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运用与经济新闻写作

来源 :媒体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j3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数字和数量方法来说明社会政治、经济现象,早已司空见惯。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经济宣传和经济报道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人们用经济数据来说明经济问题也开始盛行起来。
  在刚刚揭晓的20届“中国新闻奖”29篇报纸消息类获奖作品中,经济类消息有14篇(见下页表格),占了半壁江山。对数据进行不同层次的运用,不约而同地成为这14篇经济消息共同的特点。经济数据是经济活动的忠实记载和集中反映,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分析,人们可以准确地了解经济活动的进程和最终结果,把握经济工作中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因此,经济数据是构成经济新闻不可缺少的材料,是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地运用数字,可以更为鲜明地说明观点,起到其它新闻事实难以起到的作用。
  
  一、获奖经济消息中数据的运用
  
  在下表所列出的这14篇获奖的经济消息中,通过数据在标题或导语中的运用、数据在主体材料中的运用 和数据在背景材料中的运用,使数据运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一)数据在标题或导语中的运用
  新闻本身就是关于事物最新变化的报道,因为数据本身就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它们或者对新闻事物的性质、地位进行判定,确定新闻事物的性质;或者从量化的角度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反映新闻事物的发展状况,说明报道的主题。因此,数据更多的时候自然成为描述这种变化的工具。体现在经济消息中,就是在标题或导语中直接运用数据。
  在刚刚揭晓的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荣获一等奖的两篇报纸消息都是经济消息,并且这两则消息不约而同地用数据拟定了新闻标题,并在导语写作中也使用了数据,它们是《跨越1000万辆:新的台阶新的起点》、《短短一个月“拒资”十亿元》。此外还有荣获二等奖的《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和荣获三等奖的《危机之年授权专利破万件》、《镶黄旗两牧民牵手大集团引资2000万元》、《康平“新鲜空气”首售10万美元》,荣获三等奖的《本市攻克盐碱滩绿化世界难题》在副标题和导语中也使用了数据。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它是用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精炼、最简短的文字。用数字做标题或数字出现在主标题的表现形式,不仅使读者对报道对象一目了然,而且冲击力强。如荣获一等奖的第二篇经济消息,用“短短一个月‘拒资’十亿元”作为新闻标题,其中“一个”、“十亿”两个数字形成剧烈的反差,给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能够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读下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它要求用省俭的笔墨反映出经济新闻的要点和轮廓,吸引读者注意,最大限度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危机之年授权专利破万件》这篇经济消息的导语中写到道:“昨天,市科技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今年1月至11月,宁波获国家授权专利13298件,首次突破万件,总量列全省第一,同比增长48.1%,增速居全国计划单列市首位”。在这段话中用了多个数字来说明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之下,宁波的授权专利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抓住了经济新闻事件的核心和精华,而且清晰、简明、生动,突出了经济消息导语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二)数据在主体材料中的运用
  主体部分应围绕经济新闻报道主题,选择和运用材料进一步阐述和深化经济消息导语中所涉及的内容,以生动、具体的数据对经济消息导语进行解释和深化、充实和展开。如《跨越1000万辆:新的台阶新的起点》这篇经济消息中的“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全国汽车销量达133.11万辆,同比增长77.88%,再创月度历史新高。前9个月国产汽车产销量已经双超去年全年总产销量960万辆。”用9月份和前9个月这些产量数据,进一步解释了我国去年汽车生产的成绩,紧紧抓住“1000万”站在继往开来的高度上,描绘了中国汽车工业阔步迈进的新篇章。
  此外,导语一般只涉及最重要和最新鲜的事实,大多只突出一两个要素,这就要求经济消息的主体还担负着补充导语所没有涉及的新事实的任务,而在其中充分运用数据是这届获奖经济消息的一大亮点。如在《镶黄旗两牧民牵手大集团引资2000万元》这篇消息报道的主体中,用“目前,鄂尔多斯市和平华瑞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批1000万元资金已经到账,其余部分将近期分期到账。牧民巴图吉日嘎拉和张贵山对记者说:‘今年准备购进2000只羊进行育肥,并完成建冷库、引入自来水等工程。第一步成功后,我们将育肥规模扩大到20000只羊。’”用几个数据来进一步补充新闻事实,让读者了解到事情的最新进展。
  (三)数据在背景材料中的运用
  经济消息中的背景材料属于消息主体的一部分,之所以将它拿出来单独讲,是因为在背景材料中运用数据已经成为经济消息写作中惯用的手法,尤其在此次“中国新闻奖”获奖的经济消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数据在背景材料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形式:
  为了突出主题的对比性数据背景材料。这种背景材料既可以独立成段也可以与新闻事实融和在一起,如《跨越1000万辆:新的台阶新的起点》中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资料表明,全国汽车年产量从零到1万辆,用了5年;从1万辆到10万辆,用了13年;从10万辆到100万辆,用了21年;从100万辆到突破200万辆,用了8年;之后平均每年增长100万辆。从100万辆到1000万辆,我们用了17年。”从这些数字的变化,我们看到了中国汽车工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轨迹。
  烘托新闻事实的历史性数据背景材料。这种背景材料也多以独立成段的形式出现,很容易分辨。如《哈市一项农业建议成全国惠农政策》中的“2007年,哈市提出3年内将全市旱田全部进行大农机深松整地目标,当年投入5000多万元,对大农机深松整地进行补贴,完成秋整地面积达到800多万亩。2008年秋天,哈市组织专家对深松整地地块进行跟踪检测,结论是深松整地比非深松整地的耕地粮食平均增产10%以上。”用数据的形式将最近几年的调研成果表现出来,更简明更有说服力,进一步解释了对大农机深松整地进行补贴的必要性。
  与新闻事实密切联系的数据背景材料。这种背景材料往往会和新闻事实融为一体,放在同一个段落中,成为新闻事实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全球首次亚洲象公众责任保险签约》中“10月中旬,北京安诺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拟定了《西双版纳亚洲象公众责任保险方案》。该《方案》保险费285万元,最高赔偿限额为3000万元,保险费率9.5%。”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寻求商业保险新模式的进展用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显现了由过去政府直接补偿向商业保险转变的积极性和有益性。
  
