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校际合作机制研究及在大学城的实现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622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给高校带来了新的挑战,教育资源短缺是突出的问题。校际合作培养研究生是有效的解决手段,但需要有长效机制保证合作的全方位、深层次和持续性。分析了高校校际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质量培养研究生的校际合作长效机制,对在大学城内实现研究生校际合作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实现的思路。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校际合作;长效机制;大学城
  作者简介:何瑞文(1969-),女,安徽宣城人,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广东 广州 5100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12-02
  我国高等教育正向大众化阶段发展,面临着经费短缺、资源紧张的问题,而学生的学习需求呈现多样化、丰富化的特征,如何最大限度满足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随时随地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机会,成为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近10年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来看,1999年开始的研究生扩招使得研究生教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2009年的招生规模是1998年的6.6倍。规模的扩大与教育资源的紧张,阻碍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和过程的弊端日益凸显。因此,在当前环境下探索研究生教育的规律和培养过程的新途径,协调规模与质量的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校际合作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拓展高校的知名度。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陆续提出并推动学生的“第二校园经历”、“海外学习经历”、“研究生访学制度”等教育校际合作培养计划,希望让学生在学习阶段有机会到国内外其他著名大学进行交流,并参与广泛的社会与学术交流。校际合作能够实现大学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随着教育国际化趋势的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大学已经迈出国门和世界上著名大学进行合作交流。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高校间的合作内容多半停留在实现校际间的资源共享,特别是图书馆电子资源共享;校际合作培养计划多数停留在局部学术交流或文件形式层面,学术交流也只涉及少数本科生和研究生,偶然性比较强,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一、目前高校校际合作存在的问题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高校校际合作办学在我国许多高校之间曾一度兴起。不少高校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条件,与邻近的高校或不同地区相关类型的高校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合作。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校校际合作办学显得较为平淡,效果和影响也不明显。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近年来各高校主要把精力放在合并或增设新校区等自身扩展事务上,对形式较为温和但需要较多的协调和努力才能取得效果的校际合作计划或项目,往往不列入优先考虑之列;原定的合作项目或内容可操作性不强,实施起来难度较大;相关政策和措施不到位等等。目前高校校际合作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合作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实施校际合作的各高校很少设立专门的合作管理机构,也缺少相应的专职管理人员,高校合作组织管理松散。政府在这方面的政策支持很少,没有制定相应的、具体的合作政策及法规,尤其缺乏财政支持,合作的所有费用都需要合作者自己负担。由于合作机制不完善极大地限制了高校间合作的多向性和持续性。
  2.合作的地域限制大
  尽管现代交通手段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为高校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和平台,但远域范围的实质性合作仍然存在很多障碍,国内高校间合作主要在强势高校之间,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九所首批“985”高校发起的“九校联盟”。目前高校也都非常重视国际校际合作,但多数停留在校际互访、科研交流、国际会议层面,缺乏深层次、多方位的合作。相对而言,近域校际合作有地域优势。
  3.课程和评价体系不衔接
  目前校际合作在教学方面有一定的成果,如学分互认。但是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往往是有区别的,各校评优评奖的标准也不一致。由于没有形成完善的学分互换机制,往往造成学生跨校选课的实施难度大、积极性不高。
  4.资源开放程度不够
  利用网络实现的图书资料互借互换是最普遍也是最简单的校际资源共享方式。但在教学设施和科研平台的共享方面,由于涉及资产的管理、价值、维护等因素,缺乏有效的合作、运行和利益均衡机制,使得高校不愿为合作方提供资源和服务。
  二、研究生培养校际合作的长效机制
  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06年,全国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人数已超过100万。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给高校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其中教育资源严重短缺是突出的问题。实现校际教育资源共享,合作培养研究生是有效的解决办法。近年来广东省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生源差异性也大,特别是省属院校,生源分布更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不建立研究生培养校际合作的长效机制就很难保证持续性和高质量。
  1.建立长效的学习机制
  培养过程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高低能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适应社会的需要,关键取决于这一过程的培养工作。研究生培养过程主要包括入学选拔、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四个环节。其中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这两个环节对学位论文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生培养校际合作的内容可以围绕这两个环节确定。
  2.建立长效的动力机制
