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的孩子成为“玩童”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lang6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玩的核心和潜在的内涵,就是对世界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去玩,是在提倡一种无用之用。儿童本身就是特别开放的,他在不断地探索,有无限的可能性,而不是说刻意地要去突破什么边界,他就是一种玩,顺便得来的东西。教育要多一点关注,让更多的孩子成为“玩童”,成为会玩的孩子。
  关键词:会玩 玩童 文学写作 儿童写作
  核心和潜在的内涵是对世界的好奇心
  周益民:“玩”“实验”,这是你的作品给我的强烈印象。《蚂蚁恰恰》竟然是一部诗剧,《沐阳上学记》还是多文体。《蚂蚁恰恰》的代后记甚至就是教孩子怎么玩的“玩的创意工作坊”。那些好玩的点子是哪儿来的?
  萧萍:你所说的玩啊,创意呀,实验啊,多文体呀之类,在我看来都是同义词,其核心和潜在的内涵就是对世界的好奇心。
  世界真的太好玩了,身边的一切太好玩了,如果我们用这样的心情看待世界,看待生活、写作,一切都可以豁然开朗。我感觉写作的过程,也是我自己对人生开悟的豁然开朗的过程,新鲜好奇。
  在你可能还有别人看来,这是一种实验性的,但对我自己来讲,我潜意识里有一种自觉性。我自己也搞理论,肯定有一些理论基础在里面,更重要的,我觉得是这些年我更多地投入到实践性的活动当中,我这样充满好奇心的探索,其实就是好玩。
  那个玩的工坊,其实就是我写作当中非常随性的、自然的状态。怎么想的怎么写出来就好了。我用一种评论者的立场反观自己,自我创作是非常放松的状态,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你越放松,越能得到小朋友的心领神会。
  至于好玩的点子从哪里来,不是硬想出来的。好玩本身就是一个点子,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出现。我觉得身边的大自然真是非常奇妙,充满了神秘的、暗示的、奇特的际遇,随处都是好玩的。
  很多家长忽视孩子和自然的接触。不少男孩小的时候卷个柳叶就可以作为口哨,这就是玩啊,就是一个点子。身边的一切都是可以玩儿的。我现在做的“非吼叫妈妈”“动的阅读坊”就是这样,比如有个环节就是在自然中站着,去拥抱风,很好玩。
  自然是取之不绝的好玩的大玩具,是玩的源泉。还有我们自己的生活。我写过《煎饼弟弟写给哥哥的信》,煎饼和米糕,汤勺、年糕兄弟、南瓜姐妹之类,这多好玩!我很喜欢做饭,喜欢厨房里油盐酱醋千变万化地和食材组合的东西,那种方阵非常有意思。
  在“非吼叫媽妈”“动的阅读坊”,有一些妈妈聊天的时候,聊到更小的孩子——他们自己的身体就是一个大玩具。小孩儿把脚趾头放在嘴里嚼起来,就是在探索世界。我们“动的阅读坊”强调“动”,不仅仅儿童表演戏剧过程才是动,身体的律动,随着文字音韵的节拍的摇摆,都是“动”。
  关于点子的事情,我觉得是关于生活的,关于你的自在的、轻松的、具有想象力的生活方式,是随时随地、无穷无尽的。我们成年人还有很多禁锢,对孩子来讲,简直就是从一到无穷大的。
  周益民:你那么热爱玩,天生就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啊!
  萧萍:非常幸运我能成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我特别喜欢玩,贪玩,沉溺于玩,刚好这种东西特别适合在儿童文学中呈现。儿童本身就是特别开放的,他在不断地探索,有无限的可能性,而不是说刻意地要去突破什么边界,他就是一种玩,顺便得来的东西。选择了这样一个职业,对我来讲是人生的一种幸事。世界上会有这样一个职业,刚好切合你的这些好玩,可以放大这种好玩的想法,还可以积攒和吸引更多的人和你一起来玩了,真是太好玩了。
  我曾经说过,儿童文学的写作是一个为神明保佑的写作。世界很神奇,遇到儿童文学,成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这是我最重要的、最幸运的事,没有之一。
  周益民:你“玩转”了这么多文体,目前最钟情的是哪一种?