  二、经济消息中数据运用的启示
  
  数据与经济新闻报道是密不可分的,有些数据本身就可以成为新闻。数据能让事物更准确地出现在读者面前,经济新闻如果离开了数据, 光从概念到概念, 没有具体的数据分析, 就没有说服力和可信性。那么如何处理好经济新闻写作中的数据问题,如何让数据更好地为经济新闻报道服务,通过对此次获奖的经济消息中数据运用的分析,不难得出答案,就是选择数据要科学,表达数据要灵活。
  (一)经济消息中的数据选择要科学
  科学地选择数据,体现在数据要真实、数据要简洁两个方面。
  真实,这是对数据质的要求。经济新闻亦是如此,在经济消息中对数据的要求便是真实、准确、全面,数据应当准确地反映新闻信息的客观存在,反映现象的真实,做到数字和材料的准确无误。而选择权威机构的数据、标明数据的来源是保证数据真实客观的有效方法,如《美国人到瑶山养猪》中引用营养学博士李松岩的话:“采用美国先进技术育种,一头母猪一次可产18至20头猪仔,而中国一般只达到8至12头。”让数据出自权威人士的之口并通过数据之间的对比来说明引进美国先进技术带来的好处。
  简洁,就是能让读者在有限的语言符号内,花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用简洁的文字表达丰富而深刻的报道内容。新闻界都把新闻语言的简洁作为一种追求目标,简洁也是对数据量的要求。鉴于数据本身简单、干净、利落的特点,在经济新闻写作中巧妙地运用数据,会起到使报道更简洁的作用。如荣获二等奖的经济消息《全国最快列车驰骋南中国》,通篇只用600余字就把武广高铁取得的骄人成绩、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交代得很清楚,很多句子单独成行,简洁明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数据的巧妙合理的运用,如“9时,标有‘G’字头的高速列车同时从广州、长沙、武汉三地首发。武汉广州间旅行时间由11小时锐减至3小时”“这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全长1069公里,比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西班牙马德里至巴塞罗那高铁长出400多公里”等。
  (二)经济消息中数据表达要灵活
  所谓灵活,就是要让数据做到通俗生动。通俗生动就是要求新闻报道应该深入浅出,平顺易懂,新闻语言应该生动活泼、富于立体感。新闻报道纯朴自然、生动形象,可读性强,可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穿透力和传播力;语言不新鲜、不生动,则往往难以引起受众的兴趣,内容的表达也会受到很大限制。然而数据本身具有单调、死板、枯燥的特点,如何让数据的运用变得通俗易懂呢,这些获奖的经济消息告诉我们,可以借助对比、打比方、解释、分解的方法把数据表达得简明、通俗、生动、形象。
  对比法,这是在经济消息写作中运用数据时最常见的方法,借以说明所报道的事物,使其个性、特点更为鲜明。对比有两种形式,一是把同类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如《美国人到瑶山养猪》中:“中国一头毛猪每增长1公斤要用8至12公斤饲料;而用美国先进技术一头毛猪每增长1公斤只用4.6公斤饲料。”通过毛猪增长1公斤所用饲料的数据之间的对比,突出说明引进美国技术带来的好处;二是把同一事物的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以显示其变化,如《跨越1000万辆:新的台阶,新的起点》中:“全国汽车年产量从零到1万辆,用了5年;从1万辆到10万辆,用了13年;从10万辆到100万辆,用了21年;从100万辆到突破200万辆,用了8年;之后平均每年增长100万辆。从100万辆到1000万辆,我们用了17年。”
