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6月,我参加了全国人大组织的赴英国学习培训活动。代表团一行学习了解了英国的社会保障及其立法制度,访问了英国议会、最高法院、海关和税务总署、政府协会等机构以及地方议会、政府,还意外地“撞上”了载入历史的“脱欧”公投事件。
说来凑巧,我们的行程安排与这个大事件真是“合拍”。一是学习主题与公投的焦点话题紧密相关。履行欧盟成员国义务给英国带来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压力以及欧盟对英国各项政策的管束,是“脱欧”的主要诉求。二是学习访问所及地区在公投中都很有代表性:既有北部英国的代表地区纽卡斯尔,也包括有自治特权的苏格兰,还有国际大都市伦敦。三是学习访问时间就在公投前后。公投当天我们到英国议会访问,就连中国驻英使馆和英方接洽单位都直呼实在太巧。四是学习访问可以接触到各层面的人士。我们得以从英国高级公务员、高校教授、华人翻译以及普通英国人那里了解关于公投的各种观点和看法。
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社会管理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它的社会保障制度。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成文法形式把社会保障制度肯定下来的国家,在许多领域开了先河。无论在授课还是公务拜访中,我们都真切地感受到英国社会保障的周全、制度的完善;也看到英国承受福利重压时的无奈:退休年龄不断提高(将提高到男女皆67岁退休)、儿童福利面临削减、住房保障越发紧张。欧盟的人员自由流动政策及欧盟不断纳入新成员国,导致欧洲贫穷国家移民大量涌入英国。一方面,移民占据许多底层岗位,加重了住房救济等多方面的负担。另一方面,为削减支出,就连政府支持的公立医院等机构都倾向于雇佣外籍专业人员以减少培训经费,导致本地人就业能力不足,更大量的移民涌入。我们也了解到,英国在司法和立法上,受到欧盟很大牵制。英国几次因为移民福利问题,被诉至欧洲法院而败诉,从而不得不重新检讨修改本国政策。英国政府向议会提交议案前,必须对所提议案是否符合欧盟有关指令先作自行审查。
定居英国多年的华人翻译对我们说,了解英国不能光看南部的伦敦,北部英国和乡村地区也很重要。学习的第一站纽卡斯尔,是英国东北部重要城市,造船、钢铁和采煤业一度很辉煌,但随着历史变迁已优势不再。据说,当地人的厚道在全英国很出名,都是些安心过日子的老实人。在与当地人的交往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这一点。纽卡斯尔是工党的传统领地,与伦敦相比,政治气息淡泊,街头少有公投的宣传,偶然会看到工党的零星标语“OUT OF EURO,OUT OF WORK”(“脱欧”即失业)。我们在公投前夕访问了市政厅,陪同人员主动带我们看了布置中的投票点。
离开纽卡斯尔,我们先北上苏格兰,再南下伦敦。往北的路边遍布着低丘和草原,到处牛羊成群。英国是个重要的农业国,平和宁静的乡村生活,是许多英国人心向往之的。道路两侧竖着些木牌,上面写着“VOTE TO LEAVE”(投“脱欧”票),北部英国确实有它的立场和观点。前往苏格兰的前一天,伦敦发生了工党女议员COX遇害事件,抵达苏格兰议会时,议会已降半旗致哀。苏格兰在英国很有特殊性,拜访中能感到当地强烈的本土意识。
来到伦敦,国际大都市气息扑面而来,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公投氛围。不论是市内居民区还是牛津大学城,不少民居在窗口悬挂着欧盟旗帜以表明“留欧”立场,也有悬挂“脱欧”标识的,但与“留欧”的相比,少了不少。临近公投,BBC反复播放首相卡梅伦和工党党首杰里米·科宾奔走各地呼吁“留欧”的相关报导,社会名流的“留欧”表态,对遇害女议员丈夫的访谈等节目。“脱欧”派也在电视等媒体上大举宣传,但在气势等方面似乎并不占上风,街头偶有写着“INDEPENDENCE DAY”(独立日)的蓝色大广告牌;仔细一看,这不是政治宣传,而是最近要上映的一部电影的海报。身处伦敦,似乎北部英国的淡淡忧虑已经远去,民调显示“留欧”略有胜出,空气里洋溢着丝丝的乐观。