  萧萍:很感谢你用“玩转”这个词。玩,贯穿我的整个创作。要问最钟爱的文体,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诗歌。但是,我同时要补充一句,我心里其实是没有什么文体的。
  对孩子来讲,可能不会去想这是什么文体、那是什么文体,它全部统领在故事里面,这大概就是他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吧。文体其实是评论家细分出来的。回归到儿童文学本体,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不需要刻意把它分得特别清楚。对孩子来讲,世界妙就妙在它的混沌。这种混沌,蕴含了万物有灵这样一种最基础的出发点。所以,很多东西是可以模糊界限的。从现实突然掉进一个兔子洞,我们称之为童话;而对孩子来讲,这其实是另外一种真实。孩子在上小学前,从儿童心理学来讲,现实和幻想是难以分开的——现实也是幻想,幻想也是现实。长大一点,社会化程度高一点,他会说,这是一个故事,这是小说,这是童话。相信童话,相信幻想和现实之间没有差别的混沌的美妙,可能是儿童文学需要追求的。就像数学里有模糊数学一样,我们需要追求这种文体无差异的美感。
  我对文体的概念是混沌的。一定要分的话,我钟情于诗。为什么呢?一个是,我在诗歌状态中的创作最自由;另一个,我觉得儿童文学一定是诗的文学,诗可以回到我刚刚说的混沌,回到简约,回到初心。这里面最统领的,最基本的,最美妙的,就是诗意。诗歌,有人说它是和神交流的最近的语言。孩子可能是最接近神的人,诗歌是最适合他们的。对儿童文学来讲,尤其对我自己的创作来讲,我希望从诗歌开始。儿童文学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具有包容性的体系。
  从我的第一本获奖作品《狂欢节,女王一岁了》,到《沐阳上学记》里的“童诗现场”,包括《蚂蚁恰恰》,我经历了诗歌创作上的一个变化。写《蚂蚁恰恰》,我是在追求诗歌和戏剧的结合,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和实验,赋予诗歌强烈的戏剧化——就是用故事戏剧化的方式讲述诗歌;用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包括美感,来给故事和戏剧增添一种光芒。到了《沐阳上学记》里的“童诗现场”,是彻底的敞开式的创作,我特别醉心于儿童日常的口语,当然,这样的口语是经过文学提炼的,我希望这种提炼过程是不着痕迹的。你看到的“童诗现场”就是这样一个儿童的口语化提炼成果,有些是无厘头的。比如“精灵十三猜”,看起来和《狂欢节,女王一岁了》所表达的旨趣大相径庭,像是两个人写的。实际上,这是从一种非常精致的文字的语言,到追求纯真的儿童口语的诗意的转变。这里面有一点不变,就是对语言的追求,对儿童语言诗意化的追求。我感觉,这渗透和贯穿了我对儿童文学写作的各种文体的探索当中。这也可以解释为一个作家希望自己返璞归真的一种努力吧。   玩是一种无用之用
  周益民:你从小就爱玩吗?现在还爱玩吗?对于一个孩子,你认为“玩”重要吗?
  萧萍:我小的时候属于不太爱去外面玩的那种孩子,我不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那种集体的游戏,这是我成长过程当中的一个遗憾。我喜欢一个人在家独自玩,可以想象出很多花样。我长大后写儿童文学,可能是延续了小时候独自一人玩的那种感觉吧。就像《蚂蚁恰恰》后面写的“玩的工作坊”那种感觉。我写儿童文学最快乐的一点,就是体验到一种类似孩子全身心投入地玩的那种感觉:忘情,不停地向前,前面有一个光亮的东西,让我去探索。这种感觉和我小时候玩的感觉特别相似。所以,我感觉儿童文学写作是让人入迷的一件事。
  现在的孩子玩得太少了。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成人好像非常忌讳孩子玩,比如有个词语就叫“玩物丧志”。说起这个,我就要说到我们的玩童剧社。
  玩童剧社是个大学生社团,经常参加我们“非吼叫妈妈”俱乐部的活动,完全由大学生、研究生自发成立。玩童剧社有两个小组,其中一个叫“玩物不丧志”组。他们用超轻黏土做很多小人偶、小玩偶,和孩子一起玩。通过玩,带动阅读活动;通过玩,教孩子认识世界;通过玩,也让他们自己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不是有个词叫“玩味”?
