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初步建立了“我”“我的”概念,对自己的物品爱护有加,害怕被别人侵占。为此,我们开展了“学习分享,感受快乐”的主题活动,幼儿从分享食品、玩具到分享书籍、感受。两个月后,孩子们慢慢地感受到了独特、美妙的分享滋味。现撷取几个片段,我们可以从孩子的内心独白中感受分享活动带给他们的变化。
11月15日
我在班上年龄最小,老师和伙伴们都亲热地叫我“小范”。别看我小,其实我心里什么都知道。
那天分享食物时,妈妈没有为我准备。我不哭不闹,不说不笑,默默地接受着小朋友分享的食物。其实我有多羡慕他们,他们不知道。
那天分享玩具时,妈妈依然没有为我准备,妈妈太忙了。我小心地玩着大家带来的玩具,有时他们会从我手中拿走,因为他们要交换着玩,我只好玩其他玩具了。如果我带来了分享的玩具,一定也会这样大声又自豪地讲话的。
今天,我抓着一只塑料袋,紧张又兴奋。我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我今天带糖果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袋子请老师看。老师也激动地说:“等会请你分享好吗?”我重重地点了点头。说完,老师准备把袋子收起来,放到储物箱里。我强烈拒绝,还哭了。我要求自己提着,很重我也不怕,玩玩具的时候也要放在我的身边。还好,老师答应了我的要求。
小朋友陆续来了,我一一告诉他们,我带糖果了!他们既羡慕又想吃的表情,仿佛是昨天的我的表情。
开始分享了,我拿着袋子,一个一个地把糖果发给小朋友,我从来没有这样大方过。老师们都微笑地看着我,我有点不好意思,又很自豪。当老师带大家拿着我的棒棒糖当话筒唱歌时,我看到小朋友们很快乐。我知道,我也是班级的一分子,很重要的一分子。
解读:渴望分享,是想体验存在于集体的价值
一个平时把自己的物品看得很紧、从不分享的孩子,在分享活动的大环境下,他小小的心灵被触动了。家长的忽视更加激发了他参与的迫切心情。虽然他可以吃别人的东西,玩别人的玩具,但这并不能让他快乐,因为他更需要得到一份和别人一样被集体关注、认可的感觉。
孩子不想把重重的袋子放下,喜欢亲手把糖果逐一发给大家,他不想失去这好不容易才得到的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这能让他直接体验到“我能为他人做事,我能给他人带来快乐”的美好感受。每个孩子都很享受发东西时被大家急切地呼唤、由衷地感谢,以及活动结束时有小朋友主动地“套近乎”……在孩子单纯的世界里,被需要、被重视的感受可能就来自于给予他人之时。
11月22日
我叫越越,今天我急着要上幼儿园,因为我有一个小秘密。我一路小跑,奶奶都追不上我。我跑进活动室里,赶紧把那包东西塞到了胡老师的怀里。
奶奶告诉老师,爸爸出差回来带了一些小鱼干,我尝过之后觉得好吃,就给老师一人带了一小袋。
老师们的表情我看不太懂,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哈哈大笑,眼睛里居然好像有些湿润。是不是她们不喜欢呢?
早上老师一直带我们活动、游戏,大家都没吃,我有点难过。
我鼓足勇气问杨老师,杨老师说:“我写完家园手册就吃。”我问祝老师,祝老师说:“我备完课再吃。”大家都没有时间,我有些失落地走开了。
下午,奶奶四点多就会来接我的,可我带来的小鱼干还在桌上。
我有些伤心了,拿起鱼干走到杨老师身边说:“杨老师,你吃嘛!你干嘛不吃呀?”“哎呦!”杨老师急忙说:“你看我都忙忘了,我这就吃,我现在就吃好吗?谢谢越越!”鱼干有些辣,不知老师怕不怕,只见她一边喝水一边吃。看着杨老师吃下那包鱼干,我心满意足地去找下一位老师了。老师们都表扬了我,不停地谢谢我,我放心了。
这下,我知道了,老师们是喜欢我带来的东西的。下次有好吃的东西,我还会带来给她们吃的。
解读:自发分享,是开始关注到他人的需求
从按老师的要求准备物品,到自发地带东西来分享,孩子慢慢感受到了他人的需求。有的孩子领到了好吃的,会留在口袋里带回去给爸爸妈妈分享;在家有好吃的,会“带到幼儿园给大家分享”。他们过去只知道“我想吃……”,现在却能考虑到“小朋友或老师也喜欢吃……”“爸爸妈妈也会喜欢吃……”,很多家长反映,孩子真的变了。
当看到别人收到自己物品时欢乐的表情、感动的模样、由衷的夸奖,孩子们意识到别人喜欢和需要自己的东西。这种感受让他们开始关注他人的需求,从独享转变为分享,从“唯我独尊”走向“关爱他人”。
12月7日
我是希希,我带了心爱的小药箱去幼儿园与小朋友分享。可是这天上午没有来得及分享,中午奶奶就来接我了。我心事重重,刚到幼儿园门口就哇哇大哭起来,一定要把小药箱拿回家。在我的坚持下,奶奶拿回了我的小药箱。
第二天,我又把小药箱带到了幼儿园。早饭后,老师第一个请我介绍小药箱的玩法。小朋友们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我紧张地看着他们,直到老师告诉大家玩小药箱的时候要爱惜,不要把玩具弄坏了,我才放松下来。老师问我:“今天还把玩具带回家吗?”我干脆地回答:“不带了。”我问老师:“分享的玩具还能拿回家吗?”老师点了点头。那我就放心了!
