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新课程理念学习,我个人感触良多,最重要的是接触和了解新课程理念。所谓理念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理念是人们在对某一事物现实的深刻分析和未来的展望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因此,任何理念都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是两者的统一。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的信念,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传统的课程认为课程就是知识,因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外语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作为我国中小学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而且符合新世纪公民素质的需要,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及多元化社会的需求。教育部于2001年秋季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新课程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载体。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生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
新课程体现出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1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本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本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其中,校本课程资源可以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也同样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又可分为显性的校本课程和隐性的校本课程。显性的校本课程是指那些确实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隐性的校本课程是指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处处体现出的"课程扩张"倾向。教师在初中英语作业设计时,对这种隐性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使用得较多,也较灵活。
拓宽课程范围的方法很多,有关资料也唾手可得。教师可以向当地图书馆、地方历史学会、地方报刊、有关部门、当事人索取有关本地的信息,也可以通过新闻媒介、年鉴、专业杂志、专业人士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
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努力适应个别学生的需要。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也会根据不同情况,适当地减轻困难学生的学习负担,或删减部分国家课程的内容。学校教师一旦成为国家课程的实施者,就会依据自己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洞察力和想象力,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家课程提出独特的见解,使之更加适合他们的教学情景。教师提出了独特见解常常突破或超越国家课程的本来意图,充分展现了教师的创新意识。
2 课程资源开发与初中英语作业内容的泛化
在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可怜的课本知识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道构建新课程的感觉,形成了课程意识,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经成为大多数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但是,由于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体现在英语作业设计上就出现了英语作业内容出现了泛化现象。
2.1 联系实际的作业成了一种装饰。加强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是改善学生对知识和知识学习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的必要途径之一。英语作业中的联系实际任务,必须是真正的实际,真正的任务。但由于学生课时紧,课外自由安排的时间少,教师对作业中联系现实的内容把握不明确,或设计不恰当,造成学生所完成的作业与实际的联系是牵强附会地,有的甚至是机械性地,这样反而妨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2.2 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形式主义。动不动就让学生搜集材料。教师设计的英语作业,便是让学生上网搜索材料。如课文中讲到colour,moods,就去寻找colour,moods的材料;有关的computer的,就去找相关资料。结果,学生找到了许多许多相关资料,教师收集起来后,便放置一边,算是完成了一项任务。有一些很简单很明了的问题,也让学生搜集材料,以为不如此就不是新课程了。实际上,这样做既没有必要,学生也难以承受,造成了学生的另一种形式的学习负担。并且教师对学生搜集到的材料,不重处理、利用,更没有时间组织学生加工、分析材料。出现了为搜集材料而搜集材料的形式主义。
所以,我认为新课程教学最基本的理念是实事求是,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还语言教学的本色——学以致用,以实际运用为教学目标,在实际运用中学习语言。
外语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作为我国中小学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而且符合新世纪公民素质的需要,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及多元化社会的需求。教育部于2001年秋季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新课程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载体。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生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
新课程体现出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1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本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本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其中,校本课程资源可以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也同样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又可分为显性的校本课程和隐性的校本课程。显性的校本课程是指那些确实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隐性的校本课程是指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处处体现出的"课程扩张"倾向。教师在初中英语作业设计时,对这种隐性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使用得较多,也较灵活。
拓宽课程范围的方法很多,有关资料也唾手可得。教师可以向当地图书馆、地方历史学会、地方报刊、有关部门、当事人索取有关本地的信息,也可以通过新闻媒介、年鉴、专业杂志、专业人士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
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努力适应个别学生的需要。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也会根据不同情况,适当地减轻困难学生的学习负担,或删减部分国家课程的内容。学校教师一旦成为国家课程的实施者,就会依据自己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洞察力和想象力,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家课程提出独特的见解,使之更加适合他们的教学情景。教师提出了独特见解常常突破或超越国家课程的本来意图,充分展现了教师的创新意识。
2 课程资源开发与初中英语作业内容的泛化
在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可怜的课本知识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道构建新课程的感觉,形成了课程意识,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经成为大多数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但是,由于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体现在英语作业设计上就出现了英语作业内容出现了泛化现象。
2.1 联系实际的作业成了一种装饰。加强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是改善学生对知识和知识学习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的必要途径之一。英语作业中的联系实际任务,必须是真正的实际,真正的任务。但由于学生课时紧,课外自由安排的时间少,教师对作业中联系现实的内容把握不明确,或设计不恰当,造成学生所完成的作业与实际的联系是牵强附会地,有的甚至是机械性地,这样反而妨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2.2 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形式主义。动不动就让学生搜集材料。教师设计的英语作业,便是让学生上网搜索材料。如课文中讲到colour,moods,就去寻找colour,moods的材料;有关的computer的,就去找相关资料。结果,学生找到了许多许多相关资料,教师收集起来后,便放置一边,算是完成了一项任务。有一些很简单很明了的问题,也让学生搜集材料,以为不如此就不是新课程了。实际上,这样做既没有必要,学生也难以承受,造成了学生的另一种形式的学习负担。并且教师对学生搜集到的材料,不重处理、利用,更没有时间组织学生加工、分析材料。出现了为搜集材料而搜集材料的形式主义。
所以,我认为新课程教学最基本的理念是实事求是,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还语言教学的本色——学以致用,以实际运用为教学目标,在实际运用中学习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