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演变历程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auv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者之一的重要人物陈独秀,其社会主义思想日渐被人重视。陈独秀没有什么泾渭分明的思想时期,但我们为了研究论述的方便,特采用时间和空间两条轴线,即以陈独秀的一生活动轨迹为纵向时间轴线,以陈独秀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人物事件交往为横向空间轴线,立体地分析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思想转变的过程和实质。
  一、早年启蒙时期--汝南晨鸡先鸣,反清斗士觉醒。
  1879年~1914年可以算作是陈独秀早年资产阶级时期,其思想还是处于幼稚的启蒙时期。
  陈独秀年轻时考过秀才,直到八国联军把中国打败了,才知道"全树将枯,岂可一枝独活;全巢将覆,焉能一卵独完"。⑴"不如积极地用点功,考个举人以了母亲的心愿,以后好让我专心做点正经学问"。⑵这表明最初的陈独秀是对清政府存有幻想的。然而,在1897年7月的江南乡试里落榜,让陈独秀从此由选学妖孽逐渐转变到康梁派,走上了反清救亡运动之中。
  回国后,为了唤醒国民的愚昧意识,他又搞起了《安徽俗话报》,参加了暗杀团等革命活动。《安徽俗话报》为陈独秀后来在京成功创刊《青年》杂志奠定了技术基础。
  辛亥革命一爆发,陈独秀逃亡日本避难。在日本帮章士钊举办《甲寅》时,写下了《爱国心和自觉心》。该文写道,"国家国家,示行下法,吾人诚无之不为忧,有之不为喜。吾人非咒骂尔亡,实不禁以此自觉也",⑶意思是"国不必国"的不要国家的结论,这实质是无政府主义道路的表现。该文署名独秀,有读者斥之为"何物狂徒,放为是论?"章士钊却称赞陈独秀此文足可唤醒沉睡的国人,所谓汝南晨鸡先登坛唤。从此,陈独秀这一名号,方名扬天下。
  可见,陈独秀先是对清政府的盲目跟随,后来遭受科举的打击,参加暗杀团,走上反清道路,这些成为他随后变成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主要原因。
  二、青年資产阶级时期--创办青年杂志,鼓吹文化运动。
  1915年~1918年可以算作是陈独秀青年资产阶级时期。虽然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但陈独秀是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20世纪初陈独秀和大量中国留学生走出国门寻求救国之路,这些人中去日本的特别之多。那时的日本已先于中国跨入了资本主义行列,社会主义学说风靡全国,"应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进程达到今日的高度,日本的社会主义思想界功不可没。"⑷
  陈独秀从日本归来,在汪孟邹的发行支持下,于1915年创刊了《青年》杂志。在创刊号《法兰西与近世文明》中他首次对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里叶、拉萨尔及马克思都进行了介绍。随后,杂志更名为《新青年》,胡适走进了陈独秀的世界。胡适因祖训,是个不问政治的人,被陈独秀约稿后,写了《文学改良刍议》寄给陈独秀。正是胡适的这篇论文,像一根导火索,让陈独秀也写了《读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有感》和《文学革命论》,策应远在海外"吾友"、"急先锋"胡适。从此,白话文大行其道。
  期间,陈独秀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为文科学长。蔡元培建议陈独秀把杂志搬到北大来继续兼职办。蔡元培的伯乐赏识,这为陈独秀后来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伸展才华,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1917年11月7日,俄国的十月革命成功了,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石破天惊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想。陈独秀的身边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李大钊。从1918年起,李大钊就经常写些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如《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的胜利》等文章。而陈独秀此时反应冷淡。
  陈独秀这个时期主要把精力放在"不谈政治"的新文化运动上面,偏向于胡适这边。对李大钊介绍的社会主义学说,还没有充分的认同感。
  三、接触社会主义时期--五四运动领袖,走向马列主义。
  1919年~1920年可以算作是陈独秀接触社会主义时期。
  《新青年》原不谈政治,正合胡适心愿;而李大钊恰恰喜欢大谈革命和政治。在不同态度和世界观的博弈下,《每周评论》诞生了,专谈政治。陈独秀受李大钊影响,开始撰文说应该谈政治,"然有关国家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⑸"你谈政治也罢,不谈政治也罢,除非逃在深山人迹绝对不到的地方,政治总会寻着你的"。⑹并且开始大力鼓吹民主和科学:"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⑺陈独秀明显从新文化运动转向新政治运动了。
  《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大骂特骂,对旧思想、旧社会的攻击和批判,引起了反对势力的仇恨和诬陷。张厚载无中生有地造谣说北大文科学长近有辞职之说,不久又传出了"陈独秀逛北京八大胡同"的谣言。三人成虎,谣言可畏。没有办法,蔡元培于1919年4月8日召开会议,用教务长代替了学长,不动声色地开除掉了陈独秀。这让陈独秀名利双失,对其思想撼动很大。胡适在1935年给汤尔和的信里说:"独秀离开北大之后,渐渐脱离自由主义者的立场,就更左倾了。"⑻
  确实,陈独秀被北大开除后,表现出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渐渐偏向李大钊政治革命一边。如此时他撰写的《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研究室与监狱》等文,已初闻革命的火药味,刀光剑影,暗藏杀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独秀6月11日和高一涵等上街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时被捕了。