6月23日“公投日”,我们在中国驻英使馆陪同下拜访了英国议会。议会周围的投票点满是记者,议会正对面的平地上搭满了摄影棚,悬挂着“VOTE TO REMAIN”(投“留欧”票)条幅的飞艇在议会上空环绕。英国不是第一次经历公投,1975年,英国就“是否应该继续留在欧共体”进行过公投,当时67%的民众选择“留欧”。不论事后媒体怎么报导,但就我们的直观体验来看,“公投日”当天的伦敦秩序井然。
6月23日晚十点到6月24日早晨六点,对英国人,对许多关心欧洲政治的人而言,是非常难忘的。晚上十点后,各投票点陆续开票。首先是海外属地直布罗陀开票,“留欧”票19322张,“脱欧”票823张,“留欧”取得压倒性胜利。鼓吹“脱欧”的独立党领导人公开表态,这次公投的结果会是“留欧”。接近十二点,英国本土的第一个开票点纽卡斯尔使正在升温中的“留欧”乐观气氛瞬间降温,在接近十三万张有效票中,“留欧”仅比“脱欧”高出不到2000张,“留欧”票数大大低于预期。BBC立即展开讨论,为什么在这工党领导的民风淳朴地区,“留欧”仅是险胜?更何况这里的投票民众平均年龄并不大,且因为当地有国际性大学,民众还颇有国际观。敏感的BBC主持人和政治评论员们似乎已感到,“留欧”的前途艰险。随后的开票情况确实令人焦灼,除伦敦、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以外,许多地区“脱欧”占了上风。24日上午五点多,尚有几个规模较大的投票点未开票,但“脱欧”距离过半数只需3万多票,“脱欧”已成定局。
24日清早,各大报纸都发布了公投报导。主张“脱欧”的《太阳报》以“SEE EU LATER”(欧盟再见)为头版标题并配上了“脱欧”派庆祝的照片。主张“留欧”的报纸则大呼“A NATION DIVIDED”(国家分裂),刊登了撕裂的英国国旗。首相卡梅伦早晨八点发表讲话,也有消息称原定讲话时间应为七点,讲话内容是尊重投票结果、辞去首相职务。我们的司机是个和蔼热情的英国本地中年人,之前问他投票取向时,他说“留欧”。这天我们再问他,他犹豫了一下,然后轻松地说:“WE ARE FREE”(我们自由了)。这个普通英国人的回答,突显公投及其舆论导向、结果判断上的复杂性:“留欧”似乎在政治上更为正确;公投前,比较敢于在媒体上明确表态的大都是支持“留欧”的;对于公开支持“脱欧”,政治家、社会名流和民众都很谨慎,即便公投结果已出,许多民众还是小心翼翼地表示,自己不是反移民的种族主义者,只是英国承受不了。卡梅伦反复强调的经济和国家安全,似乎离老百姓的日常感受有些远。
公投的结果举世皆惊。卡梅伦、“脱欧”派领袖,苏格兰、北爱尔兰领导人,默克尔及欧盟主要领导人的讲话在电视里循环播放。苏格兰首席部长斯特金强硬地表示,苏格兰要加入欧盟。伦敦地区“反脱欧”运动风起云涌,由于投“留欧”的占60%以上,有人主张伦敦单独“留欧”。英国议会网站几经瘫痪,主要党派动荡,保守党陷入党首之争;工党党首被指动员“留欧”不力,党内要其下台。有数据称,投“脱欧”票的主要是中老年人,投“留欧”票的主要是青年人,媒体就此深入家庭做访问。报纸上说的“国家分裂”恐怕不完全是危言耸听。
我们的一些公务拜访刚好安排在公投后,访问话题又涉及社会保障等社会管理工作和立法制度,与我们交流的英方人员总情不自禁地谈起,公投结果将对他们的工作产生影响。英国入欧40余年来,各项法令和社会经济政策已紧紧与欧盟绑在一起,“脱欧”要如何推行,谁也没有现成的答案。
我们在英国海关和税务总署座谈的会议室对面,就是丘吉尔首相曾经的办公场所。丘吉尔在二战后,积极倡导欧洲的联合。回国前,最后一次路过议会广场,丘吉尔像上被“反脱欧”者放置了标语;不远处,纪念遇害女议员的小草坪上放满了鲜花;“反脱欧”者开着车,用扩音器喊着口号绕着广场转。一些警察正准备清理丘吉尔像上的宣传牌,一些警察正在驱车追赶那辆开着扩音器的车。