在接下来的书籍分享周里,我连续带了三本书与大家分享,每一本都是不同的。我不再要求把书拿回家,我很乐意请大家阅读我带来的书籍。
解读:害怕分享,是“所有权”在建立和发展
孩子想确认自己的物品不会被随意侵占和损坏,这表明他们对物品“所有权”的认识在建立和发展。他们常担心别人拿了自己的东西,自己就没有了,这会让他们觉得分享是可怕的、不安全的。成人要理解这种想法和行为,不要强求分享。在生活中,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产生分享的需求,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分享。
12月24日
我叫娃娃,今天我带葡萄来了。我忍不住大声喊:“吃饭的小朋友快一点啊,要吃葡萄了!”他们吃得真慢,我都等很久了。 小朋友终于都吃完饭了。我立刻指挥小朋友坐好,给他们发葡萄。老师夸我像个小老师。
下午惠惠吃着带来的面包,我也很想吃,可惠惠不给,我很生气。“我都把葡萄跟你分享了,你怎么不跟我分享呢?”听到这里,惠惠赶紧掰了一块面包给我,我俩都笑了……
在以后的几天里,我理直气壮地要求小朋友跟我一起分享,没有人拒绝我。我是这么诚恳地与大家分享,大家也应该是跟我一样的。分享是相互的,对吗?
解读:相互分享,是学习“交换”这种交往方式的开始
孩子在交往时往往不够主动,他们无法确定别人对他的感情。但他们在接过他人分享给他的物品时,却能真切地感觉到同伴对他的喜爱。
分享活动让大家都变得“宽容”起来,矛盾纠纷开始减少,他们开始尝试“分享交换”。在吃着他人分给自己的东西时,在教朋友玩自带的玩具时,在两两互换看图书时,孩子们发现好朋友多了,快乐也多了。
12月28日
我叫孜孜,特别喜欢唱歌跳舞,我最近迷上了“中国好声音”,我会唱“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
老师让小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我不懂什么是感受。老师又说,就是高兴和不高兴的事,看到的和听到的事,还说可以表演节目,如果你觉得快乐的话。
我很想站上去唱一首歌,拿着老师的那个话筒,听听自己的声音传出来是什么样的。但我又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我听到彤彤讲故事声音很大,佳佳完整地说了她去野生动物园看白老虎的事,毛豆一遍遍唱那首新年好的歌。我想,我应该也行的。
这一天,老师请我上去唱歌,我站起来,但还是有些害羞,我又坐下来,把头一扭:“我回家再唱。”说完我就后悔了!老师还会叫我吗?
终于,老师再次请我唱,我觉得我应该站上去唱了。我吸了口气,把小拳头捏得紧紧的,给大家唱了一首《小兔子》。我按老师说的放大声音,让大家都能听见。对着话筒,我听到自己的声音传出来,有些熟悉又特别。
小朋友为我鼓掌,老师竖起了大拇指。我笑得合不拢嘴了,我发现上台表演的感觉真的太棒了!
