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幔“反裂纹”引起深震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88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关于矿物10亿帕以上压力下的实验的地球物理学家可能已发现地下数百公里处的深震是怎样产生的。新的机制涉及比地表物质更致密的地幔矿物质的增生,相当于“反裂纹”。在这样的深度上压力很大,故不会形成引起一般的浅源地震的正常裂纹。位于戴维斯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格林(Harry Green)和伯恩利(P.Burnley)认为,地幔的重要成份橄榄石(Mg_2SiO_4)的相变能够引起深源地震(《自然》杂志,341卷,733页)。为了能使橄榄石变得更密实,它的原子的位置要有改变,以使之变得更加致密,
其他文献
地震序列的一个重要而显著的特点是频度和强度的衰减,它蕴含着大量的有关震源、介质和震兆的信息。大森最早采用余震衰减的双曲公式n(t)=(A/t+c) (1)式中 n(t)为时刻 t 时单位时间内的地震频度。宇津进一步采用修订式n(t)=(A/t+c) (2)刘正荣则采用公式n(t)=n_1t~(-h) (3)式中 n(t)为第 t 天的地震次数,n_1为第
1.震群研究的意义始于1989年6月30日的伊豆以东近海震群活动和相继发生的伊东近海海底火山喷发等一系列现象,都是震群研究组的研究对象,即有关“大地震和火山喷发前的震群及地壳应力场变化”研究的事例。这次的活动是伊豆半岛10年多以前就已渐渐开始的震群活动和地形变累积结果的海底火山喷发。正如这一事例所表明的,如若能找出构成大范围应力场变化标志的震群特征,就能得到预测内陆地震和火山喷发
<正> 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虽然许多科学家为此做了艰辛的努力,也取得过象成功的海城地震预报这样令人鼓舞的成就,但更多的是失败的惨痛教训。通过多次教训,全世
<正> 一、前言大约从笔者曾工作过的东京大学第二工程学部改组为生产技术研究所时起,研究领域也从构造力学转向抗震工程学,不仅进行了悬索桥的模型振动实验,提出了以实验结果
随着微震观测网的健全和确定地震深度精度的提高,地震在内陆只发生在上部地壳的情况越来越明确。另外,还得知该地震发生层的下限分布随地区发生变化,其深度与地壳热构造有关。这些又都与岩石的变形和破裂等力学性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温度,温度升高时就会由脆性转变为流体有关。由此可以认为,地震发生层的深度分布与内陆大地震的发生或岛弧的大地构造有着密切关系。
1990年第四季度,全球地震活动水平低于前三个季度。秘鲁巴西边界发生了一次大深震。亚欧带西段地震活动发展停滞。苏门答腊北部发生了一次7级左右地震。中国台湾省花莲地区遭受强震袭击。
本文对稳健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稳健统计在地震科学特别是地震活动性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欧洲第22届地震学会议于1990年9月17—22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市召开。近40个国家300多人参加了这一盛会。这次会议反映了欧洲地震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目前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本文介绍了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及我们的几点体会。
1.前言要想研究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地震防灾问题,多研究领域专家们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这里介绍的南加州地震中心(SCEC)就是为面向21世纪,顺应急剧变化着的社会要求,综合发展地震防灾科学而建立的研究体制的一次尝试。在地震防灾方面,日本在许多方面都比美国先进。但是,SCEC 中却有一些在日本看不到的独特方面。其一是不光在数据积累方面,就连理论模式方面也建立了多领域的合作体
<正> 多数破坏性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内40公里以内深处。震源本身是个断层或是在地球内部以每秒数公里速度扩展的断层系。破坏性地震震源范围一般为数十公里。断层两盘错动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