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关于如何进一步优化小学数学效果的讨论愈演愈烈。实践证明,小学生需要教师积极有效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独立学习的方法。导学式教学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上述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显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值得教师深入探究,并发挥其更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运用导学式教学法开展教学工作,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既能优化教学工作,又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导学式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导学式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各种卓有成效的辅助手段,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导学式教学法的重点在于“导”,进而延伸出“导”什么、如何“导”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构成了导学式教学的一般内容和基本过程。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学式教学法的应用方法
1.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基本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包含很多基本概念,而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基本概念是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前提,对学生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还不成熟,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势必导致学生情绪上的抵触。为此,教师需要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导入。
例如:在学习“时间的计算”这一内容时,小学生对时、分、秒之间的转换关系掌握得并不牢靠,在运算过程中总是下意识地将其当作代数运算,忽略了时、分、秒之间的转换关系。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时、分、秒初步印象,前期不要求学生的计算速度,要确保正确性,通过长期训练,牢固树立相应的学习意识。
2.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图形几何中的具体应用
小学数学包含许多内容,其中图形与几何教学无疑是一大重点和难点。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没有完全具备,在学习图形几何的相关知识时难度很大。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导学式教学法进行正确的引导,注重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通过构建和模拟图形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了解图形,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几何规律。
例如:在学习测量长方形和圆形周长时,长方形是一个规则图形,易于测量,而圆形是一个不规则图形,学生无法通过正常的测量方法求得周长。为此,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圆形周长的测量方法。教师可利用绳子模拟圆形,再将绳子展开测量周长,进而结合课本内容,获得圆周长的求解公式。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圆周长的求解公式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导学式教学应善于联系实际,提升教学实用性
要增强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必须实现数学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学习相结合,从日常生活中提取素材和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联系生活的学习习惯。在数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过程中,教师应优先选择小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场景作为案例。
例如:在学习“克、千克、里、公里”等基本度量单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如称量物体,根据仪表数字记录相应的重量,切身感受克与千克的含义和异同。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在操场上进行长跑,记录所跑圈数,再根据操场实际长度进行换算,使学生对里和公里形成感性认识。
4.导学式教学应注重课后总结和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小学生课后总结和反思的习惯,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学习。导学式教学法也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养成课后总结和反思的学习习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回顾所学知识,记录学习难点,消除知识盲区。作为导学式教学的执行者,教师应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然后再教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和反思。
例如: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相关内容时,有如下计算题:127-85+15,不少学生通过观察原式,可知“85+15”正好可得整数100,因而先求解“85+15=100”,然后再求解“127-100”得到最终结果。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针对此类运算的正确性进行回顾和反思。由于学生忽视了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律,片面地追求运算的简便性,导致解题思路发生错误。因此得出结论:原式应从左至右依次求解,如果“85+15”在括号内,才可先行求解。
三、结语
总之,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采用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阶段性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小学数学采用导学式教学法符合其内在特征,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时刻保持学习兴趣,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数学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赵美玲.试论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5(15):17-18.
[2]于兆泉.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5,1(28):28-29.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运用导学式教学法开展教学工作,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既能优化教学工作,又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导学式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导学式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各种卓有成效的辅助手段,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导学式教学法的重点在于“导”,进而延伸出“导”什么、如何“导”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构成了导学式教学的一般内容和基本过程。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学式教学法的应用方法
1.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基本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包含很多基本概念,而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基本概念是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前提,对学生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还不成熟,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势必导致学生情绪上的抵触。为此,教师需要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导入。
例如:在学习“时间的计算”这一内容时,小学生对时、分、秒之间的转换关系掌握得并不牢靠,在运算过程中总是下意识地将其当作代数运算,忽略了时、分、秒之间的转换关系。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时、分、秒初步印象,前期不要求学生的计算速度,要确保正确性,通过长期训练,牢固树立相应的学习意识。
2.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图形几何中的具体应用
小学数学包含许多内容,其中图形与几何教学无疑是一大重点和难点。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没有完全具备,在学习图形几何的相关知识时难度很大。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导学式教学法进行正确的引导,注重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通过构建和模拟图形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了解图形,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几何规律。
例如:在学习测量长方形和圆形周长时,长方形是一个规则图形,易于测量,而圆形是一个不规则图形,学生无法通过正常的测量方法求得周长。为此,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圆形周长的测量方法。教师可利用绳子模拟圆形,再将绳子展开测量周长,进而结合课本内容,获得圆周长的求解公式。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圆周长的求解公式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导学式教学应善于联系实际,提升教学实用性
要增强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必须实现数学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学习相结合,从日常生活中提取素材和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联系生活的学习习惯。在数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过程中,教师应优先选择小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场景作为案例。
例如:在学习“克、千克、里、公里”等基本度量单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如称量物体,根据仪表数字记录相应的重量,切身感受克与千克的含义和异同。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在操场上进行长跑,记录所跑圈数,再根据操场实际长度进行换算,使学生对里和公里形成感性认识。
4.导学式教学应注重课后总结和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小学生课后总结和反思的习惯,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学习。导学式教学法也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养成课后总结和反思的学习习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回顾所学知识,记录学习难点,消除知识盲区。作为导学式教学的执行者,教师应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然后再教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和反思。
例如: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相关内容时,有如下计算题:127-85+15,不少学生通过观察原式,可知“85+15”正好可得整数100,因而先求解“85+15=100”,然后再求解“127-100”得到最终结果。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针对此类运算的正确性进行回顾和反思。由于学生忽视了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律,片面地追求运算的简便性,导致解题思路发生错误。因此得出结论:原式应从左至右依次求解,如果“85+15”在括号内,才可先行求解。
三、结语
总之,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采用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阶段性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小学数学采用导学式教学法符合其内在特征,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时刻保持学习兴趣,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数学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赵美玲.试论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5(15):17-18.
[2]于兆泉.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5,1(28):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