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做经济人还是社会人?如何在“理性思维系统”与“直觉思维系统”中找到平衡?如何了解、迎合、把握百姓的心理?在“三网融合”试点启动、竞合大幕徐徐拉开之时,这是有线全行业面对的一个紧迫课题。
“三网融合”即将开始在12个城市(地区)试点,一年后将大规模试点,三年后将在全国普及。争吵也好、博弈也罢,都已是昨天的事情。昨天的争吵或博弈,是为了向政府要资源和权力,今日结果甫出,无论对谁有利或不利,关键是明天做得怎样?常言道:“说得好,不如干得好!”
笔者早已阐述过,“三网融合”只有两个领导,一个叫国家,一个叫公民。今天要做的事情,是让老百姓做裁判,看该不该给某一方这些资源和权力——争取用户,乃“三网融合”的竞争实质。
老百姓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称之为经济人类型,以“理性思维系统”为主;一类称之为社会人类型,以“直觉思维系统”为主。电视是穷人的电视,资费不高,加上信息难以做到对称、偏好多元化,因此多数老百姓是社会人类型。笔者此文之目的,旨在探讨“直觉思维系统”的基本规律,以便迎合百姓心理,应对“三网融合”。
用理性面对非理性、迎合非理性
“直觉思维系统”属于行为经济学范畴,研究的重点是人的行为。主要借助心理学方法,还原人性中某些非理性的本质。实际运用中,需有效借助于可控实验、调查等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研究方法。
例如,何种频道排序列表能够吸引百姓?大量可验证的事实和数据表明,列表排序影响收视率,所以除中央电视台外,各地往往把本地频道向前排序。但人们日常习惯保留的频道数或一眼浏览的频道数量是8个(1988,美国),数字化转换后,100多个频道需要进行分类,每个类别的频道数量应以8为基数。
同样,有线网络公司设计排序时,也面临着多种方案选择——
方案1:设计一种排序频道列表,使政府感到满意;如:央视频道在第一位,地方频道在第二位,其他在第三位;
方案2:放任各网络公司随意选择排序;
方案3:设计排序频道列表,使用户容易找到所需频道;
方案4:根据频道的经济效益优先级排序。
哪种方式最佳呢?“方案1+方案3”——前者令政府满意且尊重习惯;后者尊重百姓自由的权力。所以在列表排序中,既要有网络公司排序的列表,又要有老百姓根据偏好自定制的列表。
在“三网融合”时代里,广电需要将自己变成经济人类型或理性类型,典型特征为思维严密、记忆惊人、意志力坚韧,预见时不带任何偏见。遗憾的是,长期的计划体制。致使许多广电人的行为表现的不像经济人、而像社会人。典型特征,就是对“三网融合”的预见带有很强的偏见。
例如,自以为有了电视台形式的播控权,就能管住或控制节目源,忽略了电视台形式的节目源只是政治和文化范畴,而更为大量的节目源存在于经济与社会范畴。经济与社会的节目源不仅会冲击有线网络,更会冲击电视台。这种“播控一叶障目,只见影视节目”的偏见,反映了广电对内容产业规律的无知。广电对现状也存在偏见,倾向于保持现状。所以抵触整合、对“三网融合”表现出恐惧……
所以,广电首先要调整自我心理,克服偏见和谬误。实践证明,迎合百姓的应用具有三个共性特征,这就是方便、实用和快乐。而方便则排在首位!