  比喻法即打比方,就是用具体的事物去说明抽象的数字,使数字形象化。如《全球最快列车驰骋南中国》中:“17天前,这里在试运行时曾创下重联列车394.2公里的世界高铁最高时速。武广高铁沿线重峦叠嶂,高速列车风驰电掣,穿越226座隧道,跨过684座桥梁。与去年8月在华北平原通车的京津城际铁路相比,武广高铁在速度、技术、难度上都堪称‘升级版’。一位铁路专家形象地比喻为‘短跑变长跑加跨栏’。”
  解释法,就是对消息中一些读者难以理解的数据用另外一些通俗、易懂、好记的数据进行解释。如《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中对于这种计算机性能的描绘:“每秒1206万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内存总容量98TB,点点通信带宽每秒40Gb,共享磁盘容量为1PB。”这究竟是怎么样的性能,便于读者理解,紧接着消息用一些简单的数据进行了解释:“这相当于:‘天河一号’1天的运算工作量,人们使用1台普通计算机需要160年方能完成;磁盘可存储13亿张1兆大小的相片,相当于4个国家图书馆藏书量之和;2台“天河一号”互相传输的话,1秒钟便能下载40多部高清晰的电影。”读者对此便一目了然了。
  分解法,顾名思义,就是将大数据分解成小数据,人们对浩大的数据往往缺乏感性认识,为了使读者便于理解,可以采取以大化小的方法,把很大的数据灵活地换成较小的数据,使之与群众的生活更接近。如《全球首次亚洲象公众责任保险签约》中:“据统计,西双版纳州受亚洲象影响和损坏的区域涉及14个乡镇34个村委会6161户村民29145人。为了保护亚洲象,我州各族群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甚至付出了鲜血和生命,平均每年都有3至4人被野象伤亡。”
  通过对此次获奖的报纸类经济消息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些经济消息都或多或少地运用数据不只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它反映出数据运用和经济新闻写作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些新闻作品的成功也和数据正确合理的运用密不可分。一个好的记者,尤其是专门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记者,就要能够通过数字观察问题,明确数据在新闻报道中的位置和作用,在对数据进行理性分析中显示它深刻的内涵,在对它进行正确合理的利用中使它显出亲切的面容,真正让数据在新闻中活起来,成为新闻报道中最具说服力的论据。
  
  参考文献
  [1]吴玉兰.经济新闻报道[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2]安雅.谢芙琳格雷海姆.瓦茨著 张倞译.当代西方财经报道[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3]祝培岭.数字新闻[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4]程道才 严三九.经济新闻写作概况[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5]吴玉兰.统计数据类经济新闻的报道策略.知识丛林[J],2008,(24).
  [6]田新玲.用好数据做新闻.新闻三味[J],2005.
  [7]孙超.数据在新闻报道中的公信力和方法处理.工作视点[J],2008,(10).
  [8]王麦玲.新闻报道中数据运用应该注意的问题.传媒论苑[J],2008,(9).
  