  孩子玩的时候最投入、最专注。他要想方设法地玩嘛,玩得好,玩得高级。玩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潜能。他会调动思维力,需要有判断的水准,包括各方面的协调、动手的能力,等等。玩对孩子太重要了,现在的培训班大多在对孩子进行一种大规模的知识性的训练,玩被认为是无用的。我们提倡玩,儿童文学写作提倡玩,是在提倡一种无用之用。在这种以玩打底的非功利的生命热情上,我希望我们的教育多一点关注,让更多的孩子成为“玩童”,成为会玩的孩子。
  周益民:可是,现在不少孩子似乎已经不怎么会玩了。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萧萍:的确是这样,这是童年最遗憾的一件事,玩于童年渐行渐远。童年就应该是一个大写的“玩”字。
  我在大学当老师,我看到很多孩子上大学以后,过了高考,就开始“疯玩”。他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比较迷茫,爱打游戏,等等。我觉得这跟他们童年缺失玩、缺失玩伴有很大的关系。我一直觉得人生的每个时期是不能跳过的,有时候很大程度上人们是在补童年的课。那些孩子之所以在大学里开启“疯玩”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童年太缺失玩了,他们的童年几乎在被安排的课程、培训中度过,没有自主地在玩中摸索对自我的发现、对世界的发现、对自然的发现。而人生呢,需要有一个这样的发现的过程,所以必须补上这一课。这就导致现在很多人在实际上该学的时候,陷入了“玩”的泥潭。这真的是颠倒了。
  还有一点,大家要有玩的心态,要不焦虑。如果玩还很焦虑,真是不能称其为玩了。前面说到玩是无用之用,是最没有负担的,最毫无顾忌的投入。我觉得最好把玩这个事情用在各个方面。玩中学就是这样。
  《沐阳上学记》这套书对我很重要,它记录了我作为妈妈的成长。表面上看,它是一个孩子的成长童年书,但它同时也是给妈妈的书,给家庭的书。它是文学和教育非常恰当的一种结合。这里面我讲到,语文学习中有的东西要玩起来。比如,每一学期我和孩子都要玩一个游戏——评选出最不喜欢的课文。我们两个迅速看,每次都把书一翻,扑上去就看,排出最不喜欢前十名,然后吐槽——当然,要有道理。对孩子来讲,这满足了他的好奇、虚荣,他在挑战权威。在这个过程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便慢慢地得到了培养,它就是批判性思维。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必须说服对方,不能乱说,这也在培养思考和表达能力。再比如玩作文。《沐阳上学记》中有一篇就是作文的游戏——修改作文。他拿一篇我的作品,用他的方式讲出来,即便讲得乱七八糟都可以,没关系的。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改写,但它是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
  另外,我们要让孩子充分接触自然。像上海这种大城市,孩子接触自然的机会比乡村的孩子少很多。万物自然其实无所不在。我经常跟我的孩子玩一個游戏——拥抱风。风来的时候,雨来的时候,我们会玩这种和自然亲密接触的游戏。这种玩,是体会,是去打磨你的感官,让你的心灵更加敏锐,对身边的事物更加有一种由衷的共情。
  你看,我随手举出的这些例子都是玩。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去玩一个真正的玩具,玩高档的玩具才是玩。越是高级的玩具,越会阉割孩子对玩的想象力。我希望每个孩子在童年都做他自己的玩家,这才是最成功的童年。大人在陪伴孩子玩的过程中,自己也好像重新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新鲜的探索,这是非常令人惊奇、惊喜的自我成长。
  周益民:说到玩,现在很多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引起成年人的担忧。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萧萍:我提倡童年要玩,要会玩,而且提倡家长陪孩子一起玩。我们常常会说,玩什么呢?玩游戏,玩电脑之类?那怎么敢放,放了之后,不是不可收拾了吗?玩有很多种方式。当然,作为网络时代成长的孩子,电脑成为他们的一个玩的工具、一个手段,是非常正常的,就像他们的交友方式和我们那个时代的交友方式完全不一样。对于网络,要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同时要保持一种宽容的心态。这就是孩子成长的环境,我们如何去把握?我倒觉得,大人们应该有一点玩心,应该学会进入孩子的世界,你在痛恨网络的时候,是否真正去尝试过网络?你能不能通过网络和他对话,真正去把握他玩的背后的心理需求?