  研究生培养校际合作的动力来自于高校各方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广东省高校虽然经过学位授权点的大调整,经过一级学科授权点的不断增加,使得学科专业培养口径得到扩大,但是各高等学校之间在教师、信息资源和实验设备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使校间的软硬件方面的差距加大。虽然各高校在合作中存在利益取向不一致问题,但是对研究生培养目的的认识是一致的。长效的动力机制可以促进和推动高校各方为了共赢而实施高效的合作。   3.建立长效的调整机制
  各高校必须建立一种根据社会发展及学科专业变化随时适应、调整的机制,能够主动调整研究生培养方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招生规模和教学内容方法等,其途径是建立起“社会需求调查—决策—调整—适应”的机制。调整机制包括宏观调整和微观调整。宏观调整即学校行为,学校通过文件、法规及建立稳定的学科组织指导、协调、评价等行为。微观调整是指各高校内部院系之间通过签订协议来规范各方的专业调整行为。
  4.建立长效的保障与激励机制
  学校应明确各高校在研究生培养合作中各自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使研究生培养合作规范化;制定包括适度设立资助基金在内的倾斜政策,调动对方高校参与校际合作的积极性,并与学科结构调整相结合,重点支持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合作;建立学校牵头各方院系共同参与的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加大协调力度;提供信息和其他中介服务,减少合作中各方利益纠纷,降低合作成本;制定研究生培养评估的质量指标体系和奖励细则。
  5.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
  学校应建立对研究生培养校际合作的评估体系。在对合作的评估工作中,学校要加大对院系学科开展研究生培养方面的评价权重;以研究生培养的学术能力提高为主体,设计评价指标体系;重视毕业生学位论文情况的调查;重视合作学校对毕业生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
  三、大学城内高校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思考
  大学城无疑是高校密度大、专门化程度高的高校群体社区。大学城本身的特点使人将之视为一个很有必要和可能开展校际合作办学的典型高校社区。从经典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分析框架去看,再也没有哪一种高校群体社区能够像大学城这样让人们对于在其中进行校际合作办学抱有如此高的期望。
  2004年建成的广州大学城是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进驻十所高校分别是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大学城内设博物馆、科学馆、体育中心与娱乐中心等各种公共设施。众多大学云集在一起,在空间上没有界线,客观上成为一体,具有天然的合作办学优势。但是研究生培养有着不同于本科阶段的特殊性,高校必须遵循研究生培养规律,才能避免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现象。
  第一,要实现高校之间多方位、深层次、持续性的合作,需要稳定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负责高校合作的具体事务,建立政府与高校、高校之间、国际合作的交流平台,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沟通学校和导师对研究生的管理和培养。政府和高校领导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国外经验,鼓励各高校进行研究生培养合作,制定有利于推动研究生培养发展的政策法规。可以由政府牵头设立独立于各校的大学联盟机构,并设专门负责研究生合作培养的部门。明确各方合作的内容、义务和责任,建立良好的科研和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和工作流程,保证合作培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有序化。
  第二,研究生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适合创新的环境。打破目前学科专业的条块分割,淡化目前单一学校范围内以二级学科为招生平台、导师研究方向为单一研究操作平台的观念,构建以解决广东省科技与经济发展重大问题为出发点,目标明确、关联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群落”平台机制,在此基础上,以“学科群落”平台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载体,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良好环境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建立保证高质量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学校现有条件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招生、培养和合作机制,既能使入学新生很快地选到专业类别,又能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可以建立报考研究生的资料库,各高校之间可以在研究生生源选择上进行协调;通过联合课程机制共同合作开发研究生课程,从各大学抽调出教授进行教学,使研究生可以选择与自己兴趣和专业相适应的课程进行学习;科学地规划培养方式,建立畅通的学分互认和互换体系;制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具体评价指标,开展校际合作情况的评估工作,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生不再受限于一个校园、一种校园文化、一种教学模式中,而是可以在合作高校中自由穿梭,既实现了学生对多所高校的渴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第四,通过高校间理性的合作与竞争,为学校发展创造开阔的环境,鼓励教师从事交叉学科的科学研究,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建设一支在交叉学科领域培育创新人才的导师队伍。充分评估合作各方的实际资源拥有状况,均衡各方的利益与义务,调动各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合理利用科学研究平台,鼓励教师和研究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与项目合作。
  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各高等学校之间在教师、信息资源和实验设备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不断检验和改进校际合作工作,建立协调高校合作开展的机制,是保证高校研究生培养合作稳定、有效、持续运行的关键。
  四、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最高层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具有决定性意义。在目前广东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形势下,真正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要实现这个“提高”的首要措施,就是要探索实行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研究生教育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需要的教育成本更高。在目前广东省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的情况下,探讨研究生培养校际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设和实现,可以更好地体现高等教育所具有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柯森.高校校际合作办学促进论[J].高教探索,2002,(3):77-78.
