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翻译商榷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k2pwerq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指导学生翻译古汉语,有两个标准——“字字落实”、“文从句顺”。这两标准的贯彻不是机械的,而是要综合考虑的。笔者在此选取了高中语文课本上的一句翻译,作一商榷。
  关键词:古诗文;“者”;“一言”;翻译;商榷
  作者简介:郭宝玉(1978.11-),男,汉族,西北大学研究生,榆林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1
  《论语·卫灵公》中有一句话“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人教版高中课本《先秦诸子选读》把其译为“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去实践它的吗”。这个翻译值得商榷。
  我们先不论翻译是不是符合古人原意,先来看看这个翻译后的现代文本身。此句明显是遵循翻译中的“字字落实”原则,即一词不落地对照翻译,这就语法而言,是病句。此翻译句,有三处不妥:一处是把原句中“者”理解为“的”,“它的”成了的字短语;一处是把“言”翻译为“字”; 一处是把“行之者”中“之”译为“它”。
  一、原文中“者”的翻译
  原注释译 “者”为“的”,与“它”,构成“的”字结构的短语,很不合理。所谓“的”字短语,是将助词“的”附着在词语后面构成的具有指称作用的名词性短语。“的”字短语表示动作的发出者、物体的领有者、性质特点的所属者等意义,如“卖菜的”意思是卖菜的人。在具体语境中,的字短语本身意思就很完整,不需在后面再加其自身所指代的人、事、物等,加上反而是赘余。但从课本注释来看,即使把“之者”翻译为“它的”,并不具有“的字短语”的功能,其后面还需要添加一个中心语“字”字;否则,就是病句。
  “的”有个功能,就是作为助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或已然的语气,如“这句话是很对的”。但在原文语境中不好解释,因为原句中没有肯定或已然的语气。由此看来,把“者”直接翻译为“的”不太妥当。
  那么,“者”在原句中到底有什么功能或作用呢?
  “者”字有一个用法——辅助性代词,与一系列词语构成“者”字结尾的短语,表示人、事、物、时间等。《说文·白部》:“者,别事词也。”如《论语·子路》:“近者悦,远者来。”
  “者”与“乎”在古代经常连用,如: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今天下得无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以上三例,“者乎”中的“乎”都是语气词,可译为“吗”;而“者”属于辅助性代词,其作用就是“与一系列词语构成‘者’字结尾的短语,分别表示人、事、物、时间等”,译为“……的人(事、物等)”。我们讨论的句子也有同样的“者乎”一语。结合语境,“者乎”中的“者”也是辅助性代词。
  那么“者”在原句中该如何翻译呢?
  从下文孔子的回答(其“恕”乎)来看,“恕”是一个字,所以上文“者”应该译为“……的字”。
  二、原文中“言”字的翻译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原句按课本原注释就成为“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去实践它的字吗”。这很显然还有问题,前后不通顺。原句中“言”意思是“字”,“一言”就是“一个字”,但直接翻译出来,读起来就很别扭,属于语意重复。古汉语也有专门的量词,但一般很少加在数词与中心语之间,翻译时往往是视情况而加的。这里“一言”可以翻译为“一个”,修饰句子后面的“者(……的字)”。
  原句中还有“而”字,这里作连词,表示“一言”与“可以终身行之”之间的并列关系,无需翻译。
  如此,原文就可以译为“有一个可以终身去实践它的字吗”。但此句仍需要推敲,“它”由“之”译出,在句中有指代不明的嫌疑。
  三、原句中“动词 之者”结构的翻译
  原文中有“动词 之者”这样的结构,而这样的结构在《论语》还有不少。
  1)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因为对自己节制、约束而犯过失的事,总不会多的。)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懂得的人不如喜爱的人,喜爱的人又不如快乐的人。注:孔子的这句话应该是在谈到对待知识学问等时说的,不可能很突兀地直接这样说。所以,笔者认为,句中的“之”没有实在意义,并非大家通常理解的指代“知识学问”的代词。)
  3)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
  4)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5)然则从之者与?