  为了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曾经有一段时间(大概大半年),我真的和他一起玩电脑游戏。我觉得与其焦虑,和他发生冲突,不如用一种和解的方式,用一种好奇、引领的方式做他的玩伴,真正去了解他,从玩伴的角度来提醒他。这样可能更高明。
  “妈妈非吼叫,爸爸回餐桌”
  周益民:“非吼叫妈妈”,这是你的另一个头衔,也是你的倡导。能说说这一想法的由来吗?
  萧萍:十个妈妈九个吼,还有一个,不是不吼,是因为吼得太多,嗓子哑了,吼不出来了。“非吼叫妈妈”真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当过妈妈的人都知道。我自己也是如此。这个称号的提出,同样要提到《沐阳上学记》。2016年8月的上海书展,我的新书发布,当时就提出了这个称号。我们同时有一个倡议,即“三要三不要”:要耐心不要唠叨,要慧心不要粗暴,要爱心不要吼叫。这看似简单,做起来却非常难。很多网络帖子都说到陪孩子写作业之类,焦虑到就差心脏搭桥。他怎么也不会的时候,你真的是火冒三丈。二三得六,三二,他就不知道得几了,遇到这种事情,你不是要跳脚吗?我们经过调研、分析,跟妈妈们在沙龙里聊天,觉得晚上十点钟是“吼妈”诞生的重要节点。放学以后,孩子要写作业,他要么去吃东西,要么喝水,要么上厕所,要么削铅笔,要么本子没带回来,总之,他百般推脱,好像往后拖就可以不写一样——很多孩子就是这样,就是这种逃避的状态。最后逃不过了,作业写上一两个小时,到了十点钟,焦虑的心情立刻爆发出来。往往是大的喊,小的哭,每天晚上草草收场,吼了一通,各怀心事地睡觉。第二天起来,又是一通大战。每天循环往复。   我之所以写作《沐阳上学记》,就是在不断反思自己的状态,包括写作的状态,写作面向生活的状态。我想,我们有没有一种方法,让这种生活状态得到一点改变。我和另外两位联合发起人——一个是上海电台的秦畅女士,还有一个是上海儿童艺术剧院院长蔡金萍女士——一起发起这个倡议。我们三个年龄相仿,我们的孩子年龄也相仿,大家都是具有“吼妈”潜质的,或者是正走在这条路上,所以需要自我提醒。这个倡议对我们来讲非常恰当和及时。这其实也是反向“签约”,给自己一个约束,让自己投入“非吼叫妈妈”的行列中来。
  没想到,这个倡议一经提出就获得了很多妈妈的响应。对她们来讲,这确实是每天都要经历的。很多女性面临职业上的压力,回到家还是一摊事,情绪的爆发就难免。我们提出做“非吼叫妈妈”,就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舒缓自己的情绪,学会和孩子沟通,和自己沟通,和家人沟通,我觉得它是一门很重要的妈妈成长课程,扩大一点,叫家庭成长课程。我们也提出,“妈妈非吼叫,爸爸回餐桌”。我们提倡,晚餐要成为每个家庭的一种生活仪式。晚餐的时候,大家在一起聊聊天,彼此说一些有趣的事情,甚至包括沮丧的事情,都是分享。有一年《文汇报》做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约75%的家庭爸爸不回家吃晚餐。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我们提倡爸爸“回到餐桌”,也是呼唤爸爸承担更多的教育、抚养的责任。一家人在一起聊天、分享、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家庭每天的生活内容可能大同小异,如何过得有滋有味,有诗意,有温馨的感觉,还是在于经营,要有一些仪式。不是说一家人去马尔代夫度假才是一种仪式,每天吃简简单单、朴朴素素、平平常常晚餐,也是一种仪式。分享的习惯如果小时候做得好,在孩子的青春期,亲子之间的沟通就会比较顺畅。