  陈独秀出狱后,在李大钊的帮助下逃往上海,从此更大胆地和北洋政府对着干了。可以说,是北洋政府的迫害,把陈独秀最终推向了马克思主义和发起中国共产党的道路。
  四、建党时期--南陈北李联手,开天辟地建党。
  1920年~1923年是陈独秀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时期,其标志是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及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历史的机缘总是柳暗花明,正在陈独秀被北大开除、北洋政府迫害的困窘之下,共产国际代表来到了中国。最早来到中国的维经斯基(吴廷康)通过李大钊,了解到陈独秀。在维经斯基和陈独秀的共同努力下,1920年7月上海成立革命局,此期间,他们印发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宣传小册子。陈炯明占领广州不久后致电陈独秀,请他来广州出任教育部长。陈独秀正在为丧失北大地位和生计发愁的困难时刻,接到这样的邀请,欣然赴任。1921年3月,陈独秀在广州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让广州工人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关键时刻,共产国际派来了第二个关键人物--马林。马林1921年6月3日到达上海后,提议各地共产党小组派代表到上海开共产党成立大会。此次大会在上海因为被特务盯上,8月5日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召开。会议选举了连大会都没亲自参加的陈独秀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这让陈独秀的人生从此来了个大转折。陈独秀辞掉广州的职务,回上海主持共产党中央局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党的早期建设中去。
  马林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个"早产儿",提出中国共产党应该加入国民党,合作方式为"党内合作",陈独秀认为应该"党外合作",和他发生了争执。陈独秀写信给维经斯基寻求支持,马林却最终获得了斯大林和布哈林的支持。陈独秀这个时候出现了所谓的"二次革命论",即《资产阶级的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和《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这两篇文章成为后来大革命失败归咎于陈独秀的争论证据。但也有学者认为,"从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看,两步走思想是在对二次革命论批判性的继承中逐渐形成的。"⑼
  五、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破裂,辞去书记职务
  1924年~1927年是陈独秀政治生涯的最复杂和最引人注目的时期,此期间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思想一度成为人们关照和争论的靶点。当时国际国内人物派别繁多,矛盾重重。特别是孙中山的去世,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反革命政变,苏联共产国际高层的内讧,给陈独秀的最后一任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留下一连串的省略号。
  孙中山在马林的撮合下,决定和共产党合作。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发生了。8月20日,廖仲恺因因支持广东区委领导的省港大罢工而遭到刺杀。陈独秀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中国民族运动中之资产阶级》、《什么是国民党左右派》、《国民党新右派之反动倾向》等文,揭露国民党的罪恶。此时的言论实际上修改了他在1923年所写的所谓"二次革命论"观点,因此有学者认为"他也谈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甚至尝试武装工农,他的所谓'二次革命论'是不彻底的"。⑽
  1926年3月20日中山舰事件露出了蒋介石的狐狸尾巴。陈独秀这个时候只好随着共产国际的指示而向蒋介石妥协,指示广州区委不要冒冒失失与蒋介石搞僵,防止把蒋介石推向了军阀一边去。这引起毛泽东、周恩来,甚至是自己的儿子陈延年的反感和不满。奈何最高层的苏联的斯大林和布哈林仍然坚持中国共产党党员继续留在国民党内,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虽然反对斯大林,却被晾在一边,陈独秀左右为难。
  蒋介石得寸进尺,1926年5月15日提出"整理党务案",而陈独秀却内外交困。令陈独秀痛心的不仅仅是违心地执行共产国际决定有困难,还有儿子陈延年牺牲,这也给陈独秀十分沉重的打击。
  肝胆俱裂,陈独秀决定辞去总书记的职务,至此,陈独秀就再也没有进入中共高层领导。这时的陈独秀一度成为中国近代党史上争论的焦点,不足为怪。
  六、离党时期--辞职开除党籍,转为托派书记
  1927年~1936年是陈独秀从一个马克思主义阵营转向托洛茨基阵营的时期。
  1927年历史上著名的"八七会议"召开,毛泽东认为"枪杆子里出政权"。陈独秀给自己取了个新笔名"撒翁",表示撒手不做中央领导了。其实,陈独秀身在曹营心在漢。
  1928年6月,由于叛徒的出卖,陈独秀的儿子陈乔年也被杀害了。陈独秀可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当时,莫斯科召开中共"六大",陈独秀陷入了无限迷茫之中,他拒绝去参加。
  历史总是那么的富有戏剧性。正在陈独秀感觉前途一片黑暗的时候,托洛茨基走入了他的视界。他发现托洛茨基的《论共产国际第六次大会后的中国问题》、《中国革命的总结与前瞻》两个文件都和自己的主张不谋而合,决定联络其他成员,拥护托洛茨基的主张。
  1929年初,陈独秀的小组活动引起了中央的警觉。6月,中央在发现陈独秀跟托洛茨基走的反对派行为后,组织部长周恩来和总书记向忠发找到陈独秀谈话,陈独秀不予接受。随后,在中共中央召开六届二中全会上,中央对陈独秀进行了不点名的警告。
  1929年7月21日,中东路事件发生。陈独秀先后给中央写了所谓的"三封信"问题。实际上,陈独秀后面于10月10日和10月26日给中央分别写了第四封信和第五封信(彭述之联名)。鉴于陈独秀的固执己见和反对意见,在屡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中央于11月15日开除了陈独秀的党籍。
  陈独秀十分生气,于12月10日写了长达12000字的《告全党同志书》和81人签名的《我们的政治意见书》。中央看见陈独秀越走越远,按图索骥,将81人签名者都逐一开除了党籍。