在“三网融合”中,如何既能保证百姓具有选择高清交互或IPTV的自由,又能降低不选择广电的风险?简单和方便将起到关键性作用。广东省中山市广电网络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3:3:3”原则,应该得到推广或借鉴—-用户选择应用到确定页面不超过3个、步骤不超过3步、每一步不超过3秒。
克服偏见与谬误,把握百姓心理需求
广电与电信企业最大的不同,就是要兼顾社会和经济效益,需要在“直觉思维系统”和“理性思维系统”之间寻找平衡。
案例1;设计高清交互应用需满足的五项基本要求。首先,用户无压迫感,可自由选择;其次,使用方便;再次,应用操作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并产生联想;第四,应用呈现带来直觉反应,甚至是无意识反应;第五,不需要说明书。
案例2:高清交互机顶盒推广的价格“锚定”。无论经济人和社会人都对价格敏感,如何吸引老百姓自愿支付?需要应用社会心理学的“锚定法则”。即人们会在一个已知数字基础上。沿着自认为正确方向进行调整。例如,某城市实施高清交互整转,希望用户以150元购买已发放的单向标清机顶盒,为第二端电视机使用。在策略实施前期,只展开单向机顶盒零售,定价为480元/台,形成普遍的认知数字;随后,同时推出240元押金、月租赁费6元和150元一次性租赁两个方案,供百姓选择——运作结果是,用户普遍选择150元,认为最实惠。如果没有480元和240元这两个数字去“锚定”,用户很可能将150元与收视费进行比较,那样抗拒心理必然增大。
在“三网融合”进程中,广电要防止“易得性偏见”的骗局,即夸大记忆中的小概率事件,忽略不在记忆中的大概率事件。例如,“三网融合”似乎意味着广电顺利开展宽带上网业务,体现为易得性。但由于国际出口为电信所控制,通过路由控制等手段,完全可能使广电重蹈“联通,联不通”、“铁通,铁定不通”的覆辙。
广电要克服“卖弄陋习”,杜绝那些貌似很“酷”,实际用户不知所云的用语,比如“点播”、“时移”和“回看”。某城市应用易得性原理,使用3个广告语来标示,即“电视里也有DVD”、“电视剧看一半也能去做饭”、“您再也不会错过任何一场世界杯足球赛了”。
广电还有一个陋习,就是喜欢把随机事件当成必然,把小概率当成大概率,社会心理学称之为“代表性法则”谬误。例如,成功卖出一个付费节目,并不等于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成立。
广电容易陷入社会心理学的“过高估计自己”的迷局。即不切实际的乐观。比如,自以为聪明的只保留6套模拟节目,结果为直播星“灰盒子”创造了条件,用户流失率一度高达20%~30%;自以为同轴电缆比双绞线粗,却忽略了光纤比同轴更“粗”——“三网融合”的进程中,如果广电对自身生存能力过于乐观,如果不能使政府和公民满意。完全可能遭遇灭顶之灾。
长期垄断地位,使广电只会计算自己损失,不会计算百姓的损失,更不懂得如何弥补百姓的损失。例如,为什么说当第二端减少模拟节目数量时,需在第一端双倍偿还?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失掉某件东西的难过程度双倍于得到该件东西的快乐程度,即“损失厌恶”。“损失厌恶”容易使人产生惰性,即强烈的保持现状的欲望,因此,百姓并不欢迎数字化。基于同样原理,IPTV也需要两倍功效才能替代广电!广电本可以利用“损失厌恶”阻止电信对现状的改变。但遗憾的是一旦令百姓伤心,将无法阻挡IPTV长驱直入。
电视观众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合理的“默认”设计,将在便捷中产生良好经济效益。“默认”是复合心理学现象,即损失厌恶加选择盲目。“默认”不仅给“懒人”提供选择的最佳机会,而且满足“现状偏见”心理(所 谓“既来之,则安之”)。默认选项具有强大的媒体经济价值,如果某项选择被涉及为“默认”,那么就会吸引更多人的眼球。例如,将数据广播各项应用冠名并频道化(与普通电视频道同等设计和使用),既符合大众日常习惯,又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广电在“三网融合”中,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垄断习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需要学会“说话”或措辞。例如,与用户签署协议,是用“甲方”与“乙方”好?还是将甲方改为“您的服务商”、乙方变成“尊敬的用户”好?