  对一个家庭来讲,妈妈确实可以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妈妈的情绪好了,不焦虑,不纠结,孩子就会比较顺,比较有安全感,整个家庭比较舒缓和谐,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港湾。所以我们提倡“妈妈非吼叫”,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成长,一个妈妈的成长,更是一个孩子的成长。
  当然,“吼妈”也不要太自责,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吼也是一种能量,能够用吼的方式来表达,证明你很有爆发力,生命的能量很足。如何把这种气场转化成可以让家庭和谐的爱心、慧心、耐心,是每个妈妈的修行。所以,我们提倡“妈妈非吼叫”,也是希望呼唤一种生命的能量,把你生命的正能量灌注给自己,也灌注给家庭,这对于小家,对于社会,都是一个和谐稳定的因子。
  写作,首先要做一个鲜活的人
  周益民:你的儿子作文遇到过困难吗?作为一名作家,你是怎么帮助他的?
  萧萍:开始的时候,儿子作文确实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怎么开头、怎么结尾,等等。在跟他接触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种想法:从身体开始,用身体的动作来带动他对周围的感知。写作就是一种对周围的感知,对万物的发现,对自我的发现。于是,我们编了“非吼叫妈妈亲子作文操”。这套操只有简单的四节,非常有意思,我提倡妈妈爸爸和孩子一起做。当然不是说做完这操马上提笔就可以写,它是引领你去观察万事万物,去体会身边的人情世故,去发现自我对事物的理解和揣摩,这才是写作最重要的。
  第一节,从身体开始,要放松,不要焦虑。第二节,从天空开始,要敞开,不要封闭。为什么从天空开始?整个人要打开,你的五官,你的感官,去敞开,去拥抱,去感受,才能够让滋味、光线、声音、形状等的一切到達你,输入,然后才是输出。写作就是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第三节,从万物开始,要细节,不要口号。去观察一棵树,阳光下的一棵树,被风吹过时的各种形态,里面包含了很多细节。孩子们写作文最大的困难就是写不长、干巴巴,那是因为没有细节。第四节,从心灵开始,要真情,不要编造。我曾经去一所小学演讲,我问作文怎么写,大家异口同声说“编”。我当时挺震惊的,写作文是“我手写我心”啊!现在孩子们误入歧途,觉得写作文就是要有一个套路,要按那个套路来编,这是很可悲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作家,但是每个人一定有权利写下自己对生活、对生命、对自我的感知。我希望作文要从真情真意开始,要从真情实感出发。尽管这样写可能比较笨拙,但却是最重要的,文章的真情是最动人、最无敌的。
  回到整个的作文状态,实际上就是尽情投入生命,去玩,去感受,去充分地玩,充分地感受、体验,然后才是表达。这是我写作的过程,也是孩子作文的过程。如果把体验的东西阉割掉,只剩下知识的部分,输出的就是干巴巴、不鲜活的,他的句子也一定不是灵动的。对于写作来讲,首先要做一个鲜活的人,才能写出一个鲜活的句子,乃至一篇生动的文章。
  关于我的写作,班马先生、金波先生提到“儿童新话本”。《沐阳上学记》就是一个儿童新话本,包含了童诗现场、口述实录、老妈日记,是一个杂糅式文体。这样一种写作方式,与其说是刻意地进行一种文学上的创新、文体的创造,不如说是生活、童年和我们家庭的成长带给我的启示、体验。这是一种孩子的生活状态,你把这种状态告诉他,告诉他还可以这样写,也是让他觉得可以天马行空,任何东西都可以百无禁忌地去尝试。我想传达给他的,是一种没有禁忌的探索。这和玩很相似。写作如此,作文也是如此。
  周益民:为了提高孩子的作文能力,不少家长会让孩子背范文、抄写好词好句。你认为这样的做法值得倡导吗?