  作者:张祝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傅先萍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结合本地新闻发展实际,首先介绍了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其次,从媒体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加强新闻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建设.
随着4G逐渐被5G所替代,VR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无论是在受众的体验、设施配置,应用领域方面都在不断的创新.在5G传播的拟态大环境当中,伴随着VR技术所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比如因为技术拟态所导致的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认知偏差、技术善恶边界的认知、情感共鸣与时空判断失衡、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混淆等传播困境.因此,需要从5G角度出发,正确认识如何在5G的背景下合理使用VR技术传播信息.
自2008年起,“漫威”开启了全球超级英雄电影的新时代,塑造了许多经典的超级英雄形象,逐渐形成全新的类型风格,坐拥全球庞大的电影市场和广大的受众群体.本文以“漫威”超级英雄系列电影为研究对象,从超级英雄的形象塑造分析入手,探讨“漫威”电影的成功之道.
《牛津西方音乐史》是理查德·塔鲁斯金基于西方意识形态对于斯拉夫音乐世界的长期误解,以消除传统风格史奉为真理的意识形态而作的音乐史书.作为史书来讲,其中历史(历时)思维贯穿全文,从历史书写层面看,其接近过程化的历史叙事,处处体现着音乐人类学的思维观念.结合《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与《西方音乐通史》,对三本书中某一时期、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音乐家及作品的对比分析,解读《牛津西方音乐史》的音乐人类学思维.
B站视频学习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围绕B站视频用户使用意愿或行为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借鉴感知价值理论和期望确认理论,构建大学生B站视频持续使用意愿模型,以453份B站视频大学生用户为样本,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大学生B站视频感知价值中的实用价值、社会价值直接显著影响持续学习意愿;实用价值、内容价值、社交价值显著影响满意度,其中社交价值对持续学习意愿不存在直接显著影响,其通过满意度间接作用于持续使用意愿.
摘要:近年来,中国广泛融入国际事务,举办多场大型盛会,吸引世界瞩目。与此同时,《中国日报》等一批媒介对外传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尤其是在重大国际事件中,承担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任务。在亚运会的相关报道中,中国媒体的对外传播向世界展示了怎样的国家形象,是本文力图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议程设置 国家形象 内容分析    国家形象是指某一国家外部公众对该国政治(包括政府信誉、外交能力与军事实力等)、经济(
期刊
在媒介变迁带来的冲击越来越剧烈和频繁的新媒介时代,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再度受到瞩目.然而其最具影响力的《理解媒介》原著依然因为其“马赛克式”碎片化文风让人望而却步.虽然不少学者尝试以“凝练结论”的方法来降低使用麦克卢汉理论的门槛,却并不一定是阅读和理解其的最佳方式.理解麦克卢汉需要一种立体的、整体的视角,尝试把焦点从内容转向环境,从使用转向理解.这一种范式转换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的“冷热媒介”理论.其并不是一种固定且精确的媒介分类方式,而是麦克卢汉为如何理解媒介提供的一种新的尺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屡创新高,催生了全媒体时代的变革.在此环境下,传统出版业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十分紧迫,其目的是以准确的内容为核心扩大传播范围,增加目标用户黏合度,努力实现用户转化.根据媒体融合的实际操作,本文将其分为分层内容生产强化优势、传播渠道分析定位用户、加强运营实现用户转化、稳步建设打造新型团队四项具体措施并进行说明,通过这些必备步骤希望为传统出版业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带来启发.
近年来我国在新闻行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受众群体已经从之前的电视、广播、收音机等平台获取新闻资讯转变成为网络移动终端,再加上5G技术的出现,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进行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分析新闻传播模式创新的意义,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为增强新闻传播水平提供帮助.
本文意在通过对“互联网+”与“+互联网”不同认识的解读,促使出版人深刻意识到传统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中应如何摆正主体与客体关系的问题,并结合当前传统出版的发展现状及创新实践,探讨“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