  [2]胡弼成,江艳.高校校际合作何以可能[J].煤炭高等教育,2007,25(4):1-4.
  [3]刘恩伶.我国高校校际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D].济南:山东大学,2010.
  [4]常新华,贾黎明.研究生教育资源面临的困境与对策——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5):46-50.
  [5]柯森.大学城内高校校际合作办学探究[J].高教探索,2003,(4):8-11.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摘要:结合江苏大学环保设备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并从基本课程、特色课程、实践课程几方面简要分析了教材建设的必要性,并对教材内容提出了编写建议,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兄弟院校该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保设备工程;课程设置;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解清杰(1973-),男,河北献县人,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主任,副教授;吴向阳(1965-),男,江苏丹阳人
期刊
摘要:新时代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家的意识、改革意识及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较高的法律意识、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等。  关键词:社会变化;教师素质;价值观念  作者简介:刘彦文(1972-),男,山东沂水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北京 100011)  基
期刊
摘要:创业意识不仅是创业成功的诱因和动力,也是大学生在面对竞争与困境时所应该具备的意识。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率普遍较低,创业意识的普遍缺乏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从当前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现状出发,来分析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建议。  关键词:创业意识;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作者简介:张强(1981-),男,山东临沂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牛梦洁(
期刊
摘要:“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仅是职业技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而且是职业院校发展状况的一项重要评估指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仅影响到整个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是高职院校战略机遇期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以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结合相关文献和英语学科,就如何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对策和措施以及特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校企融合;双师型;特色  
期刊
摘要:旨在探讨认知调节训练对大学生运动攻击行为的干预作用,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实践依据。运用合理情绪疗法(RET)对具有高攻击倾向的大学生进行认知调节干预,并使用大学生运动攻击性问卷和运动心理症状量表进行诊断评估。结果显示,干预后运动攻击的4个维度分值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1);运动心理症状的强迫、人际关系、焦虑、偏执、精神过敏等5个因子分值较干预前下降(P<0.05),敌对、认知偏差下降明显
期刊
摘要:基于“运动控制系统”课程的特点和该课程实践环节所包涵的几个实验及各个实验的基本特点,探讨并分析了制定该课程实验平台建设的规划方案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对“运动控制系统”课程实践环节实验平台的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关键词:运动控制系统;课程特点;实验平台建设  作者简介:段锁林(1956-),男,陕西岐山人,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岚萍(1974-),女,四川内江
期刊
摘要:独立学院校园安全稳定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投入不够、理念落伍、技术防范意识薄弱、队伍参差不齐等。独立学院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网络体系建设,要在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转变传统工作理念、构建技术防范体系和打造良好工作团队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建立校园安全稳定的管理机制;依法治校,构建校园安全稳定的法制基础。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园安全稳定;网络体系建设  作者简介:付龙海(1983-),男,河南南阳人
期刊
摘要:毕业设计环节是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根据四年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应用与知识创新的过程,其优秀率也是评价本科生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本科毕业生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改革措施,并在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毕业设计;本科生;教学质量;改革实践  作者简介:黄文聪(1977-),男,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电气
期刊
摘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指出存在的问题;结合最近2年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实践,对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进行了有益探索,并提出了改革的对策和思路。初步的实践结果表明,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总体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期刊
摘要:在分析目前军队院校研究生创新素质现状和不足的情况下,从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科研平台、学术交流、导师队伍建设,以及研究生管理机制等环节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对策,以确保军队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良好的创新素质,并适应当前信息化条件下新技术和新装备的需要。  关键词:军队院校;创新素质;研究生培养;关键要素  作者简介:杨素敏(1971-),女,河北藁城人,军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