对待理性的经济人,画蛇不需添足;对待非理性社会人,画蛇必要添足!如果人们被问及其行为倾向。往往会按照自己所回答的结果去行事,社会心理学称之为“单纯衡量效应”。例如,在机顶盒安装完毕后,为什么一定要求用户填写《满意度评价表》?因为用户一旦填写满意,即便未来出问题,也会偏向从正面去思考。
抵制诱惑,学会心理营销
“三网融合”,使广电陷入“动态矛盾”,五花八门的技术、业务、商业模式,容易使人左摇右摆。这时,需要提高自制力、抵制诱惑,谋求长期发展。
经济学上,通常把谋求长期利益者称之为计划者,把谋取短期利益者称之为行动者。自制力是指既要高瞻远瞩(理性思维系统),又要善于运用急功近利(直觉思维系统)o
人们在“冲动”时比“冷静”时吃掉更多的某样东西,这种东西就具有诱惑力。例如,按端收费符合短期利益,但长期来讲则等于把第二端市场留给了IPTV和直播卫星,这种诱惑力是要坚定抵御的。
广电需要克服盲目性,盲目性往往来源于行为的惯性,典型者如“选择性倾听”。例如,“美国有付费节目”,爱听!忽略了美国付费节目主要是色情和博彩内容,大众类内容依然以基本包为主,扩展基本包的单频道价格则便宜很多。付费电视的盲目开展。来源于惯性思维,结果适得其反。相反,给用户节目越是丰富,用户越是可能“被”消费,不仅提高数字化价值,而且为线下经济“兑现”观众创造条件。
广电需要邀请外援加强自制力,兼顾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比如。广电在对外合作中喜欢绝对控股,但在很多不熟悉的领域,为什么非要占51%?反之,不当家不等于不挣钱,在购物频道的股权合作中让渡更多股权,让专业团队来干,往往才能干好!
正确看待或利用社会对广电的影响
经济人是十足的非社会化动物,不容易受到外界左右;社会人则恰恰相反。
广电害怕社会舆论,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摇摆。典型现象就是盲目向电信“照搬”学习,而忽略了因地制宜的改造。此外,广电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多数选择随大流,社会心理学称之为“同侪压力”。
这种从众心态,妨碍了广电的行业创新,因为群体倾向于坚持成见,谁也不愿成为“特例”。例如,广电应将涨价与成本听证分离,将成本补差的三个选择方案(政府补差、用户补差、政府和用户共同补差)留给社会和政府来解决,这样兼具程序正义和市场公平。但由于行业主导将成本听证和涨价混在一起。把成本核算的专业问题和涨价的社会问题纠结在一块——价是涨了、用户忠诚度没了!
广电害怕社会舆论,经常到了“有理不敢打官司”的地步。其深层次心理原因,是广电过于看重自身社会影响力。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他人对当事人的关注程度,往往低于当事人自己想象的程度。例如,老百姓其实不关心“三网融合”,重要的是谁的价格便宜、服务好、产品有特色,才不管是广电还是电信!