6月赴英国学习考察社会保障及其立法制度,巧合间,“见闻”了“脱欧”公投这一大事件,学习考察主题俨然通过一场生动而意义深远的社会和政治实践展现在了我们面前。6月的英国之行,真使我体悟良多。
说来凑巧,我们的行程安排与这个大事件真是“合拍”。一是学习主题与公投的焦点话题紧密相关。履行欧盟成员国义务给英国带来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压力以及欧盟对英国各项政策的管束,是“脱欧”的主要诉求。二是学习访问所及地区在公投中都很有代表性:既有北部英国的代表地区纽卡斯尔,也包括有自治特权的苏格兰,还有国际大都市伦敦。三是学习访问时间就在公投前后。公投当天我们到英国议会访问,就连中国驻英使馆和英方接洽单位都直呼实在太巧。四是学习访问可以接触到各层面的人士。我们得以从英国高级公务员、高校教授、华人翻译以及普通英国人那里了解关于公投的各种观点和看法。
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社会管理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它的社会保障制度。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成文法形式把社会保障制度肯定下来的国家,在许多领域开了先河。无论在授课还是公务拜访中,我们都真切地感受到英国社会保障的周全、制度的完善;也看到英国承受福利重压时的无奈:退休年龄不断提高(将提高到男女皆67岁退休)、儿童福利面临削减、住房保障越发紧张。欧盟的人员自由流动政策及欧盟不断纳入新成员国,导致欧洲贫穷国家移民大量涌入英国。一方面,移民占据许多底层岗位,加重了住房救济等多方面的负担。另一方面,为削减支出,就连政府支持的公立医院等机构都倾向于雇佣外籍专业人员以减少培训经费,导致本地人就业能力不足,更大量的移民涌入。我们也了解到,英国在司法和立法上,受到欧盟很大牵制。英国几次因为移民福利问题,被诉至欧洲法院而败诉,从而不得不重新检讨修改本国政策。英国政府向议会提交议案前,必须对所提议案是否符合欧盟有关指令先作自行审查。
定居英国多年的华人翻译对我们说,了解英国不能光看南部的伦敦,北部英国和乡村地区也很重要。学习的第一站纽卡斯尔,是英国东北部重要城市,造船、钢铁和采煤业一度很辉煌,但随着历史变迁已优势不再。据说,当地人的厚道在全英国很出名,都是些安心过日子的老实人。在与当地人的交往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这一点。纽卡斯尔是工党的传统领地,与伦敦相比,政治气息淡泊,街头少有公投的宣传,偶然会看到工党的零星标语“OUT OF EURO,OUT OF WORK”(“脱欧”即失业)。我们在公投前夕访问了市政厅,陪同人员主动带我们看了布置中的投票点。
离开纽卡斯尔,我们先北上苏格兰,再南下伦敦。往北的路边遍布着低丘和草原,到处牛羊成群。英国是个重要的农业国,平和宁静的乡村生活,是许多英国人心向往之的。道路两侧竖着些木牌,上面写着“VOTE TO LEAVE”(投“脱欧”票),北部英国确实有它的立场和观点。前往苏格兰的前一天,伦敦发生了工党女议员COX遇害事件,抵达苏格兰议会时,议会已降半旗致哀。苏格兰在英国很有特殊性,拜访中能感到当地强烈的本土意识。
来到伦敦,国际大都市气息扑面而来,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公投氛围。不论是市内居民区还是牛津大学城,不少民居在窗口悬挂着欧盟旗帜以表明“留欧”立场,也有悬挂“脱欧”标识的,但与“留欧”的相比,少了不少。临近公投,BBC反复播放首相卡梅伦和工党党首杰里米·科宾奔走各地呼吁“留欧”的相关报导,社会名流的“留欧”表态,对遇害女议员丈夫的访谈等节目。“脱欧”派也在电视等媒体上大举宣传,但在气势等方面似乎并不占上风,街头偶有写着“INDEPENDENCE DAY”(独立日)的蓝色大广告牌;仔细一看,这不是政治宣传,而是最近要上映的一部电影的海报。身处伦敦,似乎北部英国的淡淡忧虑已经远去,民调显示“留欧”略有胜出,空气里洋溢着丝丝的乐观。