解读:勇于分享,是迈向主动交流和通往自信的重要一步
分享活动除了分享物质,还包括分享感受。当孩子们有快乐、烦恼、困惑时,我们希望他能勇敢地说出来。把快乐与人分享时,能得到双倍的快乐;把悲伤与人分享时,能减轻一半的悲伤。所以,教会孩子分享,是给了孩子一种健康交往的生活方式。
大方地展示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之一,而这种能力是需要学习和锻炼的。刚开始,很多上来的小朋友声音特别小,有的要老师搂着才能放松一些,有的需要在老师提问下才能表达,有的紧张得手不知往哪儿放……为鼓励大家,老师为每个大胆展示的孩子准备了小礼物。
在老师耐心的引导下,在同伴们一次次的示范分享中,他们经过不断练习,发现自己也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分享让孩子喜欢上了主动交流和表达,他们更加大胆自信了。
让我们把分享当成一种习惯植入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并使他们明白:虽然每人只带了一个小玩具,玩具角里却有了丰富多彩的玩具;虽然每人只带了一本书,但每天可以听不一样的故事……由此,他们会深切地感受到:分享不是失去,而是得到,是快乐。
11月15日
我在班上年龄最小,老师和伙伴们都亲热地叫我“小范”。别看我小,其实我心里什么都知道。
那天分享食物时,妈妈没有为我准备。我不哭不闹,不说不笑,默默地接受着小朋友分享的食物。其实我有多羡慕他们,他们不知道。
那天分享玩具时,妈妈依然没有为我准备,妈妈太忙了。我小心地玩着大家带来的玩具,有时他们会从我手中拿走,因为他们要交换着玩,我只好玩其他玩具了。如果我带来了分享的玩具,一定也会这样大声又自豪地讲话的。
今天,我抓着一只塑料袋,紧张又兴奋。我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我今天带糖果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袋子请老师看。老师也激动地说:“等会请你分享好吗?”我重重地点了点头。说完,老师准备把袋子收起来,放到储物箱里。我强烈拒绝,还哭了。我要求自己提着,很重我也不怕,玩玩具的时候也要放在我的身边。还好,老师答应了我的要求。
小朋友陆续来了,我一一告诉他们,我带糖果了!他们既羡慕又想吃的表情,仿佛是昨天的我的表情。
开始分享了,我拿着袋子,一个一个地把糖果发给小朋友,我从来没有这样大方过。老师们都微笑地看着我,我有点不好意思,又很自豪。当老师带大家拿着我的棒棒糖当话筒唱歌时,我看到小朋友们很快乐。我知道,我也是班级的一分子,很重要的一分子。
解读:渴望分享,是想体验存在于集体的价值
一个平时把自己的物品看得很紧、从不分享的孩子,在分享活动的大环境下,他小小的心灵被触动了。家长的忽视更加激发了他参与的迫切心情。虽然他可以吃别人的东西,玩别人的玩具,但这并不能让他快乐,因为他更需要得到一份和别人一样被集体关注、认可的感觉。
孩子不想把重重的袋子放下,喜欢亲手把糖果逐一发给大家,他不想失去这好不容易才得到的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这能让他直接体验到“我能为他人做事,我能给他人带来快乐”的美好感受。每个孩子都很享受发东西时被大家急切地呼唤、由衷地感谢,以及活动结束时有小朋友主动地“套近乎”……在孩子单纯的世界里,被需要、被重视的感受可能就来自于给予他人之时。
11月22日
我叫越越,今天我急着要上幼儿园,因为我有一个小秘密。我一路小跑,奶奶都追不上我。我跑进活动室里,赶紧把那包东西塞到了胡老师的怀里。
奶奶告诉老师,爸爸出差回来带了一些小鱼干,我尝过之后觉得好吃,就给老师一人带了一小袋。
老师们的表情我看不太懂,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哈哈大笑,眼睛里居然好像有些湿润。是不是她们不喜欢呢?
早上老师一直带我们活动、游戏,大家都没吃,我有点难过。
我鼓足勇气问杨老师,杨老师说:“我写完家园手册就吃。”我问祝老师,祝老师说:“我备完课再吃。”大家都没有时间,我有些失落地走开了。
下午,奶奶四点多就会来接我的,可我带来的小鱼干还在桌上。
我有些伤心了,拿起鱼干走到杨老师身边说:“杨老师,你吃嘛!你干嘛不吃呀?”“哎呦!”杨老师急忙说:“你看我都忙忘了,我这就吃,我现在就吃好吗?谢谢越越!”鱼干有些辣,不知老师怕不怕,只见她一边喝水一边吃。看着杨老师吃下那包鱼干,我心满意足地去找下一位老师了。老师们都表扬了我,不停地谢谢我,我放心了。
这下,我知道了,老师们是喜欢我带来的东西的。下次有好吃的东西,我还会带来给她们吃的。
解读:自发分享,是开始关注到他人的需求
从按老师的要求准备物品,到自发地带东西来分享,孩子慢慢感受到了他人的需求。有的孩子领到了好吃的,会留在口袋里带回去给爸爸妈妈分享;在家有好吃的,会“带到幼儿园给大家分享”。他们过去只知道“我想吃……”,现在却能考虑到“小朋友或老师也喜欢吃……”“爸爸妈妈也会喜欢吃……”,很多家长反映,孩子真的变了。
当看到别人收到自己物品时欢乐的表情、感动的模样、由衷的夸奖,孩子们意识到别人喜欢和需要自己的东西。这种感受让他们开始关注他人的需求,从独享转变为分享,从“唯我独尊”走向“关爱他人”。
12月7日
我是希希,我带了心爱的小药箱去幼儿园与小朋友分享。可是这天上午没有来得及分享,中午奶奶就来接我了。我心事重重,刚到幼儿园门口就哇哇大哭起来,一定要把小药箱拿回家。在我的坚持下,奶奶拿回了我的小药箱。
第二天,我又把小药箱带到了幼儿园。早饭后,老师第一个请我介绍小药箱的玩法。小朋友们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我紧张地看着他们,直到老师告诉大家玩小药箱的时候要爱惜,不要把玩具弄坏了,我才放松下来。老师问我:“今天还把玩具带回家吗?”我干脆地回答:“不带了。”我问老师:“分享的玩具还能拿回家吗?”老师点了点头。那我就放心了!