  萧萍:家长们往往跟孩子说要抄写好词好句。好词好句一定是建立在孩子对生活有一定感受的基础上的,而不是本末倒置,先有好词好句再怎么样。孩子学语文,如果学这些死的所谓的经验,他永远都没办法具有创意。我一直在大学课堂、研究生课堂强调,生命是最重要的。我反对背什么作文宝典、范文之类,这其实就是用了一种偷懒的方式,让孩子用间接经验代替直接经验。多可惜!万事万物就在那儿,我们每天身在其中,你把对身边的东西的感受描述出来,这是属于你的经验。何必邯郸学步?当然,可以学别人的表达方式,但是,经验的细节,经验的触感质感,一定是你自己的。细节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要那种华而不实的、口号式的东西。   周益民:请你给孩子们推荐书,中外各一本。
  萧萍:国外的,我推荐英国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也有人翻译成《柳林间的风》),19世纪的作品,我推荐任溶溶老师的那个译本。这本书非常有意思,我每年都会读一遍,每次读都会有新的感受。这本书给我一种温暖的感觉,乡村的,田园的,宁静的。阅读它是一种滋养。每年我为什么要去读?就像回家一样,这样的场景,乡村的,人物的,就是一种文学意义上的家。我希望大家也热爱这本书,也去读一读,体会到这本书里的妙不可言。我是比较缺乏乡村生活经历的,它里面所讲到的那种宁静、恬淡,给了我无限的遐想。每年,尤其是冬天,我都会读它。外面很冷,很萧瑟,我给自己冲一杯热牛奶,读这样的书。当那种温暖和安宁的感觉包围你,你会在童话中得到一种释放、一种融化,真的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了。这是一种童话般的幸福感。
  国内的一本书,可不可以推荐我自己的?就是我不断提到的《沐阳上学记》。《柳林风声》是田园牧歌式的,《沐阳上学记》是非常现实的,是我们当下的生活,热气腾腾的,是自我经历的,感同身受的,很多东西涉及教育的问题,其实也是我的一种困惑,是教育的困惑,成长过程中的迷茫;还有对写作的探索,我的写作的成长,生命的成长,都包含在里面。
  《沐阳上学记》是一种进行中的文体,也是我个人的玩的最高级体现。它不仅是写同步成长的一次写作,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写作的行为艺术,它是在同步地传达我对写作的一些观念,以及我对教育的一些理解。它是城市孩子的一种学习经历和成长过程,是目前城市孩子生活、生命状态的还原,和乡村的田园牧歌形成反差。
  同时,儿童新话本也可以成为一种被复制的文体。这种文体的结构方式,和现在新媒体网络的链接式阅读非常相似,用一个主题、一种故事,让阅读的片段组合,投射出更加多姿的、斑斓的、不同视角的生活狀态。我在妈妈俱乐部里面,寻找志愿者来写作自己的儿童新话本,改造属于自己的家庭档案,就是家庭的写作档案。这是可以实现的。
  (萧萍,儿童文学作家,博士、教授,“非吼叫妈妈”俱乐部联合发起人。曾获第八届、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四届中国政府出版提名奖,第四届、第五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主要作品:儿童新话本《沐阳上学记》、诗剧《蚂蚁恰恰》,学术专著《玩转儿童戏剧——小学戏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周益民,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语文教师,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李吉林老师用一句“要一辈子对别人好,帮助别人!”表达自己一生所体悟和践行的“道”。以三件事为印证:某教育机构假借“李吉林团队”名义举办同课异构活动,为了不让参会代表蒙受损失,李老师主动授权与对方合作;在面临重要选择时,李老师设身处地出主意、想办法;表达出现歧义时,李老师只是提醒要注意行文的严谨、处事的谨慎。  关键词:李吉林 追忆往事 教育屐痕  2019年7月20日上午10时,在李吉林老师
期刊
摘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习斋号,起班名”和“赏兰亭,话书法”两个案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中国古老的书斋斋号文化和书法艺术,加深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传统文化斋号《兰亭集序》书法  本文系江苏省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小学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编
期刊