  6)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7)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以上是《论语》中几则关于“之者”的例子,可以看出,七个例子中都有“动词 之者”这样的结构。除了例5),其余六个句子中的“之”实际上都是音节助词,用在动词末尾,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应该删去;而动词后的“者”都作了辅助性代词,可以译为“……的人(事、物等)”。如例1),可以去掉“之”,“ 以约失者鲜矣”,完全能解释得通;又如例3),去掉“之”,“我非生而知者,好古,敏以求也”。比较特殊的例5),也可以去掉“之,”“然则从者与”,“者”直接作了“从”的宾语。
  原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中,“行之者”也是“动词 之者”结构,“者”是辅助性代词“……的字”,“之”字没什么实在意义,译时可以省去。
  总之,原句可以翻譯为“有一个可以终身去实践的字吗”。如此,意思表达清楚,也不存在语病问题了。
  参考文献:
  [1]先秦诸子选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5页.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宗福邦等.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其他文献
摘 要:19世纪俄罗斯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代表作《大雷雨》刻画了卡捷琳娜这一不不同寻常的人物形象,本文运用了佛洛依德人格结构理论对卡捷琳娜的心理矛盾以及人物的形象进行了分析。从而指出了卡捷琳娜的悲剧成因。  关键词: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卡捷琳娜;悲剧成因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1  《大雷雨》是俄国剧作家奥斯特
摘 要:本文从无本回译的视角,分析《功夫熊猫》这一电影的字幕翻译。介绍了无本回译的概念。并且对异语创作的作品翻译进行思考。将文学翻译理论同字幕翻译实践相结合。更加深入的对字幕翻译进行了分析。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  关键词:《功夫熊猫》;无本回译;字幕;翻译  作者简介:樊璐(1992.7-),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
对选人用人,我们党有明确的标准,即:看德才、看政绩、看公论。各种形式的干部考察方法,都应当是体现“三看”的载体。应该说,我们的各级干部考察部门也是这样去做的。然而这
江苏省盐城市广播电视局成立于1979年.是盐城市人民政府主管全市广播电视事业建设与发展的工作部门,正处级行政机关。 Yancheng Radio and Television Bureau of Jiangsu Pr
摘 要:“而”在汉语中的使用十分普遍,对此,学界已做出了许多研究和总结。对“而”的研究却很少涉及对其所连接的词的特点的分析,本文在回顾、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补充并阐发自己的观点,试图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较为广泛的的研究视角,并提出一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看法。  关键词:连词;而;词性;语法功能;对外汉语  作者简介:李佩珊(1991-),女,汉族,籍贯:河南郑州,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
摘 要:隐喻研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代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包括源域和目标域两个概念域,实质是从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的过程。本文借用认知隐喻的理论主要探讨时间词“过去”在不同年龄段人中的情感认知。  关键词:过去;情感认知;时间;隐喻;  作者简介:颜莹莹(1991-),汉族,山东聊城市人,硕士,学校山东科技大学,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形声字是一种能产性非常强的字类,在汉字总数中占据大部分,是汉字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型。对形声字形成过程的研究,早已成为汉文字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有其特有的形成阶段和形成过程。在探讨形声字来源去脉的同时,能明了其得以长期存在并占据汉字大多数的原因。  关键词:形声字;汉字;形成过程;作用  作者简介:曾君之(1990-),女,湖南益阳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近年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认真执行干部工作纪律,加强对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监督,较好地保证了选拔任用干部的质量,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现阶段干
这次“三讲”教育,是我们党党建史上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其有效之处,就是在方式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对加强新时期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部
摘 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也日益密切。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翻译学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影响。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翻译与跨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因此由于文化差异问题带来的翻译问题也时常出现。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多元文化的背景,通过研究多元文化对翻译的干预来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关键词:全球化;多元文化;翻译;干预  [中图分类号]:H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