在接下来的书籍分享周里,我连续带了三本书与大家分享,每一本都是不同的。我不再要求把书拿回家,我很乐意请大家阅读我带来的书籍。
解读:害怕分享,是“所有权”在建立和发展
孩子想确认自己的物品不会被随意侵占和损坏,这表明他们对物品“所有权”的认识在建立和发展。他们常担心别人拿了自己的东西,自己就没有了,这会让他们觉得分享是可怕的、不安全的。成人要理解这种想法和行为,不要强求分享。在生活中,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产生分享的需求,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分享。
12月24日
我叫娃娃,今天我带葡萄来了。我忍不住大声喊:“吃饭的小朋友快一点啊,要吃葡萄了!”他们吃得真慢,我都等很久了。 小朋友终于都吃完饭了。我立刻指挥小朋友坐好,给他们发葡萄。老师夸我像个小老师。
下午惠惠吃着带来的面包,我也很想吃,可惠惠不给,我很生气。“我都把葡萄跟你分享了,你怎么不跟我分享呢?”听到这里,惠惠赶紧掰了一块面包给我,我俩都笑了……
在以后的几天里,我理直气壮地要求小朋友跟我一起分享,没有人拒绝我。我是这么诚恳地与大家分享,大家也应该是跟我一样的。分享是相互的,对吗?
解读:相互分享,是学习“交换”这种交往方式的开始
孩子在交往时往往不够主动,他们无法确定别人对他的感情。但他们在接过他人分享给他的物品时,却能真切地感觉到同伴对他的喜爱。
分享活动让大家都变得“宽容”起来,矛盾纠纷开始减少,他们开始尝试“分享交换”。在吃着他人分给自己的东西时,在教朋友玩自带的玩具时,在两两互换看图书时,孩子们发现好朋友多了,快乐也多了。
12月28日
我叫孜孜,特别喜欢唱歌跳舞,我最近迷上了“中国好声音”,我会唱“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
老师让小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我不懂什么是感受。老师又说,就是高兴和不高兴的事,看到的和听到的事,还说可以表演节目,如果你觉得快乐的话。
我很想站上去唱一首歌,拿着老师的那个话筒,听听自己的声音传出来是什么样的。但我又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我听到彤彤讲故事声音很大,佳佳完整地说了她去野生动物园看白老虎的事,毛豆一遍遍唱那首新年好的歌。我想,我应该也行的。
这一天,老师请我上去唱歌,我站起来,但还是有些害羞,我又坐下来,把头一扭:“我回家再唱。”说完我就后悔了!老师还会叫我吗?
终于,老师再次请我唱,我觉得我应该站上去唱了。我吸了口气,把小拳头捏得紧紧的,给大家唱了一首《小兔子》。我按老师说的放大声音,让大家都能听见。对着话筒,我听到自己的声音传出来,有些熟悉又特别。
小朋友为我鼓掌,老师竖起了大拇指。我笑得合不拢嘴了,我发现上台表演的感觉真的太棒了!
解读:勇于分享,是迈向主动交流和通往自信的重要一步
分享活动除了分享物质,还包括分享感受。当孩子们有快乐、烦恼、困惑时,我们希望他能勇敢地说出来。把快乐与人分享时,能得到双倍的快乐;把悲伤与人分享时,能减轻一半的悲伤。所以,教会孩子分享,是给了孩子一种健康交往的生活方式。
大方地展示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之一,而这种能力是需要学习和锻炼的。刚开始,很多上来的小朋友声音特别小,有的要老师搂着才能放松一些,有的需要在老师提问下才能表达,有的紧张得手不知往哪儿放……为鼓励大家,老师为每个大胆展示的孩子准备了小礼物。
在老师耐心的引导下,在同伴们一次次的示范分享中,他们经过不断练习,发现自己也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分享让孩子喜欢上了主动交流和表达,他们更加大胆自信了。
让我们把分享当成一种习惯植入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并使他们明白:虽然每人只带了一个小玩具,玩具角里却有了丰富多彩的玩具;虽然每人只带了一本书,但每天可以听不一样的故事……由此,他们会深切地感受到:分享不是失去,而是得到,是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