是学习“交换”这种交往方式的开始
  孩子在交往时往往不够主动,他们无法确定别人对他的感情。但他们在接过他人分享给他的物品时,却能真切地感觉到同伴对他的喜爱。
  分享活动让大家都变得“宽容”起来,矛盾纠纷开始减少,他们开始尝试“分享交换”。在吃着他人分给自己的东西时,在教朋友玩自带的玩具时,在两两互换看图书时,孩子们发现好朋友多了,快乐也多了。
  12月28日
  我叫孜孜,特别喜欢唱歌跳舞,我最近迷上了“中国好声音”,我会唱“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
  老师让小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我不懂什么是感受。老师又说,就是高兴和不高兴的事,看到的和听到的事,还说可以表演节目,如果你觉得快乐的话。
  我很想站上去唱一首歌,拿着老师的那个话筒,听听自己的声音传出来是什么样的。但我又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我听到彤彤讲故事声音很大,佳佳完整地说了她去野生动物园看白老虎的事,毛豆一遍遍唱那首新年好的歌。我想,我应该也行的。
  这一天,老师请我上去唱歌,我站起来,但还是有些害羞,我又坐下来,把头一扭:“我回家再唱。”说完我就后悔了!老师还会叫我吗?
  终于,老师再次请我唱,我觉得我应该站上去唱了。我吸了口气,把小拳头捏得紧紧的,给大家唱了一首《小兔子》。我按老师说的放大声音,让大家都能听见。对着话筒,我听到自己的声音传出来,有些熟悉又特别。
  小朋友为我鼓掌,老师竖起了大拇指。我笑得合不拢嘴了,我发现上台表演的感觉真的太棒了!
  解读:勇于分享,是迈向主动交流和通往自信的重要一步
  分享活动除了分享物质,还包括分享感受。当孩子们有快乐、烦恼、困惑时,我们希望他能勇敢地说出来。把快乐与人分享时,能得到双倍的快乐;把悲伤与人分享时,能减轻一半的悲伤。所以,教会孩子分享,是给了孩子一种健康交往的生活方式。
  大方地展示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之一,而这种能力是需要学习和锻炼的。刚开始,很多上来的小朋友声音特别小,有的要老师搂着才能放松一些,有的需要在老师提问下才能表达,有的紧张得手不知往哪儿放……为鼓励大家,老师为每个大胆展示的孩子准备了小礼物。
  在老师耐心的引导下,在同伴们一次次的示范分享中,他们经过不断练习,发现自己也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分享让孩子喜欢上了主动交流和表达,他们更加大胆自信了。
  让我们把分享当成一种习惯植入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并使他们明白:虽然每人只带了一个小玩具,玩具角里却有了丰富多彩的玩具;虽然每人只带了一本书,但每天可以听不一样的故事……由此,他们会深切地感受到:分享不是失去,而是得到,是快乐。
其他文献
“参与”作为幼儿学习的过程和获得经验的方式,直接关系到幼儿学习的质量和戏剧教育的效果,因此关注戏剧主题活动中幼儿的参与状态,以及教师如何看待和对待幼儿的参与显得至关重要。  一、幼儿的参与类型  戏剧主题活动中,幼儿因角色承担能力不一,扮演角色的状态也不同。按照幼儿角色承担的复杂程度,可以将幼儿的参与分为假性扮演、角色扮演、角色投入多种类型。  1.假性扮演  假性扮演指的是幼儿混淆“我”和“角色
迈克·内格尔是澳大利亚最著名的儿童发展问题专家之一,但他显然并不擅长推销自己。他于2012年初出版的新书有个相当平庸的名字:《生命之始:大脑、早期发育和学习》(In The Beginning;The brain,early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如果放在腰封派高手那里,呈现在眼前的或许会是《早教如何毁了你的孩子》《扔掉iPad》。然而,这种差异正是现代育儿的怪异之处
幼儿园教学活动内容是实现教学活动目标的手段,对于教师和儿童而言,主要解决的分别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教学活动内容和教学活动目标相符的程度,是与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者所持的价值取向能否得以实现直接相关的。在考察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时,是不可能不涉及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的。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容有不同的取向,它们反映了人们对教学内容的不同理解,在其背后体现的是不同的教育目的取向。在教学