  远在国外的托洛茨基,发现中国的陈独秀也拥护自己,遂指示陈独秀在中国统一各个托派小组,成立组织。在托洛茨基的支持下,1931年5月9日,陈独秀在托派统一大会的推举下,出任"托派总书记"。然而托派本来就是乌合之众,意见不一。由于叛徒的出卖,陈独秀等一一被捕。至此,陈独秀的托派计划全部落空。
  七、晚年时期--风烛残年孤苦,反思社会主义
  1937年~1942年是晚年陈独秀对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反思时期,这个期间,他孤立于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风雨凄苦。
  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保释政治犯,成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监狱里关了近5年的陈独秀被提前释放。蒋介石让陈独秀再组织一个共产党,陈独秀拒绝了,这件事也显示了陈独秀对社会主义坚定的信仰。
  陈独秀出狱后,中央提出陈独秀回党工作的三个条件:"一、公开放弃并坚决反对托派的全部理论和行动。并公开声明同托派组织脱离关系,承认自己过去加入托派之错误。二、公开表示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三、在实际行动中表示这种拥护的诚意。"⑾陈独秀说,"前一条我已声明同托派组织脱离关系",并在手稿上写道,"中国有无托派我不知道,我不是托派"。⑿这其实也是陈独秀对自己当初托派小组活动反思的委婉表达。但对于其中要求的书面检讨,陈独秀一口拒绝。陈独秀的高傲和任性脾气,可见一斑。
  正在陈独秀犹豫决定回不回延安的关键时期,王明和康生1937年11月29日从苏联回延安。他们到延安就在《解放》上发表文章攻击陈独秀。康生诬陷陈独秀为"汉奸";王明说"斯大林正在雷厉风行的反托派,而我们却要联络托派,那还了得……陈独秀即使不是日本间谍,也应该说成是日本间谍"。 ⒀王明是在苏联共产国际里的老师的扶助下进入中央高层的,所以有恃无恐。王明和康生的目的很明晰,打击陈独秀,敲山震虎,也是打击毛泽东的十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陈独秀回延安的路从此被堵死。
  晚年陈独秀从武汉移居到四川,过着凄苦、悲惨的生活。共产党和他有矛盾,国民党也和他有矛盾,共产国际也和他有矛盾,难怪胡适称他为"终身的反对者"。陈独秀对此说,"然非弟故意如此,乃事实迫我不得不如此也。譬喻吃肉,只要味道好,不问其售自何家。⒁陈独秀曾以此来说明对待民主和真理的态度,这也充分说明他晚年偏向自由主义的风格。
  参考文献:
  ⑴《陈独秀著作选编》(第一卷),任建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第44页。
  ⑵《陈独秀著作选编》(第五卷),任建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第207页。
  ⑶朱洪:《中共首任总书记陈独秀》,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4月,第42页。
  ⑷于幼军,黎元江:《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第246-247页。
  ⑸《陈独秀书信集》(第1卷),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年,第180页。
  ⑹《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4页。
  ⑺《陈独秀著作选编》(第二卷),任建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第11页。
  ⑻朱洪:《论陈独秀向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转变》,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1月第6期,第43页。
  ⑼蔡文杰:《陈独秀二次革命论及其与两步走思想的关系》,[J],《天津大学学报》2003年4月第2期,第119页。
  ⑽朱洪:《重话大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97页。
  ⑾朱洪:《陈独秀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345页。
  ⑿朱洪:《中共首任总书记陈独秀》,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4月,第367页。
  ⒀朱洪:《王明为什么反对陈独秀回延安》,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文摘》,第4期。
  ⒁《陈独秀书信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年,第512页。
  作者简介:陈广,男,安庆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安庆师范学院09级科社硕士研究生;陈琼,男,安徽太湖人,安庆师范学院09级科社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基础,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農业的发展要进行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本文从山西现代农业建设发展情况出发,分析了制约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并制定了推进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对策  现代农业是一个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且具有发展变化特点的农业概念,在接受政府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
期刊
摘要:北京作为中国首都,而且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对其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生态足迹的量化研究方法来计算北京的可持續发展状况。通过对北京市2010年生态足迹的分析可知,北京市生态赤字严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作为首都,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均具有示范作用,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减小对周围地区生态环境负担的转移,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生态足迹;北京;可持续发展;生态赤字