在社会传播理论中,口碑传播常常比媒体传播更加有效。例如,某城市数字化,一直以试点名义,努力给百姓做加法,但不对外宣传,其效果是造成整个城市未数字化用户的心理期盼,甚至形成因为没有数字化的大量“投诉”。
创造良好环境,提高用户满意度
提高用户满意度,不仅取决于售后服务,更贯穿数字化全过程。
技巧1:先享受为快。见效快的事情,不需要鼓励;见效慢的事情,往往需要别人帮助。例如,高清交互推广伊始,就要提供大量点播、时移和回看内容,快速建立用户口碑。同样,能产生效益的应用,一定要让用户快速找到。
技巧2:提高使用率。鼓励用户多使用、多练习,淡化新系统操作复杂性的不利影响,提高使用率。比如,尽可能免费,鼓励用户多操作。再如,采用美式风格设计遥控器,即上、下、左、右、确认、电源开关、频道和音量控制键在上部,力争将所有操作集中于这几个功能键。
技巧3:鼓励用户反馈。用户尝试某应用后,如能得到清晰反馈,学习效果会更好。比如,用户按错键时,应该提示正确的键,而不是死机、黑屏。再如,积极反馈用户投诉,例如,某市有线公司对所有合理投诉,均奖励用户小礼品,以“感谢您的建议”,结果用户提出大量善意建议,帮助有线改进工作。
技巧4:适当缩小用户选择范围。成功的简约选择,是让用户不知道自己在选择。例如,宽带业务产品不宜太多,不要以技术名称打头(如ADSL、CM、1M、2M等)。而应是50元/月等直接表达形式,并对应冲浪、游戏、下载等精选应用特征。
技巧5:帮助用户克服使用困难。通常困难大,需要帮助;网难小,不需要帮助。例如,电视缴费业务,最好是一个操作一个页面,可以利用多页面和简单提示,帮助用户克服使用困难。
广电要有很强动机去迎合百姓心理、把握百姓心理。例如,在设计维护费用时,机顶盒销售标价500元,用户花480元享受一年保修、花490元享受三年保修、花500元享受六年保修。实践证明,用户多数选择500元。需要提醒,具体维修费用设定需要计算可能的返修率和维修成本。
结语
“三网融合”对广电是全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彻底反省自己的方针、政策和策略等,重新锻造吸引用户的核心竞争力。具体而言,需要在六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对用户动机的研究,例如,电视是可信的媒体,如果电视丧失了公信力,电视相对互联网就没有任何优势。其次,让用户在权衡中满意广电。再次,设计用户利益最大化的默认选项,而不是广电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默认选项。第四,及时向用户反馈,特别是服务、咨询、建议和呼声的反馈。第五,预测用户期望的结果,设计适合用户期望的应用,特别是应用效果;效果比不过互联网的应用最好不要照搬。第六。设计多种结构性的复合选择,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笔者此文旨在抛砖引玉,提醒同仁注意社会心理的研究,以便从容制定各种策略,应对“三网融合”。由于笔者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证!
“三网融合”即将开始在12个城市(地区)试点,一年后将大规模试点,三年后将在全国普及。争吵也好、博弈也罢,都已是昨天的事情。昨天的争吵或博弈,是为了向政府要资源和权力,今日结果甫出,无论对谁有利或不利,关键是明天做得怎样?常言道:“说得好,不如干得好!”
笔者早已阐述过,“三网融合”只有两个领导,一个叫国家,一个叫公民。今天要做的事情,是让老百姓做裁判,看该不该给某一方这些资源和权力——争取用户,乃“三网融合”的竞争实质。
老百姓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称之为经济人类型,以“理性思维系统”为主;一类称之为社会人类型,以“直觉思维系统”为主。电视是穷人的电视,资费不高,加上信息难以做到对称、偏好多元化,因此多数老百姓是社会人类型。笔者此文之目的,旨在探讨“直觉思维系统”的基本规律,以便迎合百姓心理,应对“三网融合”。
用理性面对非理性、迎合非理性