摘要:一個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的阅读水平。基于阅读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以及本校学情,提出建构“和大人一起读”阅读林的想法。通过聚焦栏目阅读,探索“媒介阅读”的路径,营建群体阅读的“场”。阅读实施过程中,合力打造强大的家庭阅读圈、“班班有读”共读平台,并通过整体规划和活动跟进,提升学生阅读力。  关键词:“和大人一起读”家庭阅读圈共读平台阅
期刊
摘要:20世纪80至90年代芳名远播的南通市小学语文教坛的“五朵金花”李吉林、亓浦香、张育新、杨秀兰、陈锡珍,都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主张、鲜明的教学风格、专属的研究领域、代表性的教学课例,都是仁者、勇者、智者,儿童立场、开拓精神、智慧人格是她们走向成功、踏上名师之路的关键因素。她们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她们用艳丽与芬芳共同装扮起那个时代南通、江苏甚至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姹紫嫣
期刊
摘要:全场景阅读借鉴场景理论中场景带给人的那种强烈的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以及VR/AR技术带来的画面感和真实感,能够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地感受真实的现场。将全场景阅读融入学校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儿童在“浸入式体验”中实现与文本的深刻交融,有效地提升阅读素养。  关键词:全场景阅读 儿童阅读 场景时代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区域推进基于儿童经验的全场景阅读研究”(批准号:D/201
期刊
摘要:王君老师《小王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用看似简单的“聊书会”的形式,彰显了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借助“导读”,话题先行,以读定教;通过“演读”,让学生进入作品情境;辅助“推读”,促使作品中的人物、作者、教师、学生的生命都处于一种被唤醒的状态,生命达成理解,情感产生共鸣;最后,利用“助读”,启发学生思维,使其独立思考、明辨是非。  关键词:王君 聊书会 《小王子》整本书阅读  随着统编初中语文教材“
期刊
摘要:在越读馆,刘飞耀老师开讲绘本《诚实的贼》,从人物入手,引导学生体会里昂、亚斯和“我”在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其间,最好安排一个“显式”的环节,加强学生对故事叙事结构的理解。此外,绘本中图片和文字、图片作者和文本作者,应处于相同的地位,让文字信息与图像信息共同塑造故事。这节绘本欣赏课是一次再创作,创作者是教师、学生、译写者小野以及绘图作者凯斯图蒂斯。  关键词:《诚实的贼》 绘本欣赏 再创作  摇
期刊
一首老歌,一个故事。  一堂好课,一世师表。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课堂印记。在匆匆那年的岁月里,人们津津乐道的名师,随着那些好课口口相传。在《无痕教育数学课堂18例》中,我们一起重温徐斌老师的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好课。  《无痕教育数学课堂18例》集徐斌老师的课堂之大成,以教学设计为“曲目”,以教学实录为“主唱”,以教学反思为“曲风”,以教学点评为“伴唱”,为我们奉献了一首首经典的作品。那一篇
期刊
在这苍茫的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会面对许多诱惑、挫折与迷惘,坚定是奢侈的,脆弱是必然的,踌躇是经常的。  命运如此奇妙而幽暗,像通往花园、沼泽与沙漠的林中岔路,隐现在无边无际的迷雾与阴影里。  我不是上帝,却也知道:要有光。  幸运的是,青春时代才刚开始,我就遇见了一道光。  这道光,是诗的温暖与力量,是心的可能与远方,是路,是风,是时空,是潜滋暗长的热爱与山高水长的企盼。  更加幸运的是,在我内心
期刊
摘要:文言文教学,需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找准和确定教学的起点,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内容链接层面,要循序渐进,提高“已有水平”;文白契合,提供支架;联系实际,提升趣味;自编自创,适量选取;把握难易,讲求适中。形式选择层面,讲求先入为主地读、习句读之法、熟读成诵、浅吟低唱。多元解读层面,需做到:整体通读,粗知大意;文白对读,读通大意;轻松突破,积累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内容 链接 形
期刊