6月23日“公投日”,我们在中国驻英使馆陪同下拜访了英国议会。议会周围的投票点满是记者,议会正对面的平地上搭满了摄影棚,悬挂着“VOTE TO REMAIN”(投“留欧”票)条幅的飞艇在议会上空环绕。英国不是第一次经历公投,1975年,英国就“是否应该继续留在欧共体”进行过公投,当时67%的民众选择“留欧”。不论事后媒体怎么报导,但就我们的直观体验来看,“公投日”当天的伦敦秩序井然。
6月23日晚十点到6月24日早晨六点,对英国人,对许多关心欧洲政治的人而言,是非常难忘的。晚上十点后,各投票点陆续开票。首先是海外属地直布罗陀开票,“留欧”票19322张,“脱欧”票823张,“留欧”取得压倒性胜利。鼓吹“脱欧”的独立党领导人公开表态,这次公投的结果会是“留欧”。接近十二点,英国本土的第一个开票点纽卡斯尔使正在升温中的“留欧”乐观气氛瞬间降温,在接近十三万张有效票中,“留欧”仅比“脱欧”高出不到2000张,“留欧”票数大大低于预期。BBC立即展开讨论,为什么在这工党领导的民风淳朴地区,“留欧”仅是险胜?更何况这里的投票民众平均年龄并不大,且因为当地有国际性大学,民众还颇有国际观。敏感的BBC主持人和政治评论员们似乎已感到,“留欧”的前途艰险。随后的开票情况确实令人焦灼,除伦敦、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以外,许多地区“脱欧”占了上风。24日上午五点多,尚有几个规模较大的投票点未开票,但“脱欧”距离过半数只需3万多票,“脱欧”已成定局。
24日清早,各大报纸都发布了公投报导。主张“脱欧”的《太阳报》以“SEE EU LATER”(欧盟再见)为头版标题并配上了“脱欧”派庆祝的照片。主张“留欧”的报纸则大呼“A NATION DIVIDED”(国家分裂),刊登了撕裂的英国国旗。首相卡梅伦早晨八点发表讲话,也有消息称原定讲话时间应为七点,讲话内容是尊重投票结果、辞去首相职务。我们的司机是个和蔼热情的英国本地中年人,之前问他投票取向时,他说“留欧”。这天我们再问他,他犹豫了一下,然后轻松地说:“WE ARE FREE”(我们自由了)。这个普通英国人的回答,突显公投及其舆论导向、结果判断上的复杂性:“留欧”似乎在政治上更为正确;公投前,比较敢于在媒体上明确表态的大都是支持“留欧”的;对于公开支持“脱欧”,政治家、社会名流和民众都很谨慎,即便公投结果已出,许多民众还是小心翼翼地表示,自己不是反移民的种族主义者,只是英国承受不了。卡梅伦反复强调的经济和国家安全,似乎离老百姓的日常感受有些远。
公投的结果举世皆惊。卡梅伦、“脱欧”派领袖,苏格兰、北爱尔兰领导人,默克尔及欧盟主要领导人的讲话在电视里循环播放。苏格兰首席部长斯特金强硬地表示,苏格兰要加入欧盟。伦敦地区“反脱欧”运动风起云涌,由于投“留欧”的占60%以上,有人主张伦敦单独“留欧”。英国议会网站几经瘫痪,主要党派动荡,保守党陷入党首之争;工党党首被指动员“留欧”不力,党内要其下台。有数据称,投“脱欧”票的主要是中老年人,投“留欧”票的主要是青年人,媒体就此深入家庭做访问。报纸上说的“国家分裂”恐怕不完全是危言耸听。
我们的一些公务拜访刚好安排在公投后,访问话题又涉及社会保障等社会管理工作和立法制度,与我们交流的英方人员总情不自禁地谈起,公投结果将对他们的工作产生影响。英国入欧40余年来,各项法令和社会经济政策已紧紧与欧盟绑在一起,“脱欧”要如何推行,谁也没有现成的答案。
我们在英国海关和税务总署座谈的会议室对面,就是丘吉尔首相曾经的办公场所。丘吉尔在二战后,积极倡导欧洲的联合。回国前,最后一次路过议会广场,丘吉尔像上被“反脱欧”者放置了标语;不远处,纪念遇害女议员的小草坪上放满了鲜花;“反脱欧”者开着车,用扩音器喊着口号绕着广场转。一些警察正准备清理丘吉尔像上的宣传牌,一些警察正在驱车追赶那辆开着扩音器的车。
6月赴英国学习考察社会保障及其立法制度,巧合间,“见闻”了“脱欧”公投这一大事件,学习考察主题俨然通过一场生动而意义深远的社会和政治实践展现在了我们面前。6月的英国之行,真使我体悟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