“直觉思维系统”属于行为经济学范畴,研究的重点是人的行为。主要借助心理学方法,还原人性中某些非理性的本质。实际运用中,需有效借助于可控实验、调查等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研究方法。
例如,何种频道排序列表能够吸引百姓?大量可验证的事实和数据表明,列表排序影响收视率,所以除中央电视台外,各地往往把本地频道向前排序。但人们日常习惯保留的频道数或一眼浏览的频道数量是8个(1988,美国),数字化转换后,100多个频道需要进行分类,每个类别的频道数量应以8为基数。
同样,有线网络公司设计排序时,也面临着多种方案选择——
方案1:设计一种排序频道列表,使政府感到满意;如:央视频道在第一位,地方频道在第二位,其他在第三位;
方案2:放任各网络公司随意选择排序;
方案3:设计排序频道列表,使用户容易找到所需频道;
方案4:根据频道的经济效益优先级排序。
哪种方式最佳呢?“方案1+方案3”——前者令政府满意且尊重习惯;后者尊重百姓自由的权力。所以在列表排序中,既要有网络公司排序的列表,又要有老百姓根据偏好自定制的列表。
在“三网融合”时代里,广电需要将自己变成经济人类型或理性类型,典型特征为思维严密、记忆惊人、意志力坚韧,预见时不带任何偏见。遗憾的是,长期的计划体制。致使许多广电人的行为表现的不像经济人、而像社会人。典型特征,就是对“三网融合”的预见带有很强的偏见。
例如,自以为有了电视台形式的播控权,就能管住或控制节目源,忽略了电视台形式的节目源只是政治和文化范畴,而更为大量的节目源存在于经济与社会范畴。经济与社会的节目源不仅会冲击有线网络,更会冲击电视台。这种“播控一叶障目,只见影视节目”的偏见,反映了广电对内容产业规律的无知。广电对现状也存在偏见,倾向于保持现状。所以抵触整合、对“三网融合”表现出恐惧……
所以,广电首先要调整自我心理,克服偏见和谬误。实践证明,迎合百姓的应用具有三个共性特征,这就是方便、实用和快乐。而方便则排在首位!
在“三网融合”中,如何既能保证百姓具有选择高清交互或IPTV的自由,又能降低不选择广电的风险?简单和方便将起到关键性作用。广东省中山市广电网络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3:3:3”原则,应该得到推广或借鉴—-用户选择应用到确定页面不超过3个、步骤不超过3步、每一步不超过3秒。
克服偏见与谬误,把握百姓心理需求
广电与电信企业最大的不同,就是要兼顾社会和经济效益,需要在“直觉思维系统”和“理性思维系统”之间寻找平衡。
案例1;设计高清交互应用需满足的五项基本要求。首先,用户无压迫感,可自由选择;其次,使用方便;再次,应用操作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并产生联想;第四,应用呈现带来直觉反应,甚至是无意识反应;第五,不需要说明书。
案例2:高清交互机顶盒推广的价格“锚定”。无论经济人和社会人都对价格敏感,如何吸引老百姓自愿支付?需要应用社会心理学的“锚定法则”。即人们会在一个已知数字基础上。沿着自认为正确方向进行调整。例如,某城市实施高清交互整转,希望用户以150元购买已发放的单向标清机顶盒,为第二端电视机使用。在策略实施前期,只展开单向机顶盒零售,定价为480元/台,形成普遍的认知数字;随后,同时推出240元押金、月租赁费6元和150元一次性租赁两个方案,供百姓选择——运作结果是,用户普遍选择150元,认为最实惠。如果没有480元和240元这两个数字去“锚定”,用户很可能将150元与收视费进行比较,那样抗拒心理必然增大。
在“三网融合”进程中,广电要防止“易得性偏见”的骗局,即夸大记忆中的小概率事件,忽略不在记忆中的大概率事件。例如,“三网融合”似乎意味着广电顺利开展宽带上网业务,体现为易得性。但由于国际出口为电信所控制,通过路由控制等手段,完全可能使广电重蹈“联通,联不通”、“铁通,铁定不通”的覆辙。
广电要克服“卖弄陋习”,杜绝那些貌似很“酷”,实际用户不知所云的用语,比如“点播”、“时移”和“回看”。某城市应用易得性原理,使用3个广告语来标示,即“电视里也有DVD”、“电视剧看一半也能去做饭”、“您再也不会错过任何一场世界杯足球赛了”。