期刊
摘要:菜贱伤农,菜贵伤民,农产品价格同时影响着生产者和消费者,渠道不畅、流通成本过高是造成当前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本文从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入手,对生产、运输、储存、包装、装卸、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调研,总结了农产品物流的现状,从生产环节、仓储环节、运输环节、销售环节、政府角度五个方面找出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价格上涨;物流成本分析  一、引言  201
期刊
摘要:自熊彼特首次提出金融发展能够通过遴选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促进经济增长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纷纷研究,并得出了很有价值的结论。涉及到FDI对区域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国内还鲜有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山东省十七地市的面板数据分析,研究FDI對山东省企业家精神的影响。结论表明外资的进入显著地促进了山东省的企业家创新精神,抑制了企业家创业精神。  关键词:FDI;企业家创新精神;企业家创业精神
期刊
摘 要:一直以来,中国农民身上的背着皇粮税负这样一道沉重的枷锁。农民身受其害、不堪重负。进入现代,借于历史条件以及经济水平的限制,农业税一度作为我国各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05年,随着全面取消农业税浪潮的兴起,这个问题看似走到了终点,但问题是否会这样简单呢?对农民还要不要征税?如何征?农村税费改革怎样与税制现代化相结合?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本文意在从税制改革过程中农村存在的问题和
期刊
摘 要:目前普遍实行的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对解决农村财务收支混乱、完善农村财务监督,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有必要对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现状;问题;策略    一、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模式现状  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是在村
期刊
政府机构、项目绩效审计在国外已经实行多年,而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本文在分析我国当前开展绩效审计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在政府绩效审计中引入应用于民间审计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理论和方法的可行性,以及在实践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思路。
期刊
摘 要:在金融创新不断、金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已经逐渐不适应现代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成为商业银行能否决胜于未来的关键,而中间业务是各大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起步较晚,且与国外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主要对我国中间业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办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中间业务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义及其分类 
期刊
摘 要:流動性风险是迄今为止尚未解决的难题之一,国际金融危机事件频频发生的现状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均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流动性风险问题并且尽快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本文主要总结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从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两大流动性监管指标入手对我国未来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管理    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人们越来越
期刊
摘 要:现代企业兴衰存亡的事实表明,公司治理问题已成为制约企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伴随着公司治理演变,公司内部审计机制处在不断变革之中。内部审计机制作为实现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是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公司治理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受托责任理论为基础,主要揭示内部审计的属性及其在公司治理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指出内部审计是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一种内部治理机制,是董事会及其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