2001年是中国学前教育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年份,就在那一年,《纲要》颁布了,它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有了反思调整的依据,更有了努力完善的方向。直到今天,当我们回首过去十年的实践时,我们欣喜地发现我们的教育行为已发生了数不尽的变化……    从“游戏中的教师”到“游戏中的玩伴”    “游戏中的教师”,顾名思义,强调的是“教师”的角色。因为自认为是“教师”。所以我们常常煞费苦心地去制订游戏计划、设定游戏
对喜欢艺术的人来说。毕加索是一个高度;对从事艺术的人来说,毕加索是一种境界;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毕加索是照亮艺术殿堂的明灯。《小小毕加索》便是一套引导孩子走近艺术大师、经历艺术家一样的创作过程、体验艺术表现与创造的乐趣、亲近和喜爱艺术、提升艺术及人文素养的幼儿美术特色课程。    一、毕加索是可以教出来的吗    毕加索是一个天才,他的成就首先得益于他艺术家的禀赋和能力,如富于创造和突破自我的个性
据全国消协统计,过去一年,关于早教消费的投诉为历年之最,过半的投诉是由教学品质引发的。  近年来,早教行业成为发展最快的热门行业,笔者在网上搜索发现,密密麻麻的新品牌闯入眼帘,以前只有几个大品牌撑起早教市场的景象不见了。  一位在多家早教机构任职过的资深总监透露说,目前多数早教机构都是“商业机构”,而非“教育机构”,先不说教育是否专业,许多机构创办时连课程都没有,孩子招进来了,上课时让老师现编。这
现在不少幼儿教育机构里,都是清一色的“娘子军”,几乎难觅男教师的身影。对于正处于身心发育初期的孩子而言,“娘子军”式的师资队伍确实可以做到细心关爱、细腻保育,并且顺应婴幼儿天然的从母心理,充分发挥女性特有的母性优势和孩子们进行沟通,有利于对孩子们进行有针对性的保育呵护。  然而,如果幼儿园全部是清一色的“娘子军”,则不利于孩子全面发展。男教师刚毅、大度、机智幽默的教学风格会带给孩子们另一种美的历练
在美术活动的分享评价环节中,教师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评价、师幼共同讨论、幼幼互动等方式,梳理、总结、整合幼儿习得的知识经验,不断将其完善,帮助幼儿由现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分享评价环节是美术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环。目前,大多数美术活动都采用“欣赏导入——创作表达——分享评价”的三段式基本流程。然而遗憾的是,活动最后的分享评价环节常常流于形式。为了优化分享评价环节,提高美术活动的有效性,我们
中班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造型上的“问题”,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中班幼儿知识技能不够成熟造成的,而实际上反映了幼儿的绘画心理。  一、形象细节中的“问题”  中班幼儿已能运用线条、形状,以简单的图式描绘物体的形象,但这些图式只是一个粗略的表征,与现实中真实的物体相距甚远,还常常缺少相应的细节,给人以画错的印象。具体表现有:  “问题”一:丢失“零件”  图一作者画的主题是:我和好朋友在花园
去年盛夏的一天,我去看望了一位老领导,我们围绕教育问题谈了好久。老领导高屋建瓴,超越教育的视野,对当下教育问题的点评入木三分。他幽默地说,现在已经有两个“子”成为人们痛苦的重要来源——房子和孩子。从某种意义说,买房子也是为了孩子。他们当年最直接的痛苦是饿肚子,现在人们最直接的痛苦就是孩子的教育。  教育为什么让人痛苦?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以人为本”。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