广电还有一个陋习,就是喜欢把随机事件当成必然,把小概率当成大概率,社会心理学称之为“代表性法则”谬误。例如,成功卖出一个付费节目,并不等于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成立。
广电容易陷入社会心理学的“过高估计自己”的迷局。即不切实际的乐观。比如,自以为聪明的只保留6套模拟节目,结果为直播星“灰盒子”创造了条件,用户流失率一度高达20%~30%;自以为同轴电缆比双绞线粗,却忽略了光纤比同轴更“粗”——“三网融合”的进程中,如果广电对自身生存能力过于乐观,如果不能使政府和公民满意。完全可能遭遇灭顶之灾。
长期垄断地位,使广电只会计算自己损失,不会计算百姓的损失,更不懂得如何弥补百姓的损失。例如,为什么说当第二端减少模拟节目数量时,需在第一端双倍偿还?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失掉某件东西的难过程度双倍于得到该件东西的快乐程度,即“损失厌恶”。“损失厌恶”容易使人产生惰性,即强烈的保持现状的欲望,因此,百姓并不欢迎数字化。基于同样原理,IPTV也需要两倍功效才能替代广电!广电本可以利用“损失厌恶”阻止电信对现状的改变。但遗憾的是一旦令百姓伤心,将无法阻挡IPTV长驱直入。
电视观众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合理的“默认”设计,将在便捷中产生良好经济效益。“默认”是复合心理学现象,即损失厌恶加选择盲目。“默认”不仅给“懒人”提供选择的最佳机会,而且满足“现状偏见”心理(所 谓“既来之,则安之”)。默认选项具有强大的媒体经济价值,如果某项选择被涉及为“默认”,那么就会吸引更多人的眼球。例如,将数据广播各项应用冠名并频道化(与普通电视频道同等设计和使用),既符合大众日常习惯,又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广电在“三网融合”中,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垄断习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需要学会“说话”或措辞。例如,与用户签署协议,是用“甲方”与“乙方”好?还是将甲方改为“您的服务商”、乙方变成“尊敬的用户”好?
对待理性的经济人,画蛇不需添足;对待非理性社会人,画蛇必要添足!如果人们被问及其行为倾向。往往会按照自己所回答的结果去行事,社会心理学称之为“单纯衡量效应”。例如,在机顶盒安装完毕后,为什么一定要求用户填写《满意度评价表》?因为用户一旦填写满意,即便未来出问题,也会偏向从正面去思考。
抵制诱惑,学会心理营销
“三网融合”,使广电陷入“动态矛盾”,五花八门的技术、业务、商业模式,容易使人左摇右摆。这时,需要提高自制力、抵制诱惑,谋求长期发展。
经济学上,通常把谋求长期利益者称之为计划者,把谋取短期利益者称之为行动者。自制力是指既要高瞻远瞩(理性思维系统),又要善于运用急功近利(直觉思维系统)o
人们在“冲动”时比“冷静”时吃掉更多的某样东西,这种东西就具有诱惑力。例如,按端收费符合短期利益,但长期来讲则等于把第二端市场留给了IPTV和直播卫星,这种诱惑力是要坚定抵御的。
广电需要克服盲目性,盲目性往往来源于行为的惯性,典型者如“选择性倾听”。例如,“美国有付费节目”,爱听!忽略了美国付费节目主要是色情和博彩内容,大众类内容依然以基本包为主,扩展基本包的单频道价格则便宜很多。付费电视的盲目开展。来源于惯性思维,结果适得其反。相反,给用户节目越是丰富,用户越是可能“被”消费,不仅提高数字化价值,而且为线下经济“兑现”观众创造条件。
广电需要邀请外援加强自制力,兼顾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比如。广电在对外合作中喜欢绝对控股,但在很多不熟悉的领域,为什么非要占51%?反之,不当家不等于不挣钱,在购物频道的股权合作中让渡更多股权,让专业团队来干,往往才能干好!
正确看待或利用社会对广电的影响
经济人是十足的非社会化动物,不容易受到外界左右;社会人则恰恰相反。
广电害怕社会舆论,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摇摆。典型现象就是盲目向电信“照搬”学习,而忽略了因地制宜的改造。此外,广电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多数选择随大流,社会心理学称之为“同侪压力”。
这种从众心态,妨碍了广电的行业创新,因为群体倾向于坚持成见,谁也不愿成为“特例”。例如,广电应将涨价与成本听证分离,将成本补差的三个选择方案(政府补差、用户补差、政府和用户共同补差)留给社会和政府来解决,这样兼具程序正义和市场公平。但由于行业主导将成本听证和涨价混在一起。把成本核算的专业问题和涨价的社会问题纠结在一块——价是涨了、用户忠诚度没了!
广电害怕社会舆论,经常到了“有理不敢打官司”的地步。其深层次心理原因,是广电过于看重自身社会影响力。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他人对当事人的关注程度,往往低于当事人自己想象的程度。例如,老百姓其实不关心“三网融合”,重要的是谁的价格便宜、服务好、产品有特色,才不管是广电还是电信!
在社会传播理论中,口碑传播常常比媒体传播更加有效。例如,某城市数字化,一直以试点名义,努力给百姓做加法,但不对外宣传,其效果是造成整个城市未数字化用户的心理期盼,甚至形成因为没有数字化的大量“投诉”。
创造良好环境,提高用户满意度
提高用户满意度,不仅取决于售后服务,更贯穿数字化全过程。
技巧1:先享受为快。见效快的事情,不需要鼓励;见效慢的事情,往往需要别人帮助。例如,高清交互推广伊始,就要提供大量点播、时移和回看内容,快速建立用户口碑。同样,能产生效益的应用,一定要让用户快速找到。
技巧2:提高使用率。鼓励用户多使用、多练习,淡化新系统操作复杂性的不利影响,提高使用率。比如,尽可能免费,鼓励用户多操作。再如,采用美式风格设计遥控器,即上、下、左、右、确认、电源开关、频道和音量控制键在上部,力争将所有操作集中于这几个功能键。
技巧3:鼓励用户反馈。用户尝试某应用后,如能得到清晰反馈,学习效果会更好。比如,用户按错键时,应该提示正确的键,而不是死机、黑屏。再如,积极反馈用户投诉,例如,某市有线公司对所有合理投诉,均奖励用户小礼品,以“感谢您的建议”,结果用户提出大量善意建议,帮助有线改进工作。
技巧4:适当缩小用户选择范围。成功的简约选择,是让用户不知道自己在选择。例如,宽带业务产品不宜太多,不要以技术名称打头(如ADSL、CM、1M、2M等)。而应是50元/月等直接表达形式,并对应冲浪、游戏、下载等精选应用特征。
技巧5:帮助用户克服使用困难。通常困难大,需要帮助;网难小,不需要帮助。例如,电视缴费业务,最好是一个操作一个页面,可以利用多页面和简单提示,帮助用户克服使用困难。
广电要有很强动机去迎合百姓心理、把握百姓心理。例如,在设计维护费用时,机顶盒销售标价500元,用户花480元享受一年保修、花490元享受三年保修、花500元享受六年保修。实践证明,用户多数选择500元。需要提醒,具体维修费用设定需要计算可能的返修率和维修成本。
结语
“三网融合”对广电是全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彻底反省自己的方针、政策和策略等,重新锻造吸引用户的核心竞争力。具体而言,需要在六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对用户动机的研究,例如,电视是可信的媒体,如果电视丧失了公信力,电视相对互联网就没有任何优势。其次,让用户在权衡中满意广电。再次,设计用户利益最大化的默认选项,而不是广电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默认选项。第四,及时向用户反馈,特别是服务、咨询、建议和呼声的反馈。第五,预测用户期望的结果,设计适合用户期望的应用,特别是应用效果;效果比不过互联网的应用最好不要照搬。第六。设计多种结构性的复合选择,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笔者此文旨在抛砖引玉,提醒同仁注意社会心理的研究,以便从容制定各种策略,应对“三网融合”。由于笔者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